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

更新时间:2023-04-28 07:00:10 阅读: 评论:0


2023年4月28日发(作者:广告公司简介范文)

青铜文化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国青铜器大约出现在公

元前21世纪,距今4000多年。夏代晚期的二里头文化是目前考古发现中

最早的青铜文化。商代早期和中期的青铜器是中国青铜器艺术趋于成熟

的发展时期,以酒器为主的礼器体制初步建立,商代后期(殷墟文化时

期),出现了大量气势恢宏、纹饰繁缛的成组的青铜器。青铜器上的纪

事体铭文在商末出现,到了西周早期青铜器长篇铭文增多,铸记长篇铭

文是西周青铜礼器的重要特点。可以说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青铜艺术辉

煌灿烂的鼎盛时期。

西周中晚期的青铜器形成重食的系统,列鼎制度、编钟制度和赐命作器

之习已经形成。到了春秋时期,此时政治上出现王室衰弱,诸侯力政的

局面,青铜器地域性特征突现。至战国,青铜艺术的发展再次出现高

潮。器物的生活实用性加强,礼器的功用逐渐消失。形制的创新,出现

了许多谲奇精丽之器。失蜡法和印模块范拼合法的产生,使镶嵌工艺绚

丽工巧。

夏代

1.夏代青铜器

考古发现最早的青铜器是二里头文化时期的,这个时期一般认为是夏

代。二里头文化青铜器的突出特征是出现了青铜容器,已发现有爵、

角、斝(jia)等,它们都是酒器。采用陶质范铸技术。

商代

2.商代前期青铜器

商代从BC16世纪商汤立国到BC11世纪武王灭纣,大约持续500年。其中

以盘庚迁殷为界,划分为商前期和后期。

商前期主要是二里岗文化(郑州)。商前期青铜器以酒器为主,发现有

爵、觚(gu)、斝(jia)、尊、罍(lei)、提梁壶、盉(he)等。商

前期的食器有鼎、鬲(li)、甗(yan)、簋等。普遍使用陶制块范铸

造技术。商代前期的青铜器,普遍采用线条粗犷有力而构图茂密的纹

饰。主要的纹样是左右展开的抽象动物纹,复杂的纹饰在主纹上以鸟纹

作辅饰。

3.商代后期青铜器

商后期的青铜器以殷墟时期为主,有大致划分为一、二、三期。一期的

标志器物是大口尊,纹饰以平雕细刻的表现方法,几乎不使用浮雕,极

少铭文。二期的标志器物是扁壶和罍(lei),纹饰多使用浮雕,动物

纹与底纹明显区别,出现简单铭文,以氏族或被祭人命名。三期的标志

器物是卣(you)和觚形尊,此期纹饰与二期大致相同,长篇铭文开始

出现。辉煌的殷墟青铜器影响范围极广。山西吕梁、陕西汉中、北京平

谷、河北藁城、江西清江、湖南洞庭湖以南地区、四川广汉都出土过与

殷墟相同文化系统的青铜。

西周

我国出土的商周青铜器有数万件之多,有资料称仅带有铭文的商周青铜

器就有七千多件。在众多的青铜器当中,专家们根据器物体量、制作精

美程度以及铭文等来衡量青铜器的价值,西周青铜器的特征是长篇铭

文,普遍出现纪事体铭文。西周贵族把青铜礼器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

度。青铜器上的铭文对于研究西周的历史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很多国宝

级青铜器都是带有长篇铭文的。比如已知铭文最长的古代青铜器毛公

鼎,铭文多达499字,因而被誉为稀世珍宝。

3.西周青铜器

西周青铜器可划分为三期。前期自武王至昭王,也就是BC11世纪这一百

年的时间。青铜器式样沿袭商末流行式样。礼器由重酒向重食过度。周

初盛行方座簋,是周人的创造。爵、觚(gu)、斝(jia)、尊、卣

(you)等酒器逐渐减少,鼎、簋、甗(yan)等成组合的食器增加。周

初仍流行兽纹,出现了凤鸟纹。

西周青铜器中期从穆王至夷王,也就是BC10世纪初到BC9世纪前期。成

熟的周人重食礼器制度已经建立。酒器除了壶以外,其他都消退了。

鼎、簋等食器盛行。兽面纹销声匿迹,变形兽面纹和变形龙纹大量出

现。列鼎制度、编钟制度在此期完成。

西周青铜器后期从厉王至幽王,即BC9世纪中期到BC771年。青铜器器形

变化不大,阔垂腹柱足鼎仍是主要鼎式。抽象的各种变形纹饰是主流。

盘旋龙纹已经形成。

春秋战国

5.春秋青铜器

春秋时期自BC770年至BC476年。春秋青铜器与西周青铜器最大的不同

是,西周大多是王臣之器,而春秋则多是列国之器。

春秋时期青铜器大致可分前中后三期。前期约百年之内,与西周相比

较,并无新意,一如西周旧制。

春秋中期的青铜器自公元前7世纪前半叶至公元前6世纪前半叶,是列国

青铜器的兴盛期,地区特点明显地显示出来。这个期间,青铜工艺从内

容到形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王室的器变为各诸侯自铸的器,诸侯

国青铜器占据当时青铜器的主要地位;原来的“礼器”变为了士大夫阶

级生产享用的器,青铜器的制造加强了实用性。在纹饰上,商、周以来

的兽面纹、夔龙纹等纹样,变为华丽的、富有生活气息的图案;在造型

上,由庄严厚重变为轻巧多样。

从BC476年到BC221年是战国时期。列国青铜器趋向成熟,区域特徵明

显,北方晋秦、东方齐鲁、南方荆楚的青铜艺术交相辉映。器物的生活

实用性加强,礼器的功用逐渐消失。形制的创新,出现了许多谲奇精丽

之器。失蜡法和印模块范拼合法的产生,使镶嵌工艺绚丽工巧。铭文字

体亦注重美化。

战国青铜器也可分为前后两期。战国前期从BC476年到前4世纪上半叶。

此时虽早已经进入铁器时代,但青铜器仍处于高峰期。曾侯乙墓和擂鼓

墩2号墓出土了礼乐之器,有编钟、鼎、簋等,式样并无明显的时代特

征。

战国后期是从前4世纪中至公元前221年。战国后期青铜器向实用器发

展,北方镶嵌青铜器精湛,南方画像纹技艺高超。青铜镜制作呈上升态

势,后被秦汉承接

第一节春秋时期青铜器概述

周王室衰弱后,列国竞相发展自已的势力,出现了国内卿大夫室家逐渐

兴盛的政治形势。代表各地区文化的青铜器在此基础上高度发展,它新

颖的器型、精巧富丽的装饰风格和卓越的范铸技术,反映了当时中国青

铜器新风格的崛起。

青铜工艺在春秋早期承袭了西周晚期的一些特点。到了中期以后,随着

社会制度的剧烈变革,青铜工艺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变

化表现为:原王室的器变为各诸侯自铸的器,诸侯国青铜器占据当时青

铜器的主要地位,或成为社会的商品;原来的“礼器”变为了士大夫阶

级生产享用的器,或成为象征个人财富的财物。为了满足社会新兴势力

钟鸣鼎食的奢侈生活需要,青铜器的制造加强了实用性。在纹饰上,

商、周以来的兽面纹、夔龙纹等纹样,变为华丽的、富有生活气息的图

案;在造型上,由庄严厚重变为轻巧多样。春秋时期的青铜器主要是各

诸侯国及各国内卿大夫所制,因此这一时期的金文多反映了诸侯、大夫

的社会活动及其典章制度,无论是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表现出了浓厚的

地域性特征,就此形成了前所未有的丰富多彩的局面。

第二节春秋时期青铜器的分期

一、早期(公元前770—前7世纪上半叶)

春秋早期青铜器形制仍然是西周的体系,但是也有很多的变化。王室

和王臣的青铜器急剧减少,诸侯国的青铜器占据主要地位。陕西宝鸡太

公庙村发现的秦武公甬钟和钮钟(公元前697—前678年)是为标准器。河

南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的发掘较为重要,其中自七鼎至一、二鼎等四

个级别的数十座墓葬出土的青铜礼器,有相当一部分是春秋早期时的

器。陕县太仆乡出土的一批青铜器,也是典型的春秋早期的器。新郑的

春秋墓葬很多。早期的曾国的墓葬个别有所发掘。山东曲阜鲁故城曾发

现过几座春秋早期的墓葬。关中地区秦公园陵北的八旗屯秦墓,春秋早

期蟠龙方壶春秋早期的随葬器物与上村岭虢国墓地基本相同。迄今为

止,这一时期所发掘的都是中小型墓。湖北随县所出土的曾伯文簋和曾

伯大父簋等器,均为春秋早期的铜器。

1造型特征

这一时期的青铜器的形制虽然是承袭西周晚期体系,但是也出现了几种

新的器形。首先出现的是盆,传世的如曾大保盆。考古发现的有鲁故城

201墓的一式盆、陕县太仆乡的日夭盆等,而在西周晚期的墓葬材料

中,却没有见到有出土过这类青铜盆的明确记录。其次是椭杯的出现,

这是一种横向两侧有耳的长圆形杯,其较深的有的称其为,如蔡大师。

称为舟(即尊彝的器座)的器,实际上是一种饮器,山东曲阜鲁故城春秋

早期墓中都出土有数件此种器。一种很多见的狭颈、宽肩、深腹的平底

扁壶,大约也出现在此时,大仆乡器群中就出土有这样的壶。春秋早期

的罍和,大都颈短、宽肩而器体较低与西周晚期器体偏高的有较大的区

别。

2装饰与花纹

春秋早期的纹饰与西周晚期的较为相似,但是也存在微小的变化,即

出现了龙类相交缠的纹饰。前文已经提到过,颂壶上已有交龙纹出现,

上村岭虢国墓地也出土有这类纹饰的青铜器。春秋早期交龙纹与其他纹

饰一样都显得粗糙稀疏,可能是春秋早期中较晚的新式样。

3铭文特征

春秋早期因与西周较接近,因此此时列国金文都在不同程度上保留有

西周晚期金文的一些特征,在文字结构及书体上都有体现。其中,尤其

一些重要的诸侯国的金文与西周晚期的金文更为形似,文字呈长方形,

端庄凝重,布局较整齐、规范。如晋姜鼎、齐侯匜、鲁伯厚父盘、曾侯

簠等等。春秋早期的秦国金文在字形结构、风格上与西周晚期虢季子白

盘铭文非常相近,这可以从1978年宝鸡太公庙出土的春秋早期偏晚的秦

公镈铭文与虢季子白盘铭文相比较得知,说明秦国文字继承了西周晚期

王纤地区内西部区域的文字特征。但是此时期的列国金文也呈现出与西

周晚期金文一定的差别。

二、中期(公元前7世纪上半叶—前6世纪上半叶)

青铜艺术在春秋中期呈现出新的面貌,铸造技术精湛,出现了一些器

皿上的观念更新。

1造型特征

传世的秦公簋,铭记其先世有十二公,此十二公是从秦仲算起,到十

三世制作器的为秦康公(公元前620—前609年),秦公簋的形制仍然是春

秋早期式样,但是其纹饰已经是较为繁缛而重叠的卷龙纹或交龙纹了。

春秋中期的青铜器与西周中期的青铜器有某些类似的地方,即具有早

期到晚期过渡的特点。

盂鼎类的器盛行时,除了沿用圆底的兽蹄足或垂腹的兽蹄足常见的式

样外,还出现了浅腹平盖的盂鼎。双耳弇口的盖簋仍然继续流行使用,

但是器体上的横列沟条纹有的已经不再采用了。已经不再出现,但簠仍

然在继续流行使用,器形上有所变化,在口上另外竖一道宽阔的边。食

器中敦的频繁出现是一个较大的变化,这时的敦有三小足和圈耳,盖可

却置,还没有发展为上下对称的形式。敦这种器物是之前很少见到的。

这一时期的壶类出现一种器口较宽的短颈壶,沂水刘家店子春秋墓的公

铸壶、信阳平桥春秋墓的樊夫人壶等,都是这类器形。此外,形盉也有

个别的发现。

在国君级的墓中出土过成组的甬钟,也出土过平口的钮钟和铃钟,在

此时出现的还有于。

2花纹与装饰

春秋中期的青铜器纹饰也存在着新旧交替的情形。“∽”形与“∪”形

的变形动物纹、波曲纹等继续流行使用,但是已逐渐改变了粗犷的风

格,显得愈益规矩和精丽。在上述纹饰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为重叠的或

相交的环形交龙纹结构,并且由早期抽象的、甚至首尾不辨的动物纹,

重新恢复龙或兽的具体形象。首、角、目等各部分越来越清楚。但是,

变形的动物纹并没有完全消失。本时期新出现了较为复杂和繁密的四方

连续动物纹,如秦公簋、黄君孟等不少器上都布有这类复杂交缠的纹

饰。春秋中期的纹饰在结构上虽然有新的式样,但在技巧上还不是精工

细作,因而仍然具有某种粗犷的风格。

3铭文特征

此时期处于春秋早期与晚期的交替阶段,铭文与春秋早期的铭文差别

不大,细节也可以参考春秋早期的铭文。

三、晚期(公元前6世纪下半叶—前476年)

春秋晚期已经进入了铁器时代,新兴地主阶级开始取代奴隶主阶级,

他们的代表人物逐步取得政治优势,并进行了社会改革,新的生产关系

适合于生产力的发展,从而促进了社会生产的高涨。从当时遗存的各种

诸如玉雕、漆器、原始青瓷、纺织品等制造工艺的水平来看,的确有了

很大的提高,青铜铸造业并没有由于青铜时代的终结而走向衰落,反而

为整个生产发展的需要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春秋晚期的青铜铸造业在生

产技术、艺术水平和器物种类等方面,都呈现出了崭新的面貌,在青铜

器的发展史上形成了第二个高峰。

这一时期在山东地区的标准器物有齐洹子孟姜壶、邾公华钟;在江汉

地区的有楚王领钟;在中原地区有句敔夫人簠;在安徽、江、浙地区有

蔡侯申器群、蔡侯产剑、吴王光鉴、吴王光戈、吴王夫差御鉴、吴王夫

差剑、越王勾践剑;在山西地区的有浑源李峪村器群、赵孟介壶等孟浩然的简介资料 。

1造型特征

春秋晚期的青铜铸造业在生产技术、艺术水平及器物的种类等许多方

面,都呈现出了崭新的面貌,在青铜器发展史上形成了第二个高峰。鼎

开始以组合的形式出现,在造型和器腹的大小比例方面有所变化。

食器中的簋,传统的式样已经非常少见了,但是在诸侯的礼器中还是

可以看到某些旧式的方座簋,当然在造型风格方面也需要适应于同一组

合的其他器物,与旧的不全相同,典型的有蔡侯申方座簋。簋的数量总

的来说减少得很多,有的地区在中期已经没有人使用了。

敦开始普遍使用。它在南方地区已经发展成为“西瓜敦”,器形上类

似圆形的瓜,中间剖开为两半,下承三足,上盖有三环形的兽钮。也有

的上下一致,都有三足。这两种敦在寿县蔡侯墓中都有出土。

簠仍然还在使用,口沿的一周边往往很宽,圈足中凹陷处常做成无花

果叶子的边缘状。蔡侯墓所出土的簠和传世的许子妆簠,都属于同一形

制。从此以后,簠的器形很少再发生变化。

酒器壶大多是高颈,腹或方形或椭圆形,兽耳衔环,有的圈足下附有

怪兽或龙,典型的如新郑莲鹤方壶、蔡侯墓莲瓣方壶等,这种壶只有大

型墓才有随葬。另一类低体鼓腹圈足壶,器体较高,最大直径约在器的

中部,多兽耳和莲瓣盖,肩部略瘦或稍呈丰腴,典型的如赵孟介壶和浑

源的鸟兽龙纹壶。

这时酒器出现的新式样是尊缶和提梁盉,缶的器形呈酒罋状且直颈有

盖,两侧有系或有链耳。蔡侯申墓中所出土的铭为尊缶,晋栾书缶也属

于同一种式样。

酒器尊从西周晚期至春秋早、中期没有出现,在春秋晚期的蔡侯墓

中,出土了数件觚形圆腹尊,圈足很高,形体上模仿了西周的觚形尊,

且其腹部鼓出呈圆弧状。

盥器发展为鉴、盥缶、盘、匜、盥鼎等。此时出现大型的水器,盥缶

没有颈,口有复盖,肩宽且器大,旧称为罍,由蔡侯墓此类器之铭,才

得知为盥器。

青铜乐器编钟主要是甬钟、钮钟、铃钟和平口钮钟,其他的青铜乐器

如钩、钲、于等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较为盛行。

2花纹与装饰

春秋晚期是青铜器纹饰发展的又一个高峰,纹饰种类繁多,在风格上

总的来说倾向于追求精丽细密,以繁缛为美,而且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平

和审美价值。春秋晚期流行的青铜器纹饰主要有蟠螭纹、蟠虺纹、羽纹

(波浪纹)、贝纹、垂叶纹等,以前流行的饕餮纹依然被保留,但狞厉

色彩已经消褪而更富于装饰趣味。其中蟠螭纹、蟠虺纹这两种纹饰多由

两条或数条螭龙纠结而成。

春秋晚期装饰手法的创新和新纹饰的产生与铸造技艺的发展同步。例

如:精细的蟠虺纹、羽纹的广泛应用就与印模法的推广有直接关系。在

制范时,以此类纹饰的单元纹样上下左右相联,打印成二方连续或四方

连续图案,构成异常精细繁密的大面积装饰花纹。

此外,错金银和嵌异色金属技艺的流行,不仅造成多色彩的装饰效

果,而且促成狩猎纹等新纹饰的产生。狩猎纹是一种新出现的写实的人

和动物纹饰,主要表现了当时贵族生活的宴乐、习射、采桑、弋射,以

及水陆攻战等内容,纹饰还有简单的环境描写,更突出了写实的风格。

3铭文特征

春秋晚期青铜器上的铭文,主要以山东地区诸侯国和长江中下游地区

诸侯国的为多,中原和三晋地区的很少。这时遗存的铭文内容,以记载

显彰器主本人的世家、地位和身份,及自诩品德之美为内容的自作用器

居多,铭辞或长或短,大体上有一定的格式,记载婚媵的铭文也不在少

数。铭辞除诸侯或主要的卿大夫之名可与史籍相印证,及部分有史迹可

资考查之外,涉及史料的内容并不多,这是由于青铜器的社会功能因时

代的不同而有所改变的缘故。

博文中展示的是商代时期的“青铜器”。商代是夏朝之后的一个

王朝,它的建立结束了夏末的纷乱局面,国家的力量进一步加强。据

《诗商颂殷武》记载:“昔有成沁,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

不来王,曰:商是常。”大意是说成汤之时,包括西方的氐、羌在内的

四方各族臣服于商。商朝从公元前1600—前1046年,历时500多年,自

汤至末代纣共17代,31王,其中以盘庚迁殷为界而分为早商、晚商两个

阶段。我国对于商代文化的探索是分两步展开的,1928年通过对安阳殷

墟的发掘确立了晚商文化,而1950年以来对郑州二里冈商代文化遗址的

发掘确立了早商文化,到目前已经基本建立了完整的商代文化序列,同

时也出土了大量精美青铜,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对商代文化和历

史等有了全新认识。

第一节商代青铜器概述

商代是中国青铜器的核心时期,是青铜时代波澜壮阔、光彩夺目的一

页。商代早期的青铜器在郑州出土很多,这是因为郑州商城是商代早期

都邑的原因。这些青铜器大体分布在商城的南面和东南角,重要的墓葬

或窖藏有二里冈、白家庄、张寨南街、杨庄,以及南关外、铭功路、二

七路等地,此外商代早期青铜器在河南北部、湖北黄陂盘龙城、安徽嘉

山泊岗、江西清江吴城等地也有重大的发现。从出土的青铜器来看,无

论在造型设计、花纹装饰,还是在铸造技术上较前代都有明显的进步。

此时期的礼器种类增多,器物纹饰主体已是兽面纹,并开始出现了铭

文。

商代晚期是指盘庚迁都于殷之后的时期,即殷墟文化期。就青铜器的

发展而言,在郑州二里冈文化与安阳殷墟文化之间,具有一定的广泛

性,这就完全有必要在商代早期后和成熟的殷墟文化期前,划出一个称

为商代中期的阶段,时间大约相当于中丁至小乙时期。商代中晚期的青

铜器在冶炼、铸造技艺和艺术表现上都已经达到了高度成熟的地步,能

够充分地发挥青铜材料的特点,作品被赋予某种社会意识形态的功能。

到了商代晚期青铜制造业得到迅猛发展,为两周时期青铜器的发展奠定

了良好的基础,并使中国的青铜文化达到高峰。商晚期青铜器纹饰最为

发达,比之中期内容和种类丰富得多,以动物和神怪为主题的兽面纹得

到了空前发展,成了古代装饰艺术的典范。商代的青铜器矗立于奴隶制

时代文化的颠峰,它的创造经验不但直接影响了当时各个不同的艺术门

类,而且直接为西周前期所继承。

第二节商代青铜器的分期

一、早期(公元前16世纪—前15世纪中叶)

河南郑州二里冈文化的青铜器是商代早期的代表,其后河北蒿城、江

西吴城、湖北盘龙城、山东大辛庄、河南偃师等地也相继出土了同期青

铜器。与“二里头文化”的青铜器相比,这一时期的青铜器发展到了一

个全新的阶段,不论在造型设计、花纹镂刻,或是工艺技术上都有了飞

跃性的进步。

1 造型特征

此时青铜礼器占主导地位,成为青铜时代最主要的象征。其通常是成

套的,表现了当时礼制的发展和国家机器的加强。商代早期的青铜工艺

已经相当成熟,铸造水平较高,但传世品较少。

综合各地出土的器物来看,一般包括:鼎、大鼎、大方鼎、鬲、 、

簋、爵、管流爵、觚、斝、罍、提梁壶、瓠形提梁壶、中柱盘、盘等,

涉及饪食器、酒器和水器等门类。较早的器类都比较简单,但是爵、

觚、斝组合而成的一套酒器已被普遍使用。二里冈下层的青铜器,器壁

普遍很薄,商代晚期火蛇纹鼎二里冈上层的青铜器,有的器壁已经相

当厚重。此时期器物的体积也有所增大。

商代早期青铜器具有独特的造型。鼎、鬲等食器三足,必有一足与一

耳成垂直状,在视觉上有不平衡感。鼎、斝等柱状足成锥状,足与器腹

之所以相通,是因为当时还没有掌握对范芯的浇铸全封闭技巧。此时方

鼎体形巨大,容器部分作正方深斗形,与殷墟时期长方槽形的方鼎完全

不同。爵的形状继承了二里头文化式样,一律为扁体平底,流部狭而

长。青铜斝除平底型的以外,还出现了袋足斝。觚、尊、瓿、罍等圈足

器都有“十”字形大方孔,有的更在圈足的边沿,留有数道缺口,郑州

和黄陂盘龙城都出土过这种实例。商代早期壶提梁类分为长颈小口鼓腹

形和小口体呈悬瓠形两种,也有小口器颈不高且不设提梁的。

2 花纹与装饰

一般胎质较薄、纹饰简单质朴,大多是宽线和细线组成的变形兽面

纹,展现了二里冈时期青铜文化特点。此外这个时期纹饰的另一个特色

就是多平雕,个别主纹出现了浮雕(如二里冈上层尊、罍等器肩上已有

高浮雕的牺首装饰),所有的兽面纹或其他动物纹都不以雷纹为底。

商代早期的几何纹极其简单,有一些粗糙的雷纹,也有单列或多列的

连珠纹,乳钉纹也在这时出现。商代早期青铜器纹饰的主体是兽面纹,

以粗犷的勾曲回旋的线条构成,全是变形纹样。除兽目圆大,作为象征

外,其余条纹并不具体表现物象的各个部位。兽面纹上、下常有圆圈纹

作边框,方鼎左、右、下方有乳钉纹。

3 铭文特征

铭文已有萌芽。郑州白家庄出土的一件铜罍,肩部饰有三个龟形图

案,有学者认为是族徽文字。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铜鬲上,

有“亘”字,可认为是这一时期铜器上比较罕见的铭文之一。

二、中期(公元前15世纪中叶—前13世纪)

考古学上所观察到的商朝早期与晚期文化分布中心分别在郑州、安阳

两地。但商朝中期考古文化的中心则较为分散,反映了当时政治的不稳

定。“正中丁以来,废嫡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比九世乱,

于是诸侯莫朝。”(《史记殷本纪》

1造型特征

商代中期青铜器除了生产工具和兵器外,容器的种类比早期有所增

加,主要有鼎、鬲、斝、爵、觚、尊、盉、壶、瓿、卣、罍、盘、簋、

豆等。个人信息英文 爵尾虽然与早期相似,但流已放宽,出现的圆体爵是前所未见

的。斝在空椎状足之外,出现了丁字形足,底多向下鼓出,平底已较少

见。早期已出现的宽肩的大口尊在此时有较大的发展,出现像阜南的龙

虎尊和兽面纹尊这样厚重雄伟的造型。早期体型较高的罍,在这时发展

为高度较低而肩部宽阔的式样,故宫博物院所藏的巨型兽面纹罍为其典

型。这时的圈足器上的“十”字形和方形的孔,与早期相比有所缩小。

鼎、鬲类器比较突出的变化是一耳不再与一足对立,形成不平衡状,而

是三足与两耳对立,成为以后所有鼎的固定格式,但这时浇铸芯范悬封

的方法还没有完全解决,因而中空的鼎足还有与器腹相通的情形。商代

早期从未出现的瓿这类器形,也是这个时期发展起来的,藁城的兽面纹

瓿是其典型。

2花纹与装饰

此时出现用云雷纹衬底的复层纹饰,其设计和雕刻之复杂精细,是早

期作品所无法比拟的。浮雕兽面纹也开始出现,但一般都比较圆浑,不

似商晚期那般硬朗锐利。有的器体上开始用扉棱装饰,显得凝重雄伟。

纹饰分为两类:一类是二里冈期变形动物纹的改进,原来粗犷的线条

变得细而密集。一般如平谷的兽面纹鼎和肥西的斝与爵,而阜南龙虎尊

和嘉山泊岗的主纹兽面纹已经较为精细,圈足上的兽面纹仍保持了早期

的结构和风格。第二类是出现了用繁密的雷纹和排列整齐的羽状纹构成

的兽面纹。这类兽面纹往往双目突出。如果不是浮雕的话,无论是头孝顺英语 像

还是躯体都没有明显的区分。

3铭文特征

商代中期的铭文没有太大的发展,也是处于萌芽阶段,一般器物也没

有铭文,但是在个别器上发现铸有作器者本人的族氏徽记,不过没有发

现被祭祖考的日干之称。

三、晚期(公元前14世纪—前11世纪)

河南殷墟遗址、墓葬出土的青铜器是商代晚期的代表。从各地出土的

青铜器来推商代晚期兽面纹四足鬲断,青铜器冶铸业虽然是以王都为

中心,但在各地奴隶主贵族统治下的都邑,也都设有大大小小不同的作

坊。殷商后期是我国古代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此时手工业中的青铜铸

造业有了更大的发展,从二里头文化上层青铜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殷墟

青铜器,不仅品类较全、形式多样,而且在造型设计和铸造工艺等方面

都有较大的突破和创新,达到了中国青铜器发展史上的一个新高峰。

1造型特征

商代晚期从武丁后期至帝辛接近二百年的时期内,又可分为前、后两

个阶段。

(1)殷墟时期前段

殷墟时期前段以小屯238号墓、殷墟5号墓、小屯村北18号墓所出土的

青铜器为代表,其他地区的以山西石楼二郎坡、桃花庄、后蓝家沟和湖

南宁乡黄材等地出土的青铜器为代表。

新出的器形有方彝,高颈宽口椭扁体壶,敞口束颈椭扁扇体觯、觥

等。方彝见于小屯238号墓。殷墟5号墓出土有“偶方彝”,偶方彝的外

形似二方彝合体,内为一长方形槽。高颈宽口椭扁体壶见于殷墟5号

墓,口宽而椭扁、颈较高、腹部膨大,颈两侧有贯耳,下有圈足,有的

有盖,石楼桃花庄扁壶则风行扁壶于商代晚期的前段,到晚期后段就迅

速消失。一种敞口束颈椭扁体觯见于殷墟5号墓,有的无盖,颈部收缩

都不是很小,有宽狭不同的做法;器多拔火罐的原理 小型,也有作中型的。另一种敞

口束颈圆体似杯的觯,大约也在此时出现。上述两种觯在传世品中很

多。觥有作鸟兽形和圈足的两类,全见于殷墟5号墓。鸟兽合体造型的

觥,前足与后足不相同,如妇好觥前为虎后为枭的合体,司母辛觥前为

怪兽后为怪鸟的合体。美国佛利尔美术博物馆有一前为虎头后为鸭形而

平啄的兽禽合体觥。

新出的还有鸟兽形尊,如妇好鸟尊、湖南湘潭猪尊、醴陵象尊,都是

前所未海的词语 有的新形式。也有的设计成半容器半动物的式样,如双羊尊,中

间是尊形,两侧为羊头,形状特殊。

值得注意的是,方器在这时大为发展。殷墟5号墓出土的有方爵、方

斝、方尊、方罍、方壶、方缶等等,而传世器中还有方觚、方觯,几乎

主要的酒器都有方形。从整体上来看,虽然方器是很小的一部分,但却

是富有特征的器物。

中期的器类在本期内也有或多或少的变化,并且出现了一些新的式

样。食器中鼎的变化较大,除了通常的式样外,新出现的形式有自器腰

以上收缩、口唇外翻的鼎,这主要是中小型鼎;还有一种是容器部分很

浅的柱足或扁足鼎。袋腹似鬲的柱足鼎,俗称分裆鼎,是此时期流行的

新式样,前段的特点是袋腹较深。晚期前段的方鼎都是槽形的长方状

鼎,柱足粗而偏短,也有扁足方鼎。柱足和扁足方鼎在殷墟5号墓中都

有典型的式样。

甗在商代早期黄陂盘龙城墓中发现有一例,之后再也没有见到过。晚

期前段有较多的发现,均作甑鬲连铸形,甑体都大且深。口部的做法有

两种:一种自口至腹都为直壁,口沿处有宽阔且加厚了的边条,如小屯

188号墓出土的就有此种直壁 ;另一种口部侈大,殷墟5号墓有这

类 。前者大约主要流行于前段,后者成为固定的沿用式样。妇好三联

甗分左、中、右置于一箱形的釜上,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形式,其他地方

没有发现。

鬲这类器物不是特别流行,传世的有殷墟出土鬲,多为深袋足;安徽

阜南月牙河出土的鬲,器颈处直而收缩,翻唇,亦深袋足。

簋在早期的黄陂盘龙城墓中曾出土过一例,为圈足双耳。晚期前段出

现了无耳簋,这种簋形体比例较宽,圈足直而往往有小方孔,口微敛而

翻唇。殷墟5号墓及武官村大墓都出土有无耳簋,后者比前者上口翻唇

的曲度还要大。无耳簋是在晚期前段较为盛行的式样,此时没有发现双

耳簋。

爵、觚、斝仍是组合的酒器。扁体爵已大为减少,圆体爵盛行。觚的

造型为颈部向细长发展,喇叭口扩的是斝鋬上开始有了较多的兽头装

饰,三足有明显增高的趋势,同时出现了圆体和椭方体不分段的斝,前

者如殷墟武官北地1号墓圆体斝,后者如小屯238号墓的椭方体斝。殷墟

早期出现过的袋足斝,在晚期的前段又重新萌起。此时期内还出现了

角,但很少,殷墟5号墓出土爵近50器,却未见有一角。

大型的酒器大口有肩尊和饔(瓿)的形体也有所变化。大口有肩尊,原

来比例偏低的体型在这时有显著的增高趋势,有的圈足特别高,圆体的

如殷墟5号墓出土的有司柬母尊,方体的如湖南宁乡出土的四羊方尊。

但这种尊也只是流行于晚期前段,以后就逐渐减少。饔(瓿)这种器形可

分为两类:短颈和无颈合口,后者主要是这一时期出现的,并且有的有

盖。山西石楼后蓝家沟的百乳雷纹瓿、殷墟5号墓的妇好瓿及湖南宁乡

出土的兽面纹瓿,都是极为典型的式样。但是饔(瓿)这种器类如同大口

有肩尊一般,在商晚期后段基本上不再铸造了。袋足斜流半封口的盉仍

有所发现,安阳侯家庄大墓出土的铸铭左、中、右三盉都是袋足方形

盉,是一种形体较为庄重的祭器,但是袋足盉这类酒器也是愈来愈少

了。

水器手部极限运动 类盂是新出现的器形,如小屯西北冈墓出土附耳盂,上有铭

云:“寑小室盂”,器壁侈斜,是为盥洗用器。殷墟5号墓有盂直口翻

唇,有附耳,并有对称的两系。

(2)殷墟时期后段

这一时期由于青铜器上的铭文有所发展,根据内容记载可确定一批标

准器或非标准器。这些器有十五祀小臣俞尊、戌嗣子鼎、小子茜卣等,

都属于帝乙、帝辛时期。

体似觚形的无肩尊和椭扁体卣是此时期新出现的典型器物。安阳大司

空村51号墓的卣成组合出土;殷墟西区43号墓属于第四期,时代最晚,

也出土有两觚形尊;小屯圆葬坑中有卣随葬。前段的宽肩大口尊和后段

的觚形尊,前段的高颈宽口椭扁壶和后段的提梁壶卣似乎表现出了一种

兴衰的交替。

双耳簋在这个时期很流行,但容器部分还是与以前的神似,形体基本

上为敛口翻唇形和敞口似碗形两种,双耳在口沿处下方,且有垂珥。有

一种粗大双耳发达近口部或高于口部,并有长垂珥的簋,出土更晚,无

耳敞口簋仍继续使用。这一时期簋的圈足有增高的趋势,有的圈足下缘

做出一道宽阔的边条以增加其高度。圈足上开孔的现象已基本消失。

2花纹与装饰

商代晚期的青铜器纹饰最为发达,样式和种类也比中期的丰富得多,

在艺术装饰方面呈现出高峰,与青铜礼器的高度发展一致。

此时,器物纹饰丰富多彩、繁缛富丽,以兽面纹和夔纹为主,还有鸟

纹、象纹、蚕纹、蝉纹等。兽面纹饰只是纹样结构规格化的形式,所表

现的物象很多。此时的装饰特点是集群式,以多种物象或作主纹或作为

附饰布满器身,甚至视线所不及的器物底部也有装饰,有的一件器物上

有多达十几种动物纹。商代晚期前段兽面纹中间的鼻准线,有的不接触

下阑底线,兽吻常连成整体而中间不隔开;后段的兽面纹往往由于兽鼻

尖通到下阑底线而被分割为两部分。

就表现手法而言,商代中期纹饰的形体基本上还有象征性,除了炯炯

有神的双目外,其余部分即使是较精细的图像,也是主干底纹不分、轮

廓不清。商代晚期动物形象比较具体,有的甚至还带有写实感,纹饰主

干和底纹明显地区分开来。底纹通常是繁密的细雷纹,与主纹构成了强

烈的对比。

纹饰的主体采用浮雕的现象很普通,同时采用平雕和圆雕相结合的手

法,层次更加细腻丰富。有的浮雕表现出几个层次,而且一个层次做成

一面高的坡形,这种层叠式的浮雕被称为“三层花”。

3铭文特征

这一时期的铭文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表示人

体、动物、植物、器物的字,在字形上有较浓的象形意味。以人体形象

的文字为例,头部常作粗圆点,腿部呈下跪形状,这是一种美化手段,

是郑重的表示;绝大多数笔画浑厚、首尾出锋,转折处多有波折。字形

的大小不统一,铭文布局也不齐整,竖画虽然基本上成列,但横画却不

成排。

这些铭文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家族形态、家族制度与宗教观念等重要问

题。虽然对此已经有很多人做过研究,但其中一些深刻的内涵仍是人们

无法确知的,在今后的金文研究中仍然是非常重要的课题。殷代青铜器

中也有少数有较长的铭文,但时间已到了殷代晚期。这些较长的铭文内

容多涉及商朝晚期的重要事情、王室祭祀活动、王室与贵族关系等,其

中铭文中一些字词的含义,以及所反映的一些当时制度的状况,迄今仍

是研究的薄弱之处。


本文发布于:2023-04-28 07:00:1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51892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下一篇:帮助别人作文
标签:青铜工艺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