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对英汉习语翻译的影响
[摘 要] 习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 它承载着大量的信息和文化底蕴。本文分析说明了历史背景和风俗习惯对英汉习语翻译的重要影响,同时指出翻译工作中,必须了解这些文化差异,只有掌握了不同民族的文化渊源,才能顺利进行英汉习语准确翻译,真正达到音、形、意俱佳的翻译境界。
[关键词] 历史文化 风俗习惯 英汉习语 翻译
[Abstract] Idiom is a special form of language, It carries a lot of information and culture. Paper illustrates the importance of English and Chine translation bad on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customs, and Translators should be aware of the c丰收的反义词
ultural differences during the translation. Only by understanding and mastering the two nations differ on the basis of cultural origin, it can be successfully carried out the translation of idioms, and really retain the effect of the beautiful form, sound and meaning
[Key words] Historic Cultural Customs the English and Chine idioms translate
习语一个民族文化语言瑰宝中的一颗明珠,它的产生是不同地域的人群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下自然产生和演化的结果,是人们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形成的固定表达,是任何一种语言在使用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固定表达方式,因此更能反映不同地域两种语言的文化异同[1, 2]。
翻译研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把一种为载体的文化内涵转换为另一种语言形式的狭义的字面翻译;另一个是把以一种语言为载体的文化内涵转换为另一种文化形式的广义的文化翻译[3]。简单地说,翻译即是一种跨文化交流,所以特殊的文化内涵不可避免地影响着翻译[4]。
不同民族语言交流实质上是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由于中英两者存在者不同的历史发展和社会演进过程,这就造成了两种语言的差异,同时两种不同的历史文化差异和风俗习惯也强烈的影响着语言的发展。在交际过程中,不同国家或民族的两种人能否沟通,不仅取决于对语言本身的理解,而且取决于他们对语言所负载的文化历史底蕴的理解,进而引发了英汉语言的对比翻译研究也越来越受到研究学者及大众affected
的关注。本文旨在通过对中英历史文化与风俗习惯所形成的文化差异的讨论,以研究其对英汉习语翻译的影响,从翻译的准
确性和内涵对所处文化进行分析,探讨民族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在英汉翻译中的重要影响作用。
一、历史文化与英汉习语翻译
翻译既要体现译本在新文化背景下的历史定位过程,也应再现原文在新文化中得到认可的过程。只有在新的语境中有意识地为译本确定一个适当的历史性地位,才有可能使译本带给处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当代读者相似的阅读和审美效果。
1、历史语境和制度
文本翻译时“如果不和文本作者的历史性联系起来,文本就难以理解和解释;如果不和解释者本人的历史性联系起来,文本的理解也就失去了意义和目的”[5] 。翻译时,仅懂得单词、句子原意是不够的。只有对语义等后面的文化含义和历史背景给予充分的重视,才能真正达到音、形、意三方面的完美翻译境界。而翻译时一旦忽略了语义的历史事实因素,翻译出来的东西会使人不知所云,至少会让人产生不必要的错觉。如日本人在南京建立的一座旅店,英文叫Grand Hotel。如果译为“大旅馆”,也不算错,但没有与其历史相联系,
没有任何感觉,南京地处江南,既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也是中国六大古都之一,而现今译为“古南都”,则结合了音、形、意三方面,是最佳的选择。
历史的原因使官僚主义在汉语中变成了贬义词。但很多清朝灭亡
译者看到“bureaucracy”想当然翻译为“官僚主义”。其实,“bureaucracy” 是中国对世界文化的最大贡献之一。这个词主要指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从而实施任人唯贤的治国之道。西方直到资本主义制度形成后才打破了封建社会的世袭制度,开始出现任人唯贤的人事制度。所以在西方这个词属于中性词,没有任何贬义。
2、历史事件和典故
许多词的历史变化给翻译带来了困难,尤其是一些经历了特定历史事件后产生新义的词,译者在翻译时一定要反复推敲上下文,把握其中具体语境的含义。例如:You are not Robinson Crusoe, you are notqq个人中心
alone, so don’t be so damned lfish. (又不是流落孤岛,与世隔绝的鲁滨逊,不要事事只为自己打算。)这里的鲁滨逊成了流落孤岛,与世隔绝的代表,译文顺其所指,通过补充说明,译出原文的风格。
另外,源于历史事件的英汉成语中可以发现,二者是有区别的。如汉语成语:“焚书坑儒”、“完璧归赵”、“名落孙山”等。英语成语:mask one’s batteries“掩盖敌意”, meet one’s waterloo“一败涂地”,burn one’s boats“破釜沉舟”等。诸如上述的成语翻译过程中,译者只有在了解了词语的来龙去脉和本土文化,才能准确地将其翻译,否则,即使翻译出来,也会使读者一头雾水,不知所云。
源于历史典故的英汉谚语也是不相同的。如汉语词汇:“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等。英语词语:When Greek meets Greek, then comes the tug of war“两雄相争,其斗必烈”,A good beginning makes a good ending“有了好的开头,才有好的结果”等。就谚语形式来看,两种语言截然不同,汉语多采用四字结构的对偶形式或押韵形式,字数很多或单独成句的情况较为少见。汉语典故多数为名词性词组,常在句中充当一个句子成分。英语典故则常可单独成句,往往都是独立完整的句子。
二、风俗习惯与英汉英汉习语翻译
由于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的的影响,不同民族往往形成不同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对同一件事情或现象,不同的民族都会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对
于事物或现象的看法和理解也会随着流传下来的风俗习惯而有所区别,反映在词汇上的也特别多。
1、生存环境
习语的产生通常与人们生存环境密切相关。中国一直是个农业大国,因此,习语中有很大部分是农谚,如:“斩草除根”、 “顺藤摸瓜”等。而英国是一个海洋岛国,则出现大量有关航海的习语,如:“plain sailing”(一帆风顺)、“still water run deep”(静水流深)等。而在汉语中没有相对应的词。我们把“be left high and dry”翻译成“陷入困境”,把“all at a”翻译成为“不知所措”等。对于同一事实,如形容花钱浪费,汉语是“挥金如土”,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因此,对于此类词语的翻译,译者应充分了解习语所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当地的自然、生活环境,以求翻译更加准确。
2、风俗习惯
在中国,亲属称谓词,如“哥哥;弟弟”、“姐姐;妹妹”等十分具体且繁杂,这些都是受亲属关系、宗法制度和传统观念在汉族社会中长期形成的客观现实。而这一些称谓,真正与英
语对应的只有六个,即父亲—father、母亲—mother、儿子—son、女儿—daughter、丈夫—husband和妻子—wife,其余的则都不对应,如:哥哥;弟弟—brother、姐姐;妹妹—sister、伯伯;叔叔;舅舅—uncle、姨姨;姑姑—aunt。
风俗习惯对英汉习语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最典型的是东西方国家对于狗这种动物的态度。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习语中多含有贬意,如“狐朋狗友”、“狼心狗肺”等,而西方人把狗当作心爱的东西,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没有贬义。如“luckydog”(幸运儿)、“topdog”(最重要的人物),因此,对于此类词语的翻译,应该充分认识风俗习惯在习语翻译中所处的地位,否则,经翻译后,词意可能会大相径庭,造成不必要的误会。
3 、宗教信仰
宗教对各民族的历史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习语受宗教信仰的影响也较大。中国是以信仰佛教为主的国家,人们相信有“佛主”保佑。与此相关的习语有很多,如“借花献佛”、“鬼使神差”等。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有道教的“玉皇大帝”、佛教的“阎王”,有“主宰自然界”的老天爷。而这些概念在西方国家均不存在。西方人信奉天主教或基督教,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世上的一切都是按上帝的旨意办的。与此相关的习语也相继出现,如God help thos
e who help them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God be with you“上帝与你同在”、也有Go to hell“下地狱去”这样的咒语。
总之,习语是一种语言的精华,是最为生动最有特色的部分。但英汉民族所处的地域不同,英汉语言的表现形式、词化程度及语义蕴涵度也有很大的差异。所以,翻译者在进行翻译研究时,要追求“音、形、意”三方面的“信、达、雅”,必须深入了解词义的历史背景和当地风俗习惯特点,只有充分研究两种语言的风俗文化和历史因素以及词语的特足部保养
定环境,才能使译语忠于原义,被读者所接受。
参考文献:
[1] 刘伟强.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J]. 安阳大学学报:综合版. 2004(1): 104-105.
[2] 龙江华. 文化比较及习语翻译[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 19(4): 69-72.
[3] 邹白茹. 从历史的角度看文化语境在翻译中的作用[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8(4): 79-80.
[4] 高玉兰. 历史语境与翻译选词[J]. 山东外语教学. 1999(3): 52-55.
[5] 张今. 文学翻译理论[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