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导入技巧

更新时间:2023-05-03 02:25:34 阅读: 评论:0

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导入技巧
一、设疑置悬,导入新课
“学贵有疑”,疑是积极思维和探索问题的动力。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从教育心理学的观点看,设疑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常常善于在教学之始设疑布阵,引导学生去猜测,去预估,去联想,去拓展,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将要学习的内容中去。
二、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语言的运用离不开语言环境,语言教学则需要设置一定的情景。而中学生爱说好动,对语言反应灵敏,模仿能力强,学习语言的积极性高,但思想不易集中。著名教育家杜威说:“为激发学生的思维,必须有一个实际的情景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情景导入的主要教学目的就是引导学生直接“入境”,“入境”才能“生趣”,才能身临其境,尽快进入语言学习的最佳状态——习得。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们越少感到教育者的意
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巧妙的情景能激发兴趣,诱发思维,情景导入法运用的恰当,使教学活动形象直观,使学生意识不到是在上课,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三、欣赏音乐,营造氛围
音乐能陶冶情操,不仅深受广大中学生的喜爱,而且也是学校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用音乐导入能营造美好的课堂氛围,拨动学生的心灵琴弦,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因此,用音乐作为呈现新知识点的手段往往能事半功倍。教师可根据课文的需要,直接让学生欣赏有关的音乐、歌曲,因势利导地组织学生讨论音乐的作者、作品的主题等,如在学生必修模块(二),Unit2 The Olympic Games时,可先让学生欣赏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会歌Pass the Flame,引出The Olympic Games这个话题,然后再进一步谈论这个话题,使学生感到兴趣盎然。再如必修模块(二)Unit5Music,可播放各种体裁的音乐,使学生感性认识课文的话题。
四、看图提示,再现情境
新编高中英语教材图文并茂,几乎每一篇阅读课文均配有与该材料有密切联系的插图,有的是为了提示教材难点,有的是为了印证教材观点,有的是为了教材重点服务。通过对此图的描述、问答和教师言简意赅、提纲挈领的导语,引入本课的话题,使学生适度了解话题的内容,易激发学生内在的学生动力,使课堂气氛活跃,并使其产生阅读课文以了解信息的愿望,为以下教学铺平道路。这种方法多用于高中一、二年级故事题大手牵小手歌词 材课文的教学。展示图片的提问的方式要根据新课内容和教师的意图而定,由浅入深,突出重点。
五、游戏导入,寓教于乐
游戏导入法就是在呈现新知识前组织生动有趣的英语游戏,通过游戏复习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的技能,为新课教学做好铺垫。游戏能引发学生的无意注意,变枯燥的学习为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能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达到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
六、前后衔接,温故引新
这是一种常用的、传统的方法。利用教材知识结构循序渐进的关系,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引出新知识,以加强知识结构的纵横联系。教师要有意识地选择一些与新知识有内在联
系的已学过的知识,在温故知新在原则上,教师或进行对比,或进行“连珠炮似的提问”(Question bombardment)、“突如其来的提问”(Brain storming),来唤起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回忆,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如必修模块(一)的Unit3 Journey down the Mekong共分六部分学习,因而学完第一部分后,其余部分可采取前后衔接,温故引新导入法。这样,利用旧课中语言材料自然地导入新课,在不知不觉中展现新课内容,那么学生对新授课的内容学起来比较轻松,压力就会大为缓解,这无疑对提高新授课的教学质量,突出教学重点,难点大有益处。要做到这一点,过渡要自然,要找准衔接点,以便整个学习过程浑然一体。
当然,新课导入的设计,贵在灵活自如,不拘一格。苏联教育学家科罗廖夫曾说“有趣味、有吸引力的东西能使记忆的可能性增加一半。”英语教师注重课堂导入艺术,使学生上课伊始就情绪高涨,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更好地培养感情文章 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和交流能力。

本文发布于:2023-05-03 02:25:3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51973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学生   教学   导入   语言   知识   音乐   教师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