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第一部分—第三部分学习内容及重点提示
《跨文化交际》教材共分8个单元,第二、四、五单元在内容上互相呼应,可以看作一个整体的两大部分:中西方交际方式的主要差异,和由于不同的价值观引起的中西方在处理主要社会关系方面的差异。第八单元主要对人类交际历史作了简单的回顾,并对其未来进行了展望。所以,本课程涉及的主要内容其实为六个方面。
一、文化、语言与交际的关系
二、中西方交际方式的主要差异
三、中西方在处理主要社会关系上的差异
四、汉英姓名和称谓的异同比较
五、中西方非言语交际的主要差异
六、汉英中常见的成语、谚语、俚语、委婉语及禁忌语的对比
第一部分:文化、语言与交际的关系
语言既是交际的工具,也是文化的载体。交际不仅是一种语言的交流,更是一种思想和文化的交流。如果交际双方不能真正了解彼此的文化背景,达成共识,互相理解,那么仅凭单纯的语言技能,这样的交流往往会产生误解,导致失败。
不能脱离或者说割裂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单纯地去学英语。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学《跨文化交际》这门课程。为了能进行成功的跨文化交际,我们不但要学会使用英语这种语言,而且还要培养我们的文化素质,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而且还要反观我们自己国家的文化,并对两者进行客观地比较。
交际需要语言来传递信息,词语在语言表达方面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如果脱离语境,孤立地看词语,那么它本身并没有什么意思,它只不过是一种特定的符号,传递了某一个社团的人们对某一种物体或思想的共同释义即共同认识。
词语的常规含义分为两种,一种是概念含义Concept meaning,另外一种是联想含义Associative meaning。概念含义,一般不太会引起歧义,但不同的文化背景就有不同的联想含义。所以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不同的联想含义,交际双方经常会无法理解彼此的所指,结果很容易引起误解。
如何正确诠释或理解交际中各方的“含意”是交际成功的关键。一般来说,有这么三种含意,即话语本身的意思,说者的意思和听者的意思(utterance meaning; speaker’s meaning and hearer’s meaning)
。如果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或者说者有意,听者无心,都会产生误解。
交际的几种主要类型Types of Communication
human communication
animal communication
human-animal communication
human-machine communication
machine-to-machine communication
交际有两种接触方式,一种是直接地或者叫面对面的交际方式,direct communication, 即是双向的接触two-way contact;另外一种是间接的交际接触,indirect communication, 即单向的接触one-way contact。
三种主要交际模式Models of Communication
Mono-cultural language communication (同种文化的语言交际)
Unilateral cross-cultural language communication (单向跨文化语言交际)
Bilateral cross-cultural language communication (双向跨文化语言交际)
第二部分:中西方交际行为方式的主要差异
这部分内容集中在第二单元和第四单元。
宴请文化差异
中西方有不同的好客表示方式和礼貌表现方式,特别是在宴请客人时。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所以中国人特别讲究饮食,请客吃饭也是重在饭菜本身:满桌丰盛,山珍海味。在中国,主人的盛情与否体现在菜的数量、价格、营养度和烹饪的技艺上。数量多,价格贵,营养价值高,烹饪精致,则表明主人非常好客,反之不然。桌上的饭菜剩得越多,说明主人越是热情好客,能让客人酒足饭饱,满意而归。席间,主人频频劝酒,为客人夹菜以示礼貌客气。而客人为了表示礼貌,怕麻烦主人,不断谦让。另外,当朋友在餐馆吃饭,最后买单时,如果没有特别的邀请方,那么为了表示礼貌和客气,还有面子,大家都会争先恐后地抢着付账。
在西方英语国家,请客吃饭重在交际本身,宴请方式虽然相对来说较为简单,但形式却多样化,自由化。这种简单的宴请方式可能跟分餐制有关。而且他们崇尚节约,讨厌饭桌上的浪费,所以点菜也以
量够为原则。主人大多以平等待人、尊重客人的意愿为原则,对待客人没有像中国人那样尊卑鲜明。在宴请时,主人不会为客人夹菜,而是让客人自行选择,建议他们“Help yourlf”,“Have a try”,或“Make yourlf at home.”。在接受劝酒或劝菜时,礼貌的做法是直接表示愿意或不愿意,而不会再三推辞,主人也不会勉强。朋友一起外出吃饭时,最后大家要么各自付账go Dutch,要么平摊 split the bill。
送礼和馈赠文化差异
送礼和馈赠是世界各国通行的社交礼仪。但在什么场合下送什么礼物,如何送法,如何接受法,中西方都有一定的差异。有关礼物的话题有很多,我们只是择要而讲。中国人的礼节比较复杂,比较多,亲戚或朋友婚、丧、嫁、娶,生日聚会,走亲访友,都要赠送礼物。虽然中国有句话“礼轻情意重”,但实际上,人们也非常注重礼物的数量和其本身的价格。一般来说,礼物越贵越好,而且都是双数,而不是单数,因为双数吉利。单一的礼物容易给人造成小气的感觉。中国人最注重的是面子了,为了表示礼貌,接受方往往再三推迟后才接受,并放在不被注意的角落,以表示重情不重礼。
虽然跟中国一样在很多类似的场合下,西方人在交往中也送礼,但他们奉行的原则是实实在在的“礼轻情意重”,避免赠送昂贵的物品,否则会使受礼者感到心情不安,或容易造成另有企图的感觉。礼物不在贵重和数量,尤其是亲手制作,通过花费自己的努力和时间准备的礼物永远是最珍贵的。受礼者会
非常惊喜地接受礼物,并当场打开,表示赞赏和感谢。如果没有打开礼物而把它随意搁放,这样做是很不礼貌的。
交际话题差异
中西方在交际时的话题也有很大差异。一般来说,中国人的隐私保护概念不如西方人强。这跟传统上中国人的较强的集体观念有关。一个人的事就是大家的事,大家必须互相开诚布公,人人都要互相帮助。所以,中国人聊天的话题几乎无所不包,甚至包括西方人不愿涉及的隐私方面的话题,如:房产,财产,工资,价格,年龄等。见面聊天时,问及年龄是为了能够适当称呼对方,以示尊重。年长者或长辈在中国被认为是知识渊博、阅历丰富、为社会做出许多贡献的人,所以他们很受敬重。
第三部分:中西方在处理主要社会关系上的差异
集体观和个体观的差异决定了家庭关系和朋友关系的不同
个体和集体永远是一对相辅相成的矛盾统一体。集体主义强调集体的利益高于个人的利益,一句话,个体服从于集体,少数服从多数。个体主义充分尊重个体的利益和权利,注重个体的发展空间,喜欢标新立异,主张自由平等的权利。每个国家或民族都有或多或少的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和个体主义的价值观。只不过在某一个国家,人们偏向于某种价值观。在西方国家,个体观念相对强一些,而大部分中国人则注重集体主义。这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念体现在中西方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中国,大家普遍认为个体是群体的一分子,个体的意愿应该服从集体的意志。反过来,集体有义务和责任帮助个体度过困难。个人的事就是大家的事,个人的困难就是大家的困难,一人有难,八方支援。互相帮助、互相依赖是集体观念的主要体现,个人也就没有什么太多的隐私可言。所以说,中国人重视亲情,家族观念重。中国传统家庭的主要关系为父母与子女,子女必须服从父母。较强的依赖感是维系家族成员之间的纽带。孩子从小就非常依赖父母,而父母对孩子精心照顾,也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比如,很少有孩子在婴幼儿时就和大人分开独立睡觉,否则的话,这家大人反倒被人耻笑,会被认为自私自利,不尽父母的养育之道。很多孩子长大成人找到工作后仍然和父母同住,直到结婚后才分开住。有的甚至结婚生子后,还需要自己的父母帮助照看孩子。孩子在父母面前不能有太多的隐私空间,父母有权了解孩子的一切动向。在过去,孩子的婚姻也都由父母包办。当然现在,由于西方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孩子变得越来越独立,包括独立处理自己的终生大事。同样,子女有义务照料年老的父母,恪尽孝道是人之常理。
在西方国家,个体主义观念相对突出。他们注重自身的发展,强调独立平等,不希望别人过多地干涉。一个人的事绝对不是大家的事,每个个体都有一个相对安全的私密空间。所以,他们强调尊重自己的隐私。因此,相对中国人来说,他们的人际关系不如中国人那么紧密,互相之间关系平等,较少依赖。在这些国家,主要家庭关系是夫妻之间的平等关系。父母和孩子的关系也是平等的,
朋友式的。父母尊重孩子的隐私,听取孩子的意见,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从小树立独
立自主的观念。比如婴儿常常独睡一屋或一张小床,孩子从小就学会边读书边打工挣钱。孩子长大成人后,一般都不再和父母住在一起。孩子自己的婚姻大都由自己做主。年老的父母独立精神也相当高,很少会去依赖自己的子女,如果生病,宁肯去敬老院或福利院,也不愿为了得到照料和子女住在一起。
由于较强的集体观念,中国人非常注重朋友之间的友情。很多人愿意为朋友两肋插刀,不惜付出生命。汉语中有关友情的谚语很多,如“一个篱笆三个桩, 一个好汉三个帮”, “有难同当,有福共享”,“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所以,如果有困难,只要朋友相助就可以解决。朋友越多,说明这个人越有面子。为了在朋友中挣面子,人们往往喜欢送重礼,请客讲排场,哪怕自己日后要勒紧裤带,缩衣节食。和朋友在餐馆吃饭,为了面子,大家都会争先恐后地抢着付账。
相反,在西方国家,朋友关系不如中国人那么密切,也没有达到像中国人那样的肝胆相照的地步,看上去似乎较为冷淡。人们不喜欢送过重的礼,朋友之间请客也不讲究排场。但这并不证明他们的这种关系就不是真正的友谊。在他们看来,真正的友谊应该是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但并不等于要无条件地承担一种义务。真正的友谊应该给与对方足够的自由和空间,朋友之间必须平等对待,不分厚此薄彼。和朋友一起外出吃饭各自付账或平摊的做法体现了这种朋友之间平等的关系。
此外,中国人还注重和谐统一,不希望有太多影响团结的不稳定因素。因此,大多数人都不愿公开表
露自己的真实想法,尤其是反对意见,以免使有关人员尤其是上级尴尬,有失面子。而在西方,人们强调个性的发展,喜欢标新立异,坚持几见,敢于公开表达异议,就事论事,没有面子上的顾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