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系统组织学

更新时间:2023-04-27 22:21:11 阅读: 评论:0


2023年4月27日发(作者:妈妈格桑拉歌词)

消化系统组织学

第⼆章 消化系统

学习任务

消化管壁的⼀般结构;⾷管⾄⼤肠的主要结构及功能特点;唾液腺的⼀般结构,三种唾液腺的

结构特点;胰腺的结构及功能;肝⼩叶的微细结构及其功能;门管区的结构特点。

消化系统由消化管和消化腺组成,其主要功能是消化⾷物,吸收营养物质。

第⼀节 消化管

消化管由⼝腔、咽、⾷管、胃、⼩肠和⼤肠等管道构成。除⼝腔和咽外,其管壁结构由内向外

⼀般分为黏膜、黏膜下层、肌层和外膜四层。

⼀、消化管壁的⼀般结构

(⼀)黏膜

黏膜(mucosa)是管壁的最内层,由上⽪、固有层和黏膜肌层组成(图2-1)。

1.上⽪ 衬在管腔的内表⾯,胃、⼩肠和⼤肠为单层柱状上⽪,以消化和吸收功能为主。消化管

的两端(⼝腔、咽、⾷管和肛管的下1/3)为复层扁平上⽪,以保护功能为主。

2.固有层(lamina propria 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含有丰富的⽑细⾎管、神经、散在的平滑肌

纤维、⼩消化腺和⽑细淋巴管。胃肠此层有⼤量的腺体和淋巴组织,以及散在分布的内分泌细

胞。

3.黏膜肌层(musclaria mucosa 由薄层平滑肌束组成,其收缩可促进腺体分泌物的排出,有

利于物质的吸收和转运。

2-1消化管⼀般结构模式图

(⼆)黏膜下层

黏膜下层(sabmucosa)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含有丰富的⼩⾎管、淋巴管和黏膜下神经丛。

黏膜和黏膜下层共同向管腔内突起,形成纵⾏或环⾏的皱襞(plica),有扩⼤黏膜表⾯积的作

⽤。

(三)肌层

肌层(laminamusclaris)除⼝腔、咽、⾷管上1/3和肛管下1/3为⾻骼肌外,其余均为平滑肌。

肌层⼀般分为内环、外纵两层。有些部位环⾏肌局部增厚形成括约肌。

(四)外膜

外膜(tunicaadventitia)为纤维膜或浆膜。纤维膜(fibrosa)由纤维结缔组织构成,与邻近器

官相贴,与周围组织⽆明显界限。浆膜(rosa)见于胃、⼤部分⼩肠与⼤肠,由薄层结缔组

织和间⽪组成,具有湿润、光滑的特点,有利于胃肠的蠕动。

⼆、⾷管

⾷管壁较厚,具有典型的消化管四层结构,⾷管腔⾯有数条纵⾏皱襞,有利于⾷物的吞咽。

1.黏膜 表⾯为未⾓化的复层扁平上⽪,固有层为细密的结缔组织,在⾷管与贲门的交界处移⾏

为单层柱状上⽪,分界明显,此处为⾷管癌的好发部位。⾷管上、下端的固有层内含少量黏液

腺。黏膜肌为纵⾏平滑肌束。

2.黏膜下层 为疏松结缔组织,较厚,含有黏液腺,其导管开⼝于⾷管腔,分泌物具有保护和润

滑作⽤。

3.肌层 为内环、外纵两层,⾷管上1/3段为⾻骼肌,中1/3段为混合肌,下1/3段为平滑肌,肌层

依次收缩将⾷物推⼊胃。⾷管两端的内环肌稍增厚,分别形成⾷管上下括约肌。

4.外膜 为纤维膜。

三、胃

胃壁也是由四层结构构成(图2-2)。

(⼀)黏膜

胃的黏膜较厚,呈浅红⾊,胃空虚时,黏膜皱襞较多。黏膜表⾯有许多浅沟,将黏膜分成许多

直径2~150px的胃⼩区。黏膜表⾯的上⽪下陷形成许多胃⼩凹(gastric pit),胃⼩凹的底是胃

腺开⼝的地⽅。

2-2 奶汤 胃壁的组织结构及胃底腺模式图

1.上⽪为单层柱状上⽪,除有极少量的内分泌细胞外,主要由表⾯黏液细胞(surface mucous

cell)组成,上⽪细胞顶部胞质内充满黏原颗粒,在HE染⾊切⽚上着⾊淡,呈透明状。黏液细

胞分泌黏液,覆盖于胃腔的内表⾯,形成胃黏膜屏障,防⽌胃酸及胃蛋⽩酶对胃壁的侵蚀。

2.固有层含有⼤量密集排列的贲门腺、幽门腺以及胃底腺。贲门腺、幽门腺分泌黏液,胃底腺由

壁细胞、主细胞、颈黏液细胞、内分泌细胞等组成。

1)壁细胞:壁细胞(parietal cell)⼜称泌酸细胞,数量较少,在腺的上半部较多。细胞体积

⼤,多呈圆锥形,胞质嗜酸性,胞核圆,位于中央,着⾊深,偶见双核。壁细胞的功能:分泌

盐酸,盐酸可激活胃蛋⽩酶原,使之转变为胃蛋⽩酶,以消化⾷物,盐酸还具有杀菌作⽤及促

进胃、肠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功能;分泌内因⼦,促进回肠上⽪对维⽣素B的吸收,有利于红

12

细胞的⽣成。

2)主细胞(chief cell):⼜称胃酶细胞(zymogene cell),数量最多,主要分布于腺的下

半部。细胞呈柱状或锥体形,核圆位于细胞基底部,胞质嗜碱性,顶部充满酶原颗粒(图2-

6),HE染⾊呈泡沫状。主细胞的功能是分泌胃蛋⽩酶原,经盐酸的作⽤,激活为胃蛋⽩酶,

⽔解蛋⽩质。婴⼉的主细胞还分泌凝乳酶,分解乳汁。

3)颈黏液细胞(mucous neck cell):数量较少,细胞呈柱状或烧瓶状,核扁平,位于细胞

基部,细胞顶部充满黏原颗粒,分泌黏液参与胃液的形成。

4)内分泌细胞(neuroendocrinecell:胃肠的上⽪及腺体内有⼤量散在的内分泌细胞,他们

分泌肽类和胺类激素,主要对胃肠道的消化和吸收起调节作⽤。

3.黏膜肌层由内环⾏和外纵⾏两层平滑肌组成。

(⼆)黏膜下层

为较致密的结缔组织,内含较⼤的⾎管、淋巴管和黏膜下神经丛。

(三)肌层

较厚,由内斜⾏、中环⾏和外纵⾏三层平滑肌构成。环⾏肌在贲门和幽门部增厚分别形成贲门

括约肌和幽门括约肌。

(四)外膜

胃壁外膜为浆膜。

四、⼩肠

⼩肠是消化管最长的⼀段,可分为⼗⼆指肠、空肠和回肠三部分,主要的功能是消化吸收营养

物质。⼩肠壁亦分为四层(图2-34),⼩肠的黏膜和黏膜下层向肠腔内突出形成许多环⾏或

半环⾏的皱襞,以⼗⼆指肠降部及空肠上段最为发达。在皱襞的表⾯,上⽪和固有层向肠腔伸

出指样突起称绒⽑,⼗⼆指肠、空肠的绒⽑较密,回肠的绒⽑较稀疏。⼩肠绒⽑根部的上⽪下

陷⾄固有层,形成许多⼩肠腺(small intestinal gland),直接开⼝于肠腔。

2-4 ⼩肠绒⽑与⼩肠腺纵切

(⼀)⼩肠绒⽑

1.绒⽑上⽪⼩肠绒⽑上⽪有柱状细胞和杯状细胞两种类型。

1)柱状细胞:⼜称吸收细胞(absorptive cell)数量多,细胞呈⾼柱状,胞核椭圆形,位于

细胞基部。细胞的游离⾯有纹状缘,电镜下,可见纹状缘为密集排列的微绒⽑构成。皱襞,绒

⽑,微绒⽑三者扩⼤了肠腔的表⾯积近600倍,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充分吸收。

2)杯状细胞(goblet cell):散在于柱状细胞之间,分泌黏液,润滑、保护黏膜。从⼗⼆指

肠⾄回肠末端杯状细胞逐渐增多。

2.固有层 随上⽪向肠腔内突出形成绒⽑的中轴,其间有12条纵⾏⽑细淋巴管称中央乳糜管

central lacteal)。其管腔较⼤,内⽪细胞间隙较宽,缺少基膜,通透性⼤,可允许⼤分⼦物

质如乳糜微粒进⼊。中央乳糜管的周围有⼤量的有孔⽑细⾎管⽹,经肠上⽪吸收的氨基酸、单

糖等可由此进⼊⾎液。中轴内散在纵⾏分布的平滑肌,收缩时可改变绒⽑的形态,有利于⾎

液、淋巴的运⾏。

(⼆)⼩肠腺

在⼩肠的固有膜内有许多的肠腺,肠腺含柱状细胞、杯状细胞、未分化细胞、潘⽒细胞和内分

泌细胞和⼲细胞。潘⽒细胞(Panetlis cell)是⼩肠腺的特征性细胞。胞质顶部有粗⼤的嗜酸性

分泌颗粒,含有防御素和溶菌酶,有⼀定的杀灭肠道致病菌作⽤。

固有层内除⼩肠腺外还可见淋巴组织。⼗⼆指肠和空肠的淋巴⼩结分散存在,称孤⽴淋巴⼩

结,回肠的淋巴⼩结多聚集在⼀起,称集合淋巴⼩结。

(三)其他各层结构

黏膜下层由结缔组织构成,⼗⼆指肠的黏膜下层内有⼗梦到房顶漏水 ⼆指肠腺,分泌碱性黏液,可保护⼗⼆

指肠黏膜免受胰液和酸性胃液的侵蚀。肌层由内环⾏和外纵⾏两层平滑肌组成。外膜除⼗⼆指

肠后壁为纤维膜外,其余均为浆膜。

五、盲肠与结肠

盲肠与结肠的组织学结构基本相同,⽆皱襞、⽆绒⽑,肠腺多,杯状细胞多。肠壁结构分四

层,其特点如下。

1.黏膜表⾯光滑,⽆环形皱襞和绒⽑,在结肠袋横沟内⾯有半⽉形皱襞。上⽪是单层柱状上⽪,

固有层内有丰富的⼤肠腺,含柱状细胞和⼤量杯状细胞,分泌黏液,保护肠黏膜。固有层内可

见散在的孤⽴淋巴⼩结,参与局部免疫功能。

2.黏膜下层为疏松结缔组织,内有⼩动脉、⼩静脉和淋巴管和较多脂肪细胞。

3.肌层内环、外纵两层平滑肌,环形肌节段性增厚形成结肠袋,纵⾏肌集中成三条结肠带,结肠

带之间的纵⾏肌很薄或不连续的纵⾏肌纤维。

4.外膜盲肠、横结肠、⼄状结肠为浆膜,升、降结肠前壁及两侧壁为浆膜,后壁为纤维膜,直肠

1/3段的前壁为浆膜,其余为纤维膜。

六、阑尾

阑尾的结构与结肠基本相似,但管壁薄,管腔⼩⽽不规则,内⽆绒⽑,固有层内的肠腺短⽽

少,杯状细胞1200d 少,但淋巴组织极为丰富,并可突⼊黏膜下层,故黏膜肌层不完整。肌层较薄,

外膜为浆膜。⽬前认为阑尾具有免疫功能。

第⼆节消化腺

消化腺包括两种类型,⼤消化腺和⼩消化腺。⼤消化腺位于消化管壁外,其分泌物经导管排⼊

消化管内,如唾液腺、肝、胰;⼩消化腺位于消化管各段的管壁上,如胃腺、肠腺等。消化腺

的功能是分泌含多种消化酶的消化液,对⾷物进⾏化学性消化,利于肠道对营养物质的充分吸

收。

⼀、胰腺

胰腺(pancreas)是⼈体内起主要消化作⽤的消化腺,胰腺表⾯覆有薄层结缔组织被膜,⾎

管、淋巴管和神经伴随被摸的结缔组织伸⼊腺内将实质分为许多⼩叶,腺实质由外分泌部和内

分泌部组成(图2-6)。

2-6 胰的组织结构模式图

(⼀)外分泌部

胰腺外分泌部占胰腺的⼤部分,为复管泡状浆液腺,由腺泡和导管组成。

1.腺泡 为浆液性腺泡。每个腺泡由4050个锥体形腺细胞构成。腺腔内有⼀些扁平或⽴⽅形细

胞称泡⼼细胞(centroacinar cell),细胞较⼩,胞质染⾊浅,核圆形。胰腺腺泡分泌多种消化

酶外,还分泌⼀种胰蛋⽩的抑制因⼦,可阻⽌胰蛋⽩酶原在胰腺内激活,防⽌胰腺⾃溶。

2.导管 腺泡以泡⼼细胞与闰管相连,闰管较长,起于泡⼼细胞,管径细,汇合形成⼩叶内导

管,出⼩叶后移⾏为⼩叶间导管。许多⼩叶间导管⼜汇成⼀条主导管。闰管与⼩叶间导管的上

⽪为单层扁平上⽪或单层⽴⽅上⽪,主导管的上⽪为单层⾼柱状上⽪,上⽪内可见杯状细胞。

胰腺导管上⽪分泌的⽔和电解质与腺泡分泌的消化酶共同组成胰液。

(⼆)内分泌部

胰腺的内分泌部即胰岛(pancreaticis孙尚香和刘备 let),为分散在外分泌部之间的⼤⼩不等、形状不规则的

细胞团,HE染⾊浅。胰岛细胞之间有丰富的⽑细⾎管。胰岛主要有ABDP世界名刀 P四种细胞。A

细胞⼜称⾼⾎糖素细胞,约占胰岛细胞总数的20%左右,细胞体积较⼤,多分布于胰岛周边,

分泌胰⾼⾎糖素,可使糖原分解,⾎糖升⾼。B细胞⼜称胰岛素细胞,占胰岛细胞总数的70%

细胞较⼩,多分布于胰岛中央,分泌胰岛素(insulin),胰岛素能促进糖原的合成,降低⾎

糖。胰岛素缺乏时,糖原的合成发⽣障碍,导致⾎糖浓度增⾼,并随尿排出,临床上称为糖尿

病。D细胞约占胰岛细胞总数的5%左右,散在于AB细胞之间,分泌⽣长抑素,抑制AB

胞的分泌活动。PP细胞数量较少,分泌胰多肽可抑制胃肠运动、胰液分泌和胆囊收缩。

⼆、肝

肝脏是⼈体最⼤的腺体,是机体新陈代谢的重要器官。肝细胞分泌胆汁参与脂类物质的消化和

吸收;肝细胞能合成多种蛋⽩质;肝细胞还参与脂类、糖类以及某些药物的代谢;肝内⼤量的

巨噬细胞能清除从胃肠进⼊的病原微⽣物和有害物质。

肝表⾯有厚⽽较致密的结缔组织被膜,其表⾯⼤部分被浆膜覆盖。结缔组织在肝门处增多,随

⾎管神经进⼊肝内,将肝实质分成许多肝⼩叶(图2-7)。

2-7 肝⼩叶与门管区⽴体模式图

(⼀)肝⼩叶

肝⼩叶(hepaticlobule)呈不规则的多⾯棱柱体,长约2mm,宽约1 mm,是肝脏的基本结构和

功能单位。成⼈肝⼤约有50万~100万个肝⼩叶。肝⼩叶的基本结构包括中央静脉、肝板或肝

索、肝⾎窦、窦周隙及胆⼩管五部分(图2-8)。

2-8 肝⼩叶组织结构模式图

1.中央静脉 中央静脉位大惊失色 于肝⼩叶中央,是肝⾎窦在肝⼩叶中轴汇集成的⼀条多孔静脉,管壁不

完整,⾎窦中⾎王中之王 液均流向中央苏州话童谣 静脉。

2.肝板或肝索由肝细胞单层排列形成的凹凸不平的板状结构,称肝板(hepaticplate),其断⾯

呈索状,故⼜称肝索(hepatic cord)。

肝细胞(hepatocyte):是肝⼩叶的主要组成部分,细胞呈多边形,体积⼤,直径达20

30m,胞核圆,位于中央,染⾊较浅,有12个核仁,部分肝细胞有双核,说明肝细胞的功能

活跃。胞质嗜酸性,当蛋⽩质合成旺盛时,胞质出现散在的嗜碱性物质。肝胞质内含丰富的细

胞器和内含物。粗⾯内质⽹,能合成多种⾎浆蛋⽩质,如纤维蛋⽩原、⽩蛋⽩、脂蛋⽩和凝⾎

酶原等。滑⾯内质⽹,其膜上含有多种酶,与肝细胞合成胆汁,进⾏糖、脂类、激素代谢及解

毒等功能密切相关。⾼尔基复合体,能将内质⽹合成的蛋⽩质和脂蛋⽩进⾏加⼯,再释放⼊窦

周隙,还参与胆汁的形成和分泌。线粒体,数量很多,每个肝细胞内有1000~2000个,遍布

于细胞质内,为细胞的各种功能活动提供能量。微体,较多,含溶酶体和过氧化物酶,与肝细

胞内的消化和解毒有关。内含物,胞质内含有糖原、脂滴及脂褐素等。

肝细胞⾄少有三种不同的功能⾯,即⾎窦⾯、肝细胞邻接⾯和胆⼩管⾯(图2-9)。肝细胞邻接

⾯含有紧密连接、桥粒和缝隙连接等。⾎窦⾯,胆⼩管⾯则有许多微绒⽑,使该⾯表⾯积扩⼤5

6倍,有利于物质交换。

3.肝⾎窦肝⾎窦(hepatic sinusoid)位于肝板之间,相互吻合形成⽹状管道,⾎液从肝⼩叶的

周边经肝⾎窦流向中央静脉,窦壁由多孔的内⽪细胞组成,内⽪之间不连续,间隙较宽,内⽪

外⽆基膜,仅有少量⽹状纤维附着。故肝⾎窦内⽪具有较⼤的通透性,有利于肝细胞和⾎液间

的物质交换。

在肝⾎窦的内表⾯,附着有肝巨噬细胞,⼜称库普弗细胞(kupffer cell)。其形态不规则,胞质

嗜酸性,以突起附着于内⽪细胞上。肝巨噬细胞具有变形运动和较强的吞噬能⼒,可吞噬和清

除⾎窦中的细菌、异物和衰⽼死亡的细胞器,并有免疫监督等功能。

4.窦周隙为⾎窦内⽪与肝细胞之间的间隙,宽约0.4m,光镜下难以辨认。由于肝⾎窦内⽪通透

性⼤,故窦周间隙内充满⾎浆,电镜下,肝细胞微绒⽑浸泡在⾎浆中,是肝细胞与⾎浆进⾏物

质交换的场所。窦周隙内有贮脂细胞(fat-storing cell),贮脂细胞具有贮存维⽣素A和合成⽹状

纤维的功能。慢性肝炎,慢性酒精中毒,贮脂细胞增殖过快,肝内纤维增多,都将导致肝硬

化。

5.胆⼩管(bile canali culus 是相邻肝细胞之间的局部凹陷形成的微细管道,在肝板内连接成

⽹格状管道。靠近胆⼩管的相邻肝细胞膜形成紧密连接复合体美白药方 ,可封闭胆⼩管周围的细胞间

隙,防⽌胆汁外溢⾄细胞间或窦周隙。当肝细胞发⽣变性、坏死或胆⼩管堵塞致内压增⼤时,

胆⼩管正常密封结构被破坏,胆汁溢⼊窦周隙,继⽽进⼊⾎窦,出现黄疸。胆⼩管内的胆汗从

肝⼩叶中央部流向周边,汇⼊肝门管区内的⼩叶间胆管。

(⼆)门管区

相邻肝⼩叶之间的结缔组织区域称为门管区(portal area)。门管区主要有⼩叶间动脉、⼩叶间

静脉、⼩叶间胆管(图2-10)。⼩叶间动脉是肝固有动脉的分⽀,管腔较⼩,管壁较厚⽽完

整;⼩叶间静脉是门静脉的分⽀,管腔较⼤⽽不规则,管壁薄;⼩叶间胆管管腔⼩,管壁由单

层⽴⽅上⽪围成。

2-1 门管区(HE染⾊ ⾼倍)

【思考题】

1.试述消化管的⼀般结构。

2.⽐较⾷管⾄⼤肠的微细结构。

3.试述胰腺的微细结构。

4.试述肝⼩叶的微细结构。


本文发布于:2023-04-27 22:21:1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51814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下一篇:汉族传统文化
标签:肝索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