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批判“人性自私”的错误观点的论文

更新时间:2023-04-28 04:13:51 阅读: 评论:0


2023年4月28日发(作者:英语排比句)

批判“人性自私”的错误观点

20111013日下午530分,南海黄岐的广佛五金城里,2岁女童小

悦悦在过马路上不慎被一辆面包车撞倒并两度碾压,随后肇事车辆逃逸,随后开

来的另一辆车辆直接从已经被碾压过的女童身上再次开了过去,七分钟在女童身

边经过的十几个路人,都对此冷眼漠视,只有最后一名拾荒阿姨贤妹上前施以援

手,由此引发网友广泛热议。20111021日,小悦悦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

032分离世。

20061120日早晨,一位老太在市水西门广场一公交站台等83路车。

人来人往中,老太被撞倒摔成了骨折,鉴定后构成8级伤残,医药费花了不少。

老太指认撞人者是刚下车芹菜炒鸡肉 的小伙宇。老太告到法院索赔13万多元。

宇表示无辜。他说,当天早晨3辆公交车同时靠站,老太要去赶第3

辆车,而自己从第2辆车的后门下来。“一下车,我就看到一位老太跌倒在地,

赶忙去扶她了,不一会儿,另一位中年男子也看到了,也主动过来扶老太。老太

不停地说,后来大家一起将她送到医院。”宇继续说,接下来,事情就来了个

180度大转弯,老太及其家属一口就咬定自己是“肇事者”。

如今,我们似乎越来越能频繁的听到类似以上的新闻,更有媒体

各种社会团体组织向公众提出“拒绝冷漠”的口号,不禁让人心酸。

有人问“我们的和谐社会怎么没有了“人性”,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

都是“冷漠”“自私”的?

“人性真的是自私的?”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把人看作是社会历史的主体,马克思说,“整

个世界历史不过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在人类社会发展

的历史进程中,人民群众始终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主体,是社会物

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决定力量。更进一

步讲,“‘历史’并不是把人当作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

特殊的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也就是

说,历史活动不仅要以人为主体,同时还要以人为目的。

以此说明了,冷漠并不是人性的本来面目,“人性本善”也一定

是错误的观点,只要社会和谐了,人们的价值观、世界观正确了,作

为社会主体的人并不是仅仅为了金钱和利益生存,而是有更多的精神

上的追求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我们并不是冷漠的。当社会和谐的情

况下每个人都充分发挥主体的作用,我们周遭的人和事还会是冷漠

的?

那么如何构建和谐的社会?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观为指

导,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必须充分肯定人的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人的主体作用,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

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

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

同时,人的主体地位要求主体的权利必须得到切实的尊重。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尊重公民的政治、经淘宝规则 济、

文化权利,不仅要尊重人的生存权、发展权,而且要尊重人受教育的

平等权利,尊重人的政治知情权和政治参与权。当然,在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主体各种权利的实现不可能是平衡的,必然会有先有后,但

在所有这些权利中,人的生命、人的价值是最为基本的。人不是手段、

更不意味着成为了营销小故事 一些群体、一些集团、一些成员实现其目的的工具。

在这儿有一位老人的生平事迹值得我们深思:

白芳礼生于19135

13日,故于2005923日,享年93岁。祖籍肾虚腰疼 省市沧县白贾村,从1987

年开始,白芳礼连续十多年靠自己蹬三轮 的收入帮助贫困的孩子实现上学的梦

想,直到他将近90岁。 2009810日,白芳礼荣当全国100位新中国成立

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我们可以看到,当一个人丢开了世俗的金钱和利益的束缚,他所

做出的行为和举动是让当今很多为了金钱、利益而丧失了人性的人变

得卑微。

构建和谐的社会,以人为本,人是目的,这是人的主体地位的最

高体现,也是和谐社会的发展归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所当然

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人民。马克思说过,未来的新社会是

“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在构建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把满足人的全面需求和促进人

的全面发展作为和谐社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的利益作为和谐

社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利益,

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不仅要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而且要

满足人的精神文化和政治发展需要。通过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社会的

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社

会条件。

马克思主义系统观:指出了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发展模式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

的,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统一体。马克思主义系统观正是对唯物辩

证法这一基本原则的进一步展开。从系统观的角度看,任何事物都是

一个系统,是一个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元素组成的具

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整体。

首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以马克

思主义系统观为指导,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既要充分尊重要素的

独立性,更要注重要素间的协调。社会主体的分化既是现代社会发展

进步的成果,又是现代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过

程正处于社会主体开始分化并进一步分化的阶段。在这一阶跟女朋友道歉 段不同利

益主体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不同主体间也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冲突,

处于优势地位的主体可能会抑制处于弱势的主体。但在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这一大的系统工程中,不同主体的各尽其能、各得其所是必

须的,我们不能将社会主体的不同个性给抹煞掉,但也不能将其割裂

开来。和谐社会所要求的充满活力的特征指的就是这个意思。包括知

识分子在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

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同时,伴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而出现的新

的社会阶层具有勃勃的生机和发展的活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的建设者,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生力量与生力军。我们

同样要尊重他们的创造愿望,支持他们的创造活动,发挥他们的创造

才能,肯定他们的创造成果。

其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来就是一个由经济、政治、文化等

子系统组成的大系统。以马克思主义系统观为指导,我们在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时,必须始终着眼于整体与全局,立足整体、总揽全局。

不能只看到GDP的增长,更要避免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要坚

持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

神文明协调发展,使得社会主义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

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四位一体,就是对于广义上的社会

全面发展的一种系统和全面考虑。

此外,和谐社会系统观还体现在社会的各个方面也都是相互联

系、相互制约着,互为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城乡协调、区域协调、人

与自然和谐相处都是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我们要充分发挥城市对农

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作用,努力促进农村

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同时促进东中西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区域协调

发展;还要下大力气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

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发展自己的真正的“天性”,“人们只有为了

同时代人的完善、为了他们的幸福而工作,他自己才能达到完善;同

时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还指出“关于人性本善”等等的唯物主义学说,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自私是历史的产物。原始共产主义社会根本不存

在自私,自私只是随着阶级社会产生而产生,它也必将随着阶级社会

消亡而消亡。即使在阶级社会也并非所有人所有阶级的人性都是自私

的,而是只有反动统治者、恶势力和剥削阶级的人性才是自私的,广

大劳动人民和先进阶级的人性则是善良的。在社会主义社会,由于从

根本上消灭了阶级和阶级剥削,因而只有少数受剥削阶级思想影响较

深的人和敌对分子、社会败类他们的人性才是自私的,炒豆腐怎么做好吃 广大人民群众

的人性则是善良的。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由于物质产品极大丰富,人

的思想觉悟极大提高,科技文化极度发达,生产资料全社会公有,各

尽所能按需分配,人类彻底解放,个人全面发展,每个人的自由发展

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整个社会成为自由人的联合体;因而无论

人性还是人的本能、人的本性、人的本质都将表现出通体的善性。这

是人类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也是人性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

国的升腾。

人终究是社会的人,不能脱离实际,更不可能脱离社会。和谐社会

需要人们发挥善良的本性去建造,而社会的和谐也必将促进人们发挥

其善良的本性。所谓“人之初,性本善”,就让我们在马克思主义理

论的带领下,发挥我们善良的本性建设更美好怪物小王子 的和谐社会。


本文发布于:2023-04-28 04:13:5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51870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自私的人性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