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认同研究的方法论述评
摘要:【human a-taylor的民族认同测】根据当前民族认同研究不断深化和扩展的趋势,从民族认同的发展观出发,对民族认同研究的方法论问题进行探讨。概述民族认同研究的的相关理论、概念和测量方法,分析民族认同研究在理论、测量和实证研究上面临的挑战,为民族认同研究理论精确化、测量工具完善化和实证研究合理化提供可能可行的建议。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民族与文化冲突等国际性问题的不断发生,民族认同研究的重要
性空前凸显,大大推动了不同领域,不同国家,尤其是多民族国家,民族认同研究的快速发展。对数据库PsycInfo进行文献搜索发现,从1990年至2012年,一共有632篇文献的题目中包含“民族认同”(Schwartz,2014);对中国学术资源总库(CNKI)搜索发现,2000年以来发表的题目当中包含“民族认同”的文章有429篇(万明钢等,2012)。
从民族认同的发展观出发,对民族认同研究进行方法论的梳理,有利于推动民族认同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发现民族认同研究中可能存在的已不适应当前民族认同发展的问题,推动民族认同理论的精确化,测量工具的完善化和民族认同实证研究的发展。
2.民族认同研究的主要理论、相关概念及测量
发展观下的民族认同研究主要关注两个方面:民族认同发展的过程,即民族认同是如何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民族认同发展的内容,即民族认同发展的特征和意义是什么。
2.1基于民族认同发展过程的主要理论、概念及测量
基于民族认同发展过程的相关模型主要关注民族认同是如何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目前比较流行的两种发展模型主要是Phinney的民族认同发展理论以及其测量工具MEIM和Cr
oss的变黑理论及测量工具CRIS。
Phinney的民族认同发展理论以Erikson的认同发展理论为主要理论基础,关注民族认同发展的普遍性、一般性特征,强调青少年及成年早期民族认同的发展在民族认同发展进程以及民族认同研究中的重要地位;Cross的变黑理论主要研究了非裔美国人民族认同的发展,该模型认为民族认同的发展是贯穿人的整个生命历程的,主张用一种生命全程观来研究民族认同的发展。
2.1.1Phinney的认同发展理论
心理学上的“认同”由Freud最先提出,后来Erikson对其进行了发展,并于1968年系统地提出了他的认同发展理论(Theoryofidentitydevelopment)。JamesMarcia把Erikson的认同发展理论进一步操作化,提出了个体认同发展理论。
Phinney在Erikson认同发展理论和Marcia的个体认同发展理论操作化的基础之上,提出并发展了民族认同发展模型(安洁,2012)。
通过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Phinney提出了少数民族青少年民族认同发展的三阶段模型。199
2年,Phinney将自己的理论操作化,编制出了多民族认同测量量表MEIM(MultigroupEthnicIdentityMeasure),用于评估不同民族的民族认同,没有涉及特定群体的内容,比如文化价值观和信念等。
MEIM包括三个维度共14个项目,评估了民族认同的核心成分:肯定(affirmation,5个项目),建立在社会认同理论的基础之上,指归属感和对本民族群体的积极态度;认同获得(achievement,7个项目),建立在Marcia的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指民族认同的探求和承诺;民族行为(behaviors,2个项目),指参加本民族特有的文化和习俗活动(Phinney,1992)。
Umana-Taylor等人认为,Phinney的MEIM只是测量了民族认同发展的部分成分,其得分是一个单一的测量分数,即高得分意味着个人的高投入和探索,同时伴随着积极的情感态度,而Erikson和Phinney的理论都没有假定民族投入和探索需要积极的感情来建立认同。
且根据Phinney的理论,肯定和实现是民族认同的两个独立方面,但在量表使用中,它们却又是混合计分,因而其实际使用和理论基础之间存在矛盾。
鉴于此,经过大量的研究,Umana-Taylor编制了他的民族认同测量工具(EIS)。EIS主要用于评估青少年民族认同的三个维度:探索(exploration,7个项目)、解决(resolution,4个项目)和肯定(affirmation,6个项目)。
探索(exploration)指的是青少年参与那些具有教导意义的族群活动;解决(resolution)测量的是个体族群性意味着的使命感;肯定(affirmation)代表的是青少年已经发展出的对群体身份积极感受的程度。
通过对各分量表得分高低进行分析,可以将个体置于可能存在的八个阶段,即混乱、早闭、延缓、获得,每个阶段有积极或消极的确认(万明钢,高承海,安洁,2010)。
作为对Umana-Taylor等研究者置疑的回应,Phinney重新审视了她的民族认同理论及测量工具。她认为获得民族认同包括两个过程,即探索(exploration)和承诺(commitment)。探索是指个体努力学习或获得关于民族的历史、行为规范、信念,以及作为民族成员的意义等;承诺是指个体清晰的意识到自己归属于某一个民族,并对其所属民族产生积极的态度和自豪感,即使意识到民族内部的一些问题(比如歧视),对该群体仍有一种舒服的情感体验。
对于民族认同的发展,Phinney区分了民族认同形成的四种状态:(1)认同混乱(Diffu):缺乏探索和承诺,个体对他们民族身份表现出很少的兴趣和理解,很少甚至完全不去努力了解,几乎对其所属民族没有积极的归属感;(2)认同早闭(Foreclod):承诺但是没有探索,个体表达对群体的自豪感和归属感,但是对自己的民族身份的意义几乎很少去探索或者询问,他们看法反映出父母或者其他权威人物的观点;(3)认同的延缓(Moratorium):探索但是没有承诺,个体努力去了解和理解他们的民族身份,但是对自己民族的归属感是模糊和矛盾的;(4)认同获得(Achieved):既探索也承诺,个体考虑过并努力去理解自己民族身份的意义,并在这种理解的基础上对自己的民族有清晰的归属感(Phinney,2007)。
经过一系列研究,Phinney和Ong编制了两因素(探索和承诺各3个项目)、6个项目的修订版(
MEIM-R)。他们认为修订版的量表很好的测量了族群认同最核心的成分,两个分量表也可以分开来使用。由于量表相对较短,所以,在研究中可以附加族群认同的其它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