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最大功力打进去 用最大勇气打出来
【摘要】艺术发展过程中,继承与创新是辩证的统
一。正如李可染先生的一句名言:“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
最大的勇气打出来。”“打进去”是继承,“打出来”是创新。它
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创新是继承的目的。离开创新的继
承是复古主义,只有以创新为目的的继承才是科学的批判继
承。第二,继cad插入 承是创新的基础。离开继承的创新是虚无主义,
只有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才是成功的创新
任何时代、任何民族的艺术都是在继承与创新的辩证统
一关系中向前发展的,是艺术自身运动的一个普遍规律。笔
者力求从传统书法的无限丰富性和再生性,传统在演进过程
中化腐朽为神奇的机制,时空变化带来的思想观念变化从而
带动对传统的创新的理性思辨来阐明只有真正“用最大的功
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才是提升一个书家上层次、
提升当今书法艺术上水平的根本途径
【关键词】继承;创新;再利用;书法;艺术
书法是一门程式化和规定性很强的艺术形式,不可能在
短时期内一蹴而就,必须“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奠定坚实的
书法根基,然后,“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积极融合开放的
观念,汲取传统精华,进行创造性的运用、转化及发挥,这
1
是一个书家上层次的圭臬,也是提升当今书法艺术水平的根
本途径
一、以历史为明灯。照亮我们书法艺术前进的道路
武丁时代的书法,作为中国书法史的开端,也是第一个
高峰,对中国书法是一个划时代贡献。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
象形文字,也是最早的书法作品。当时,先人在造字的过程
中,在对各种事物的形态关系准确、简明、提炼的基础上,
加以形符、音符作为表情达意、规律排列和造型,产生了中
国最早的书法。后来,铜石并用的周代将文字刻在青铜器物
上,给我们留下了美轮美奂的金文。春秋战国时期,书法材
料更新,给后人留下了简牍、帛书、石刻,同时,出现了“战
国古隶”。秦代大兴了石刻文字和书法,留下了最感人的情话 精美典雅的刻
石;雄起的大汉帝国,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留下了风格典
重肃穆的汉碑,令后人学书者顶礼膜拜;六朝风流,以妍媚
的行草流芳百世;�挠帽省⒔崽辶椒矫娑宰�隶的继续与创
变,使碑体楷书笔法成熟,结体稳健,从而使北朝达到了楷
书的第一个高峰;隋唐帝国大兴科举考试,文化异常繁荣,
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诸体俱兴,法度森严,狂
草、唐楷成为一代典范;宋代书家学唐,并不拘泥于唐人的
法度,不愿意亦步亦趋地硇洲岛 跟在唐书后面描字,故而改变了唐
楷的气韵,于点画中写出柔细、柔软,于点画曲折中,寄托
了个人的性格和感情,从而写出了宋人尚意的书风;元代蒙
2
族统治江山,尽管打压汉人,但形容环境好的词语 尊崇书法,继承了宋代和晋
唐书法的优秀传统并得以发展;“明代的书法是中国书法历经
甲金篆隶的鸿蒙古朴、真行草隶的生机勃发,走向开合巨变
的‘成熟后’时期。”总结出了书学的经验:必须继承前人的书
学成果,甘当前人的书奴,以最大的功力,潜心钻研,系统
把握中国历代书法名家的独到技法,并进一步上溯甲骨、金
铭、简牍、帛缣、石刻等众多题材的书学根基上勤学苦练,
才能希冀卓然成立;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帝国一.清朝,极为重
视文化建设,康熙、雍正、乾隆等数位皇帝身体力行,以上
率下,馆阁书风更盛,复兴篆隶、北碑,功不可没
历代书法大师的成长也是严格遵循先继承后创新这一规
律。楷书之祖钟繇(公元151.230年)字元常,颍川(今河
南长葛)人,官至“太傅”,故称“钟太傅”。钟繇自幼喜好书法,
且矢志不渝,勤学苦练,极为执著。曾对儿子钟会说:“吾精
思学书三十年,若与人居,画他广数步,卧画被穿过表,每
见万类,皆画象之”。钟繇师法曹喜、蔡邕、刘德升,其笔势
以中锋为主,内敛不露,骨力峻显,点画敦实,形成了楷书
规范的用笔和点画形象,楷书确立,被后人称为“楷书之祖”
“书圣”王羲之,并非一生下来就是。他也是在继承前人基
础上,博采众长,勤奋研练,大胆创新,终成正果。王羲之
七岁学书,启蒙老师是著名的书法家卫夫人一卫烁,对王羲
之的成就功不可没。成年后,王羲之为官入世,仍笔耕不辍,
3
同时,他也深受道家、儒家思想影响,达到了外儒内道,交
互为用的境界。在三十八岁前后一段时间,王羲之的书艺才
真正有了大的发展,后来弃官归隐,到了晚年书艺达到了炉
火纯青的地步。王羲之对于书法,最大的成就在于,他用自
己毕生的心血研究书法,使他的草书、楷书、行书与时代分
界,创造了与汉魏大异其趣的审美风格和审美价值,其楷书
《乐毅论》、《黄庭经》、《曹娥碑》泽被后世书家,如欧阳询、
颜真卿、赵孟�等等都师法王羲之,从中吸收了大量营养
欧阳询是唐初涌现出来六年级好词好句 的第一位楷书宗师。欧体书法则
是书法艺术史上一座宏伟的丰碑,深刻影响了一千四百多年
来书法文化的持续发展。欧阳询之所以取得如此高的成就与
他对前人的良好继承与创新分不开的。欧阳询早年曾得到
《指归图》,其内容是王羲之传授儿子王献之的用笔方法,
爱不释手,日日欣赏研究,勤学苦练,也总结了著名的《八
诀》,其实大家仔细一看《八诀》的内容主要出自王羲之的
《题卫夫人》。随着阅历的逐渐增加,欧阳询已不再满足于
对二王的学习,而同时,向北朝学习,广泛涉猎了北派书作,
汲取营养,日益向着“劲削”一路风格发展。欧阳询在自己的
《用笔论》中也说:“余自少成长,凝精翰墨,每览异体奇迹,
未尝不循环吟玩,抽其妙思,终日临仿,至于皓首而无退倦
也。”凭着这种“凝精翰墨、异体临仿”的进取精神和“皓首而无
退倦”的练写激情,欧阳询终于取得了“八体尽能”和“字为楷
4
范”的艺术成就,创作出了《皇甫君碑》、《化度寺碑》、《九成
宫碑》、《虞恭公碑》四大名碑,创立了书法史上“别为一体”
的欧体风范,日本的《朝日新闻》刊头四字就是从欧书《宗
圣观记》中遴选出来的。至今,《朝日新闻》的报头仍沿用
欧书不变
唐代中期的颜真卿是一位划时代的杰出书法家。他所创
立的“颜体”书法,全面总结了书法文化的优秀遗产,但又别
于潇洒妍媚的二王书风,又别于瘦硬精悍的初唐风格,而以
其雄伟博大,雍容壮伟的文化风貌而独树一帜,从而扭转了
王书一统天下的局面,树立了中国书法史上独一无二的艺术
楷模。颜真卿从小就受到良好的书法教育,两次考试,均以
甲等登科。在任县尉期间,结识了著名书法家张旭,并师从
于他。颜真卿在广泛汲取前人、今人书法大家营养基础上,
“纳古法于新意之外,生新意于古法之中”(马宗霍)――创立
了“颜体”。 宋末元初的赵孟�,出身皇亲国戚,自幼
聪敏,有读书过目不忘且能成诵之能。赵孟�以其丰饶的书
法创作和成熟的艺术风格,被称为“篆籀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
今”的一代宗师。赵孟�精通诗文,书法和绘画,同时,精
鉴赏,通音律,工篆刻,在众多的艺术门类中,他的书法绘
画最为卓越。《辍耕录》中云:“公之翰墨,为国朝第一”。王
蒙则称他“上下五千年,纵横一万里,举无其匹”。赵孟�初
学宋高宗,后学钟繇及二王、智永、褚遂良,晚学李北海,
5
吸收众家之长。赵孟�一生临池之勤,作品之多,历代书家
无人能比。在赵孟燎的学书的过程中,用心最专,下功夫最
大的莫过微信群怎么加 于王羲之的《兰亭序》和面膜作用 王献之的《洛神赋》。楷
法深得王献之的《洛神赋》,行书得之于《圣教序》,草书得
法于《十七帖》而变其行,以至于彪炳书法史册的赵体风格
在这一时期形成,在中国书法史上,能得二王书法神韵的,
且形神兼备的,没人能超过赵孟�。明朝何俊良评价最为深
刻:“至元时,有赵集贤出,始尽右军之妙,而得晋人之正脉”。
赵孟�在长时间的临习,研讨,触类旁通,终于在其四十五
六岁之后,形成了以二王书风为宗,且又能出机杼的“赵体”
之书。在楷书作品中,他的书碑很多。在历代书家评论中,
有“唐有李北海,元有赵松雪”之说。《寰宇汤碑录》中载有赵
孟�所书的碑近万种。赵孟�楷书中的小楷,是他最拿手
的字体,他每天写小楷一、二万字,传世作品如《洛神赋》、
《过秦论》、《汉汲黯传》、《阡表》、《乐毅论》、《乐毅报燕惠
王书》等等,皆为世代所宝
总之,无论是一个朝代,一个书体,一个书家,一代宗
师无不验证一个规律:书法艺术之路就是在继承中创新,在
创新中发展
二、以传统为根,夯实我们书法艺术大厦的根基
既然古代先贤为我们积累了丰富而又宝贵的理论、知识、
经验,我们就要“以最大的功力打进去”
6
一师古。“书不师古,便落野俗一路”。对传统的书法理论、
知识、经验和体会都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把握。对
优秀的碑贴天天临摹,日日练习,在练中学,在学中练,笔
耕不辍。比如《笔阵图》,它是东晋著名女书法家卫夫人教
授王羲之的书法教科书,是练习书法的基本功,也是“永字八
法”的前身,欧阳询的《八诀》也脱胎于于此。我们应该以现
代的观点,重新把《笔阵图》当成“秘籍”来看。台湾中国文
化大学教授蒋勋在其《汉字书法之美》介绍“卫夫人没有直接
教王羲之写字,却是把字拆开,卫夫人带领王羲之进入视觉
的‘审美’,只教他写这个‘点’,练习这个‘点’,感觉这个‘点’。她
要童年的王羲之看毛笔沾墨以后触纸而所留下的痕迹,顺便
还注解了四个字‘高峰坠石’”。书法上的一个点是“高峰坠石”,
是体积,是重量,是速度。王羲之在教儿子王献之写这一点
的时候,明确说,“点”在最后写,毛笔要在空中转几圈,然
后,迅速落笔而成。《兰亭序》中二十几个“之”字的点,每一
个都不一样
“点”是汉字构成的第一个元素。第二个元素“一”。“一”是
文字,也可以就是那条一根线条。从中国书法史上看,每一
个书法大家的横“一”都有自己的个性,有的厚重,有的纤细;
有的刚硬,有的温柔;有的斩钉截铁,有的缠绵婉转。最厚
重当属颜真卿,尖锐的就是宋徽宗,董其昌的“一”跟何绍基
的“一”也不一样,董其昌的“一”清淡如游丝,何绍基的有顽强
7
的纠结
王羲之学习书法时,前朝并没有太多的可以学习的前辈
大师。卫夫人如何教王羲之这“一”的呢?卫夫人把王羲之带
到广阔的平原上,辽阔的地平线上排列开的云层缓缓地向两
边扩张。卫夫人轻轻地对王羲之说“千里阵云”。“千里阵云”
这四个字不容易懂,总觉得写“一”应该只去看看地平线或水
平线。其实,“千里阵云”是指地平线上云的排列――云低低的
在地平线上游弋,排列,滚动,有辽阔的感觉,有向两边横
向延展、张开的感觉。蒋勋先生指出:”千里阵云”的特殊意
义就是在写水平线条时,如何让它拉开水与墨在纸上交互律
动的关系,是对沉静的大地上云层的静静流动有了记忆,有
了对生命的广阔、安静、伸张的领悟,以后书写“一”的时候,
也才能有天地对话的向往。《笔阵图》中的其他笔画就不再
一一列举
二心正。“心正则笔正”,这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个重要的审
美评判标准。它将书法美学和伦理道德有机的结合起来,指
出书家“心正”才能写出好作品。它不仅仅是书家对自梁思成和林洙 己的要
求,也是鉴赏品评者对书家的要求。柳公权在唐代第一次提
出了“心正则笔正”的思想,开创了书法品评中将美学与道德
相结合的先河。“心正则笔正”表面上是在谈书法之道,其实
强调的是“心正”,强调诚意正心,去欲守静,清净无染的意
蕴。其思想渊源是儒家思想。儒家重视伦理道德,强调格物
8
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齐、治、平的
根本在于诚意正心。诚意正心是修身的前提,人格修养首先
要端正其心。心不正,身何能正?因此,先“诚其意”后“正其
心”,为人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就是
正心的过程
孔孟非常重�“正心”。孔子以礼“正心”,“不知礼,无以立
也”。“以《诗》正心”,“《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
邪”’。“思无邪”指思想纯洁,创作思想和态度表现真情,也是
在诚意正心。孟子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
之心”是正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心正”是“笔正”的基础。杨雄提出了“言,心声也;书,心
画也”。王羲之认为“意在笔先,字居心后”。虞世南提出了“心
正气和,则契于妙。心神不正,书则欹邪,志气不和,字则
颠仆”。张怀瑾说“文则数言乃成其意,书则一字一见其心”。
通过书法可以看到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可以反映一个人的思
想
三知笔。要全面了解毛笔的种类和性能,达到人、笔、
纸的统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习练书法犹如在战
场作战一样,笔就是手中的武器。明代书法家项穆发挥了王
羲之的书法思想:“夫身者,元帅也。心者,军师也。手者,
副将也。指者,士卒也。笔不颖健,譬之奋力壮,手持折缺
朽钝之兵,斩斫击刺弗能也。”。这是对王羲之“笔刀论”的具
9
体阐述。项穆从正反两方面做了分析,笔不劲健,创作者才
思再高,也如手持兵器的战士一样束手无策。那么,怎么选
毛笔呢?一是不同的纸用不同的笔。王羲之曾言:“若书虚纸,
用硬笔;若书强纸,用弱笔。”这是说选择毛笔应当与纸张性
能的强弱互补,刚柔相济。赵孟�也曾说:“书贵纸笔调和,
若纸笔不称,虽能书亦不能善也。譬之快马行泥滓中,其能
善乎?”对此,康有为有更为具体的论述“若纸刚,则用柔笔,
纸柔,则用刚笔。两刚如以锥画石,两柔如泥洗泥。既不圆
惕,神格亡矣。今人必以羊毫矜于蜡纸,是必欲制梃以挞秦、
楚也也,岂见其利乎?”显然,如果选用毛笔违背刚柔相济的
原则,则会两败俱伤,有损书法的神采与格调。二是不同书
体用不同的笔。一般而言,书体不同,选用毛笔的标准自然
有差异。楷书运笔快慢适中,所以用羊毫、狼毫、兼毫均可。
行、草书应用狼毫或兼毫。因为,狼毫、兼毫硬挺,快速运
笔轻松自如,符合行草书运笔规律与特点。三是不同的书风
选用不同的笔。书风不同,选用笔有差异。史载王羲之用“鼠
须笔”,而柳公权却不喜欢用,他要求毛笔锋长管细。而清代
书法家杨寅强,与他人用笔不同,主张用秃笔。“就吾而论,
秃为上,新次之”。 四学养。“腹有诗书气自华”。一
个真正的书家,而不是书匠,必须要有较高的学养。作为一
个书家应具备的学养大致分为三类:一是对学科群的重视。
即要涉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二是
10
对姊妹艺术的重视。在中国一切艺术都与书法有不解之缘。
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在联系与影响中相互促进,相互
借鉴。书法艺术与中国画、音乐、舞蹈、雕刻、文学、建筑
等姊妹艺术并列,独立存在,自成体系。而它们又相互箭开头的成语 联系,
相互影响,在联系与影响中相互促进,相互借鉴。三是对专
业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双修,特别是研修书法技巧而不是技
术。书法技巧是在技术的基础上追求书法的意蕴、境界、风
采和神韵的公“够味儿”的本领。学养直接影响着书法的表现
力,能帮助书家从整体上提高创作的境界,缺少了学养,不
仅会让作品苍白,而且会让书家显得后劲不足。历代书法大
家没有一个不是饱学经典、才华横溢的。以五术、六艺、诸
子百家等为主要内容的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
作为一个书家必须要有良好继承。历史名人思想是中华民族
前进的方向,也是启迪我们创作的源泉,作为一个书家必须
要有良好借鉴。此外,还必须要有长期不懈的下苦功练习、
深具探索和刻苦的磨炼精神
三、以创新为手段,提升我们书法艺术的水平
齐白石曾言:“苦临碑至死不变者,死于碑下”。从另一个
角度说明,单纯地照抄照搬古人,泥古不化,最终会导致被
古人的框架所局限而陷于停滞。我们如何创新才能“古化为
我”,推陈出新呢?
一是兼收并蓄。沈鹏先生在中��国家画院授课时曾讲:
11
“面对古人的作品要有自己的取舍,要善于从传统的经脉中吸
收能激发自己的潜在素质里最优秀的部分,加以发扬”
二是相互交融。博采众体之长,结合自己的审美,选择
与自己心灵相契的,再巧妙地融为一体。宋徽宗巧妙地融合
了薛稷的书法特点,变其法度,创立了“瘦金体”。要打破定
势,或同一书体与不同书风融合,或不同书体融合。譬如汉
简与汉碑的融合,临写中力求在牍中融入碑刻的庄重与谨
严,碑刻隶书中注入简牍隶书的自然率真,会收到意想不到
的效果
三是要有符合时代特征的情感体验。易中天先生在《情
感与形式》一文中讲到:“我们常见到一些学艺术的人,虽然
事业心极强,也非常勤奋,画出来的画,却刻板呆滞,毫无
灵气,弹出来的曲子,却机械木讷不感人,原因就在于他们
不缺乏技巧,也不缺少努力,但缺少至关重要的情感体验能
力”。马克思也曾说过,情欲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
力量。情欲、情感是一种心理力,其在艺术创作中的全部作
用是造形。书家线条的轻重缓疾,笔势的提按顿挫,墨色的
浓淡枯润等等,无不是情感体验的结果。苏轼被贬黄州后,
将官场的失意,生活的困顿及内心矛盾、苦闷寓于书,创造
了美轮美奂的天下第三行书――《黄州寒食诗帖》。第一行书
《兰亭序》、第二行书《祭侄文稿》各有独特的线条造型,
哪一个不是时代特征和个人浓烈的情感体验的作用?
12
本文发布于:2023-04-28 03:51:5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51866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