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鉴赏辞典》第四百六十六首《过山农家》(顾况)

更新时间:2023-04-27 00:15:35 阅读: 评论:0


2023年4月27日发(作者:截痕法)

《唐诗鉴赏辞典》第四百六十六首《过山农家》(顾况)

【篇目】

【作品介绍】

【注释】

【译文】

【作者介绍】

【赏析一~~赏析五】

过山农家

【中唐顾况六言绝句】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拼音版:

bn qio rn d qun shng,mo yn r w j mng。板桥人

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m chn bi ch yn n,qu x shi g

tin qng。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作品介绍]

《过山农家》是唐代诗人顾况(一说张继)创作的一首访问山农

的六言绝句。全诗二十四字,作者按照走访的顺序,依次摄取了山行

途中、到达农舍、参观焙茶和晒谷的四个镜头,层次清晰地再现了饶

有兴味的访问经历。作者绘声绘色,由物及人,传神入微地表现了江

南山乡焙茶晒谷的劳动场景,以及山农爽直的性格和淳朴的感情。格

调明朗,节奏轻快,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注释]

⑴过山农家:一本题为“山家”,说为张继所作。过:拜访,访

问。⑵嗔:嫌怨。焙茶:用微火烘烤茶叶,使返潮的茶叶去掉水分。

焙:用微火烘。

[译文]

走上板桥,只听桥下泉水叮咚;日过正午,茅草房前公鸡啼鸣。

不要责怪烘茶冒出青烟,应当庆幸晒谷正逢晴天。

[作者介绍]

顾况(727815?或约730806后),唐代诗人感悟母爱 。字逋翁。苏

州海盐(今浙江海宁)人。至德进士,一生官位不高,曾任著作郎,

因作诗嘲讽得罪权贵,贬饶州司户参军。晚年隐居茅山,号“华阳真

逸”。他是一个关心人民疾苦的现实主义诗人,诗歌主张与诗风都与

元结相似,善画山水。其诗平易流畅,常反映当时的社会矛盾。原有

集,已散佚,明人辑有《华阳集》。对白居易有一定影响,而且白居

易步入诗坛就是首先得到他的奖掖与提携的。赏析壹

壹/

这是一首访问山农的纪行六言绝句。六言绝句一体,整个唐代作

者寥寥,作品很少。顾况的这首六言绝句质朴清淡、萧散自然,写出

了地道的农家本色。

首句“板桥人渡泉声”,截取了行途中的一景。当作者走过横跨

山溪的木板桥时,有淙淙的泉声伴随着他。句中并没有出现“山”字,

只写了与山景相关的“板桥”与“泉声”,便颇有气氛地烘托出了山

行的环境。“人渡泉声”,看似无理,却真切地表达了人渡板桥时满

耳泉声淙淙的独特感受。“泉声”的“声”字,写活了泉水,反衬出

山间的幽静。这一句写出农家附近的环境,暗点“过”字。“人渡”

的“人”,实即诗人自己,写来却似画外观己,抒情的主体好像融入

客体,成为景物的一部分了。短短一句,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仿佛分享到作者步入幽境时那种心旷神怡之情。

从首句到次句,有一个时间和空间的跳跃。“茅檐日午鸡鸣”,

是作者穿山跨坡来到农家门前的情景。鸡鸣并不新奇,但安排在这句

诗中,却使深山中的农舍顿时充满喧闹的世间情味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茅檐陋舍,乃“山农家”本色;日午鸡鸣,仿佛是打破山村沉静的,

却更透出了山村农家特有的悠然宁静。这句中的六个字,依次构成三

组情事,与首句中按同样方式构成的三组情事相对,表现出欣赏造句 六言诗体

的特点。在音节上,又正好构成两字一顿的三个“音步”。由于采用

这种句子结构和下平声八庚韵的韵脚,读起来特别富于节奏感,而且

音节响亮。

前两句可以说是各自独立又紧相承接的两幅图画。前一幅“板桥

人渡泉声”,画的是山农家近旁的一座板桥,桥下有潺湲的山泉流过,

人行桥上,目之所接,耳之所闻,都是清澈叮咚的泉色水声。诗中有

画,这画便是仿佛能听到泉声的有声画。后一幅“茅檐日午鸡鸣”,

正写“到山农家”。在温煦的阳光卡罗尔和她的小猫 下,茅檐静寂无声,只传出几声悠

长的鸡鸣。这就把一个远离尘嚣、全家都在劳作中的山农家特有的气

氛传达出来了。“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王维《新晴野望》)。

这里写日午鸡鸣的闲静,正是为了反托闲静后面的忙碌。从表现手法

说,这句是以动衬静;从内容的暗示性说,则是以表面的闲静暗写繁

忙。故而到了三四两句,笔触便自然接到山农家的劳作上来。

“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这两句是诗人到了山农家后,

正忙于劳作的主人对他讲的表示歉意的话。诗人到山农家的前几天,

这里连日阴雨,茶叶有些返潮,割下的谷子也无法曝晒;来的这天,

雨后初晴,全家正忙着趁晴焙茶、晒谷。屋子里因为焙茶烧柴充满烟

雾,屋外晒场上的谷子又时时需要翻晒。因此好客的主人由衷地感到

歉意。山农的话不仅神情口吻毕肖,而且生动地表现了山农的朴实、

好客和雨后初晴之际农家的繁忙与喜悦。如此本色的语言,火锅配方 质朴的人

物,与跳棋棋盘图片 前面所描绘的清幽环境和谐统一,呈现出一种朴素、真淳的生

活美。而首句“泉声”暗示雨后,次句“鸡鸣”逗引天晴,更使前后

幅贯通密合,浑然一体。通过“板桥”、“泉声”表现了“山”:既

有板桥,下必有溪;溪流有声,其为山溪无疑。

前两句从环境着笔,点出人物,而第三句是从人物着笔,带出环

境。笔法的改变是为了突出山农的形象,作者在“焙茶烟暗”之前,

加上“莫嗔”二字,便在展现劳动场景的同时,写出了山农的感情。

从山农请客人不要责怪被烟熏的口吻中,反映了他的爽直性格和劳动

者的本色。“莫嗔”二字,入情入理而又富有情韵。继“莫嗔”之后,

第四句又用“却喜”二字再一次表现了山农感情的淳朴和性格的爽朗,

深化了对山农形象的刻画,也为全诗的明朗色调增添了鲜明的一笔。

六言绝句,由于每句字数都是偶数,六字明显分为三顿,因此天

然趋于对偶骈俪,趋于工致整饬,绝大多数对起对结,语言较为工丽。

顾况的这首六言绝虽也采取对起对结格式,但由于纯用朴素自然的语

言进行白描,前后幅句式又有变化,读来丝毫不感单调、板滞,而是

显得相当轻快自然、清新朴素,诗的风格和内容呈现出一种高度的和

谐美。如果按司空图的《诗品》归类,这首诗似属于“俯拾即是,不

取诸邻,俱道适往,着手成春”的“自然”一品。作者像是不经心地

道出一件生活小事,却给人以一种美的艺术享受。

佚名

赏析贰

贰/

这是一首纪行小诗。记述和描写自己夏日到山村农家的见闻。

“板桥人渡泉声”写自己行经山涧板桥,听到泉水流声。诗人并

未直说置身其间有些什么感受,读者却会自然联想起那种清幽舒爽的

山间境界是何等的宜人。

“茅檐日午鸡鸣”写到达农家的时刻已经是正午,农家风光最引

人注意的是简朴的茅屋,入耳的鸡鸣。其幽静与首句过桥可闻泉声军事类院校 的

境界相映成趣。两句已将题目全面呼应。

“莫嗔焙茶烟暗,且喜晒谷天晴”两句从农家主人之口下笔,写

山农陪着诗人参观焙茶劳作与晒谷的场景。焙茶工场烟熏、昏暗,晒

谷场地则天晴、曝晒,两者对于山农来说都是值得高兴的事,对于来

到山村观光的诗人来说,却可能因不习惯于烟熏日晒而不舒服。作为

主人,客气地说一声:请别见怪。这里,“莫嗔”和“且喜”是互文

见义,表现了山村农家对劳动场景的深厚感情和淳朴、爽朗的性格。

全诗富于诗情画意,自有一番闲适自得的情趣。诗人早年曾学画于王

默,是位吟诗作画的能手。这在《过山农家》中得到了体现。

这首诗采用六言句式,每句之中两字一顿,节奏鲜明,跳跃感强,

与纪行的事实和农家的喜悦心情正相合拍,富有格调自然淳朴的特点。

钱咏说:“作诗易于造作,难于自然”(《履园谭诗》)。看此诗的布局

呼应,句式修辞,便可知诗要达到自然的品格,确实并非易事。

佚名

赏析叁

叁/

唐德宗贞元五年(789),顾况的入朝荐引人、好友李泌去世,他随

后也因作诗讥讽权贵被贬为饶州(今江西波阳)司户参军。同年,韦应物

出守苏州任刺史。这首山行农家小诗,可能就是在被贬途中,与韦等

应酬唱和,一路潇洒走来(生性乐观,对贬谪并不太在意),经过山村农

家的即兴之作。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作者由阅读海报 远及近,缓缓走来。

经过一道溪水,上面用木板搭成小桥,桥上人在走,桥下水淙淙,桥

板“嘎吱”响,清泉叮咚声,形成一曲富有山村风味的二重奏。走到

正午,已到农家茅檐。艳日当空,公鸡误以为太阳刚出,大声鸣叫。

山村农忙时节,喧闹而繁忙,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莫嗔焙茶烟

暗,却喜晒谷天晴。”农家主人一见客人来了,非常热情,迎进茅舍,

连声道歉,因为赶焙新茶,又烘又烤,把家里弄得乌烟瘴气,堂屋显

得十分昏暗。主人刚刚招待客人坐下,又搓着双手,再次道歉:因为

外面日头正烈,他没时间陪客,要赶紧出去,趁着天晴晒谷子。

这首六言诗,短短四句二十四个字,内涵却十分丰富,板桥、泉

声、茅檐、鸡鸣,绘出山村农家特有风景;焙茶烟暗、晒谷天晴,尽

显农家农忙时的生产生活气息;“莫嗔”“却喜”,展现山农朴实、

好客、爽快、勤劳和亲和的形象。语言明朗自然,格调欢快和谐,全

诗充满生活情趣,应是古代六言绝句之佳作。

佚名

赏析肆

肆/

这是一首六言绝句。诗人以轻松活泼的笔调,鲜明生动的形象,

再现了对山村农家的一次访问经历。

第一句“板桥人渡泉声”,写途中见闻。诗人跨山越岭去访问山

农朋友,忽然,峰回路转,眼前出现一座木板小桥。走在这桥上,不

觉兴味更浓;板桥,简朴古拙,暗示了山民的淳朴风格;山泉,叮咚作响,

反衬出山间的清幽平静。淡淡一笔,就渲染出身临山区的特有意兴。

第二句“茅檐日午鸡鸣”,即写农家门前的景象。这时,已经日

当中午,鲜红的太阳高照农家茅舍,屋前场院内,“鸡鸣桑树颠”,

充满欢乐的生机,给刚到的诗人以深刻的印象。

一二两句,重在写景。诗人采用白描手法,利用六言诗的自然节

奏,每句都表现了三组情事,把最具特征性的景象呈现在读者面前。

虽然每句之间省略了联缀性词语,但仍意象具足而意脉贯通。细细品

味,不难发现,诗人在对山区景物饶有兴味的描述中,不仅反映了山

民尚简淳朴的作风,而且透露出诗人那惊喜、赞赏的心境。

“莫嗔焙茶烟暗”一句,是山农陪诗人参观时的致歉话。“嗔”

是生气、嫌怨。“焙茶”是用微火烘烤茶叶,使之干燥,以便贮藏。

由于焙茶时会产生大量浓烟,所以主人很抱歉地请诗人不要因此而嫌

怨。又以十分兴奋的语气说:“却喜晒谷天晴。”收谷季节,最需要

太阳,而南方的夏天,又晴雨多变,现在正好红日当空,自然喜形于

色。刚说过“莫嗔”,马上又说“却喜”,传神的语言,使山农那爽

朗而幽默的性格跃然纸上。诗人虽然没有直接描绘山农们紧张的焙茶

场面和繁忙的晒谷景象,但由主人为焙茶的浓烟而致歉,又为天晴正

可晒谷而无比欣喜,读者已可领略到丰收的盛景。似乎那清香的茶叶

和金黄的稻谷就在眼前。

总之,这首诗处处紧扣山村的特色,又很自然地融入劳动生活情

事,从景写到人,从人写到境,生动地再现了访问山农的情景,具有

浓郁的乡土气息。如果说,孟浩然的《过故人庄》,通过“绿树”、

“青山”、“面场圃”、“话桑麻”和主人的盛情款待表现了田园风

光的清新、恬静和老朋友的真诚、热情,那么,顾况的这首《过山农

家》,则通过“板桥”、“焙茶”、“晒谷”和主人的率直语言,表

现了山村生活的繁忙、简朴和山农性格的爽朗、幽默。又由于采用六

言诗的形式,节奏轻松而感情欢快,句式整齐而音节浏亮,在描写农

家生活的诗歌中别具一格。

佚名

赏析伍

伍/

首句“板桥人渡泉声”。诗人首先截取了山行途中特有的景物来

描写。诗人走在横跨山溪的木板桥上,板桥下泉声淙淙。“板桥”就

是木板做的桥。可以说,每个读者在阅读此诗时,不由得想到温庭筠

《商山早行》中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诗句,感受到早行的

清冷中游子孤独寂寥的心境。而这里虽不是这深秋寒意的季节(我们

从诗人的“却喜晒谷天晴”可知),但“板桥”意象却赋予山中小溪

应有的特色,从而突出了诗人热爱自然之趣。同时,在写作技巧上,

诗人还运用了“以声衬静”的衬托方法,用淙淙泉声来反衬寂静的山

涧环境,使之更加幽静,这与“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

《入若邪溪》)和“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常建的《题破山寺

后禅院》)有异曲同工之妙。还要注意的是这首诗《过山农家》,但

诗句中没有一个“山”字,诗人却是运用了“画蛇添足近义词 因水而有山”来间接表

现“山”。在写“水”来描写了山之幽静,这也许更易于表达诗人所

希望的境界,声音更易于进入诗人的心灵,这样,比直接写瘦硬的山

来得更为有境界。

第二句“茅檐日午鸡鸣”。这一句较之第一句,在时空上发生了

跳跃。第一句也许写的就是诗人清早出发所见,注重了环境描写,也

点出人物(“人渡”中的“人”——诗人)。这一句中的“茅檐”照

应了诗题中的“农家”,也许是农家特色居处。辛弃疾在《清平乐村

居》中也描写过:“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日午”即指诗人来到

农家时的时间——太阳已中午时分。“鸡鸣”即指农家鸡的叫声。这

里,诗人抓住了农家 “茅屋”和“鸡叫”来突出深山农舍的特点,同

时也通过声音(鸡叫声)来表现农舍应有的气息,营造了浓郁的生活

氛围。

第三句“莫嗔焙茶烟暗”,这句则从人物着笔,带出了这一家是

以种茶为副业的农家。“嗔”即嫌怨。“焙茶”又称制茶(炒茶) 即用

温火烘茶,古代制茶技术。其作用是为了再次清除茶叶中的水分,以便

更好地保藏贮存。这里,诗人是站在山农的角度来写的,以农家主人

的口吻说的。我们从农家主人的话语中不但感受到了“焙茶烟暗”的

劳动场景——焙茶烟暗,也体会到了农家主人质朴、热情的感情。其

中“莫嗔”二字,极富情蕴地表现出农家主人爽直的性格。

第四句“却喜晒谷天晴”,这一句和前句连成一气,从两方面来

写的。我们都知道,在南方山区,收获季节往往是云多雨盛,说晴就

晴,说雨就雨,阴晴变化无常。诗中写农家为天晴而欣喜,是暗示了

农家的丰收。其中的“却喜”二字不但呼应“莫嗔”,而且表现出农

家对“晒谷天晴”的喜欢。联系上句,诗人通过空间的变化描写,由

地到天,不但突出了“焙茶”和“晒谷”,也通过农家主人的语言和

心理描写,刻画农家主简体中文 人感情的质朴和性格爽朗。

总之,顾况《过乳胶漆排行 山农家》按行踪顺序,依次选取了山行途中、到

达农舍、参观焙茶和晒谷晴天四个方面来展开,一句一个意思,层次

清晰,并由物及人,描写了山中特有的景物,表现出农家人的质朴性

格和农家生活的简朴,从而也暗示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的喜爱之情。同

时,诗歌格调明朗,节奏轻快,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佚名

点击辑期图标,畅游古诗文世界。


本文发布于:2023-04-27 00:15:3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51629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晒谷场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