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透明和不透明》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与学情整数有哪些 分析】
透明与不透明一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奇妙的光”中的第二课,本
单元与儿童的生活世界相联系,借助物体的透明、半透明、不透明现象,用玻璃纸看世界发现
颜色的变化,让他们积累对光现象认识的科学经验,当他们有了对物体是否具有透明的属性,
才能认识影子产生的条件,这一主题也会帮助儿童认识“遮光物是否透明会影响影子颜色深浅”
奠定基础,是幼儿园“能探索并发现常见物理现象产生的条件或影响因素,如影子、沉浮等”
的进阶学习,也为学生到中高年级学习光源、光的传播、光的反射、太阳光的组成等作好铺垫。
通过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我发现,本课重点通过观察一些典型的物体,发现光可以透过
某些物体或材料,知道物体分为透明、半透明、不透明三种;通过联系生活,了解不同透明度
材料的作用与运用。事实上从科学概念上来说,透明与半透明没有明显界限,甚至不透明都是
相对的,简单地把物体的透光性分成“透明、半透明、不透明”,不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思考,
会降低本节课的教育价值。为此,在教学中有必要探究一下透明度除了材料本身的特点,还受
厚度、光滑度和杂质情况的影响。
另外,讨论物体的透明度,离不开光的相关特性的支撑,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总认为人
眼看到物体是人主动获取信息的过程,忽视了物体反光入射到人眼中产生影像的本质,所以有
必要在研究物体透明度时,进一步了解光与视觉现象的关系。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一些典型的物体,发现光可以透过某些物体或材料,知道物体在透明度上存
在差异,大致可分为七一建党节手抄报 透明、半透明、不透明三种情况,了解各自的不同特点。
2.通过联系生活,了解不同透明度材料的应用与作用。
3.通过了解不同透明度材料制作的产品,体会科技产品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
【教学重点】
透明、半透明、不透明物体材料的特点和性质。
【教学难点】
认识到透明度与光的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不同透明度的灯泡(含点亮装置)、可视和不可视的储物箱,不同透明度的手
机壳(3种)。
学生分组材料:(1)玻璃片、毛玻璃片、瓷砖片。
(2)塑料垫板、保鲜袋、练习本、打印纸、装有水的透明玻璃杯。
(3)可以点亮的透明、半透明灯泡各一个。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1、谈话:请大家看看窗外,你能看到哪些景物?如果我们把窗帘拉上,还能看到这些景
物吗?
2、请把你看到的和想到的和大家一起交流一下。
3、交流感受。
4、通过观察和讨论,我们知道,透过玻璃我文艺复兴的先驱 们能看到外面的景物,厚的窗帘遮挡了外面的
景物,透过薄纱窗帘看到外面的景物模模糊糊。我们给这三种物体起个名字,像玻璃那样能够
清晰地看到对面的景物,这样的物体叫透明物体,像厚窗帘那样能完全挡住对面景物的物体叫
不透明物体,像薄纱窗帘那样看对面景物模模糊糊的物体叫半透明物体。
板书:透明、半透明、不透明
外面的光线透过玻璃,可以到达我们的眼睛,我们就很清晰地看到了外面的景物;厚的窗
帘能够遮挡住外面的光线,使我们看不到外面的景物;而光线透过薄纱窗帘后,我们看到的景
物模模糊糊。
像平板玻璃那样
[设计意图:探究活动从问题开始。引导学生对窗户、窗帘的不同遮挡效果,初步认识透
明度现象;同时,以典型的户外光线射入的现象,引导学生关注光的来源以及传播过程,从而
推断出光的传播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
二、学会辨别透明、半透明、不透明的物体或材料
1、 提问:我们常见的材料中,哪些是透明的?哪些是半透明的?哪些是透明的?
2、 那么就让我们利用手中的材料,动手试一试看看哪些是透明的,哪些是半透明的,哪
些是透明的。
分组实验
教师提出活动要求:
①师将教室窗帘、灯全部打开,确保教室里光线比较强。
②生将准备的科学教材摆放在桌上。
③分别将玻璃片、毛玻璃片、厚纸板等各种材料挡放在教材封面前方10cm—20cm(小心手
指划伤)。其他小组成员观察隔着玻璃片看到教材封面图案的情形。
④将观察的结果记录在实验记录单上。
透明与不透明材料实验记录单
第 紫薇盆景 小组
检验材料
透明 半透明 不透明
玻璃片
毛玻璃片
厚纸板
塑料书皮
玻璃纸
拷贝纸
……
检验结果4年级数学手抄报
3、汇报交流:请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描述你看到透过各种材料看科学书封面时观察到
的现象,说出你的结论。
三、探究物体透明现象的原因
1、我们透过窗户玻璃能看到窗外的物体,是我们的视力穿过玻璃到达外面的物体上,还
是外面物体的光线穿过玻璃到达我们的眼睛里呢?
[设计意图:人眼看到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线进入眼睛,被眼睛感知,这是前一节课
学过的内容,这个问题旨在回顾上节课知识,在此基础上认识物体反射的光线穿过玻璃到达人
眼,我们就看到了物体。]
2、启发讲解:通过前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人眼看见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线进
入到我们的眼睛里,我们就看到了物体,看到物体必须有光线。我们透过玻璃能看到对面的物
体,也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线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大家请看大屏幕上的这两张照片,一张是夜晚外面灯光很亮,一张是外面没有灯光。我们
看外面景物的效果不同,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讲解:外面没有光线,物体就没有反射光线穿透玻璃,我们就看不
到外面的物体。所以说,透明现象是物体的光线穿透玻璃造成的。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事例分析透明现象的成因,同时呼应解答导入时的问题。]
3、那么有的物体透明,有的物体半透明,而有的物体不透明,光线在照射到这些不同物
体的上面,结果有什么不同?请各小组一起讨论一下。
4、要弄清这个问题,让我们来一起做个实验验证一下。
分组实验:用带图案的手电筒分别照射纸屏(用A4纸代替),透过的光线会在纸屏上留
下图案,分别用这只手电筒照射透明玻璃、半透明玻璃和厚纸板,仔细观察在纸屏上看到的图
案在亮度和清晰怀孕可以吃芋头吗 度上有什么不同。
汇报总结:带图案的手电筒发出的光,照到透明玻璃时,纸屏上的图案明亮清晰;照到半
透明玻璃时,纸屏上的图案暗淡模糊;照射到不透明的厚纸板,纸屏上完全看不到光斑。
这说明,透明物体能透过全部光线,半透明物体只能透过部分光线,不透明物体不能透过
光线。
四、探究物体透明程度的不同及部分影响因素
1、提问:半透明物体的透明程度都是一样的吗?
2、分组实验:两个小组合作,比较透过两层半透明塑料观察教材封面和透过一层半透明
塑料观察有什么小学英语课堂游戏 不同。得出结论:半透明物体越厚,透明度越差,物体透明程有关感动的作文 度跟材料厚度有
关系。
3、水和空气都是透明物体,如果水和空气中有很多杂质,透明程度会有什么变化呢?
演示实验:物体透明度与物体的纯净程度有关。
大家请看,这是个玻璃杭州周边游 水槽,我们透过玻璃水槽中的水,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到对面的物体,
我现在向水里加牛奶,大家注意看,随着牛奶的增加,水的透明度会有什么变化?
结论:透明物体里的杂质越多,透过光线就越困难,透明度就越差。这也是沙尘天气空气
能见度比较低的原因。
4、物体的平整程度也会影响透明度
把一张透明塑料揉皱了以后,原来透明的塑料也会变得不透明了。
[设计意图:了解物体透明度是不同的,材料性质影响着材料的透明程度。]
五、 认识不同透明度物体的实际用途
(一)观察、比较两种灯泡的不同之处
1. 出示两种不同的灯泡,观察比较两种灯泡的玻璃有什么不同。
两种灯泡玻璃“透明”、“半透明”,透明灯泡能看到里面的灯丝,不透明灯泡看不到
里面的灯丝。
2. 比较两种灯泡发出的光有什么不同。
教师演示点亮两种灯泡,通过观察引导学生说出,一个光线强一些比较刺眼,另一个光线
弱一些,比较柔和。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比较、描述两种灯泡的玻璃和灯光的不同,发现透明、半透明物
体(或材料)的透光效果的变化,以便引出物体透明度的应用。注:如时间不足可略去本活动。]
(二)不同透明物体的用途
1. 观察可视和不可视的储物箱图片,思考:你会在什么情况下使用他们呢?
2. 交流、讨论。
3.分别观察书P36页和P37页图(汇报时PPT展示),小组讨论“在什么情况下你会选择
不同的物体”?
4、合理即可,说出理由。
[设计意图:通过一组透明、不透明物品的具体场景的运用,让学生知道需要根据实际的
需要选择合适的物品,体会到这些产品的实用性与创意性。]
六、 小结和课后作业
我们这节课研究了透明、不透明和半透明现象,知道了物体的透明度与它能否透过光线和
透过光线的程度有关,了解了这些材料的特点和应用。课后大家完成这样一个作业:
“如果你有一间小书房,你会选择用什么材料来制作房门、书柜门、窗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让学生动脑想、动手做、动口说,是科学探究过程中都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师如何让学
生既动手又动脑、动口,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科学探究过程中去呢?《透明与不透明》一课的
教学给了我许多有益的启迪。
一、活用教材,拓宽科学探究的空间
《透明与不透明》这课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教材,我从教材编排特点和学生年龄特点入手,
对教材进行合理地整合,采用新理念新教法进行教寻物启事范文 学。首先,以“玩各种透明镜子”导入激
趣,创设探究情境,以学生常见“凸透镜点火”的现象,引导学生大胆质疑,集体讨论释疑,
以分组实验鼓励学生大胆操作,仔细观察,深入探究“物体的透光性”的关系。其次,将教
材中的“观察一”、“观察二”进行有机合并,通过学生动手实验,感受探究的乐趣。第三,
恰当运用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放手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科学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我在本课的教学中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课
堂上我抓住学生好奇、好玩、好动的心理,放手让学生进行实验,给学生提供了科学探究的
机会,保证学生的探究时间,让学生亲自感悟“物体成像”的过程,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
时,更增强了科学探究的能力,科学素养得到全面的提高。
三、联系实际,加强科学与生活的结合
科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在教学中,我注重科学与生活的联系,引领学生将生活中事
例融入课堂,让学生真正领悟科学课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真正体验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本文发布于:2023-04-27 16:36:5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51768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