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预测:《如何看待事物》

更新时间:2023-05-07 05:15:34 阅读: 评论:0

高考作文预测:《如何看待事物》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
    一叶知秋;一损俱损,一荣俱荣;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以上名句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又体现了古人很强的辩证思维能力,对我们认识事物有很大启迪。请结合上述材料,围绕“如何看待事物”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
  一、限制性
  1.真实情境限制。
  俄乌战争、英德工人罢工、后疫情时代心理建设、世界经济发展秩序、世界政治格局变化……这些是我们正在经历的现实,是我们必须应对的局势,也是习主席提出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此局面,当代青年应如何应对国际局势变化?如何维护国内和谐稳定?没有责任担当意识,没有科学思维精神,没有实践创新能力,青年就没有未来,国家就没有未来。因此,培养新时代青年学生的思辨精神,学会科学实践,实现自我担当,显得尤为重要。本题目着重培养和考查考生的理性思维,学会辩证性地看待和解决问题。
2.典型任务限制。
“请结合上述材料,围绕‘如何看待事物'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受与思考”,写作任务明确,名句中蕴含的丰富哲理,体现古人的很强的辩证思维能力,那我们现代人对这些问题又有怎样的感受与思考?面对政治与经济变化,面对战争和疫情,面对数字时代舆论的多面性和快捷性,通过自己的“感受与思考”来体现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的思辨精神,化解生活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3.价值判断限制。
  名句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又体现了古人很强的辩证思维能力” 是《课程标准》中“发展逻辑思维”“提升思维品质”的目标要求。北大教授中文系主任温儒敏先生提出“注重逻辑思辨能力的考查,让高考作文回归理性,强化思辨”的主张。本题正体现了这一主张,在写作中考查多维性、深刻性、辩证性、批判性、灵活性以及独创、担当等价值判断。
二、开放性
1.内容开放。
材料中的一组名句其实可以从辩证的角度将他们分成三类:“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主要体现的是一分为二的全面辩证视角;“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主要从对立统一的视角,体现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关系;“一叶知秋”“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从发展的视角看待个体与整体、荣与辱、远与近的辩证关系。三项内容均可以成为思考认识事物,化解矛盾、维护和谐稳定的起点,写作内容开放自由。
2.思维开放。
虽然材料中有七个名句,但组合的三个类型却很明晰:全面辩证,联系统一,科学发展。用怎样的思维看待事物,那一定与事物本质的属性相关联。如何看待一个人的优缺点,如何发现存在的价值,如何体现“小我”对“大国”的价值,如何对待当下与未来的关系,都是材料提示考生的写作思路。因此写作的思维是开放的,学生的阅历、视野、思维决定文章的深度与厚度。
【解题指导】
这是一篇材料类任务驱动型作文,材料内容丰富,以三组名句为触发点,启迪考生认识事物的辩证思维,学会对生活中的事物现象做出辩证的分析。
那么,什么是辩证性分析呢?
哲学上辩证的观点,包括联系的观点、发展变化的观点、全面的观点。辩证分析简单说来就是一分为二。缺乏必要的辩证分析是议论文写作者常犯的错误之一。
看问题不能太片面,凡事要一分为二,不可走极端,要留有余地。在肯定某一事物的同时,应适当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否定某一事物的时候,也不能一棍子打死,对其中正面积极因素应适当加以肯定,这样才能使人心悦诚服。
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要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凡事不能过于绝对化,要联系事物所处的历史和环境进行分析研究,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考场议论文为什么要有思辨性?
这是由事物或现象本身特点决定的,也是由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决定的,更是由高考作文的命题意图决定的。高考作文的思辨性是反映考生思维能力的重要尺度,也是区分分数等级的重要元素。
传统高考《考试说明》中对写作发展等级的要求是:
1.深刻: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性。
2.丰富: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3.有文采: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
4.有创新: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
其中1和4中的“深刻”和“创新”就是议论文写作发展等级的基本要求。
怎样做到辩证分析呢?
做到“三要”“三不要”:
一要用全面的眼光分析问题;二要用联系的眼光分析问题;三要用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
不要偏于一面,防止成“一根筋”;不要说“过头话”;不要态度骑墙。
总之,我们在写作时,从审题到构思,再到具体表达,都要有意识的强调思辨性。提高作文思辨的辩证性,要用辩证的观点来看问题——全面地看问题,避免片面地看问题;联系地看问题,避免孤立地看问题;发展地看问题,避免静止地看问题。提高作文思辨的深入性,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要注意现象与本质的关系,要能够揭示问题的原因,我们不要仅仅停留在表面意思上,而要从它的深层含意去洞察人生百态,这样眼前就会豁然开朗,这
样才能写出立意深刻的文章。
本题目材料中的三组名句分别提示我们看待事物的方式:全面辩证、统一联系、科学发展。可以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现象或人物事例,围绕“如何看待事物”,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体现自己的辩证性思维以及科学地解决人生或社会矛盾的态度和立场。
【参考立意】:
    1.以多元视角,看精彩世界
    2.全面看待事物,正确对待人生
    3.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4.扬长避短,转劣为优
    5.万物皆可两辩
    6.智者必然“远虑”
    7.感谢对手
    8.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9.“小我”与“大国”
    10.思维决定发展
【例文赏读】1:
                  既嗅梅香,又见雪白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霜重冬寒,冰天雪地,既闻梅香,又见白雪,既得芳香沁鼻,又可赏心悦目。但只具其一,既失浑然天成之感,又少踏雪寻梅之意。赏遇奇景,寻求瑰丽,需有包揽全局之心,立足整体,统筹全局,又需辩证对待,一分为二,合梅香与雪白,明优缺与善恶。
纵横捭阖,立足整体,运用全局眼光看待事物。梅有暗香盈雪,雪有纯白之肤;梅似红墨欲滴,雪若冰莹仙子。天地之间,二者相得益彰,堪称惊世骇俗的雪落山河一点红,朗朗乾坤一气清。诸葛孔明“莫为一生之谋,而有天下之志。”立足长远,统筹全局,胸怀天下,终成一代传奇;邓小平立足实际,结合国情,大胆破论,突破“两个凡是”,为中国的发展指明前行之路,成为大国崛起的中流砥柱;众多有志青年,秉承时代之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扎根青山,无私奉献,让青春在祖国的伟大建设之中绽放绚丽之花。开阔视野,面向世界,充分运用全局眼光,将小我融入大我,顾大局,识大体,方能“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一分为二,辩证看待事物,既闻梅香也见雪白。梅逊白雪三分白,白雪输梅几段香。红梅雪地展姿,点染晶莹群山一抹别样色彩,虽没有白雪之洁白无瑕,缺少几分超脱世俗之气,但却独有“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孤高冷傲之性。白雪亦是如此,虽没有令人陶醉其中的盈盈暗香,缺少似火焰般的一腔热情,但却多了几分淡泊名利,默默无闻。并且其肃杀生灵的冷酷与无情,又能使唯唯诺诺的人在绝境中练就刚强的意志与不屈的品格。事物应全面辩证看待,分清优劣,明晰善恶,取彼之长,补己之短,正如《论语》之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
改之。”
巧妙选择,综合思维,既能放眼全局,又可取长补短。立足整体,放眼全局,则明确目标,立前行方向,张载有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绝唱千古;孟轲有言“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韵响万世。由此可见,眼光长远,心中有志,方能迈出奔向人生彼岸的第一步。虚心受教,取长补短亦是制胜良方,如孔子涉猎广泛,不耻下问,终成一代名师。
当今青年,面对现代科技飞速发展,面对生活矛盾日益突出,面对世界经济格局变化,更需要有清醒的头脑,辩证的思维,有全局意识,有长远眼光,有包容胸怀。既能闻到红梅盈香,又能欣赏白雪皑皑,统筹全局,取长补短,方能至臻佳境。
【教师点评】:
本文主要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以“既嗅梅香,又见雪白”来形象地说明要辩证对待,全面认识事物的观点。结构明晰,分三个方面来展开论述:立足整体,运用全局眼光;一分为二,辩证看待事物;综合思维,巧妙选择优劣。文中举例丰富、论据充实,能将观点分析透彻。
不足之处是与现实联系较少,当代青年如何运用这种全面思维方式处理当下面临的政治局势和成长问题,文中鲜少涉及。另外由于考场仓促,语言表达逻辑的严密性有待加强。
【例文赏读】2:
              全面看待事物,正确对待人生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这句话告诉我们要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狡兔死,走狗烹”告诉我们事物的双方相辅相成;“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告诉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事物。而我想说的是,任何时候,我们都要全面看待事物,正确对待人生。向上看,才会看到自己的差距与不足。河伯得意洋洋,自以为无人可比,可看到了海使他“望洋兴叹”曰:“吾尝见笑于大方之家”;陶渊明独爱菊花,向菊的淡泊看齐,收获了内心的真宁静;刘禹锡虽身居陋室,却以诸葛、子云自比,收获了精神上的真富足;宋濂因‘天大寒’而‘四支僵劲不能动’,贫寒的他却始终矢志不渝地走向金色的知识殿堂,最终实现了人生的真价值。
向下看,才会看到历史上的过往与满足。唐太宗以史为鉴,励精图治,开创了“贞观之治”,
被称为明君贤主;范蠡在协助勾践灭吴复国后,不堕于荣华富贵,免于杀身之祸,隐而从商成就陶朱之富;而清朝自满于中国封建的“天朝上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落后于西方,落后于世界,走上了割地赔款遭受凌辱的“挨打”之路。
平视,让自己平等地与周围人对话。假如一个人总是向上看、向下看却不平视,那也是不全面的。我们总惊叹于伟人的成就,自怨自艾,这样不仅不会使自己有所成就,反而会堕于自卑的泥潭不可自拔,成为碌碌无为的庸者。平视可以使我们更好地发掘生活中平凡人的一切,从而使我们自问,别人可以做到的,自己为什么不可以?就好比韩愈《师说》中的“不耻相师”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尚且拜师学习,丰富自己,我们更应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评价别人,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携手前进。

本文发布于:2023-05-07 05:15:3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54568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事物   辩证   问题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