中英文同题诗比较赏析
作者:王耀松
来源:《语文天地·高中版》2009年第03期
笔者在教学19世纪英国“湖畔派”代表诗人威廉·华兹华斯的作品《孤独的收割人》时,也参考了其他的译本,并且把它介绍给学生。如课文第二段就有几种译法,现择其二:
(1)在荒凉的阿拉伯沙漠里/疲惫的旅人憩息在绿阴旁/夜莺在这时嘀呖啼啭/也不如这歌声暖人心房/在最遥远的赫伯利群岛/杜鹃声声唤醒了春光/啼破了海上辽阔的沉寂/也不如这歌声动人心肠/(顾子欣译)
(2)夜莺哪有这样美的歌吟/来安慰那些困乏的旅客/当他们找到栖宿的树荫/在那阿拉伯大漠/杜鹃的歌喉怎及她婉转/当它们在春日纵情啼啭/在千里迢迢的赫布里底/啼声划破了海上的岑寂/(杨德豫译)
对于这两种译法,两位译者各有各的理解,但学生却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同一首诗却有这么多的译法,其实这就牵涉到诗歌翻译理论的问题。笔者在这里并没有急于向学生
介绍,而是想让学生亲自翻译诗歌,体会一下当“翻译家”的感受。根据高一学生英语学习的情况,笔者选择了英国诗人雪莱的一首短诗《Music, When Soft VoicesDie》,让学生利用词典进行翻译,翻译后再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全班50 名学生,几乎就有50种译法。
在这个时候,笔者又适时指出,其实不但英文诗歌翻译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中文诗歌,特别是经典的唐诗宋词翻译比英文更难。现以王之涣《登鹳雀楼》为例举两种译文:
1.Ascending the Stock Tower/The sun is tting behind the mountains/Theyellow River speeding toward the a/Climb a storey higher/And you'll get a view of a thousand - 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