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战争小说对中国“十七年”战争小说的影响研究

更新时间:2023-05-08 09:17:50 阅读: 评论:0

华中科技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苏联战争小说对中国“十七年”战争小说的影响研究
姓名:***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
指导教师:***
20060509
摘要
本文通过对中苏战争小说关系的细致梳理,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发展,苏联战争小说对中国战争小说的影响有一个由强转弱的过程,其中苏联战争小说对中国“十七年”战争小说的影响最为全面、深入、持久。可以说,苏联战争小说的模式已经深深地植入到中国“十七年”战争小说的骨髓中。
本文试图运用影响研究的方法探讨苏联战争小说与中国“十七年”战争小说的关系。首先,在深入分析苏联战争小说在中国的译介情况的基础上指出:在20世纪中外文学交往史上,对中国“十七年”战争小说影响最大的是苏联战争小说,尤其是“第一次浪潮”的小说。其次,通过个案分析探讨了中国“十七年”战争小说对苏联战争小说的接受与排斥。作者指出这种接受主要表现在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的主题选择、浪漫主义与乐观主义的精神追求、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的运用,以及历史叙事与史诗特征的追求上;排斥主要体现在中国“十七年”战争小说对人道主义的扬弃,以及英雄传奇与革命胜利大团圆模式的运用等方面。最后,论文指出影响的生成主要是由于两国意识形态、深层文化心理以及创作背景的相似性造成两者期望视野的耦合,从而促成审美经验的接受。
中国“十七年”战争小说作为“中国人民解放斗争历史的最有价值的艺术的记载”在由传统向现代的蜕变过程中,一方面深受苏联为主的外来文学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是本民族文学传统的承继与发扬。中国“十七年”战争小说正是在这样一种现代与传统的交互作用中,不断发展变化,其所蕴含的时代的独特的审美特质,不仅成为影响一个时代的文学范式,也成为后人反思与超越的历史起点。
关键词:中国“十七年”苏联战争小说影响研究接受美学
Abstract
This article is a study of the Chine and Soviet Stories about war. From the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
p between the Chine and Soviet Stories about war, we can e that Soviet Stories about war have an influence on China" venteen years" Stories about war, and the influence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less. Soviet Stories about war have an strong impact on China" venteen years" Stories about war.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hina" venteen years" and Soviet Stories about war by Impact study method.
Firstly, after analyzing the stories instruction on Soviet Stories about war in China, it concludes that Soviet Stories about war have the most important impact on China “venteen years” Stories about war .
Secondly, the acceptance and ejection of the China “venteen years” Stories about war toward the Soviet’s has been studied though ca analysis. The acceptance includes the theme lection of Heroism and Patriotism, the spirit eking of Romanticism and Optimism, the appliance of the Binary Opposition thought and the pursuance of Historical Narrative and Epic Attributes. The ejection contains the dertion of Humanitarianism and the appliance of the reunion model.
Lastly, this article indicates that the acceptance of aesthetic experience comes from the same Ideology and Cultural Psychology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China “venteen years” Stories ab
out war are the acceptance result of the Foreign Literature and also the quence of the National Literature.
Key words: China “venteen years”  Soviet    Stories about war
Impact study    Reception Aesthetics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陈金琳
日期:2006年  5月9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在____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本论文属于
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陈金琳指导教师签名:刘久明
日期:2006  年  5月 9 日日期:2006年  5月 9 日
绪论
战争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自有人类开始就有了战争。在各国历史的长河中,用文学来反映战争的战争
文学历来是朵百开不厌的奇葩。战争小说展现的是一个国家在战争中充满痛苦的成长历程。在战争与小说之间,在历史与叙事之间,浓缩着这个国家和民族全部的历史记忆,也凝结着这个国家和民族最基本和最稳定的民族情感。从某种意义上说,对战争文学的探讨,实际上是从全民族心理产生的独特视角去观照文学表现生活的程度,也是对民族心理,民族文化成因的追根溯源。
20世纪中期从战火硝烟中走出的新中国最初“十七年”的战争小说创作,无论是数量上还是所产生的社会文化影响上都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刘白羽的《火光在前》、柳青的《铜墙铁壁》、杜鹏程的《保卫延安》、曲波的《林海雪原》、冯德英的《苦菜花》、吴强的《红日》、王愿坚的《党费》、《七根火柴》、徐光耀的《平原烈火》、孙犁的《风云初记》、杨朔的《三千里江山》、陆柱国的《踏平东海万倾浪》、《上甘岭》、刘知侠的《铁道游击队》、雪克的《战斗的青春》、刘流的《烈火金钢》、冯志的《敌后武工队》、李英儒的《野火春风斗古城》、茹志鹃的《百合花》等一系列优秀小说在共和国诞生的隆隆礼炮声中雨后春笋般出现在我们当代文学史上。它们以上百万册的数量在全国发行,有些还被改编成电影,戏剧。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与共和国同龄的一代人,正是在这些作品所参与构建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的滋养下成长起来的。整个“十七年”,这些战争小说所产生的巨大影响至今令人难以忘怀。同时也正是这些小说创作使我国战争小说实现了由传统向现代的蜕变,并奠定了中国当代战争小说的基本范式。
在这蜕变的过程中,固然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更有外国战争小说在创作观念和创作手法
上的巨大影响。在这方面,影响最大的首推苏联文学,尤其是苏联的战争小说。可以说,没有苏联的战争小说就没有我国的“十七年”战争小说。毛泽东在1942年的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就谈到了苏联的著名小说家法捷耶夫的《毁灭》对我们的重大影响。他说《毁灭》“只写了一支很小的游击队,它并没有想去投合旧世界读者的口味,但是却产生了全世界的影响,至少在中国,象大家所知道的,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这种影响在小说创作上尤为显著。50年代,茅盾在《向老大哥学习,向老大哥看齐》一文中对近半个世纪中苏文学交往史进行了总结,

本文发布于:2023-05-08 09:17:5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55525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战争   小说   中国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