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咒詈语差异的文化探源
作者:***
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6年第10期
一种文化的存在总会有它区别于其它文化的独特的本质,并且会渗透到该文化的各个方面,成为该文化的核心和灵魂。语言作为文化的容器与载体,必然与文化息息相关。一方面,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语言的理解和使用都是以特定的文化背景为依据的;另一方面,每个民族的文化都必然在其语言中有所体现。美国语言学家爱德华·萨丕尔就说过:“语言离开文化便不能存在。”①威廉·A·哈维兰也说:“我们的语言运用影响了我们的文化,我们的文化也影响了我们的语言运用。”②洪堡特在《论爪哇岛上的卡雅语·导论》中也说过:“从语言中可以识辨出每一种文化状态。”因而,透过不同的语言,我们便自然能发现不同的文化特征。咒詈语虽历来为人们所排斥并力求取缔,作为语言学领域的禁区,但它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是客观存在的,我们没有理由视而不见;况且像咒詈语这样的俗文化更能直接地反映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反映人们的民族观念和文化传统。
咒詈语的使用频率与人们的年龄、性别、社会阶层等有关。一般说来,年轻人比老年人,男性比女性,社会底层比社会高层使用频率高。如美国不少黑人认为,用咒詈语没什么可道歉的,那是一种大家更容易理解的语言。同时,咒詈语的使用还受限于语用环境。在比较正式的语用场合中,咒詈语就很少使用,而在一些较随便的场合,如公共汽车、家里、集市、街道等等,说咒詈语的人就较多。但最近“Cursing America”的作者——心理学教授Timothy Jay,通过其在校园、邮局、咖啡馆、街道、超级市场等地对说咒詈语的人们的语言调查,反映出咒詈语的使用不再与受教育者的教育水平和阶级有关。而且他发现,使用咒詈语增长最快的两个群体是:孩子和妇女。这反映出咒詈语的使用群体越来越多,使用范围越来越广,已泛滥成灾。据1996年4月22日的新闻期刊统计,现有67%的人认为近十年人们更愿意说粗话。1989年,英国查尔斯王子曾抱怨“English is taught so bloody badly”。最近一本名为“Cursing America”的书中一份关于日常语言的研究报告指出:一般人工作时词汇中有大约8%是由咒詈语构成,而闲谈时的咒詈语词汇就上升到13%。在中国,虽然这方面的统计数据较少,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却切身感受到咒詈语无处不在。现在一个四、五岁的小孩子嘴里蹦出一两句“国骂”也不是什么新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