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报道・中国医师协会变态反应医师分会2020年年会纪实
王子熹,崔乐,李丽莎,徐迎阳,边赛男,李论,潘周娴,王喆明,李俊达,刘娟,姜楠楠,关凯,尹佳作者单位:100730北京,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变态(过敏)反应科,
过敏性疾病精准诊疗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DOI:10.3969/j.issn.1673-8705.2021.01.016
由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师协会变态反应医师分会主办的“中国医师协会第四届变态反应医师分会年会(CCAA2020)”于2020年12月25-26日以线上直播形式召开。本次会议是在疫情常态化防控形势下举行的一次特殊会议。分会以线上办会的模式,为全国同道提供了更便捷、更安全的交流渠道。
大会特别邀请了世界变态反应组织(WAO)、欧洲变态反应学会(EAACI)、美国变态反应学会(AAAAI)等变态反应领域2020年重要国际会议的著名讲者,以线上讲座的形式和全国同道们分享2020年度本领域最新的学术观点和热点话题。同时也邀请了众多国内的著名专家做为讨论嘉宾,对国外讲者的讲座进行精彩解析和点评。大会还选择了过敏性疾病领域疑难病与罕见病,从病例分析入手,逐渐解开诊断与治疗的谜团,让参会者在聆听中开拓眼界,增长见识,升华思维,最终掌握为我国过敏患者正确诊断和治疗的技能。本次CCAA2020线上学术年会共有16万人次参与,圆满成功,影响力巨大。
12月26日上午8时大会正式开幕。大会由中国医师协会变态反应分会副会长赵京教授主持,中国医师协会杨民副会长代表中国医师协会致辞,向变态反应医师分会成功举办线上年会表示祝贺,并高度肯定和赞扬了分会自成立以来所取得的成绩和贡献(图1)。
中国医师协会变态反应医师分会会长尹佳教授,以一段纪录短片开场,回顾了分会从筹备成立,到发展壮大的点点滴滴,展现了历届年会的精彩瞬间,既向老一辈专家学者致敬,又对所有与会者的积极参与、鼎力支持表达了诚挚的感谢。同时,尹佳会长还回顾了这不平凡的2020年,也对本次大会提出了期许,希望大会通过邀请国内外从事变态反应性疾病及临床免疫疾病相关领域的诸多专家分享他们的经验和学识,能够对提高全国过敏性疾病的防治水平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图2)。
1主会场学术内容纪实
主会场第一部分由首都儿科研究所变态反应科赵京教授和上海复旦大学中山医院呼吸科主任金美玲教授主持(图3)。
洪建国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儿内科):洪教授介绍了吸入糖皮质激素(ICS)长期治疗对儿童身高等不同方面的影响数据,从
图1中国医师协会杨民副会长
图2
尹佳教授
2020年新发表的儿童支气管哮喘规范化诊治建议 (2020年版)入手,分析了目前国内儿童哮喘的诊 断、控制治疗现状,影响儿童哮喘发生、发展和发 作严重程度的相关因素以及哮喘的诊断和鉴别诊
断。他强调:对于大多数哮喘儿童的控制治疗,低 或中剂量ICS 即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并具有良
好的安全系数;高剂量ICS 仅用于短期间歇治疗;
长期持续使用中-高剂量ICS 可能影响HPA 轴及儿
童生长速率乃至最终身高;儿童ICS 治疗应选用个
体化剂量(最小有效剂量)、适时降级直至停药观
察;除考虑每日ICS 剂量外,还应关注累积剂量、 疗程等与ICS 使用安全的关联度。总之,在哮喘治
疗药物的选择方面,没有安全的药物,只有安全的
医生(图4)。
Nikos Papadopoulos 教授(希腊雅典大学医学
院及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医学院):介绍了呼吸道微
生物失衡对哮喘的影响。Nikos Papadopoulos 教授 从人类平均寿命的变迁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 率及医疗花费开篇,引入过敏性疾病的经典卫生假
说、“生物多样性假说”、“老朋友假说”,之后介
绍了儿童上下呼吸道、肠道的微生物群对过敏性疾
图3赵京教授
病的影响与关系。除细菌菌群外,对于病毒组学、真
菌组学,目前研究较少,也值得我们去关注。他们的
研究还发现特定的微生物组可以作为标志物和治疗靶 点,这将为过敏性疾病新治疗带来期待(图5)。
广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变态反应科主任李靖
教授、上海新华医院鲍一笑教授和空军军医大学西
京医院儿科主任孙新教授参与了大会第一部分内容
的讨论(图6)。
主会场第二部分内容由北京协和医院变态反应 科常务副主任王良录教授和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呼
吸科主任蒋萍教授主持。
日本Ebisawa 教授(现任世界变态反应组织 WA0主席):演讲的题目是“日本食物过敏的治
疗”(图7)。他在演讲中提到日本每3年都会组织
图 5 Nikos Papadopoulos 教授
图6主会场第一部分讨论嘉宾
儿童哮喘吸入激素治疗的
历史和评价
洪矗国
上海交通大学附厦第一人民医!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儿科
洪it 国
» 關中国医师协会第四届变态反应医师分会年会
7 U J 4 4 ANNUAL CONFERENCE OF CHINESE COLLEGE OF ALLERGY AND ASTHMA
图4洪建国教授
图7 Ebisawa
教授
1次针对速发型食物过敏的全国监测调查,并且 日本政府规定从2002年起,在食品包装袋上必
须标明数种容易引起食物过敏的成分,包括鸡
蛋、牛奶、小麦、养麦、花生、虾、蟹,这为食 物过敏的患者提供了便利,也降低了他们发生意
外过敏的风险。变应原组分检查有助于提高食物
过敏诊断的准确性,避免交叉反应组分的干扰。
在日本提倡开展低剂量口服食物激发试验,有助 于将食物过敏的患者进一步划分为相对较轻和相
对较重的亚型。较轻者可耐受低剂量食物,不需
要完全忌口,生活质量可以得到显著提高,这种
划分对于判断预后也有帮助。低剂量激发试验不
耐受者,可以接受口服食物免疫治疗(OIT )。但
目前OIT 仍然仅限于科研使用,在安全性和有效 性方面待改良。
Sicherer 教授(美国西奈山医学院):以花生
过敏为例,介绍了食物过敏的治疗进展(图8)。
早期的皮下注射食物免疫治疗因引起严重过敏反
应不良事件的概率太高,而被人们放弃。目前有 前景的食物过敏治疗方案有:(1) 口服免疫治疗 (OIT ):约70%~80%的患者通过OIT 可以达到减
敏,即他们在数周至数月的治疗后,可以比原来耐 受更大量的食物变应原。花生过敏口服免疫治疗已
经在今年通过了美国FDA 审批。但是,如果患者
终止治疗,这种保护作用大多会随着时间而逐渐消
失;并且OIT 治疗过程中发生严重过敏反应的频率 也会比不治疗升高3倍,还有引起嗜酸性粒细胞性 食道炎的风险。(2)舌下含服免疫治疗:同OIT
相比, 其所需维持治疗剂量低, 不良反应更少, 且
主要仅为口腔瘙痒,但疗效比OIT 更弱。(3)贴
皮免疫治疗:即在塑料斑贴片上储有一定量的变应原,贴在皮肤上后,食物变应原会逐渐进入皮肤。
该疗法不良反应很少,主要是局部贴片处皮肤瘙
Prof. Scott H. Sicherer 美CS 妞均西亲山辰院
New Developments for Treatment of Peanut Allergy as an example of food allergy therapeutics A
Scctt H Sicherer MD
l…l'- - ^- ut Pediatrics, Allergy •in :: htmunoloyy
暑徹中国医师协会IB 四届变态反应医师分会年会 瞬 ㉛ U j A \ ANNUAL CONFERENCE OF CHINESE COLLEGE OF ALLERGY ANO ASTHMA
图8 Sicherer 教授
痒。 其总体疗效弱于 OIT , 同舌下免疫治疗接近。 目前针对花生的治疗处于皿期临床试验阶段。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儿科邵洁教
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胡燕教授和北京协
和医院变态反应科王子熹医生参与了此部分内容的 讨论 ( 图 9)。
主会场第三部分学术内容由北京协和医院变态
反应科支玉香教授和中国科学院大学重庆医院周维 康教授主持。
Lisa A. Beck 教授(美国罗彻斯特大学医学中
心):就上皮细胞在特应性皮炎发病中的关键作用
做了详尽的阐述(图10)。炎症和菌群失调在特应
性皮炎中的作用已被广泛认识,这些特征可能部分
归因于获得性或基因所致皮肤屏障的破坏。上皮屏 障破坏可加速特应性皮炎的发生,一方面,上皮细
胞破坏使环境中的抗原刺激、变应原的暴露诱发异 常的尤其是2型免疫反应介导炎症反应。另一方
面,上皮细胞的破坏所致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定植
使上皮更容易并发病毒感染。度普利尤单抗
(dupilumab )的使用有助于修复皮肤屏障,降低金
黄色葡萄球菌的定植,恢复正常皮肤菌群,但 dupilumab 是通过什么机制影响了菌群,如何修复
皮肤屏障,尚需更深入的研究。
图9主会场第二部分讨论嘉宾
Atopic Eczema -is the Epithelium
the Problem? -------Lira A. Beck. MD
^ThiSrol and Lowed GoMwnHh Professor al DermMotogy. Medicine and Palhotogy
IMmrMycfRodiMter Medical Carter
Rochester. NY
©
血
1中国医师协会第四届变态反应医师分会年会
J A A ANNUAL CONFERENCE OF CHINESE COLLEGE OF ALLERGY RND ASTHMA
图 10 Lisa A. Beck
教授
Marcus Maurer 教授(德国柏林夏洛特医院): 深度解析了最新版本的慢性荨麻疹和血管性水肿指 南,并着重讲解了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的诊断和治疗 (图11)。根据发病机制不同,慢性特发性荨麻疹
可分为I 型自身免疫即通过IgE 识别自身抗原,或 II 型自身免疫反应即通过IgG 识别肥大细胞表面的
IgE 受体。通常抗组胺药和奥马珠单抗治疗I 型能
获得很好的疗效。而II 型对这两类药物反应差,
但对环抱素或BTK 抑制剂等药物反应良好。抗
TOP 的IgG 抗体以及低IgE 水平有助于鉴别此两种
类型的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最后Marcus Maurer 教 授介绍了一些新的慢性荨麻疹治疗靶点及方法,比
如阻断肥大细胞活化信号通路、肥大细胞沉默、抑
制肥大细胞相关介质等。
湖南省儿童医院汤建萍教授、广州医科大学附
属第二医院过敏反应科主任赖荷教授和复旦大学附
属华山医院皮肤科李巍教授参与了讨论(图12)。2气道过敏专题学术内容纪实
气道过敏专题内容由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呼 吸科主任蔡绍曦教授和北部战区总医院呼吸科主任 谢华教授主持。
王德云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医院耳鼻喉科研究
室主任):详细地分析了常见呼吸道病毒感染与黏
膜炎症的关系(图13)。常见病毒感染可以导致哮
喘的恶化。 过敏与感染密不可分, 互相促进、 相互
影响,有时候无论在症状还是化验方面都难以分辨
两者。
孙英教授(首都医科大学):讲解了2型固
有免疫细胞 ( ILC2) 和细菌性抗原在过敏性哮喘
中的作用(图14)。固有免疫细胞共有3型(1-
3),部分对于寄生虫免疫及过敏起到很重要的作
用,尤其是ILC2s 很可能参与对寄生虫的黏膜抵
御。小鼠及人类的呼吸道均存在固有免疫细胞。
科学界越来越意识到ILC2s 对于哮喘气道炎症及
鼻窦炎的可能影响。孙英教授团队的研究显示,
气道上皮来源的白介素25及白介素33可以诱导 ILC2s 在肺内、区域淋巴结和气道腔的的聚集,
并且IL-33可以诱导ILC2s 趋化性,在过敏性哮
喘中起到重要的影响。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呼吸科黄克武
教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姚欣教授和北京
协和医院呼吸科高金明教授参与此部分内容的讨论 (图 15)。
图 11 Marcus Maurer 教授
图13王德云教授
图12主会场第三部分讨论嘉宾
图14
孙英教授
图15气道过敏专题讨论嘉宾
3特异性免疫治疗专题学术内容纪实
特异性免疫治疗专题的学术内容由北京协和医院变态反应科尹佳教授和北京世纪坛医院变态反应科王学艳教授主持。
Stephen R.Durham教授(英国帝国理工大学医学院):Stephen R.Durham教授分别从由花粉、尘螨引起的过敏性鼻炎和哮喘的AIT治疗及其长期疗效、EAACI的AIT指南、SCIT和SLIT疗效及机制以及新冠肺炎和过敏性哮喘这4大方面展开讲解,深入浅出,由过敏性鼻炎和哮喘的流行病学数据引伸至AIT的治疗机制,并着重分享了由他牵头的EAACI上关于AIT的指南,不仅为广大医生同道带来了最权威的解读,也为众多患者朋友提供了最官方的解释(图16)。在AIT机制方面,Stephen R.Durham教授分享了他所在实验室的一些最新免疫学进展,主要聚焦在滤泡辅助性T细胞(T follicular help cell,Tfh)和滤泡调节性T细胞(T follicular regulatory cell,Tfr)这两类细胞,他们通过大量的临床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和基础实验探索,验证了这两类细胞在AIT治疗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打破了传统的Th2型细胞占主导的观点,为推动AIT的进展及研究提
图16Stephen R.Durham教授供了新方向和新思路。最后,Stephen R.Durham 教授还结合当前新冠肺炎的国际形势,分析了新冠肺炎与过敏性哮喘之间的关系,为疫情下的哮喘治疗开辟了新思路。
关凯副教授[北京协和医院变态(过敏)反应科]:分享了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AIT)临床实践经验。关凯教授首先对比了两种治疗途径:皮下方式临床应用历史更悠久、疗效更可靠、安全性较好;
舌下方式有效、安全,但临床使用的有效剂量、疗程、长期疗效尚待共识,其潜在全身不良反应风险亦不容忽视(图17)。关凯教授进而总结了单纯过敏、多重过敏患者使用“协和过敏原制剂”进行气传花粉、气传霉菌、气传花粉混合尘螨、气传霉菌混合尘螨AIT的疗效与安全性,经过数十年的临床验证,使用“协和过敏原制剂”皮下方式AIT疗效可达80%左右,安全性较好,停止治疗后亦具有一定的持续性,完全可满足临床“应用尽用”。最后,为了进一步增强皮下方式AIT临床应用的广适性,关凯教授介绍了北京协和医院在AIT方案与制剂的优化改良完成的工作。
参与此部分的讨论嘉宾有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过敏反应科主任祝戎飞教授、北部战区总医院变态反应科魏庆宇教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变态反应研究中心主任余咏梅教授和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变态反应科主任刘传合教授(图18)。
4食物过敏专题学术内容纪实
食物过敏专题会场,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过敏科主任郭胤仕教授和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变态反应科副主任孙劲旅教授共同主持。
图17
关凯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