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翻译中的语篇分析

更新时间:2023-05-08 00:03:43 阅读: 评论:0

英汉翻译中的语篇分析
顾 隽
(浙江工商大学外国语学院 浙江杭州 310012)
摘 要:本文探讨了以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为理论框架的语篇分析模式对于英汉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与意义,指出在英汉翻译实践中译者对原文及物性结构和语篇谋篇机制的分析,将有助其准确把握和忠实再现原文语篇的语言特色,及其独特的表达方式背后所隐藏的丰富而深刻的内在含义。
关键词:英汉翻译;语篇分析;及物性结构;谋篇机制
[中图分类号] F59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539(2006)10-0001-05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scour analysis bad on Halliday s systemic functional model,this paper argues that in E-C translation the analysis of transitivi ty structure and cohesive device in the source text plays a very importan t role in the accurate com prehension and faithful reproduction of its lingui stic features and its profound implications underneath.
Key words:E-C translati on;discour analysis;transitivity structure;cohesive device
一、引言
20世纪90年代语篇分析(discour analysis)开始在翻译研究中受到关注和重视。(Jeremy Munday,2001:89)语篇分析又称话语分析!,它以合乎语法、意思连贯的语篇为研究对象,主张突破孤立的句子界限,在更大的范围内对言语进行研究和分析。近30年来,国内外译界多有用语篇分析的方法,从语篇角度来讨论翻译的,如纽马克的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1982),A Textbook o f Translation(1988);奈达的Style and Discour(1983),Signs,Sen,Translation (1984)等都有专章进行语篇分析或语篇翻译的讨论。我国学者袁锦翔的论文略谈篇章翻译与英汉篇章结构对比!(1994)首开国内用语篇分析方法讨论翻译问题的先河,此后有不少人从对语篇的理解进行分析讨论,但尚缺乏用语言学模式作为理论框架。(方梦之,2004:208)系统功能语法的创始人M.  A.K.Halliday在An Intro 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1985 1994)一书中明确指出,他建构的功能语法的目的是为语篇分析提供一个理论框架,这个框架可用来分析英语中任何口头语篇或书面语篇。故而本文尝试以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为理论框架就语篇分析对英汉翻译实践的作用与意义进行一番探讨。下面本文将主要从及物性结构分析和语篇谋篇机制分析两个方面来对此进行详细的阐述。
二、及物性结构的分析和选择与语篇翻译
语言应能够解释我们所有的经历,把我们周围的世界和内心世界,以及我们自己的思维过程的无数不
同的现象缩减为可处理的几种现象类型:过程,事件和行为的类型,事物,人和团体等的类型。!(Halliday,1978)英国语言学家韩礼德把语言所具有的这种功能称为语言的达意功能(ideational function),即表达概念的功能:把现实世界或想象世界的事情说出来,对某些人、物、动作、事件、状态有所描述。而语言的这一功能主要是由及物性结构和词汇的实义部分来体现。正是因为及物性结构和语言的达意功能有着如此紧密的联系,所以对原文语篇及物性结构的分析将有助于译者准确把握和忠实再现原文语篇的语
[作者简介]顾隽,浙江工商大学讲师,浙江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1
言特色和内在含义。当然在决定采用何种及物性结构来表达和体现原文的人物形象和思想内容方面,译者可以具有相对的能动性。
在及物性系统中有意义的语法单位是小句。它表示事物的过程:正在发生的事、正在做的事、感觉、状态等。(张德禄,1998:21)在及物性系统中共有3个主过程:物质过程(material process)、心理过程(mental process)和关系过程(relational process)。它们分别有各自不同的表达结构。物质过程又可分为动作过程(action pro cess)和事件过程(event process)。有生命的参与者做了动作就叫动作过程。无生命的参与者的动作叫事件过程。(刘润清,1995:310)例如: Tom kicked the ball.(动作过程) The door o
pened.(事件过程)而动作过程又可以分两种,一种是主观愿望要做的,叫目的过程(intention process);一种是主观上没有打算做,但还是发生了,叫意外过程(supervention process)。例如: The hunter killed the tiger.(目的过程)!John dropped the teacup.(意外过程)心理过程是表示感觉(perception)(如看见、听见)、反应(reac tion)(如喜欢、痛恨)和认知(cognition)(如想、认为)等心理活动的过程。例如:∀I love you.#I think he will come.关系过程指各实体之间相互关系的过程,可以分为归属和识别两类,前者指a是x的一个属性,后者指a是x的认同。(胡壮麟,1994:34)例如:∃Peter is hand some.(归属式)%Peter is the monitor.(识别式)除了以上说的3个主过程外,及物性系统还有3个次过程:行为过程、话语过程和存在过程。这里特别要提一下行为过程,因为它和动作过程有一个根本的区别:动作过程要求有动作者和目标两个参与者,行为过程只要一个,即行为者。例如:&John kisd Mary.(动作过程)∋Mary smiled.(行为过程)在语言交流中,讲话者需要对及物性系统做连续的选择,用以表达人的内心世界和外部经历。在某些特定的情景语境中,对某类及物性结构的选择频率特别高。当这种选择与表达讲话人的全部意义,即与交际的情景语境相关时,就会前景化。由此,某类及物性结构的高频率出现是一种失衡性突出方式。(张德禄, 1998:220)及物性结构的失衡突出,即某类及物性结构在语篇中的高频率使用往往是作者为了烘托人物形象或突出主题内容而采用的一种语言手段。Fowler(1996:227~32)对美国作家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的小说Big Two Hearted River中某段的及物性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该段中大部分句子属及物性的物质过程(tran sitive material process),即上面所说的动作过程(action process),目的是突出小说主人公Nick积极活跃的个性。而
鲁迅的∀狂人日记#,有较多句子属心理过程。因为这部小说的主题思想是透过所谓狂人的观察,他的耳闻目睹和内心分析来揭露封建社会。
作家在其创作过程中会对及物性结构做连续的选择,用以表达人的内心世界和外部经历。同样,译者在其翻译过程中用译文再现原文的内容时,也会根据自己对原文人物个性以及主题思想的理解和把握对及物性结构作有目的的选择。Ha tim和Mason把Albert Ca mus的法文小说L etranger中的某一关键性段落的及物性结构与其英文译文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发现该段落的法文原文共有8个句子属物质过程。其中有4个句子属有目的动作过程(intention action process),描述了主人公Meursault在海滩上杀死一名阿拉伯人的过程。如果按照法文原文的及物性结构来直译,这4个句子的英文译文应该是:
I clenched my hand. I touched the pol ished belly of the butt.I fired.!and I was strik ing on the door of misfortune.可是译者在用译文再现原文内容时却把其中 、 、3个句子的及物性结构改成了事件过程(event process): my grip clod. the smooth underbelly of the butt jogged in my palm.I fired.!and another loud fateful rap on the door of my undoing.只保留了原文其中一个句子的及物性结构。对此Hatim和Ma son得出结论,认为由于英文译文(TT)中的及物性结构发生了改变从而使小说主人公Meursault 在译文中的形象相比法文原文(ST)更加被动消极。然而他们同时也指出也许因为译者在通读该小说过程中发现Meursault的被动消极是他个性上的一个主要特征,所以对原文的及物性结构做了改动。(Munday,2001:100)原文、译者、译文、译文读者之间是一种动态的关系,作为阐释者的译者,
其能动作用不可忽略。(周领顺, 2004:31)从上面这个例子可以看出译者在用译
2
文来传递原文语篇的人物形象和思想内容时在及物性结构的选择上所具有的主体能动性。
然而,我们不可否认的是,在翻译过程中对原文语篇及物性结构的分析的确能够帮助译者准确把握原文的语言特征和内在含义,从而生动再现原文的人物形象和思想内容。例如哈代(Tho mas Hardy)在其小说∀德伯家的苔丝#(Tess o f the d Urbervilles)的开头一段描写了苔丝嗜酒如命的父亲喝完酒后醉醺醺地走在回家路上的情景:
On an evening in the latter part of May a middle a ged man was walking home ward from Shaston to the village of Marlott,in the adjoining Vale of Blackmoor. The pair o f legs that carried him were rickety,and there was a bias in his gait which inclined him some what to the le ft o f a straight line.He occasionally gave a smart nod,as if in confirmation of some opi nion,though he was not thinking of anything in Prently he was met by an elderly parson astride on a gray mare,who,as he rode,hummed a wandering tune.
以下是两种中文译文:
5月后半月里,有一天傍晚的时候,一个中年男子,正从沙氏屯,朝着布蕾谷里的马勒村,徒步归去。(布蕾谷也叫布莱谷,和沙氏屯接壤。)他那两条腿,一走起来,老摇晃不稳,他行路的姿势里,又总有一种倾斜的趋向,使他不能一直往前,而或多或少地往左边歪。有的时候,他脆快俏利地把脑袋一点,好像是对什么意见表示赞成似的,其实他的脑子里,并没特意想任何事儿∃∃他往前刚走了不一会儿,就有一个年事垂老的牧师,骑着一匹灰色的骡马,一路信口哼着小调儿,迎面而来。(张谷若译,1957: 11)
五月下旬的某个黄昏,一个中年男子正从沙斯顿回家往马洛特村走去。那村子就在附近的布莱克摩尔谷,或称黑原谷。此人走路时双腿摇晃,姿势有些不对,身子老向左歪着。有时他还聪明地点点脑袋,似乎在同意什么想法,虽然他其实什么想法也没有∃∃走了一会儿,他遇到一个牧师,那人中年开外,叉开腿骑在一匹灰色母马背上,一边走着一边信口由腔地哼着小曲。(孙法理译,1993:3)
英文原文第一段斜体字部分包含了两个定语从句。这两个定语从句都是属于事件过程,分别以无生命的参与者the pair of legs!和a bias in his gait!做主语而以有生命的参与者him!做宾语,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苔丝的父亲杜伯菲尔德跌跌撞撞,东倒西歪的醉态。这两个从句以无生命的参与者做主语(即施事者),而把有生命的参与者苔丝的父亲置于客位,体现了苔丝父亲醉酒后丧失自我清醒意识,身不由己,不听使唤的状态。在以上两例译文中,译者均未把第一个从句译出来。而在对第二个从句的翻译中译文 基本上译出了原文的语言结构特征,明显要优于译文 。然而译文 将句中bias!一词译为一种倾
斜的趋向!似有不妥,因为该词在文中理解为重心不稳更加贴切。现将该部分文字试译如下:
那两条拖着他前行的双腿摇摇晃晃,他的步伐重心不稳,使他行路时不能保持一条直线,而或多或少地往左边歪。
同样作者在该段的最后一句话中用了一个被动语态Prently he was met by an elderly !来体现杜伯菲尔德的醉态。因此该句译为他往前刚走了一会儿,便迎面撞上一位年迈的牧师,骑着∃∃!似乎更为传神。
三、语篇谋篇机制分析与语篇翻译
语篇的谋篇机制是把语篇成分组成一个整体,使其成分与周围的环境相适应,使整个语篇与情景语境相联系的语义关系。(张德禄,1998: 243)而衔接则是一种由词汇和语法项目体现的,在句子或比句子更大的单位上的非结构性谋篇机制。例如:
Although born to the ea of plantation life,wait ed on hand and foot since infancy,the faces of the three on the porch were neither slack nor soft.They had the vigor and alertness of c
%%%M.Mitchell:Gone with the Wind 在此,第二句中的They!回指上一句中的the faces of the three!,由此在两句之间系上了一条语义纽带!(tie)。谋篇机制就是在语篇内系上!许多条这样的相互联
系的语义纽带。韩礼德把这种纽带分为4类: 所指或称为指称(reference); 省略和替代(ellipsis和substitu
3
tion);连接;!词汇衔接。韩礼德和哈桑认为,句际语义关系主要是通过两种词汇衔接的方式建立起来的:一是复现(reiteration),一是同现(collocation)。而词语的复现无论是不是同义复现,其形式上相关的特征就决定了各复现项之间的同源性关系,衔接因此而生。复现关系是词汇衔接的一种形式,指在阶的一端对某一词项的重复;在阶的另一端用概括词对某一词项的回指;还有一些是处于中间地带的%%%如同义词,近义词,或上义词的使用!(Halliday&Hasan, 1976:278),但韩礼德后来又认为,同义关系,近义关系,反义关系,上下义关系和部分整体关系其实都是同义关系(Halliday,1994:331~ 333)。因此,概括起来,复现关系主要有两大类型:即重复关系和同义关系。
韩礼德认为,词汇衔接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词项的重复!(1994:330)。例如:Algy met a bear.The bear was bulgy.(同上)(王东风,2005 (3):38)在某些情况下尤其是在小说这样的文学语篇中,某一词项的重复不仅具有语篇衔接的作用和使上下文语义连贯的功能而且还往往具有其特定的象征意义和诗学价值。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识别重复性衔接形式背后所蕴涵的语义和诗学价值。
F.Scott Fitzgerald(菲茨杰拉德)是20世纪美国文坛上与海明威,福克纳齐名的著名小说家,被誉为爵士时代!的桂冠诗人!,编年史家!。其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The Great Gatsby (伟大的盖茨比)深刻地揭示
了美国20世纪20年代的时代特征,表现了美国梦!幻灭的主题。在该小说中菲茨杰拉德(以下简称为菲氏)采用了大量的色彩象征(color symbolism)来帮助其传递作品中丰富多彩的主题内容。在这部杰作中菲氏赋予其笔下绿、蓝、灰、黄、白等各种各样不同的颜色以各自独特的深刻内涵,并用这些丰富多彩的颜色来象征不同的事物,从而达到了一种与众不同的艺术效果。例如蓝色在小说中象征着梦想。主人公盖茨比的花园是他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小说的开头他的花园被作者描述成了一个避世的天堂,人们在此可以逃避现实世界并沉浸在自己的梦想之中。由于蓝色象征着梦想,于是盖茨比的花园在菲氏的笔下便成了蓝色的花园:In his blue gardens men and girls came and went like moths among the whisperings and the champagne and the stars.(The Great Gatsb y:45)而在小说的结尾处故事的叙述者Nick对盖茨比的一生进行了这样一番评述:He had come a long way to this blue la wn,and his dream must have e med so clo that he could hardly fail to grasp it. He did not know that it was already behind him,some (The Great Gatsby:188)上面这番话中的blue la wn!究竟应该翻为蓝色的草坪!还是译作绿色的草坪!呢?blue!(蓝色)一词在整部小说中不断重复出现并在很大程度上被作者赋予了隐喻和象征意义,象征着主人公盖茨比一心向往的美国梦!(American Dream)。根据文体学和话语分析的观点,由于blue!一词的重复出现,这个词本身的意象及其联想意义就被前景化了。显然,blue!一词在此的翻译意义并不仅仅是形式上的,更重要的是这形式背后所蕴含的语义和诗学价值。由此可见上面一番话中的blue la wn!应翻译为蓝色的草坪!而非绿色的草坪!,唯其如此才能体现出blue!一词在此所具有的象征意义和诗学价值。
同样在该小说中反复出现的green!(绿色)一词也有着其独特而重要的象征意义和诗学价值。绿色代表着春天和新的开始,在小说中它是希望,新生和美好未来的象征。黛西家码头上的绿色灯光象征着盖茨比心中所怀有的想与黛西恢复以往关系的希望,每晚他都要朝对岸那绿色的灯光伸出双臂,似乎在召唤着什么。
在小说第一章的结尾处故事的叙述者Nick 在夜色中发现盖茨比正朝对岸的一盏绿色的灯伸出他的双臂:...he stretched out his arms to ward the dark water in a curious way,and,far as I was from him,I could have sworn he was tre mbling.Involuntari ly,I glanced award and distinguished nothing except a single green light,minute and far away,that might have been the end of a dock.(The Great Gatsb y:28)∃∃他以一种奇怪的方式朝幽暗的海面伸出双臂。虽然我离他很远,我十分肯定他在颤抖。我不由向海边望去,那里除了一盏绿色的灯之外,什么也没有。灯光微弱又遥远,也许那是一个码头的尽头。(∀了不起的盖茨比#,人民文学出版社:22)而在小说结尾处作者进一步写道:Gats by believed in the green light,the orgastic future that
4
year by year recedes before us.(The Great Gatsb y: 188)盖茨比相信那盏绿色的灯,它是一年一年在我们眼前渐渐远去的那个美好未来的象征。(∀了不起的盖茨比#,人民文学出版社:152)在小说中绿色
象征着盖茨比心中所怀有的希望和美好的未来,它同样隐喻和暗示着当初第一次踏上新大陆的新移民心中对新生活所抱有的希望和憧憬:And as the moon ro higher the inesntial hous es be gan to melt a way until gradually I became aware of the old island here that flowered once for Dutch sailors eyes-a fresh,green breast of the new world.Its van ished trees,the trees that had made way for Gatsby s hou,had once pandered in whispers to the last and greatest of all human dreams;(The Great Gatsb y: 187)月亮渐渐升高,那些虚幻不实的别墅慢慢消隐退去,直到我逐渐意识到这里就是当年让荷兰水手的眼睛大放异彩的古老小岛%%%新世界的一个清新稚嫩的乳房。那些消失了的树木,那些为了建造盖茨比的别墅而被砍伐的树木,曾经在此迎风飘摇,低声应和着人类最后的也是最伟大的梦想。(∀了不起的盖茨比#,人民文学出版社: 152)在上面的译文中,原文的a fresh,green breast of the new world!被译成了新世界的一个清新稚嫩的乳房!。显然译者未能发现green! (绿色)一词在原文中通过重复而建构的语义和诗学价值。也许把它直译为新世界那清新绿色的乳房!更能体现green一词在此处所具有的独特象征意义和诗学价值。何况把green breast直译为绿色的乳房更能与紧随其后的its vanished trees (那些消失了的树木)相呼应,因为正是岛上那些曾经郁郁葱葱的树木使整个小岛看上去恰似那孕育人类的绿色乳房。这样的直译同时保留了原文的形式特征和语义关系,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文学性并不仅仅来自于内容本身,而更是来自于这内容的独特的表达方式。  四、结语
本文详细论证了在英汉翻译实践中对原文及物性结构和语篇谋篇机制的分析,将有助于译者准确把握
和忠实再现原文语篇的语言特色,及其独特的表达方式背后所蕴藏的丰富而深刻的内在含义,从而进一步说明了以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为理论框架的语篇分析模式对于英汉翻译实践所具有的指导作用和意义。
参考文献:
[1]  F.Scott Fi tzgerald.The Great Gatsby[M].London and
New York:Penguin Books Ltd,1994:28,45,187, 188.
[2]Jeremy Munday.I 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Theories
an d Applications[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2001:100.
[3]Thomas Hardy.Tess o f the d Urbe rvilles[M].London and
New York:W.W.Norton&Company Inc.,1979:5. [4]方梦之.译学辞典[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
社,2004:208.
[5]菲茨杰拉德.姚乃强译.了不起的盖茨比.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22,152.
[6]哈代.张谷若译.德伯家的苔丝.北京:人民文学
出版社,1957:11.
[7]哈代.孙法理译.苔丝.南京:译林出版社,1993:
3.
[8]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
教育出版社,1994:34.
[9]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M].北京:外语教学与
研究出版社,1995:310.
[10]王东风.小说翻译的语义连贯重构[J].中国翻
译.2005,26(3):38.
[11]张德禄.功能文体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
社,1998:21,220.
[12]周领顺.从英语人称代词的使用看译者对风格的能
动把握[J].中国翻译,2004,25(4):31.
5

本文发布于:2023-05-08 00:03:4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55210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过程   语篇   物性   结构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