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黄土高原窑洞的认识与学习收获

更新时间:2023-04-27 02:11:55 阅读: 评论:0


2023年4月27日发(作者:诊所管理系统)

对黄土高原窑洞的认识与学习收获

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民居赏析》我对黄土高原窑洞的认识最为深刻,在中国的中西部,

有一片由黄土堆积成的高原,这就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高原。由于地壳运动和漫长时期的流

水侵蚀作用,高原切割剧烈,形成了塬、梁、峁、川相间并出的一种特有的地貌景观,就像

雄阔的大海,一波接着一波,一浪接着一浪,尽显大自然的韵律。黄土高原有多大、多广袤,

它包括太行山以西、秦岭以北、青海日月山以东、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横跨中西部7省,

面积53万平方公里。在200多万年前,青藏高qq头像图片大全 原隆起,形成了几条大河,其中一条义无反

顾地向黄土高原奔来,黄土把这条本来是蓝色的河染成了黄色,这就是黄河。滔滔黄河水滋

润了这片广袤的高原,于是在这片大地上诞生了人类,这就是中华民族的祖先。

黄土高原、黄河、黄皮肤的中国人,三位一体,人与自然相生与共和谐相处。

人类从森林中走出来,是人类进化路上迈出的最大的一步。走出森林的人类必须寻找新

的栖息场所。在中国南方和北方可以寻找到天然的岩石洞穴,譬如北京猿人到山顶洞人,

后有50万年的时间,把北京两南community 郊周口店龙骨山的洞穴作为繁衍生息的住所。而在黄土高

原几乎没有岩石洞穴,我们的远祖从穴居动物掘穴而居得到了灵感,于是在黄土高坡上崛洞

而居,以躲避猛兽的伤害和遮风挡雨,这又是人类进化的一大进步。从穴洞到窑洞,大体在

人类文明的黎明时期,即新石器时期。

窑洞作为居所是人适应生存环境的一种无奈的选择。

最初的窑2020年高考时间 洞应当是很简陋的,譬如挖一个很不规则的洞穴,然后在洞口修建简单的门窗

便于采光和进出。后来由于工具的先进性、建筑材料的选择性、建筑技术的提高,再加上人

对住宅舒适性和美学的追求,窑洞民居也变得壮观华丽了。

中国窑洞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适应气候,生土材料施工简便、便于自建、造价低廉,

有利于再生与良性循环,最符合生态建筑原则。

窑洞是在黄土中挖掘的,只有内部空间而无外部体量,所以它是开发地下空间资源、

高土地利用率、节地的最佳建筑类型。

窑洞深藏土层中或用土掩覆,可利用地下热能和覆土的储热能力,冬暖夏凉,具有保温、

隔热、蓄能、调节洞室小气候的功能,是天然节能建筑的典型范例。

窑洞民居受各个窑洞区自然环境、地貌特征和地方风俗的影响,样式纷繁、千姿百态。

从建筑布局和结构形式上划分,可归纳为以下三种基本类型。

靠崖式窑洞:主要在山脚下、山坡以及黄土原冲沟的边缘地区,窑洞靠山崖,前面有开阔的

川地,通常加强英文 顺应山势沿等高线呈曲线或折线排列,与自然环境协调统一。这种窑洞是黄土高

原冲沟村落的主要居住形式。

下沉式窑洞:下沉式窑洞实际上由地下穴居演变而来,也称地下窑洞。在黄土高原的干旱地

带,没有山坡、沟壑可利用的条件下,居民巧妙地利用黄土的特性(直立边坡稳定性),就地

挖下一个方形地坑,形成地下四合院,第后再向四壁挖窑洞。这种窑居形式广泛分布于渭北

平原一带。

独立式窑洞:从建筑和结构形式上分析,独立式窑洞实质上是一种掩土的拱形建筑。先以夯

土或砖石形成基墙,而后在其上用砖石悲观的人 起拱发券,最后上部覆土完成。这种窑洞四面临空,

故布局灵活,可形成三合院、四合院以及窑房混合院落,应用非常广泛。目前陕北新建的窑

洞民居多是这种形式。

空洞的空间布局,一般修三孔或五孔,顶部呈半圆形,结构基本是直掌块顶,外映山红树 高内低,

泥加固,常以院子为中人,中间为主窑,两侧为边窑,“一主二仆”式..一主囚仆”。从结

构和材料可分为:土窑、接口窑、石窑、砖窑

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民居赏析》我学习收获了许多,黄土高原已经存在了250万年了,

人类几乎与它同时出现在这个地球上。人类的生存本能要求必须适应自然环境,在此基础上

积极地利用自然环境,前者是思想准备,后者是靠力量和智慧,这就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

的生态观。窑洞民居在形式上较北方的深宅大院,南方水乡的亭台楼阁似显简单和苍凉,

她的文化蕴含并不落伍。窑洞少做作,出自天演讲稿范文 然,较少人工的精细雕琢;利用自然优势与自

然浑然一体。从现代观点看,窑洞民居保持生态平衡、自然景观以及节约土地、能源上的优

势很大。目前,在黄土高原上的梁峁川塬的高坡上的窑洞里还居住者四千万黄土高原人

空洞民居是在黄土中凿出的空间,突出表现了黄土地融为一体的质感美,具有淳朴的乡

土气息,具有鲜明的黄土特点。


本文发布于:2023-04-27 02:11:5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51641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