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马哲教材 马哲原理题库篇一
中国哲学史是一大哲学门类,现在的哲学家和学者不断去钻研,探索,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填补中国的这一段空白。结果发现,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以及他们经典的思想,绝不逊色于西方,甚至比他们更加出色!
大师如云,英才辈出啊!
上学期,我就曾选学了“中国哲学史”这门学科,听老师讲课,云里雾里,似乎懂了点什么,又似乎没懂什么。最后考试,凭着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也糊里糊涂的过了。但是的确没有领悟到中国古代哲学的魅力所在。
而这次老师的作业要求,让我再次去图书馆捧起了《中国哲学史》这本书!细细品读其中的精妙思想。
《中国哲学史》有无数版本,比较有名的,自然是冯友兰的新编版,但是我选择了刘弘章版。从那发黄的线书中,我真正找到了“古典”的韵味,所以直接就选择了它!
读后,感慨无限,感触颇多!
一、感触之一:对哲学的无限崇拜
哲学是什么,哲学能做些什么?这个,似乎谁也没有能力给出明确的答案。看起来很悬的感觉,但确实实实在在的存在着,有着无比强大的内涵。有的哲学家弄了一辈子哲学,且大大地有名,到80岁咽下最后一口气时却还不知道哲学是个什么东西。这是个可悲的现象啊!
对于我们最常见的东西,我们反而一无所知,对于一些简单的问题,不提则已,一提就令人目瞪口呆。
我查了一下百度百科对哲学的解释,听起来很抽象:
哲学是系统的世界观,是指导客观实践的方法论。这个定义空泛,内涵很少,没错误也无法验证,不是科学。
哲学是人类对世界的思考和认识,因此分为主观和客观两种;而科学是可重复的客观规律,因此哲学包括科学。在主观哲学中,一种是站在特定角度,可验证的主观真理(如果论述所处角度,就成为科学);另一种是从未验证,却认为对的,这里包括宗教和迷信。
但就是这种玄之又玄,甚至凌驾在科学之上的学科,让我神往不已,记得那是新东方校长俞洪敏说的一句话:“技术只能解决有限的问题,而哲学,可以解决无限的问题。”
听起来,真的让人崇拜!
二、感触之二:对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敬佩
众所周知,哲学不是中国的产物,它产生于地球另一端的另一个文明,古希腊的自然派哲学家,譬如亚里士多德,毕达哥拉斯,苏格拉底,柏拉图,而他们讨论的一些问题,更是让人觉得匪夷所思。不论是唯物还是唯心,都让人心里看得冰凉冰凉的,觉得一些再正常不过的问题,让他们争论半天,反而不正常了。
举个刚刚读到的例子:什么才是人?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各式各样的,听起来滑稽不已。更让人觉得好玩的是有关柏拉图的故事,这个古希腊最出色的哲
学家,据说就曾经对学生们说过:“人,就是两足无毛的动物。”
结果他的学生第二天就拎来只拔光了毛的公鸡过来,在课堂上喊道:“看啦,老师,这就是你说的人!”
听来的确挺好玩的,西方的古典哲学,也蕴含着一种美,一种探索,一种追求。
而我对中国古代哲学一直抱着迟疑的态度。从初中开始学习历史,从大禹开始的中国名人大多都耳熟能详,没听说过什么有名的哲学家啊!
但是拜读过《中国哲学史》后,很明显,我这种观点就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了,换一个角度来讲。中国古代的著名思想家,都是哲学家。
从家喻户晓的《易经》,到老庄思想、黄老之学;从孔子的儒家思想,春秋的百家争鸣,到荀子的唯物主义;都可谓是经典的哲学大师!
到了盛唐之后,玄学,道学,儒家,佛学的相互融合,宋明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不同观点,无不显示了哲学经典的辩证思想!
这时不得不尤其提一下我最崇拜的哲学家、思想家,明朝数百年第一牛人,王守仁!他不但从小对哲学有着痴迷和崇拜,一直踽踽独行,四处碰壁,最后,他推翻了前人的言论,创立了自己的思想,这是一绝;而更让人拍案称绝的是,王守仁不单是一个哲学家、思想家,更是一个战功赫赫的将军,他竟然把哲学的思想运用到了军事战场中,在冷兵器时代显示了强大的威力,把我对哲学的敬意推向了最高峰!
而在这一刻,我对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崇拜了五体投地的境界。他们在几千年的思想,今日看来,依旧充满了让人深思,让人学习的一面。新中国成立至今,一路探索,至今各方面理论渐渐成熟,胡锦涛又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结果大家恍然大悟,这不是孔子“和”与“大同”的思想么?!
两千前的思想,声声在耳,历久弥新啊!
而现在,我更加崇拜老子,庄子,当然,王守仁等等诸位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他们的思想,他们的贡献,他们的价值,必将继续传递下去!
三、感触之三:老子的辩证法
中国古代的哲学家极其思想,恍如恒河沙数,无比一一列举,大致看来,中国哲学大约萌芽于殷周之际,形成于春秋末期,战国时代已经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中国哲学约3000年的发展历史大致可分为先秦哲学、秦汉时期的哲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哲学、隋唐时期的哲学、宋元明清时期的哲学、近代和现代哲学。
鉴于篇幅有限,我谈一谈感触最深的,老子的以“道”为本的哲学思想和他的辩证法!
老子学说的精华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他把事物看成彼此对立的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又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他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他还进一步提出一切事物都要向它的反面转化的观点。而他的辩证法,无疑能把我这样的初学者绕的云里雾里,模棱两可,比如那几句: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明道若昧;进道若退;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看起来甚是绕口,到最后,我都有点混乱的感觉。
让我比较服气的是,老子的文采远不是我们学机械专业的这些小白能媲美的,那种音律之美,将他的哲学思想娓娓道来,让我看得很舒服啊!
一下几个思想都是引起我震撼的。
1.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2.曲则全,枉则直
3.物壮则老
4.物极则变
5.天生万物以养人,人无一善以报天。
老子喜欢使用负的方法,这点与西方哲学迥异,西方哲学却大多采用正的方法。例如《道德经》的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他只告诉读者“道”不是什么,而全书到最后也不会告诉你“道”究竟是什么。这也许是他的“道”的思想,太过于抽象,太过于高深,甚至连他自己都不能完全掌握吧。
四、感触之四:孔子的儒家哲学和他的仁学
提到了老子,自然就不得不提孔子,这个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重重惊叹号的为人。由于封建统治者的推崇,他对中国思想界的统治长达几千年,至今已经融入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中。
对儒家思想褒贬不一,但是我一直持中立的态度,也觉得存在就是合理的。秦皇汉武做了相同的事情,就是统一文化思想,却因为手段不同,而结果大不相同。秦始皇采用焚书坑儒的方式,结果却被按一个倒行逆施的名头,政府迅速的倒台;而汉武帝采用的却是“罢庶百家,独尊儒术”这样的角度,这种温和的手段使得他成功了,也使儒家思想成功了。
儒家思想是中国社会的自然选择。中国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她的农业国基础,而古希腊的多岛国环境造就了她商业的发达。中国这种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是以家族为单位的,而儒家思想也正好吻合了这种社会结构的需要,即“君君,丞丞,夫夫,子子”。
而孔子的“仁学”,也确实有他的积极的,可取的一面。孔子的仁学思想核心是“仁”与“礼”。“仁”的主张是“仁者爱人”,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在他看来,要实现“爱人”,还要遵循“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要求。
“礼”的主张是“克己复礼”,这也是孔子,作为一个礼官一生苦苦的追求,那就是说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礼”要求,孔子追求的“礼”是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孔子还进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张,就是校正等级秩序,达到贵贱有序。这体现了他政治思想保守一面。
而孔子的思想,到了今天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就是数不胜数了,我作为一个后生晚辈,不敢多谈,但是从现在许多国家都开始关注孔子,关注中国的古代哲学,就可以看出他思想的普适性和高贵的价值!
五、感触之五:哲学博大精深,值得好好学习
哲学博大精深,而马克思哲学,作为指导当代中国不断前行的哲学,是值得我好好学习的,本来不太严肃的哲学观,也渐渐庄重了起来,相信今后对于哲学的学习,我将会付出一定的精力,争取掌握住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精髓。
马哲教材 马哲原理题库篇二
《阿q正传读后感》
阿q自从被搬上银幕,他的形象更为我所感知。我几乎被他折服:一句“儿子打老子”,竟消除他那么多烦恼,给他带来那么多的满足,不过有时我也为他惋惜。他不曾革命,却成了“替罪羊”被嚓的一下砍掉了头。以后不久,他便在我心中渐渐销声匿迹。
不知什么原因,很久以后,我突然又想起了阿q。也许是因为我长大了几岁,也长了些见识,他在我心目中已不止是个滑稽小丑,他那句口头禅再也不令我一味地觉得好笑,对他于的死,我也不光去诅骂那“满头剃得精光”手握生死牌的“老头子”了。只感觉说不出的悲哀与沉重。
一方面,《阿q正传》中的阿q,是鲁迅创作中一个成功的典型形象。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里,阿q因为地位低受到别人的剥削和愚弄,最后还是被迫害而死。
阿q是旧中国末庄的一个贫苦农民,这个末庄是赵太爷、钱太爷的天下,阿q连姓赵的权利都没有,所以被人称作为阿q。他勤劳、专做短工,但穷得只有一条“万不可脱”的裤子。他是一个弱者,受了欺负却又欺负比他更弱的小d。他常为生计发愁,而且关心婚姻和妇女的问题,他还要“儿子打老子”的话来安慰自己,在精神上求得胜利。
野蛮的剥削使他贫穷无奈,深深的愚弄更使他愚昧麻木地革命了。革命造反的对象是举人、老爷。“造反只能使劳动者失去枷锁,不可能与一无所有的人为难”,这“意见”显然是赵太爷在愚弄阿q的。但阿q毕竟不愿受这种欺负他想改变处境于是“神往”革命。但是他在土谷祠里的革命思想却是这样:“„„第一个该死的是小d和赵太爷,不宜当秀才,有假洋鬼子„„王胡„„也不要了。直走进打开箱子来:元宝、洋装、洋纱衫„„”
这表现了他对革命对象、革命目的等的认识都是极其模糊的。他的革命行动是去静修庵里胡闹,当假洋鬼子不准他革命时,他恨假洋鬼子,却又恨起造反来了。这些都是阿q想革命却又愚昧的表现。
阿q这个形象人物,刻画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的国民,反映了社会的现实。物质上的绝望,精神上的弥补,形成了我们现在的阿q精神。
另一方面,阿q是一个被那个时代所抛弃的人,他既高傲却又卑贱。被别人打时,自我安慰想:“是儿子打老子。”阿q的自我精神疗法可谓世间第一。同时,他却又瞧不起自认为比自己还低贱的人-----王胡、小d。
阿q他有些卑怯,善于投机取巧,自高自大,狡猾.阿q是一个落后的雇农.作为一个落后的流浪的雇农.他的个性是非常突出的.他的生活方式,个性、心理活动和精神面貌不仅与赵太爷迥然不同,就是与王胡、小d等也显然有别。正想鲁迅先生所说的,阿q有着“农民式的质朴,但也沾染了游手之徒的某些油滑”。如阿q的日常生活就是“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摇船便摇船”。这不仅正面说明了阿q作为一个流浪雇农的贫困生活,而且从侧面表现了阿q从本质上说来那种勤劳、老实、淳朴的农民性格。当然,阿q也有
一些流气,但这除了社会的影响以外,应该说主要是受了压迫的结果。这些地方都很简单,也很明显,一般人也都承认的。一个难于解决的问题是:阿q是一个农民,但阿q精神却是一个消极的可耻的现象。《阿q正传》是一个被那个时代所抛弃的人,他一无所有,只靠打工度日。尽管他“真能做”,但社会的沉重压迫和剥削,使他时时处于生命危机,受尽欺凌。他用“精神胜利法”来自我安慰,自欺欺人,浑浑噩噩,苟且偷生。被别人打时,他自我安慰说:“是儿子打老子。”他的“精神胜利法”可谓天下第一。
阿q是悲哀的。阿q并不懒惰,他靠自己的劳动获得食物;阿q也有梦想,他想有一个女人,有一个家;阿q想有名声、有地位,但他在别人的心中永远是卑贱、微不足道。
有人说阿q有反抗精神,因为城里人闹革命的时候,阿q也十分自觉的去参加。有人觉得自己像阿q,拿阿q的行为去对号入座。也有人说阿q是个封建思想的集合体,应该被时代所抛弃。这就是当时人们的想法,鲁迅先生的文章深刻的揭示了这一点,他写的阿q是成功的,他也是成功的。我们已经远离了鲁迅的那个年代,阿q精神的“代入法”似乎依然可行。
一个胆小的人受到了别人的欺辱,口上虽然不敢说,但心中一定是愤愤不平,早将那人骂的狗血喷头、体无完肤了。一位政府内的干部受到了上级的批评,心中也一定是敢怒不敢言,心中想:“总有一天,你“下”了,老子“上”了,栽到我手里------”心中如是想着,便多了一分慰籍。
阿q的“造反有理”似乎也在现今盛行——某某学生,看到老师吸烟,而自己却受到了老师的管制不准吸烟,便觉得这个社会不公平!不平等!一些成天泡在迪吧、网吧的瘾君子,以颓废为美?!“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这样的社会不如隐于其中!” 可笑却又顽固的阿q精神依然存在,在少年人中------
《阿q正传》体现出以下观念:
一、女性观
自古就有“红颜祸水”之说,在士大夫的眼中,女人的意思有两个:要么是泥丽人似的玩物,要
么是破国亡家的狐狸精。大抵前者多用于诗词,如“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色彩”的杨贵妃、“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适宜”的西施;而在做史论时则是后者的一套论调了,“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啊!男人对女人,一面是藐视,一面是追求,连辱没不堪的阿q面对静修庵里的尼姑也是或“唾骂”,或“伸出手去摩着伊新剃的头皮”并说着下贱话,但同时又是小尼姑引起他对女人的无穷联想并呈现了对吴妈的调戏。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女人是奴隶,当男人也成为奴隶的时候,女人便成为物品,连人也称不上了,男尊而女卑。
二、传统习惯
“素来如斯,便对么?”作者借阿q这一人物对这个问题作了阐释。在阿q眼中,但凡分歧未庄老例的,他都以为是错的,阿q的逻辑是按部就班,反对变更,排斥异己。凡有变更的,他都要加以排挤。小尼姑不合儒教,是他排斥的对象;而假洋鬼子进洋学堂,剪掉长辫子天然也是异端,因此成为他最讨厌的一个人;因城里人将长凳称为条凳、煎鱼用葱丝不合未庄老例而不满足;对革命他一贯就是“深恶而痛绝之”的。
传统有精髓与糟粕之分,习惯有好坏之别。尊老子幼,文化礼貌,艰难朴实,节约节俭,这些都是好传统、好习惯,,值得发挥光大;至于女人缠足,男人脑后留条长辫子,虽是传统习惯,则不是什么好习惯,确确切实是有弊无利。
二、革命观
阿q的革命畅想曲——报私仇、分财物、讨老婆,这些是他的自我设计,猫和老鼠,是他对革命的懂得,也是他憧憬革命的目的。对“威福、子女、玉帛”(权利、女人、金钱)的寻求反映了农夫为了“生存和生活”的公道请求,这也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大小丈夫”们的最高幻想。因而,我们能够想见:即便阿q成了“革命”政权的引导者,他也将只会以自己为中心从新树立起一个新的未庄封建等级社会,这也是历代农夫起义的成果。
四、奴隶性
鲁迅对国民精力弱点批判的一个主要方面是对奴性人格的批判,作品主人公阿q是一个双重性情的奴性人物。“见了狼,自己就成为羊;见了羊,本人又变成狼”,这是阿q性格中最为凸起的一面。在“假洋鬼子”、赵太爷这些“狼”面前,阿q表示出空前的脆弱,乖乖地做“羊”了,任其欺辱。在王胡眼前,阿q固然不甚信服,并试图取得成功,然而,在王胡真的动了气同他打起来的时候,他又软下来了,“正人动口不着手”,这是弱者的哲学,也是由狼变羊进程中的心理抚慰,猫和老鼠。阿q式的人物,就是这样一种两面人:“他们是羊,同时也是凶兽。”
五、看客立场
鲁迅在一系列小说中描述了神色麻痹不觉悟的看客形象:《药》、《示众》里鉴赏杀人局面时,“一堆人”“极力伸长了脖子”“嘴张得很大;《孔乙己》中酒客们取笑孔乙己写“回”字、偷书被打;《祝愿》中鲁镇上的人们拿祥林嫂额上的伤疤、阿毛被狼叼走做笑料;而“阿q非常得意的笑”着调戏小尼姑时,“酒店里的人也九分自得的笑”;未庄的人们十分“怅然”地听阿q讲杀革命党的事,阿q游街示众时“两旁是很多张着嘴的看客”,看客们露出“闪闪的像两颗鬼火”的狼一样的眼睛。
一部巨大的作品,老是超出时空而魅力不朽。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是对咱们民族公民性的自我批评,是对人道弱点的大裸露,是事实生涯中人们自我审阅的一面明镜。
阿q,我倒要感谢你,因为你终归给了我些知识。在你身上,我仿佛第二次领略到了个性与共性的完美统一,我还从没见过一个和你一样的人。然而,你又多么具有普遍意义呀!从你身上,我看到了辛亥革命时期的中国民众,看到了那时的中华民族,甚至现在,我也能在周围的人中找到你的身影。他们在改革之初,禁不住惴惴的,以为改革要改掉“大锅饭”,就是与他们作对;可一旦听说可以多拿两个钱,就不免欣欣然向往起来;但是一调整物价,就又忿忿的诅咒起“革命”来。每每见到这样的人,我不禁想到你,想到那个对革命先是深恶痛绝之,继而又神往起来,最后又痛恨起来,继而又神往起来,最后又痛恨起来的你。
由此看来,阿q,你没有死去,你还活着,别来无恙否?
马哲教材 马哲原理题库篇三
寓言
102091020810广告二班 徐琳琳最初看《小王子》是因为帮我弟弟借书,结果他没看。闲来无事就翻了一遍。并没有很认真的去看。听说这本书是写给大人的童话书,我现在算大人了吧!虽然又是我并不承认。
也许是带着任务去阅读,看到很慢。本身这本书也不长。它是一名法国作家圣德克旭贝里(alex fan)写的一本关于生命和生活的寓言。书本开始有段小诗我很喜欢,就把它记在了随笔本上。“这就像花一样。如果你爱上了一朵生长
在一颗星星上的花,那么夜间,你看着天空就感到甜蜜愉快,所有的星星上都好像开着花。”
大人总是需要解释的。在这里请允许我站在孩子的角度来写。也许我应该承担起“大人”这个身份,但是这个但子太沉重了。我想我还没有做好准备。令人尴尬的是我已经不是那时单纯的小孩了,没有烦恼,很有想象。当然我这儿指的孩子并不是一个像小王子那样的丝毫不像是迷失在旷无人烟的沙漠的孩子。其实我们都知道这里的小王子已经不纯粹是一个六七岁的孩童了,他很孤独,懂得忧伤,了解寂寞,分享幸福,追友谊求。它是一种高度,生命的高度。就如同每个人的灵魂都有它的密度一样。坚强的灵魂自然有他的理由就像小王子,最后他让他的朋友小蛇咬他,于是他离开了地球。我猜这是他最后的选择,舍弃沉重的躯壳,让灵魂回家,回到行李归属的地方----小小的却很温暖很安全,那里有他的朋友爱人,让他牵挂的地方。
话题貌似跳开了,那我们回过头来说说大人们。大人们总是用他们的视角来评论我们孩子的突发奇想,总喜欢用他们认为最好的方式左右我们的人生道路。这是现在社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虽然我不能说大人是错的小孩是对的,但大人和小孩也是需要在平等的条件下交流沟通的。为什么会有代沟。仅仅是因为阅历和年龄吗?当然不是。只是大人小看了我们,而我们也高看了他们。人与人之间是需要交流的。为什么我们与动物不同,应为我们有语言。那我们为什么不好好利用语言去交流沟通。而不是站在土地上只是为了谈生意,或发表自己的高谈阔论,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就行小王子在旅行时遇到的爱慕虚荣的人,只关心自己是不是富裕的,服饰是不是最华丽的······人有时在无知中变得愚蠢。
在我们成长过程中,即使不愿意接受也无力抵抗。这个世界一直都不是由孩子主导。也许是从人类出现,部落兴起,家庭形成就开始有他的领导者,渐渐的也开始丧失了完全的自由。思想与肉体。至于“自由”这个概念对我而言还是比较抽象的。我们从什么角度去理解他,他便有一番他的哲理。这这个话题就此止住。
大人们喜欢数字,具体的,有对比,参照物的东西。当你对大人们讲起你新交的一个朋友时,他们从来不会向你提问一些实质的问题。打比方说,“我看见一幢玫瑰色砖盖成的漂亮房子,它的窗户上有天竺葵,屋顶上还有鸽子。”他们怎么也想象不出来这房子有多么好。你必须对他们说“我看见了一幢价值十万法郎的房子。”那么他们会惊叫道“多漂亮的房子啊!”这是久而久之在人们心中形成的一
种价值观。形而上学,这也是一种想当有意思的知识。又或许你向别人说起小王子,说他是一个住在和他身体差不多大的星球上远没有说他来自小行星b612来得有说服力。如果像王子是存在的,在这里它存在的证据是:他很漂亮,有一头金色的头发,笑着想要一头小羊。这就证明了它的存在,并不一定要指出在哪颗已经被发现命名的星球上。这也许就是孩子和大人的思维区别吧。书中说懂得生活的人,是不会在乎那些编号的。当我们长大了,渐渐的忘记了联想,不屑于幻想,认为那是幼稚的。我们只相信科学,相信数据。那样的我们认为自己是智慧的,其实那也只是与无知在一线之隔。
这本书中的小王子是孤独寂寞的。就如同成长,把寂寞留给大地,如同樱花簌簌飘落又是一个夏天。白天旁逸斜出的茉莉花香都停止了她的眉笔,影子缠上墙,上演着凄美的舞台剧。我并不适合舞文弄墨,这句话也是我摘记本上的。这句话很诗意也很寂寞。我们学校今年夏天应该不会太寂寥。因为绿色在翻动,我我们要的只是耐心等待。
在成长寂寞又迷惘的路上,我们孩子大多丢失了幻想和理想。这里我想起了巴金《随想录》里的一段话:“但理想从未在我眼前隐去,尽管有时它离我很远,有时 它又似乎近在眼前,要抓住它却又两手空空。有时我竭尽全力向它奔,有时我停止追求,失去一切。但任何时候在我面前的或近或远,或明或暗,总有一道亮光。不管他是一团火,一盏灯,只要我一心向前,它就永远给我指路。”
有时我们似乎懂很多道理,但当我们身陷其中时,它似乎不曾来过。而大人们呢!他们总把道理挂在嘴边,摆在我们面前。束缚我们的身,捆绑我们的心。搭理不应该是用来束缚我们的。他是约束我们的行为,端正我们的生活态度。就是今天,我在网上看了一段视频,叫《我被十三所学校开除》就在母亲节这一天。很感人。其中最主要提到了一本书《弟子规》当即我就把它下下来了。这本书加我们怎么做“人”。我个人认为这书应该在我们就要成为大人之前看。那几时才算长大成人呢?说实话我也不清楚。也许是当我们生日不再只想要蛋糕。只想到自己;也许我们开始学会低头;也许我们懂得自己要有方向······
《小王子》中有很多有趣的人物。其中有一个酒鬼,他说喝酒是为了忘却,忘却羞愧,羞愧喝酒。如此恶性循环。比照现实,此类数不胜数。还有一名实业家,他一直强调自己是一个严肃的人。他有哦一个有趣的理论,关于统治与占有。在他看来,只要他将准确的星星的数字写在一张纸上,存在银行里那这些就全部归他占有。很荒诞,不是吗?我们都知道他是错的,但很多时候我们有着和他一样的思维逻辑。这里可以谈谈欲望。这个我还不是很明晰。以后再看《小王子》时应该会有不一样的感悟。《小王子》应该是一本和《孙子兵法》《老子》等可以看一辈子的书。
里面有一只狐狸很聪明。他提到了---建立关系。我们现在和自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当然人类在改造自然,联系是自然而然的。大人们以为在统治自然,人类可以改变一切。当然,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永远都不会灭亡。当我们随手扔个垃圾不也是“建立联系”吗?我们回过头来谈谈狐狸。是她让小王子懂得当一个东西被赋予了独特的意义时,那他就是独一无二的。如同他小小星球上的那朵骄傲的玫瑰。小王子珍惜她,爱护她,是她如亲人,朋友。那一大片玫瑰之于他也只不过是普通的过客。生活中我没有太多的东西想要珍惜,最终却将它放弃了。因为我们并没有自己想像的那么重视它。我们对它并没有益处。换言之,它没有被我加之特殊的意义,对我也不是那么重要了。换个人也许就大不相同了。
狐狸说他有一个秘密:用心才能看得清,质性的东西用眼睛是看不到的。就像这花对小王子的意义一样。他抬头仰望星空时,他能知道花在对他微笑。人呐!不需要具体知道哪颗星,只要知道我在其中一颗,我笑了,那么所有星星都在微笑。
以上是我所读到的一些关于生活与生命的寓言。
马哲教材 马哲原理题库篇四
试验111 郭紫航(1102050105)
《摩登时代》观后感
这或许是卓别林最具“里程碑”性质的一部电影,不仅因为这是他最后一部无声电影,也不仅是因为这部电影拍的有多么成功,而是它超越了其他单纯以他个人特点为卖点的悲剧性主题作品,改而反映了当时社会中一些重要的问题。甚至是被当时美国政治家认为有红色共产倾向的危险性作品。
影片的背景是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萧条时期,美国工业因为转用机器而大量解雇工人所造成的失业浪潮。而主人公查理,像当时大部分的工人一样,他在不断加快的传送带式的作业线上被弄得精神失常,被卷入巨大的机器齿轮中,被出了毛病的吃饭机器在他悲戚惊恐的脸上不住扇打„„尽管他很尽力地工作,最后还是逃不掉失去工作的命运„„他发现唯一不用为生活操心的地方是监狱。在监狱里,人虽失去了一切自由,但不用为失业、饥饿所困扰。所以为了进监狱,或者说是为了生存,查理不惜主动替人顶罪。
而影片最突出表现的是人和机器的冲突,在工厂,人虽能维持生计,但他们却是机器的奴隶,而机器又都掌握在资本家的手中。资本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随便调节机器运转的速度,不需考虑生产线上的工人是否承受得了这样的工作强度,又或者他们把工人也只不过当作廉价的“机器”来对待,只是冷冰冰的“机器”,不会累,也不会有什么所谓“感受”。更可怕的是,工人的一举一动都在资本家的监视之下,就连洗手间也不例外。影片辛辣犀利的讽刺,揭示出工人遭受资本家欺压,榨尽他们最后血汗的严酷现实,也同时引发了人对那个造成“机械化”的社会形态的深深思索。资本家为了获得剩余价值不择手段,甚至连工人的吃饭时间都想剥夺,因此发明了“吃饭机器”,让工人在吃饭时能腾出手脚来继续干活„„
卓别林认为,用滑稽夸张的肢体语言,要远胜于对白。他的表演或许夸张,但其实是当时千百万工人或失业者生活的真实写照。而当今社会,资本主义依旧存在,其本质依旧没变。片中查理发疯的一幕从形式上的确引人发笑,但实质上却暴露出是发人深思的社会现象。在如今的中国,很多人无力承受生活和工作压力,逐步走向了崩溃的边缘,例如我们都曾关注过的“富士康跳楼事件”。这的确是一个我们应该注意的问题。
资本主义的本质是剥削,剩余价值才是资本家最终想要获得的,这或许是不会改变的。但是卓别林的《摩登时代》在令我们发笑的同时,也令我们深深思考:如何对待“资本主义”,或者说,如何在资本主义之下还能兼顾到广大工人的基本利益和权利,甚至是基本的生存问题,是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发布于:2023-05-06 05:09: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53754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