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种类的划分
(一)美学史上关于艺术种类的认识
在中外历史上,对于不同艺术部门的特点和区分这些种
类的根据问题,很早便为人们所注意。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观察并总结了一定时代艺术发展的
状况和经验,对于艺术的种类和体裁的划分问题,提出了一
些重要的意见。如在汉代人写的《毛诗序》中,就对诗、歌、
舞的联系和区别作过这样的论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
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如何合并表格 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
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
之也。”在这个朴素的说法里,表现出作者看到了诗、歌、
舞三种艺术的内在联系:它们都是表达人们的审美感受的。
然而这三种不同种类的艺术,对于表达人的审美感受来说,
又各有其特长和局限性,因此产生了使用不同的艺术手段,
以便充分地表达种种审美感受的需要,从而导致不同艺术部
门的划分。这个说法包含了从表现审美意识的需要和表现手
段的统一来区分艺术种类的观点。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一
些文艺理论家和文学批评家对文学的各种体裁的分类作了
相当细致的探讨。例如,曹丕在《典以后的英文 论论文》中说:“夫文
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所谓“本
同而末异”,已经素朴地涉及到各种体裁之间的一致性和差
异性的问题,并对各种文体的具体内容和特性作了一定的阐
述。陆机在他的《文赋》中提出并描述了诗、赋、碑、诔等
多种文学体裁的区分,并指出虽然“体有万殊,物无一量”,
但它们之间也有共同遵守的规律。后来,在挚虞的《文章流
别论》和萧统的《文选序》等著作里,对风雅颂的变化发展,
都不断地作过研究。萧统编选文章,就是按照体裁和时代编
排的。他说:“凡次文之体,各以汇聚,诗赋体既不一,又
以类分,类分之中,各以时代相次。”至刘勰则更进一步,
对文体的历史发展作了比较全面的概括。他说:“故论说辞
序,则《易》统其首;诏策章奏,则《书》发其源;赋颂歌
赞,则《诗》立其本;铭诔箴祝,则《礼》总其端;纪传铭
檄,则《春秋》为根。”自唐代开始,随着诗歌、书法、绘
画、舞蹈、音乐的不断发展,这些不同门类的艺术之间的联
系和区别,开始为历代的艺术理论批评所注意,进行了联句 不少
有价值的探讨。特别是对于诗与画,从“有形”与“无形”、
“有声”与“无声”上论述了两者的区别,同时又深刻地指
出了两者的互相渗透的关系。
在西方美学史上,亚里士多德是最早比较系统地提出艺
术种类问题的哲学家。他在《诗学》中,一开头就提出划分
艺术种类的原则问题。他说:“史诗和悲剧、喜剧和酒神颂
以及大部分萧乐和竖琴乐——这一切,总而言之,都是摹拟,
只是有三点差别,即摹拟所用的媒介不同,摹拟的对象不同,
摹拟的方式不同。”①在这里,亚里士多德一方面认为艺术
有共同的本质——摹拟,同时又提出了不同艺术种类的多样
性问题。就媒介来说,有用颜色和线条来摹拟的,有用声音
来摹拟的。就摹拟的对象来说,或是比我们更好的人,或是
更坏的人,或是和我们相同的人;从这里,亚里士多德提出
了悲剧和喜剧对象的不同。而就摹拟的方式来说,可以用叙
事的手法,也可以用表演的手法。进而,亚里士多德细致地
考察了悲剧、喜剧和史诗的联系和区别,从内容和形式各个
方面揭示了它们的特点。其中特别是对悲剧效果(悲悯、畏
惧、净化等)的研究,虽然带有较大的局限性,但也说明亚
里士多德已经朴素地注意到特殊艺术样式在欣赏效果方面
的特殊性问题。
随着艺术的发展,各门艺术逐步积累了大量的创作经
验,各艺术种类自身的特长和局限也日益明显起来,这就为
从理论上进一步探讨艺术分类问题提供了客观条件。十八世
纪德国启蒙运动的代表莱辛在对希腊艺术深入研究的基础
上,在当时艺术实践中浪漫主义艺术与新古典主义艺术日益
对立的情况下,进一步提出了诗和画的界限,语言艺术和造
型艺术的区别问题。在《拉奥孔》中,莱辛从艺术模仿自然
这个基本原则出发,从艺术媒介、题材和作品的艺术效果三
个方面,论证了造型艺术与语言艺术的区别。他指出造型艺
术是空间艺术,以物体静态形状为主要对象,善于表现美的
事物;而诗则是时间艺术,以动的情节为主要对象,可以描
写丑及美丑的激烈斗争,给人以真实的感受。菜辛在肯定诗
与画具有摹仿自然的共同点的前提下,突出两者之间的区
别,强调“颜色不是声音,眼睛不是耳朵”①,反对混淆不
同艺术种类的界限。莱辛这种把艺术媒介与作品直接诉诸不
同感官的差异,和时空、动静在题材方面的特点结合起来,
从而考察各门艺术在表现真和美方面的不同效果的观点,对
于艺术分类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莱辛在当时浪漫主义
和新古典主义日益片面发展的影响下,未免对诗与画的界限
过分加以绝对化,以致把艺术表现的内容与形式的美割裂开
来,作出美只限于绘画的结论。
由康德奠基的德国古典美学,第一次用系统的哲学观点
来考察艺术的分类问题,企图对各门艺术的特点和发展作一
番总结,找出它们各自最本质的特征。康德从主观唯心主义
立场出发,把艺术的审美特性归结为想象力和知性的自由游
戏,并以这种概念来说明艺术的分类问题。他以人的语言表
现的三个组成因素作为标准,把艺术区分为:词——语言艺
术,包括文学、雄辩术、修词学等;姿态——造型艺术,包
括绘画、雕塑、建筑等;音乐——感觉游戏的艺术,包括色
彩装饰、音乐等。他把诗看成“想象力的自由游戏”,而把
音乐和“颜色艺术”列入所谓“感觉游戏的艺术”①。康德
这个分类原则虽然力图辩证地解决各门艺术在审美领域内
的理性与感性、自由与必然、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但由于抹
煞了形成各门艺术的审美特性的客观现实基础,把艺术与人
的其他实践领域割裂和对立起来而陷入了反历史主义和不
可知论。
康德以后,谢林从其“同一哲学”出发,根据理想和现
实的关系,对艺术现象作了考察。按照谢林的观点,哲学是
理想占优势,艺术则是现实占优势,而在现实占优势的艺术
现象内部,又可以划分为现实的与理想的两大系列。现实系
列中有音乐(现实更占优势),绘画(理想更占优势),雕塑
(现实与理想的综合);理想系列中,则主要是诗,其中抒
情诗以现实为优势,史诗以理想为优势,剧诗是二者的综合。
谢林这种以哲学体系为根据的艺术分类原则以及在对具体
艺术部门特性的揭示中,有一些中肯的地方,对黑格尔有很
大的启发作用;但是他的哲学理论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同时
他的方法是形而上学的,他的理想与现实的同一,不是辩证
的、矛盾的同一,而是直接的同一,因而使他对各艺术种类
的看法具有浓厚的神秘主义的色彩。
黑格尔继承并发展了谢林的思想,在客观唯心主义基础
上形成一个庞大的、系统的美学体系。在他的《美学》中,
大部分篇幅是研究各艺术种类的本质和历史发展的。黑格尔
根据理念内容和物质形式相统一的不同形态和阶段,提出了
象征艺术(物质压倒精神),古典艺术(物质与精神和谐统
一)与浪漫艺术(精神超溢物质)三大类别的著名理论。按
照黑格尔的看法,建筑是象征艺术的代表,雕塑是古典艺术
的代表,绘画、音乐和诗歌则是浪漫艺术的代表。在建筑艺
术中,物质材料还占支配的地位,“建筑的特征在于内在的
心灵还是与它的外在形式相对立的”,因此,“建筑艺术的基
本类型就是象征艺术类型”,而在雕塑里,“内在的心灵性的
东西才第一次显现出它的永恒的静穆和本质上的独立自
足”,到了绘画、音乐和诗的领域内,“重点是摆在主观方面
的”①,尤其在诗的领域内,达到艺术发展等级的最高峰。
黑格尔对艺术种类研究的贡献在于,他第一次从历史与逻辑
相统一的观点,详细考察了各艺术种类的特殊本质和历史发
展,对每门艺术都有一些深刻的看法;但他的哲学观点是客
观唯心主义的,因而在解决艺术种类问题时,不是从艺术的
现实和历史实际出发,而是从自己的逻辑体系出发,把艺术
现象作人为的划分和割裂,因而他在具体论述各艺术部门的
特征时,有许多武断和歪曲的地方。
黑格尔以后的近代资产阶级哲学家,虽然也从某些方面
揭示过某些艺术种类的一些特点,但还不能对艺术分类的本
质作出科学的理解。如卡瑞尔按照空间并存和时间序列的原
则,把艺术分成造型艺术、音乐和诗三种,造型艺术包括建
筑、雕塑和绘画,音乐分成器乐、声乐和二者的综合;诗分
为叙事诗、抒情诗和剧诗三种。哈特曼根据审美外观的不同
特点,把艺术分成知觉的(造型艺术、音乐、模拟的动作和
舞蹈)和想象的(史诗、抒情诗和剧诗)。另外还有一些人,
他们或是从主体感受的不同官能出发,或是从艺术对象的外
部状貌出发,分艺术为视觉艺术(造型艺术等)、听觉艺术
(音乐等)、想象的艺术(文学),或空间艺术(如造型艺术)、
时间艺术恋脚癖 (如音乐)、时空综合艺术(如戏剧)等等。在现
代资产阶级美学中,克罗齐及共追随者则完全否定区别艺术
种类的美学意义。克罗齐对艺术种类的这种观点,是他的怎么面试别人 直
觉主义美学观的必然结果。克罗齐把美和艺术完全归结为内
心的直觉(或如后来的追随者所发挥的,艺术只是情绪的表
现),否定传达、物质材料具有任何美学意义,对这种统一
的内心的直觉,当然无法进行分类,所以拒绝对任何艺术种
类分别作美学的研究。
(二)艺术分类的根据和标志
美学史关于艺术种类的多种看法表明,人们是可以从不
同的角度进行研究,对艺术作出各种不同的分类。因为任何
事物都具有多方面的意义,所以应当承认,这些从不同角度
对艺术种类问题的研究,都有助于揭示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
的复杂性,揭示其多方面的特点,对于认识各门艺术的特殊
规律、对于指导艺术创作,都是有益的。即使是现在,为了
特定的研究目的,从一定的角度去考察各门艺术的特点,也
是完全必要的。前人研究的成果不一定都很科学,对这个问
题不应该绝对化;但否认从不同角度研究艺术种类问题的必
要性,未必有利于艺术的发展。
不言而喻,艺术领域中多样化的种类和体裁,是客观存
在着的事实,这个事实是人们仅仅通过知觉就可以觉察得到
的。然而在美学研究中,却不能停留于罗列这些事实,也不
能满足于从一个方面加以研究。重要的是,如何给这些多样
化的形态的形成和发展以理论上的说明,这才是问题的本质
所在。从这个观点出发,我们认为研究艺术种类的问题,必
须考虑艺术作为审美意识的集中化和物质形态化的表现这
个基本性质。
在本书第一、二章里讲过,审美意识是现实美在人们主
观上《当幸福来敲门》 的反映,它要转化为供人观赏的艺术作品,需要运用一
定的物质手段,以构成可以通过感官把握的艺术形象。在这
整个转化过程中,包含着三个必要环节或因素,即现实美,
感受、反映的途径或方式以及物质手段。显然,一件完成了
的艺术作品呈现出什么样式,必然要受这三者(特定的现实
美存在形态,特定的感受、反映途径和特定的物质手段)的
共同制约,从而形成一种特殊的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表现方
式。每一种艺术种类的特点和规律,都需要从三者的统一中
去把握,但这并不防碍对它们分别地从其中的某一特点加以
考察,而且这种分别地考察常常很有必要。例如,从现实美
的特定存在形态(即一种艺术作品的题材所反映的现实生活
的一定方面)去考察,就可以从空间与时间、静与动等角度
进行分类研究,从审美主体的感受、反映的途径或方式去考
察,就可以从视觉、听觉、想象等角度进行分类研究;从特
定的物质手段角度去考察,就可以从形体、色彩、线条、声
音、语言等不同材料的特点进行分类研究。然而不难看出,
单纯从任何一个角度去考察,都不能充分地、完全地掌握各
种艺术的特点和规律;只有把它们综合起来,从内容与形式
相统一的表现方式的整体上去考察,才能得到比较完善的判
断。
上面讲的是艺术样式形成的根据,由于这种根据,才规
定了各种艺术的整体的特性和特殊的规律。我们应该把根据
问题同艺术分类的标志问题区别开来。标志固然与根据有内
在联系,但二者并不等同。在科学上往往以机体的某一个专
有的特征作为分类的标志。对于艺术分类来说,也可以这样。
从这个观点出发,我们认为艺术分类的标志强调各门艺术所
使用的物质手段也是合理的。因为艺术作品是审美意识的物
化形态,它们的实际存在的形态上的差别,自然要以其各自
所使用的物质手段的特点为转移;而这种特定的物质手段既
与现实美的特定存在形态有关,又与感受、反映的途径或方
式有关,它只有与这二者相适应,才能够传达出作为现实美
的反映的审美意识。因此,掌握它的特点,就不难推知它所
传达的现实美的存在形态的特点以及感受、反映方式的特
点;而且以它为分类的标志,跟我们通过知觉就可发现的艺
术样式客观存在的事实状况也是完全一致的。此外,这也并
不防碍从别的角度、以别种特征为标志对现有的艺术种类再
作各种各样的归纳。
以物质手段作为艺术分类的标志,符合艺术样式发展的
历史。一个新的艺术品种的出现,是与发现新的物质手段分
不开的。最显著的例子,是电影这个艺术品种对摄影技术及
其材料的依存。一个种类里面样式的分化也是如此。油画的
出现依赖于相应的颜料与工具的发明;中国的水墨画与特殊
的纸、笔、墨的运用密切相关。在艺术史上,艺术品种的不
断增多,常常与物质手段的增多相一致。因而可以预计atm转账限额 ,随
着生产的发展,新的物质手段的发现和利用,新的艺术样式
也将会不断出现,使得艺术的领域日益丰富多采。
(三)艺术种类的多样性与统一性
研究艺术种类问题,其目的是从各门艺术的区别和联系
中认识其特殊规律和一般规律。每一门艺术都遵循艺术的一
般规律,但又有各自的独特的规律;艺术的一般规律,正是
通过各艺术部门的特殊规律表现出来的。只看到矛盾的特殊
性,而看不到各艺术种类的普遍联系,就会迷失于纷繁的现
象中;只看到矛盾的普遍性,而看不到各艺术种类的特殊性,
就会使理解停留在抽象的概念上,不能深入把握各门艺术的
内部规律与特长和局限性,从而也不能更深刻地理解它们之
间的联系。
现存各艺术种类,都经过比较长时期的历史发展,逐渐
形成了自己的相对独立的艺术特征,这种特征制约着自己的
艺术内容和形式。直接诉诸人的视觉的造型艺术与直接诉诸
人的想象的语言艺术,就各自有自己的特殊要求,不能任意
混淆。例如,高尔基的散文诗《鹰之歌》和穆欣娜的雕塑《工
人和集体农庄庄员》,在总的方面如思想感情、精神面貌等
等大体上是一致的,但通过特殊样式所表现出来的特殊内
容,它给人的具体审美感受又是不同的。前者利用语言艺术
的特点,以寓意、象征的手法发抒出人民群众的蓬勃的革命
精神,后者虽然也运用象征手法表现理想,但它是以具体的、
典型的形体塑造人物形象,给人以坚定、勇敢的感受的效果,
与借助于鹰的比喻性特征不同。两个作品都不是生活的机械
的复写,都带象征性地概括了无产阶级的革命朝气,可以说
二者都体现了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但它们是通过不同的方
式和形态达到这些效果的。由于艺术种类的差异而引起的欣
赏者感受的差异,这两个艺术品的作用也是不能互相代替
的。它们用不同的方式按照不同的艺术媒介的特殊作用,引
起读者和观众对生活现象不尽相同的具体感受,从而提高人
的革命精神,使这种精神更加巩固、更加自觉、也更为丰富。
就历史发展看,音乐、舞蹈、雕塑、绘画、文学、戏剧、
电影等种类,在不同的时代都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在发
展过程中,虽然它们彼此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却并不因为
出现了新的艺术品种,就必定要代替旧的或把旧的取消。电
影的出现,并没有因为它的情节的重要性而取消戏剧和小
说;摄影的出现,也没有因为它的造型性的重要性而代替了
绘画。虽然电影也需要演员的表演,但观众面对在银幕上的
演员和面对在舞台上的真人的表演,就各有不同的感受,对
它也有不同的要求。前者的表演更带朴素的特征,后者容许
一定意义的程式化。电影与戏剧同样需要故事情节和对话,
但在戏剧中,对情节的要求就比较集中凝炼,戏剧要求高度
集中地反映生活的冲突;而电影就不象戏剧那样受时间、地
点、条件的限制,其艺术形象比戏剧更接近生活的原始形态,
故事情节的范围就可以更加广阔,因而电影观众要求它较之
戏剧所反映的生活有更为独特的面貌。观众在话剧里要求听
到内容丰富而深刻、语调铿锵而有力的对话;而在电影里,
对话即使是引人入胜、富于表现力的,但把它看得比造型因
素更重要就不相宜。它更要求运用蒙太奇技巧的高度的艺术
匠心,以构成不是话剧语言所能代替的电影艺术的“语言”,
例如不仅是靠对话、独白而是靠形象的视觉因素所构成的表
现力,洗练而夸张地揭示角色那复杂的相互关系和微妙的内
心状态,等等。
即使一种艺术种类内部也有各种艺术样式,它们由于运
用的物质手段、反映的生活方面的具体特点,在本部门内适
应着不同的审美需要,也是不能相互代替的。例如,同属于
造型艺术领域的肖像画和情节性绘画,虽然同样以再现具体
对象的精神面貌为特点,由于其取材的着重方面不同,它对
欣赏者心理活动如体验的规定性也不完全一样。同属于戏剧
种类,戏曲与话剧就各有其显著的特点。戏曲运用舞蹈化了
的动作和音乐化了的对话和独白,即“唱”与“白”,在舞
台上创造出比较灵活、比较广阔的舞台空间,对空间和时间
的概括作用和构成的艺术境界,其表现力与艺术美,是分场
分幕、把动作局限于三面墙的其他戏剧形式所缺乏的。当然,
话剧的动作与对话也需要某种程度的夸张,但比起戏曲来,
总是更接近生活的本来面貌。因为在反映生活上戏曲与话剧
具有各自不同的特殊方面,所以有些情节适合于话剧,有些
情节则更适合于戏曲。不遵循这些艺术样式的特殊要求,势
必不能发挥其各自的特长,形成内容与形式的不协调,破坏
特殊艺术样式应有的艺术效果。
肯定各艺术部门的相对独立性和艺术种类的多样性,这
并不否认各种艺术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一致性。历史上许多理
论家从时间、空间,听觉、视觉,动、静,以及内容、形式
等各个方面,对艺术进行的分类研究,实际上就是认识和发
现某些艺术的内在的深刻联系和彼此相通的共同规律。例
如,中外许多美学家都曾指出,雕塑是静止的舞蹈,舞蹈是
活动的雕塑;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等等。
这些意见从内容和形式的共性方面,指出某些艺术部门之间
的密切联系。只要不是因为强调它们之间的联系而忽视了它
们之间的差别,这些意见对艺术家的成长都是具有积极意义
的。人们的审美需要不仅具有不同的特点,而且具有共同的
心理活动的规律。人的各种活动和能力有相互联系,直接诉
诸视觉的绘画并不止于视觉的作用,直接诉诸听觉的音乐也
不止于听觉的作用。而且,视觉活动的规律和听觉活动的规
律有许多共同之处。譬如,舞蹈的视觉形象,与音乐的听觉
形象之间的内在联系是极为明显的;而静止的建筑艺术与节
奏感显著的音乐之间的共通点,也说明了事物运动的深刻的
内在的规律性。同是诉诸视觉的雕塑和绘画,都要遵守视觉
的形式美的规律;虽然建筑和雕塑在性质上大有区别,却都
同样要求其造型的形体的外廓具备肯定、明晰、单纯的形式
感。诗的朗诵,虽然不同于歌唱,却也要遵循着一定的音乐
的听觉要求。中国绘画在服从视觉形象真实感的条件下,发
挥了各种用笔的技巧,使中国绘画在线条以至墨色的运用
上,与音乐、舞蹈的节奏有着深刻的联系。而中国的戏曲综
合利用各艺术种类(戏剧文学、音乐、舞蹈、绘画等)的特
长,融合成一个整体。这些不同的因素虽然互相制约,却产
生了特殊的表现力,给人以丰富的艺术享受。中国的书法艺
术,虽然诉诸人的视觉,却并不再现客观现实的具体形象,
因而欣赏书法艺术的经验,不仅与绘画有联系(所谓“书画
同源”),而且与欣赏音乐的听觉经验有着共同之处,而与具
有较多表现因素的舞蹈,更有深刻的联系。由于人的各感觉
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觉作用,所以尽管诗与画的对象有其
不同的特殊方面,不同的再现方式,却也可能达到“诗中有
画、画中有诗”的所谓诗情画意相统一的境界。同理,音乐
可以引起画面的联觉。中国民族音乐琵琶曲《十面埋伏》,
就仿佛使人面临着准备战斗的图画,特别是引起战斗者的心
理和情绪的体验。诗更具有一定的音乐性。“红杏枝头春意
闹”,就是利用联觉的熟知的例子。各艺术种类之间的联觉
作用,基于人在现实生活与艺术欣赏中逐渐积累起来的审美
经验。春天盛开的杏花,那热烈的形体肷剩谌嗣堑闹鞴鄹芯
跎峡梢砸稹澳帧币狻?/P>
此外,各艺术种类所使用的物质手段固然是各不相同
的,语言、声调、形体、色彩等等都有各自独特的性能和规
律性,但作为自然的物质材料,它们之间又具有本质上的统
一性,遵循着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如书法家、画家所强调的
“知白守黑”或“计白当黑”等有关笔墨的知识,一切关于
对称、整齐一律、对比、照应、强弱、虚实、隐显等等——
一切对立统一的知识,就是对立统一这一根本规律在艺术领
域中的具体运用。因而人们可以从音乐欣赏中对雕塑、建筑
的节奏感以至旋律性得到启发,也可以从舞蹈或音乐的欣赏
中,对绘画、书法有相通的领悟。
由此可见,某些艺术种类适当地利用其他种类的特长,
可以丰富自己的内容,增强艺术的感染力。正是由于各个艺
术部门都有各自的特点,它们在运用特定物质材料和表现特
定对象上都分别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某一艺术部门在可能和
必要的情况下,运用别的艺术部门丰富的经验和手法,不仅
是应该的,而且是重要的。就艺术修养而论,画家要有诗人
审美的敏感和丰富的想象力,诗人要象画家那样善于从可视
的对象里,直觉到自然的社会性,例如“感时花溅泪,恨别
鸟惊心”的能力。中国古代的王维或西方近代的罗丹,他们
的作品或言论表明,别一部门那规律性的知识,对本部门的
创作实践具有很大益处。
正确地认识艺术种类的多样性与统一性,从理论上阐明
各门艺术的特长和局限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渗
透,显然有助于艺术家更自觉地掌握艺术创作的规律,也有
助于提高欣赏者的审美能力。
本文发布于:2023-04-27 19:28:4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51789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