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梁与穿斗结构的再辨析
石宏超
【摘 要】结构类型是传统木构建筑的本质特征之一,三大结构类型中冬天乌龟怎么养 抬梁和穿斗的
确切定义在学界并不统一.笔者以前辈学者们关于抬梁和穿斗结构的定义和描述为
基础,结合大木构架的榫卯连接和受力关系,对抬梁和穿斗概念进行辨析,以期获得较
为合理的分类标准,并从节点、榀架和框架三个层次出发,对几种混合结构形态展开
分析.
【期刊名称】《华中建筑》
【年(卷),期】2016(000)010
【总页数】4页(P40-43)
【关键词】传统木构建筑;木构架类型;抬梁结构;穿斗结构
【作 者】石宏超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TU-098
结构类型是传统木构建筑的本质特征之一,学界一般认为主流类型为三种:抬梁、
穿斗和井干。但是近些年来随着研究的拓展,学界对结构体系展开了更加深入的讨
论,除去井干概念较为明确以外,抬梁和穿斗体系的原有定义都遭受到了质疑。
关于抬梁,又有叠梁、架梁等名,最早由刘敦桢先生和刘致平先生在抗战期间提出
①。刘敦桢先生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中对抬梁结构的描述是:“柱上架梁,再在
梁上重叠数层瓜柱和梁,最上层梁上立脊瓜柱,构成一组木构架”,“并在各层梁
头和脊瓜柱上安置若干与构架成直角的檩”②。潘谷西先生的《中国建筑史》第六
版上对抬梁架的定义与刘敦桢并无二致,但更明确指出抬梁架的关键是柱、梁、檩
之间的关系是“柱头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③。这种对于抬梁架的定义在学
界是占据主流的,比如朱光亚先生④和李浈先生都是如是观点⑤。
因此,判断一个构架是否为抬梁结构,需满足的必要条件是:在受力构件组合形式
上,必须是“柱承梁、梁承檩”的关系。然而,在大量研究地域建筑的文章中,对
抬梁的判断标准则与上述定义时有出入,如:南方许多穿斗式厅堂建筑,明间两榀
屋架中柱不落地,在柱间穿以大梁,大梁上立童柱,童柱间再穿以小梁。对于这两
榀屋架的结构类型,绝大多数的文章都冠之以抬梁之名。但是,这些构架显然并不
符合学者们给的“柱承梁、梁承檩”的关系。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结构判断上的混乱,
其中与抬梁这个名称本身极有关系。
抬梁这个名称从字面上看,强调梁这一构件,以及大小梁层叠的空间关系,并没有
提到梁与柱、檩间的榫卯连接关系,因此很容易造成歧义。把这类南方的穿梁式厅
堂构架说成抬梁,其实也不能算全错。从受力上讲,这类大梁一样承受来自于童柱
传来的上部构架压力,一样是上皮受压下皮受拉的构件,这与北方抬梁结构中大梁
的受力状况并无太大区别。刘致平先生在《中国建筑类型及结构》一书中没有提抬
梁,而用的是“架梁式屋架”的名称,在对“架梁式屋架”展开叙述时,刘先生写
到:“北方的梁头常大过柱径,压在柱头上。南方的梁头在特大的庙宇上也有时压
在柱头上,或在柱头上用大坐斗。但一般小式房则是梁头插在柱头的卯口内,柱头
上升至梁背而直接承托枋挂檩等”⑥。可见,刘致平先生虽然对南方这种插梁式厅
堂的构架特征做了描述,但还是将之与北方构架放在一个范畴里,没有将之进行体
系化的区分。
但这类南方厅堂梁与柱的关系毕竟是“穿”不是“压”,况且这类南方厅堂的边榀
屋架又常常是典型的穿斗式构架,从建筑整体的构架特征上来说是穿斗式的,因此
将明间两榀屋架说成是抬梁,笔者认为的确不恰当,抬梁结构必须满足“柱承梁、
梁承檩”这一必要条件,否则不能称之为抬梁。
“穿斗”又称为“穿逗”⑦、“串逗”⑧,与“抬梁”一词由建筑史学家们研究后
命名不同,穿斗一词来自于民间匠师,最早由刘敦桢先生1942年在《西南古建筑
调研概况》中提及⑨。刘致平先生在《中国建筑类型与结构》中提到:“它的特点
即是每檩下立柱一颗落地,所以不用梁”,“每架均是在柱头上或瓜柱头上安檩
子”。刘敦桢先生《中国古代建筑史》中称:“穿斗式木构架也是沿着房屋进深方
向立柱,但柱的间距较密,柱直接承受檩的重量。不用架空的抬梁,而以数层‘穿田鸡怎么炒好吃 ’
贯通各柱,组成一组组的构架。它的主要特点是用较小的柱与穿,做成相当大的构
架。”在第三版的《中国建筑史》教材中对穿斗的定义是:“穿斗式又称立贴式。
这是由柱径较密柱径较细的落地柱与短柱直接承檩,柱间不施梁而用若干穿枋联系,
并以挑枋承托出檐”。总结起来,这些定义要求穿斗构架有三大特征:①柱头承檩;
②柱子很细很密;③柱间用穿枋连接。
随着研究范围的扩大,学者们发现很多区域的构架类型并不符合上述定义的三个条
件,比如,有些地区(如徽州)的厅堂构架,柱子很粗,柱距也不密,柱间穿的不
是单薄的枋,而是粗大的梁,显然不满足上述穿斗定义的后两个条件。同时,这种
构架也不符合抬梁的“柱承梁、梁承檩”的条件,那它们到底属于什么结构类型呢?
难道在抬梁和穿斗之外还要再分出另一种结构类型?
对此,有些学者主张放宽符合穿斗架的条件,拓展外延。后面几版的中国建筑史教
材中也对穿斗定义做了修改,如第六版是这样描述的:“穿斗式的特点是:用穿枋
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的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檩条方向,再
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由此形成一个整体框架。”⑩可见,把柱子细、柱距密这
一条去掉了。朱光亚先生认为,穿斗的特征是“穿”,因而只要满足柱子承檩和
“穿”这两个条件就是穿斗,不管柱子是否落地,穿的是枋还是梁!。可见,将柱
间用穿枋这一条去掉了,又进一步拓展了穿斗结构所涵盖的范围。
但也有学者提出仅分抬梁和穿斗两大体系是不够的,如孙大章先生认为“过去建筑
史学界对传统建筑大木结构的调查与总结不够详尽,仅从大略的概念出发,认为可
分为两大体系,即抬梁架(北方)、穿斗架(南方)。”“实际并不能准确地表明
其结构特点,含混之处甚多。”@主张对有些构架类型重新进行总结,孙大章先
生提出了一种新的构架类型——“插梁式构架”,即通行于东南沿海地区,承重
梁的梁端插入柱身的构架类型。插梁式构架的提法有其优越性,特别针对通行于安
徽、江西、浙江的冬瓜梁构架是较为准确的。但插梁式构架也有其含混之处。首先,
怎么界定柱子之间插的是梁而不是枋呢?从形制上月梁比较明确,但大量的直梁如
何界定呢?福建、广东民居间插的到底是梁还是枋呢?从尺度上梁应该比枋大,但
大到什么样程度又很难界定。构件的尺度因地域特征和建筑规模而不同,这座建筑
的梁可能比另一座建筑的枋还小。从受力上,枋是不承重的,仅起拉结作用。但除
非穿枋之上没有短柱,才不承受上部屋架的压力。这样的情况只能是桁条下的每一
根柱子都落地才能满足要求,只要枋子跨越两个步架,上面立有童柱,就会受到通
过童柱传下来的上部屋架的重力。孙大章先生甚至将福建、广东民居也纳入插梁架
之列,说明其分类的根本出发点是坚持穿斗结构必须满足“柱头承檩、柱子又细又
密、柱间用穿枋连接”这三大苛刻条件。这样做的结果是将很多学界公认属于穿斗
结构的类型都被划在了插梁架之列,一方面坚持不拓展穿斗范围的外延;另一方面
又将插梁架的范围圈定过大,而插梁架这一概念本身又无法给以明确的界定。
笔者认为,插梁式构架的提法虽然有其科学性,但将之取代一大部分穿斗构架也不
是很成熟。况且,穿斗架的概念早已深入人心,长期以来已经被广泛接受,因此笔
者赞同朱光亚先生对于穿斗的定义,即只要满足柱子承檩和“穿”这两个条件就是
穿斗。但为了更为准确,应对不同类型的穿斗加以区分,可以借鉴孙大章先生提法
中的科学性成分,如将使用冬瓜梁的厅堂构架命名为“插梁式穿斗结构”或许更为
合理。
在很多书中常常出现“抬梁和穿斗混合构架”的说法,如:李浈先生《中国传统建
筑形制与工艺》中说“南方建筑多用穿斗式构架。也有山柱部位用穿斗式构架,中
部明间用抬梁式构架者。”#李秋香等先生的《浙江民居》中说“新叶村的各种建
筑均为三开间,四榀屋架(当地叫拼架),中间两榀称中榀,两山墙位置称边榀。
中榀为抬梁式,边榀为穿斗式。”$。朱光亚先生反对“抬梁和穿斗混合构架”的
说法,他认为穿斗式构架明间缝取消中柱,但同样是“落地柱与中柱直接承檩”,
并不违背穿斗的原则,因为明间不是抬梁式,也就不存在“抬梁和穿斗混合构架”。
同样,抬梁式构架的山缝即使中柱落地,只要梁承檩、柱承梁,不违背抬梁的原则,
也芋头饺子的做法 不能说山缝是穿斗式构架%。朱光亚先生以柱、梁、檩三者关系为根本出发点,
为大量含混不清的抬梁与穿斗混合之说做了厘清。
但笔者发现以柱、梁、檩三者关系来进行构架分类,浙江倒是真的存在 “抬梁和
穿斗混合构架”类型,大致有三种类型(图1~3)。
类型一为一座建筑不同榀架的结构混杂,比如,中榀屋架是抬梁,边榀屋架是穿斗
等。温州永昌堡王福郎故居正厅即为此种混合结构床的摆放 ,该建筑为七开间、八榀屋架,
中间两榀屋架使用月梁,结构方式为柱头搁大斗,斗上承月梁,梁头搁桁条的抬梁
结构;其他六榀屋架均为典型的穿斗结构。绍兴诸暨斯宅发祥居大厅梁架也为混合
结构,次间整榀梁架为冬瓜梁插柱式穿斗结构,稍间整榀屋架为中柱落地的圆作直
梁抬梁结构。
类型二为一榀屋架中不同节点的结构混杂,即在一榀屋架上有的柱、梁、桁的关系
是抬梁的;有的柱、梁、桁的关系是穿斗的。笔者在浙江东阳历氏宗祠即看到这种
构架。历氏宗祠中榀屋架的五架梁与金柱的关系是梁压在柱头上,桁条通过一块垫
木搁在屋架梁头上。这种做法是抬梁的思维,当地的匠师称这种做法是“摆梁”。
而前后步柱与梁和桁条的关系又是典型的插梁式的穿斗构架,当地的匠师称之为
“穿梁”。
类型三为一处节点的结构关系混杂。在浙江绍兴、宁波、台州等地的一些大木构架
中,柱、梁、桁条的关系从外观上看往往比较难以分辨苹果吃法 到底是抬梁式构架还是穿斗
式构架。如宁波有的构架梁和桁条的下皮是平的,从外观看柱子同时承托梁和桁条。
如果深入到内部榫卯中看,桁条是用燕尾榫与梁连接的,而柱子与桁条并没有榫卯
关系。因此,从梁、柱、桁条间的榫卯关系看,宁波的大木构架是抬梁式的。从另
一方面讲,虽然桁条与柱子间没有榫卯相连,但匠师们总是想办法要让柱头能够顶
在桁条的下皮,从而使柱子对桁条也能起到承托的作用,因而又具有穿斗的受力特
征(图4~5)。
张十庆先生提出中国古代建筑结构的思维方式有两种倾向——层叠与连架,穿斗
与井干非常明确,分别代表层叠式结构和连架式结构,而抬梁式却含混不清,包含
了两种结构类型,即源于层叠结构的抬梁做法和源于连架结构的抬梁做法,可分别
称之为层叠式抬梁与连架式抬梁,《营造法式》中所谓的“殿堂式”和“厅堂式”
结构即可对应这两种不同建构思维的抬梁架^。笔者认为,民间匠师的营造往往因
材就料、千变万化,除了从构件间的组合关系判断构架类型外,辅以建构的思维方
式这一角度,可以使分析更加深入和全面。
在学术研究上,为了避免歧义,使论述与分析更加准确,对概念进行明确界定是非
常必要的。虽然,学界广泛认可传统建筑的两大主流结构形式是抬梁和穿斗,但对
这两大概念的界定长期以来却存在着模糊性,使得运用这两大概念的研究者们常常
感到困惑,对学术成果的严谨性也会造成影响。笔者希望通过以上对传统大木构架
从细部到整体、从节点到系统的分析,为准确界定何为抬梁何为穿斗提供可信的依
据,为推动传统建筑结构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做一点努力。
(注 该文为“传统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东南大学)”
的研究课题)
资料来源:
图1~2:临海古建公司;
图3:浙江省古建筑设计院;
图4~5:作者自摄。
注释
(1) 刘敦桢先生在1942年4月所写的《西南古建筑调研概况》(《刘敦桢全集》
第四卷页21)中提到“在原则上,川省民居之结构仍以柱、梁为骨架,但多采用
穿斗式架构,与北方诸省多采用抬梁式者对照”。刘致平在《中国建筑类型与结构》
中提到“在一般小式房屋如住宅等如用人字顶则常用两种构架:一是架梁式;一是
穿斗式”。
(2) 参见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页
3。
(3) 参加潘谷西主编.中国建筑史(第六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页4。
(4) 参见朱光亚《中国古代建筑区划与谱系研究初探》提到潘谷西先生《中国建
筑史》中“对叠梁式的定义如第一章一样,是不差的。”
(5) 李浈.中国传统建筑形制与工艺[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页
50提到:“抬梁架:柱上架梁,梁上安置小短柱或垫块,上面再安置短梁,依次
逐层缩短直到屋脊。然后梁头架檩,檩上布椽,面阔方向以枋、檩连接。”
(6) 参见刘致平. 中国建筑类型及结构[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页56,“枋挂檩”为原文,笔者疑为笔误。
(7) 参见张仲一. 徽州明代住宅[M]. 北京:建筑工程出版社,1957:采用“穿逗
式”一语。
(8) 参见潘谷西主编.中国建筑史(第六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页4。
(9) 参见刘敦桢. 刘敦桢全集(第四卷)[虎落平阳被犬欺的意思是什么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页21。
(10) 参见潘谷西主编. 中国建筑史(第六版)[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页5。
(11) 参见朱光亚. 中国古代建筑区划与谱系研究初探[J]. 中国传统民居营造与技
术.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12) 参见孙大我心中的榜样 章. 中国民居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页
305。
(13) 参见李浈. 中国传统建筑形制与工艺[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
页51。
(14) 参见李秋香,罗德胤,陈志华,楼庆西.浙江民居[M]. 北京: 清华大学出
版社,2010:页105。
(15) 参见朱光亚. 中国古代建筑区划与谱系研究初探[J]. 中国传统民居营造与技
术.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16) 参见张十庆《从建构思维看古代建筑结构的类型与演化[J].建筑师.2007(2):
页76-79。
本文发布于:2023-04-28 12:51:5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51944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