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夫斯特的文化维度理论

更新时间:2023-05-08 10:52:01 阅读: 评论:0

郝夫斯特的文化维度理论
提纲:
一、 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着眼于个体还是集体的利益);
1.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定义
2. 美国和日本
3. 工作午餐
4. 当前中国文化的特征
5. 中国 企业文化中集体主义
6.中日“社区自治”文化差异
简单的解释一下郝夫斯特的文化维度理论,就是从国家的层次上,来衡量不同的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价值取向的一个标准。
文化维度理论是跨文化理论中至今最具影响力的一个理论,由荷兰管理学者郝夫斯特(Hofstede,1980,1991)提出。该理论被广泛应用与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国际商业领域。这个理论由Hofstede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主要认为文化包括四个维度,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郝夫斯特又重复了10年前的研究,但这次包括了更多的国家和地区,总数超过60。这次的研究不仅再次证实了这4个跨文化维度的存在,同时又发现了一个新的维度
Hofsdede的文化理论是他在调查了70多个国家的IBM的员工的基础上形成的,他认为,文化是“在人们头脑中形成的能将不同群体或类别的成员区别开来的集体模式”。文化主要从国家的层面而不是个体的层面来研究,尽管某一社会中的个体的性格千差万别,但从国家层面而言,总有一些共同的、持久的性格特点。从国家的层面将文化划分为以下五个维度:
(1) 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着眼于个体还是集体的利益);
(2) 权力距离(人们对社会或组织中权力分配不平等的接受程度);
(3) 不确定性回避(对事物不确定性的容忍程度);
(4) 事业成功与生活质量(追求物质还是强调人际和谐)。
(5) 长远导向与短期导向(着眼于现在还是放眼于未来)。
(1)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
  郝夫斯特将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定义为“人们关心群体成员和群体目标(集体主义)或者自己和个人目标的程度(个体主义)”。他的研究发现,美国在个人主义上得分最高92分,居全世界之冠;而有中华文化背景的群体如新加坡人,中国香港人,中国台湾人在个人主义上得分很低29分。
    郝夫斯特认为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是文化上的两极,一种文化如果在个体主义上的高分,就意味着在集体主义上得低分,反之亦然。一种文化不可能既强调个人主义,又强调集体主义。
在个人主义社会里,人与人的联系较松散,人们只关心自己或直系亲属的利益,并把对自己的利益的关心和维护至于他人利益之上,人们的身份是以个体的特征为基础,个人的行为主要由个体的态度、个性等内在的因素而不是由环境因素决定,个人之间的交流更多的
是采用直言不讳的方式。在集体主义社会里,人们归属于某一个群体,在群体内人们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集体成员相互关心,人们对集体利益的关心胜过对个人利益的关心,集体成员对集体具有一定的信任和忠诚,人们的身份是以归属的集体特征为基础,个人的行为受集体规范、社会规则等环境因素影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通常采取含蓄的方式。
这里的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individualism vs. collectivism),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自私自利行为与关心集体行为的对立,而是一种文化传统上的差异。简言之,个人主义认为个人是社会的单元,是判断价值标准的出发点,而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集体主义认为,群体才是社会的单元,是判断价值标准的出发点,社会是由群体组成的,个人是群体的一部分,必须服从群体的利益。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个人主义跟自私自利是不能划等号的。
说到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不能不提美国和日本,因为在大量的文献当中,这两个国家都是被当作上述两种主义的典型代表的。不消说,美国是典型的个人主义国家,而日本则是奉行集体主义的样板。美国的个人主义源自这个国家的文化传统。美国人信奉自由,崇尚言论自由、迁徙自由;他们信奉自由放任的社会组织形式,信奉市场的力量,不愿意政府
过多干涉自己的行为。美国人不太强调社会等级的不同,他们不愿意服从政治权贵,也不愿意顺从上级。在美国人眼里,人人生而平等。平等主义意味着平等的权利与机会,并尊重别人的权利与机会。在解决集体问题时,往往通过投票来获取多数人意见。他们信奉自我约束、依靠自我,通过自身努力获得成功的人士得到社会更多的掌声。人们的社会地位更多地取自于他们自己的成就,包括所受的教育与个人在工作中取得的成绩。
与美国相反,日本是个有很长封建主义传统的国家,人的等级观念根深蒂固。他们信奉权威人士,尊重长者意见,互相谦让,避免冲突。在人际关系方面,日本社会仍然强调层级观念,崇尚集体归属感,不鼓励挑战权威意见。日本文化的特征可以表述为:强调群体胜过个人;强调和谐胜过冲突;强调通过协作来与对手竞争,强调合作互惠;强调成就感与归属感;强调义务与责任。
你当然可以说,不是每个美国人都信奉个人主义,也不是每个日本人都信奉集体主义。这没有错。但是,大体上,或者从整体上看,美国人的个人主义倾向强过日本人,日本人的集体主义情怀要远胜美国人。这种文化上的差异,可以部分地解释美日两国在经济上的不同表现。比如,美国人会经常跳槽,而日本人往往从一而终。再比如,在制造业领域,一
般而言,美国人更擅长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所谓开风气之先。而日本人则更擅长工艺的改进与产品性能的提高。因此,我们常常看到,某国人开发的某种新产品,但最终赚大钱的,则是日本企业。看看家用电器,我们就能找到不少例子。比如,录像机、电视机、摄像机等等。
用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个体主义文化与集体主义文化的差别,工作午餐恐怕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在美国,如果我想和同事共进午餐,一般我会事先预约一下,电话或伊妹儿,然后定下来午餐的时间。假定有三四个同事下周二都有空,我们约好在某个同事的办公室集合,很快讨论一下想去的餐馆,如印度餐馆,大家就一起出发了。到了餐馆,领班会把我们带到一个餐桌,我们坐下后,她/他会给我们每个人一份菜单。于是我们阅读菜单,然后选一个自己喜欢的食物,印式三明治,咖喱羊肉或其他。几分钟后,服务员会走过来,挨个询问我们决定要点的食品,记录下来,收走菜单。我们于是开始聊天。
又过几分钟后,服务生会把我们点的食品端上来,准确地将每一个人点的放在那个人的面前。我们于是开吃,边吃边继续我们的聊天。吃得聊得差不多的时候,我们就示意服务生
拿来账单,大家各付各的账,然后离席回各自的办公室,继续上班。在这整个过程中,除了聊天时我得考虑他人的感受和反应外,其余一切我只要照顾自己的口味和感受即可,与他人无关。
再看看典型的中国午餐。一般来说,很多时候不事先预约,去敲一下同事的门,问有没有时间共进午餐,如果有,则同去。假定正好有三四个同事都有时间,于是我们一起出发,多数时候会去中餐馆,但需选择可能是吃什么地方菜,川菜还是湘菜,粤菜还是沪菜。假设大家决定试一试新开张的川菜馆。进餐馆的时候,门口有几位服务生站着欢迎,然后领班出来,带我们入座。坐下后,他/她会给我们两份菜单,让我们共用,而不是一人一份。我们轮流或凑在一起看菜的品种,然后决定点什么。但因为上菜的时候菜会放在桌子中间大家一起吃,所以点菜的时候就得想到别人的口味,以免到时候某人没菜可吃。议论了一会以后大家都同意要五个菜,告诉服务生,便开始聊天。几分钟后,一个菜上来,大家开始一起吃,过一会儿,另一个菜上来,大家又开始上筷,边吃边聊,直到菜上齐,吃得差不多了为止。这时,服务员送来账单,谁付账呢?如果一开始召集吃饭的人没有明说是他/她请客的话,那么,这时每个人都可能掏出自己的钱包抢着付账,服务生则随机抽取一个以结束“争端”。在这个过程中,差不多每一步都不是个体独立的行为,选菜也好,付账也
好,每做一事,都得把别人的喜好利益考虑进去,而不能仅凭自己的喜好行事。与美国人的午餐过程十分不同。
这个例子很好地说明了个体主义文化强调个人目标、个人独立,而集体主义文化提倡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和不可分割的联系。
当前中国文化的特征:
长期以来,中国就是一个集体主义国家。改革开放以后,市场化取向伴随着中国的工业化、城镇化改变了中国原有的社会结构,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也悄悄地发生着变化。对个人利益的追求成为合理化的行为,等价交换、工作机会的多元化等淡化了人们对组织或集体的归属感以及对集体利益的无私奉献。但总体看来,中国仍是一个集体主义的国家。这是因为,尽管目前的中国社会一定程度上为个人的发展拓展了空间,单个人的行为仍然要受组织文化或群体规范的强烈影响。组织或集体仍然是个人生活的中心。个人利益虽然受到关注,但并没有取代集体利益而成为社会普遍接受的价值标准。
在中国企业的领导者中,“集体主义”往往有着很强的暗示。
中国长期以来一直是一个“家族式管理”的国家。中国主要是一个农业国家,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在中国,存在着两个组织机构——家庭和农社,这是中国的核心。从本质上来看,家庭和农村环境都是集体主义的。他们依靠共同努力,争取和谐。毛泽东执政以后,他通过消灭土地所有者和个人主义者,以及几乎派遣每个人到集体主义公社工作等方式,强化了集体主义的观点。因此,在古代和现代历史上,中国出现的集体主义者都比个人主义者要多。
公平地说,今天,有许多中国领导人认为,集体主义的时代在中国即将消失。有些专家说,他们认为中国很快会失去集体主义的观念,而转向个人主义,这尤其会发生在“80后”人群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便是“一胎政策”,特别是在城市,他们的成长环境和经历使他们坚信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拥有着独特的地位。可以肯定的是,这种养育习惯会导致个人主义超越集体主义。
然而,在企业中,仍然有许多集体主义思想的例子。一个非常著名的案例发生在联想集团,当中国和美国的合作伙伴开始一起工作时,通常情况下,中国人将团队的成功看做是整个公司成功的重要原因,而美国人却试图努力确定个别高绩效的员工。尽管我相信这些分歧最终会得到解决,但出发点却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文化。
因此,尽管中国宣布个人主义者比集体主义者多只是时间问题,但事实是,在今天的中国,集体主义者的确比个人主义者要多。西方人来中国之前,需要适应这一现实。如果谁还要像在西方那样抵抗到底,在中国,他将被击倒。
前微软中国区总裁唐骏说,作为中国企业的领导者,如果你在员工面前非常谦虚地展现自己,将自己“作为团队的一员”,你就会得到员工的支持和拥护,你的工作也会完成得比较轻松,如果你采用典型的西方方式,将自己看做至高无上的领导,你很可能失败。
在集体主义者的环境下,一个公司就会变成一个家庭。也就是说,每个员工都会变成企业大家庭中非常重要的一份子。他将会对整体非常忠诚,并且期待获得同样的回报。当然,与过去的“铁饭碗”时代相比,对今天的中国来说,这似乎变得不那么真实了。不过,虽然这一观念可能不再真正地存在于所有的中国企业中,但残留思想仍然大量存在,尤其是在年长的员工中。对于人力资源管理者和公司领导者(不论是西方人还是中国人)而言,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要理解和尊重集体主义雇主与雇员的关系的历史。如果你夸大这一观点的重要性,你绝不会出错,但是,如果你对这一观点只是轻描淡写、满不在乎,那么,你必将付出代价。

本文发布于:2023-05-08 10:52:0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55578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集体主义   中国   文化   个人   社会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