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中的_纳米高手_

更新时间:2023-05-10 06:51:52 阅读: 评论:0

纳米是一个长度单位,指的是1米的10亿分之一。纳米技术,则是在纳米尺度(1~1000纳米之间)上研究物质的特性和相互作用,以及利用这些特性的技术。在纳米技术中,纳米材料是主要的研究对象与基础。
事实上,纳米技术并不神秘,也不是人类的专利。早在宇宙诞生之初,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就已经存在了。在地球的漫长演化过程中,自然界的生物,从亭亭玉立的荷花、丑陋的蜘蛛,到诡异的海蛇尾,从飞舞的蜜蜂、水面的水黾,到海中的贝壳,从绚丽的蝴蝶、巴掌大的
壁虎,到显微镜才能看得到的
细菌……它们个个都是身怀多
项纳米技术的高手。这些动植
物们通过精湛的纳米技艺,或
赖以糊口,或用以御敌,一代
代,在大自然中顽强地生存下
来,不仅丰富了我们周围的世
界,而且给现代的纳米科技工
作者带来了无数灵感和启示。
洁身自好的莲花
一提到莲花,人们很自然
地就会联想到荷叶上滚动的露
珠,以及其出淤泥而不染的高
尚品格。
20世纪70年代,德国波恩
大学的植物学家巴特洛特在研
究植物叶面时发现,光滑的叶
子表面有灰尘,要先清洗才能
在显微镜下观察,而莲叶等叶
面却总是干干净净。他们利用
人造的灰尘粒子污染玉兰、林
山毛榉、莲花、芋、甘蓝等8
种植物的叶面,然后用人造雨
清洗2分钟,最后将叶面倾斜
15°,使雨滴滑落,观察叶面灰
尘粒子残留的状况。实验发现,
有些植物叶面残留的污染物多
达40%以上;而莲花等植物
叶面的污染物残留比例皆小于
5%。
这就是所谓的莲花效应。
那么,什么原因导致了这
种莲花效应呢?莲花效应又能
给植物本身带来哪些好处呢?
现代电子显微镜技术可以
给出正确的答案。
通过电子显微镜,我们可
以观察到莲叶表面存在着非常
复杂的多重纳米和微米级的超
微结构。荷叶表面上有一些微
小的蜡质颗粒,并且覆盖着无
数尺寸约10个微米的突包,每
个突包的表面又布满了直径仅
为几百纳米的更细的绒毛。在
突包间的凹陷部分充满着空气,
这样就紧贴叶面形成一层极薄、
只有纳米级厚的空气层,从而
使得在尺寸上远大于这种结构
的灰尘、雨水等落在叶面上后,
不会大范围直接接触叶面,而
要隔着一层极薄的空气,并且
其能接触的点也只是叶面上若
干个凸起的点。
这是自然界中生物长期进
化的结果,正是这种特殊的纳
米结构,使得荷叶表面不沾水
滴,可以保持清洁:当荷叶上
有水时,水会在自身表面
张力
的作用下形成球状。风吹动水珠在叶面上滚动时,水珠可以沾起叶面上的灰尘,并从上面高速滑落,从而使得莲叶能够更好地进行光合作用。
研究表明,这种具有自洁效应的表面超微纳米结构形貌,不仅存在于荷叶中,也普遍存在于其他植物中。某些动物的皮毛中也存在这种结构。
这种特性可以应用在玻璃上或是战机的雷达上,例如:经过纳米处理的玻璃本身也可以具有自洁效果。还有企业利用纳米技术处理涂料,涂上此涂料的物体因而也拥有了自洁效果。也许在未来的世界中,我们周围将不断出现不会脏的地板、墙壁,和没有灰尘的无线电用品。
飞檐走壁的壁虎
壁虎可以在任何墙面上爬行,反贴在天花板上,甚至用一只脚在天花板上倒挂。它依靠的就是纳米技术。
过去,人们以为壁虎飞檐走壁靠的是脚掌上的神奇吸盘,凭借着“吸力”,它们才能够让身体自由漫步在任意一个三维空间内。但事实并非人们想像的那样简单。
专家说,“壁虎漫步”靠的不是吸盘,而是脚趾上数以万计的细小刚毛。刚毛根部有几十微米粗,顶端分成很多更细更弯的绒毛,每根绒毛的直径仅几百纳米,其末梢延展成扁平形。此种精细结构,使得壁虎以几纳米的距离大面积地贴近墙面。尽管这些绒毛很纤弱,但足以使所谓的范德华键(有些物质的分子具有极性,其中分子的一部分带有正电荷,而分子的另一部分带有负电荷,一个分子的正电荷部位和另一分子
的负电荷部位间,以微弱静电
引力相互吸引,使两者结合在
一起,称为范德华键或分子键)
发挥作用,为壁虎提供数百万
个的附着点,从而支撑其体重。
这种附着力可通过“剥落”轻易
打破,就像撕开胶带一样,因此
壁虎能够自由穿过天花板。
在现实生活中,专家们试
图据此制造出神奇的纳米材料,
并将其广泛地应用到我们的生
活中。比如,我们可以制造出抓
地更牢的运动鞋,可以制作雨
雪环境中不再打滑的汽车轮胎。
而在影视剧拍摄中,演员们可
以告别工作室里的电脑,真正
在摩天大楼的玻璃幕墙上一展
身手。据此开发出的空间探测
用攀爬型机器人,无论在什么
恶劣的条件下都可以在太空飞
行器的外表面行走,给飞行器
进行“体检”。
贝类——娴熟的黏合高手
这里所指的就是普通的贝
类,也即我们与蔬菜一起烹饪、
经常可以吃到的那种贝类,它
们堪称纳米黏合技术的高手。
当贝类想把自己贴在一块
岩石上时,就会打开贝壳,把触
角贴到岩石上,它将触角拱成
一个吸盘,然后通过细管向低
压区注射无数条黏液和胶束,
释放出强力水下胶粘剂。这些
黏液和胶束瞬间形成泡沫,起
到小垫子的作用。贝类通过弹
性足丝停泊在这个“减震器”上。
这样,它们就可以随波起伏,而
不至于受伤。这种牢固的胶粘
效果就来自黏液和岩石纳米尺
度下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依据该项研究,专家们设
想未来也许可以研发出一种医
用防水生物胶。此类粘胶不会
侵害人体细胞或引发人体免疫
反应,具有防水功能,能够成为
黏接断裂骨骼和缝合软组织的
理想材料,也适用于在潮湿的
口腔中修复牙齿损伤。
眼观六路的海蛇尾
海蛇尾是一种带甲壳的碟
形海底生物,酷似海星。它有5
个触角,没有眼睛,尽管如此,
海蛇尾却能够敏捷地感知远处
潜在的天敌,并及时将触角缩
进壳里。海蛇尾这种灵敏的感
觉,长期以来,一直令生物学家
迷惑不解。
近来,这个问题终于在其
甲壳上找到了答案:海蛇尾身
上长满了“眼”,即数以万计的
完美的微型凸透镜。这样一来,
整个毛茸茸的身体就构成了其
眼观六路的眼睛。
研究还表明,一只海蛇尾
身上的这种透镜数目大约有5
万~10万,它们都是由碳酸钙
的纳米晶体组成。这种完美的
光敏感微型透镜系统,是海蛇
尾在生长过程中,身体表面纳
米结晶化的结果。为了防止不
必要的色边,结晶化过程中,透
镜内还吸收了适量的镁,既可
以帮助海蛇尾更有效地过滤光
线,又可以校正透镜的“球面像
差”,进而提高发现天敌的效率。
自从发现海蛇尾的这种特
性以来,科学家一直在研究将
其运用于科技的潜力。比如,利
用海蛇尾的特性制造出新型的
光学仪器,或是为将来的通讯
网络发展提供线索。现在世界
上的大多数光纤维用于通讯业,
透镜被用来聚焦和反射负载数
字通讯信号的光线。科学家说,
海蛇尾的光线聚焦能力是现有
人工透镜的20倍,通过研究海
蛇尾,可能会增加光纤维传送
的信息量。
细菌:世界上“跑”得最快的生物
细菌的个头虽小,但它们的运动速度却相当惊人,许多细菌每秒钟前行数十微米,一种被称作逗点弧菌的,每秒钟可向前游动100微米。不能小看这个数字,它相当于细菌自身体长的50倍;而一个人类运动员每秒钟只能向前跑5.4倍于其体长的距离;即使是擅长短跑的猎豹,这个数字也只能达到25倍。从这个意义上讲,细菌应当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生物。
细菌世界的成员众多,其运动方式和机制上也存在差异,但大部分能够运动的细菌都是依靠自身的运动器官——鞭毛的作用。鞭毛是一种长的蛋白丝状物,它附着于细菌的外表,一般长15~20微米、直径20纳米左右。
细菌鞭毛的功能相当于船的螺浆,在水中可以高速旋转从而推动菌体前行,因此水中是鞭毛细菌自由驰骋的天地。鞭毛的旋转速度非常快,每秒钟旋转200~1000多转,比一般的电动机要快得多,鞭毛的高速旋转是由其附着于菌体上的基体旋转带动的,基体实际上就是鞭毛的基部,它由一个中轴套上
2个或4个环构成,镶嵌固定在细菌的体表(细胞膜和细胞壁)中。
在科学家的眼中,基体简直就是一台精巧的纳米分子马达,但这个马达并不是靠电流驱动,而是用伴随着细胞膜两侧质子梯度的消失产生的生物能量A T P来驱动。细菌的鞭毛马达还可以转向(从反时针旋转变为顺时针旋转),从而使菌
体发生翻滚,进而改变细菌的
运动方向。事实上,细菌在游动
时也并不是单纯地一直朝前游,
而是伴随着不时地随机翻滚转
向,但从表观上看仍表现为细
菌的前行。
自由行走于水上的水黾
小型水生昆虫水黾被喻为
“池塘中的溜冰者”,因为它不
仅能在水面上滑行,而且还会
像溜冰运动员一样在水面上优
雅地跳跃和玩耍。它的高明之
处是,既不会划破水面,也不会
浸湿自己的腿。
水黾是如何练就如此水上
绝技?
对此,中国科学院化学所
研究员江雷在国际权威期刊《自
然》杂志上发表论文,揭开了水
黾“水上轻功”的奥秘,并认为
水黾腿部特殊的微纳米结构才
是真正原因。
水黾属于水生半翅目类昆
虫,因种类不同,大小也各不一
样。一只中等大小的水黾重约
30毫克,水黾的腿能排开300
倍于其身体体积的水量,这就
是该种昆虫具有非凡浮力的原
因所在。
江雷领导的研究小组在高
倍显微镜下发现,水黾腿部上
有数千根按同一方向排列的多
层微米尺寸的刚毛。这些像针
一样的微米刚毛的表面上形成
螺旋状纳米结构的构槽,吸附
在构槽中的气泡形成气垫,这
些气垫阻碍了水滴的浸润,宏
观上表现出水黾腿的超疏水特
性(超强的不沾水的特性)。正
是这种超强的负载能力使得水
黾在水面上行动自如,即使在
狂风暴雨和急速流动的水流中
也不会沉没。
这一新的发现将有助于在
将来设计出新型的微型水上交
通工具。
利用“罗盘”定位的蜜蜂
研究表明,包括蜜蜂、海龟
等在内的许多生物体内都存在
着纳米尺寸的磁性颗粒。这些
磁性纳米颗粒对于生物的定位
与运动行为具有重要意义。最
新的科学研究发现,蜜蜂的腹
部存在着磁性纳米粒子,这种
磁性的纳米粒子具有类似指南
针的功能,蜜蜂利用这种“罗
盘”来确定其周围环境,利用在
磁性纳米粒子中存储的图像来
判明方向。当蜜蜂采蜜归来时,
实际上就是把自己原来存储的
图像和沿途所见的图像进行对
比。如果两个图像一致,即可据
此来判断出蜂巢的所在。
利用这种纳米磁性颗粒进
行导航,蜜蜂可以完成数千米
的旅程。
五彩斑斓的蝴蝶
蝴蝶因为其翅膀上变化多
端、绚烂美妙的花纹使人着迷。
这也让生物学家们感到疑惑:
蝴蝶令人眼花缭乱的颜色是如
何形成的,又有什么不同的意
义呢?
最近,荷兰格罗宁根大学的
希拉尔多博士发现了解决这个
问题的通道。在研究了菜粉蝶
和其他蝴蝶翅膀的表面后,希
拉尔多博士揭示了这个秘密:
翅膀上的纳米结构正是蝴蝶的
“色彩工厂”。
他的研究表明,蝴蝶翅膀
上炫目的色彩来自一种微小的
鳞片状物质,它们就像圣诞树
上小小的彩灯,在光线的照耀
下能折射出斑斓的色彩。蝴蝶
翅膀上的颜色其实是一种身份
的标志。不同颜色的翅膀,让形
■王泽斌
感谢各种疫苗的出现,使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不用担心古时皇帝都听天由命的如天花之类的疾病。但是所有的小孩子都不喜欢打针,总是希望打疫苗的时候老师不是领着一个背药箱的护士进教室,而是发给每个人一个苹果或者一根香蕉,这将是多么愉快的事情!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打针的恐惧越来越淡,对水果的渴望也越来越淡,终于忘却了“能吃的疫苗”。直到为人父母,看着打疫苗的时候哇哇大哭的孩子,才又想起——能吃的疫苗,离现
实还有多远?
传统的疫苗与口服的疫苗
人们所患的许多疾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当病原体侵入人体,烧杀掳掠干尽坏事,人于是“生病”了。不过病原体也会引发人体启动防御机制,产生被称为“抗体”的蛋白质去与病原体斗争。只是在第一次产生的时候,抗体的力量往往无法与病原体抗衡,所以人体会发病,一些严重的疾病甚至让人熬不过去。不过这些抗体会长期甚至终身存在于人体中,当
能吃的疫苗,
离我们还有多远
色万千的蝴蝶能在很远的地方就可以识别出同伴,甚至辨别出对方是雄是雌。
通过电子显微镜的观察,希拉尔多博士发现粉蝶翅膀的结构非常奇特;尽管不同种类的蝴蝶,鳞片的结构不同,但彼此之间还是有共同特征。一般来说,蝴蝶翅膀由两层仅有3~4微米厚的鳞片组成,上面一层鳞片像微小的屋瓦一样交替,每个鳞片的构造也很复杂。而下一层则比较光滑。蝴蝶翅膀这种井然有序的安排形成了所谓的光子晶体,也就是纳米结构。通过这种结构,蝴蝶翅膀能捕捉光线,仅让某种波长的光线透过。这便决定了不同的颜色。
会吐丝的蜘蛛
蜘蛛网常常出现在长久没有清扫的房间角落。对于普通人而言,蜘蛛网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东西,用扫帚轻轻一拂,蛛网就被扫掉了。但是蜘蛛丝本身确实是大自然的奇迹。自然界中的蜘蛛丝直径有100纳米左右,是真正的纯天然纳米纤维。如果用蜘蛛丝制成和普通钢丝绳一样粗细的绳索,可以吊起上千吨重的物体,其强度能与钢索相媲美。
除了用于捕捉飞虫外,几乎所有的蜘蛛都还用蛛丝作为指路线、安全绳、滑翔索。蜘蛛的腹部通常有几种腺体,被称为吐丝器。各种腺体产生不同类型蛛丝,腺体顶端有喷丝头,其上有数千只小孔,喷出的液体一遇空气即凝结成黏性强、张力大的蛛丝。通常,1000根蛛丝合并后比人的头发丝还要细1/10。
(文章代码:0107)【责任编辑】赵  菲

本文发布于:2023-05-10 06:51:5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57047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细菌   表面   叶面   具有   鞭毛   研究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