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英汉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更新时间:2023-05-10 21:46:12 阅读: 评论:0

浅谈英汉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摘要〕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任何语言的生存发展都离不开其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语言使用者的思维方式和表达能力。笔者围绕英汉文化差异在各自语言中的体现, 来说明文化差异、背景知识对翻译的影响.由此说明文化差异因素对翻译的影响不容低估。
〔关键词〕文化差异、翻译、影响、背景知识
翻译作为语际交际, 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过程, 而且也是文化移植的过程[1 ].在很大程度, 它与文化因素、背景知识有很大的关系。王佐良曾说:“翻译的最大困难是两种文化的不同。”吕淑湘也说, 翻译家必须是一个杂家。“杂"就是指知识要广博.可见,解决好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了解背景知识是保证译作成功的关键。
英汉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观察与思维上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英汉两种语言在观察与思维上是存在着差异的: 面对同一物体, 用以概括的概念也有出入, 因而语言表达方式也不同。如对颜色的观察和使用,就有不同的概念。英语“black tea”在汉语中不叫“黑茶”, 而叫“红茶”;“brownbread”是“黑面包”, 而不是“棕色面包”。汉语的“青衣",“青天”同是一个“青”字, 翻译成英文就只能分别译作“black dress"和“blue sky”.汉语“黑眼睛", 英语为“darkeyes"; 英语的“black eyes”, 汉语为“挨打后出现的黑眼圈”; 汉语“黄色影片”, 英语为“blue film”(蓝色风光片) ;汉语的“红眼病”,英语为“green - eyed”。此外,英汉两种语言在逻辑思维上也存在着差异。例如: 英文句子You cannot be too careful in the exam. 若直译为“考试时你不要太细心"。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从句法上看,它是一个双重否定结构, 从思维方式上看, 它是一种逆向思维.其正确译文是: 考试时你要特别细心。因此,对于这一类因思维差异而引起的表达不同的概念, 译者同样要越过表达形式的局限进行意义上的对等翻译。
二、信仰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欧美人信基督教的居多, 认为上帝(god) 可创造一切,因而有God helps tho who help themlves。 (上帝帮助自助的人) 的说法。而中国人则信仰佛教,相信“佛主"在左右着
人世间的一切,与此有关的词语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如果译者缺乏对这种文化个性的深刻了解, 就难以鉴别句子的文化内涵,对译文的准确性产生重大的影响。
三、环境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英汉民族生存环境的差异在语言中的一个表现是习语的运用.习语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由于地理方面的差异, 习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如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道业曾一度领先世界, 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例如, 形容花钱大手大脚, 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 ,而汉语是“挥金如土”.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 在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习语, 如to keep one’ s head above water (奋力图存) ,to be all at a (不知所措) 等等.
另外, 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 中国人心目中的东风是温暖的, 是春天的风, 只有西北风才是寒冷的。而英国地处西半球, 北温带, 海洋性气候, 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 看下面的例子: How many winter days have I en him,standing blue - nod in the snow and east wind ?(在许多冬日里我总看见他,鼻子冻得发紫,站在飞雪和东风之中) 。钱哥川在《
翻译漫谈》一书中认为此句的east wind(东风) ,译成汉语应改为北风(朔风) 或西风才好, 这正是地理环境原因造成的不同文化氛围。可见, 英汉两个不同的民族, 由于地理环境不同, 他们观察事物,反映客观世界的角度和方式并不一致。所以翻译切忌照词典上的词义逐词逐句对译, 不合习惯的词使会使信息出差错或觉得美中不足。

本文发布于:2023-05-10 21:46:1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57674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翻译   文化   差异   语言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