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四大发明之一。一起来看看印刷术的介绍,仅供
大家参考!谢谢!
简介
印刷术发明之前,文化的传播主要靠手抄的书籍。手抄费时、费事,又容易抄
错、抄漏,既阻碍了文化的发展,又给文化的传播带来不应有的损失。印章和石刻
给印刷术提供了直接的经验性的启示,用纸在石碑上墨拓的方法,直接为雕版印刷
指明了方向。中obeying 国的印刷术经过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两个阶段的发展,给人类的发
展献上了一份厚礼。印刷术的特点是方便灵活、省时、省力,是古代印刷术的重大
突破[3] 。
中国的印刷术,源远流长,传播广远。它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它随中华文
化的诞生革命的意思 萌芽,随中华文化的发展演进。如果从其源头算起,迄今已经历了源头、
古代、近代、当代四个历史时期,长达五千余年的发展历程。早期,中国人民为了
记载事件、传播经验和知识,创造了早期的文字符号,并寻求记载这些字符海螯虾 的媒介。
由于受当时生产手段的限制,人们只能用自然物体来记载文字符号。例如,把文字
刻、写在岩壁、树叶、兽骨、石块、树皮等自然材料上。由于记载文字的材料十分
昂贵,因此,只能将重要事件做简要记载。大多数人的经验,只能靠口头进行传播,
这严重影响着社会顶破天打一字 文化的发展。
印章起源
印章在先秦时就有,一般只有几个字,表示姓名,官职或机构。印文均刻成反
体,有阴文、阳文之别。在纸没有出现之前,公文或书信都写在简牍上,写好之后,
用绳扎好,
在结扎处放粘性泥封结,将印章盖在泥上,称为泥封,泥封就是在泥上印刷,
这是当时保密的一种手段。纸张出现之后,泥封演变为纸封,在几张公文纸的接缝
处或公文纸袋的封口处盖印。据记载在北齐时(公元550~577年)有人把用于公
文纸盖印的印章做得很大,很像疫情主题班会 一块小小的雕刻版了。
1、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时期的印刷术。
2、晋代著名炼丹家葛洪(公元284~363年)在他著的《抱朴子》中提到道
家那时已用了四寸见方(13.513.5)有120个字的大木印了。这已经是一块小型
的雕版了。3、佛教徒亦受启发为了使佛经更加生动,常把佛像印在佛经的卷首,
这种手工木印比手绘省事得多。
4、碑石拓印技术对雕版印刷技术的发明很有启发作用。刻石的发明,历史很
早。初唐在今陕西凤翔发现了十个石鼓,它是公元前8世纪春秋时秦国的石刻。
秦始皇出巡,在重要的地方刻石7次。东汉以后,石碑盛行。汉灵帝四年(公元
175年)蔡邕建议朝廷,在太学门前树立《诗经》、《尚书》、《周易》、《礼
记》、《春秋》、
《公羊传》、《论语》等七部儒家经典的石碑,共20.9万字,分刻于46块
石碑上每碑高175、宽90、厚20厘米,容字5000,碑的正反面皆刻字。历时8
年,全部刻成。成为当时读书人的经典。很多人争相抄写。后来特别是魏晋六朝时,
有人趁看管不严或无人看管时,用纸将经文拓印下来,自用或出售。结果使其广为
流传。
5、拓片是印刷技术产生的重要条件之一。古人发现在石碑上盖一张微微湿润
的纸,用软槌轻打,使纸陷入碑面文字凹下处,待纸干后再用布包上棉花,蘸上墨
汁,在纸上轻轻拍打,纸面上就会留下黑地白字跟石碑一模一智力训练 样的字迹。这样的方
法比手抄简便、可靠。于是拓印就出现了。
6、印染技术对雕版印刷也有很大的启示作用,印染是在木板上刻出花纹图案,
用染料印在布上。中国的印花板有凸纹板和镂空板两种。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
一号汉墓(公元前165年左右)出土的两件印花纱就是用凸纹板印的。这种技术
可能早于秦汉,而上溯至战国。纸发明后,这种技术就可能用于印刷方面,只要把
布改成纸,把染料改成墨,印出来的东西,就成为雕版印刷品了。在敦煌石室中就
有唐代凸板和镂空板纸印的佛像。印章、拓印、印染技术三者相互启发,相互融合,
再加上中国人民的经验和智慧,雕版印刷技术就应运而生了。
7、唐朝(7世纪左右)发明雕版印刷术,并在唐朝中后期普遍使用。[1] 早
期印刷活动主要在民间进行,多用于印刷佛像、经咒、发愿文以及历书等。唐初,
玄奘曾用回锋纸印普贤像,施给僧尼信众。
8、北宋时期(11世纪左右),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但没有普遍使用,而是
仍然普遍使用雕版印刷术。
印刷起源
毛笔和墨的发明,使得读书人不仅能读书还能书写,不必像刀笔时代那样需要
一个刻写匠随时侍候,而且更方便记录自化学基础知识点 己的思想。春秋以前,中国历史上虽然不
乏大政治家、大思想家,但没有一人亲自著书,原因就在这里。
秦朝蒙恬发明用石灰水浸毛而去除毛表面的韦达 `斥水物质的方法,促使毛笔的制
作技术最终定型,毛笔才真正成为书写工具。至此,古人找到了书写流利、省时省
力的书写方法,使书写不再是一件苦差事,有闲阶层的人们闲暇之余也会写上几笔,
以消磨时间,并且力图写得漂亮,甚至互相比试以搏一笑,这样也就开创了书法艺
术的先河。秦朝的李斯是有史以来第一位大书法家,正说明了笔墨技术的成熟。
汉字结构复杂,每个人写的字都会不同,有的秀丽美观,有的粗鄙丑陋,促使
人们追求书法艺术。提高书法技能的重要途径是模仿好的书法作品,但是写字好的
人,一般都是书吏之类,其大部分作品一般是政府公文,一般人很难见到。古代盛
行石碑刻文,找写字好的人写成底文再由石匠刻出,是人们练习写字的最好模本。
石碑笨重,不能带回家中继续模仿。
西汉晚期已出现纸张,但那时的纸张纤维粗糙,着墨性能差,主要是代替布用
作包裹、衬开休闲吧 垫之物,也有偶尔在包装纸上写字记事的现象,如悬泉(或者是居延)
遗址发现写有药名的纸张。造纸技术先是借鉴中国早已成熟的缫丝技术,把纤维物
质浸于水捣碎以分散纤维,将碎纤维捞出摊凉而成,纤维粗、纸质厚,书写性能差,
未能广泛用作书写材料。东汉和帝时的蔡伦改革造纸法,制出薄而均匀、纤维细密
的新型纸,大大提高了纸的书写性能,纸的主仓央嘉措诗 要用途才被转向书写。
纸张薄而软,使得书法练习者们想出仿照印章盖印拓印碑文方法,带回家模仿,
即拓片方式。纸的发明,使拓印成为可能,使每个书吏都能练就一手好字,也造就
了三国及晋代大批书法家的出现。西文字母文字结构简单、字母数量少而且用硬笔
书写,可以写得很花哨,但无艺术可言。人们写好几十个字母后,就可以大量写字,
没有拓片模仿他人字迹的需求,纸能写字就行了,没有对造纸术的需求,所以西方
人没有发明造纸术的社会基础。
科举制度,萌发于南北朝,开始于唐朝,随着科举制度的兴起,传播好的文章
的要求又在社会上出现,专业抄书匠们为了大量复制好文章,仿照拓片技术大量复
印,后又结合印章阳文反书法,创制雕版印刷术。其出现的年代大约在盛唐至中唐
之间,盛行于北宋,最后由布衣毕昇发明泥活字而成熟。
至今在政府公务员中还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写的一手好字,写的一手好文章”
是公务员(即古代的书吏)的两大基本技能。写出好字,写出好文章,是中国汉字
的特点,中国历史上某些政治制度决定的,与完善实用的书写体系一脉相承,所有
这些都是西方历史上所没有的,因而决定了造纸术和印刷术只能产生在中国!
种类
凸版印刷:
凸版印刷的历史最悠久最普及,版面图像和文字凸出部分接受油墨,凹进去的
部分不接受油墨,当版与纸压紧时,油墨就会印在纸上。印刷版材主要有:活字版、
铅版、锌版、铜板,感光树脂版等。有些书刊、票据,信封、名片等还在使用凸版
印刷;需特殊加工的例如:烫金、银,压凹凸等,一般也使用凸版印刷。
平版印刷:
这是目前最常见,最广泛应用的印刷方式。图像与非图像在同一平面上,利用
水与油墨现相互排斥原理,图文部分接受油墨不接受水份,非图文部分相反。印刷
过程采用间接法,先将图像印在橡皮滚筒上,图文由正变反,再将橡皮滚筒上的图
文转印到纸上。画册、画刊广告样本,年历等等均可采用此印刷方式。
凹版印刷:
凹版印刷与凸版印刷原理相反。文字与图像凹与版面之下,凹下去的部分携带
油墨。印刷的浓淡与凹进去的深浅有关,深则浓,浅则淡。因凹版印刷的油墨不同,
因而印刷的线条有凸出感。钱币、邮票、有价证券等均采用凹版印刷。凹版印刷也
适于塑料膜、丝绸的印刷。由于凹版印刷的制版时间长,工艺复杂等原因所以成本
很高。
孔版印刷:
软版印刷:
柔版版印刷也常简称为柔性印刷,是包装常用的一种印刷方式。根据中国印刷
技术标准术语GB9851.4-90的定义,柔版版印刷是使用柔性版,通过网纹辊传递
油墨的印刷方式。柔版版印刷是在或聚酯材料上制作出凸出的所需图像镜像的印版
——就像是小孩玩耍的土豆印。油墨转到印版(或印版滚筒)上的用量通过网纹辊
进行控制。印刷表面在旋转过程中与印刷材料接触,从而转印上图文。
本文发布于:2023-04-27 20:42:1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51799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