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赤壁》教学设计(总4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
--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
杜牧《赤壁》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人教版八下第25课。
教学设想:
学生通过自己搜集诗歌所写的历史事件的资料,了解这件事的大概情况。
结合作者当时的情况体会作者通过诗歌想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2、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3、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学习重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课前预习:
1、学习熟读诗歌。
2、搜集诗歌中所写历史事件的资料。
3、了解诗人当时的处境。
4、
课堂学习:
一、 学生朗读诗歌,把握好本文的诵读节奏。
二、 教学新课
1、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由学生介绍本诗中所写的历史事件——赤壁之战的大概
情况。(写作背景)
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win键在哪 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起着决定
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当时,曹操揣率军号称一百万大军,击败刘表,占领
荆州,挥师东南,与孙、刘联军会战赤壁。在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的指
挥下,孙刘联军击败曹军,周瑜成了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2、作者简介
杜牧(公元803-约852),字牧之,唐京兆万年(即今属陕西省西安市)
人。唐文宗大和二年进士,历任监察御史,黄州、池州、睦州、湖州等地刺
使,也在朝中做过司勋员外郎、中书舍人等官纯白手机壁纸 。晚年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
世因称之“杜紫微”、“杜樊川”。
杜牧和李商隐是同时代人,都有着强烈的政治理想。杜牧比李商隐的遭遇
稍微好一些,但由于秉性刚直,屡受排挤,一生仕途不得志,因而晚年纵情声
色,过着放荡不羁的生活。
杜牧的诗、赋、古文都负盛名,而以诗的成就最大,他的诗风格俊爽清
丽,独树一帜,尤其长于七言律诗和绝句。作天津医保 品有《樊川文集》。
三、 学生再次朗读本文,强化记忆,要求学生最好能当堂背诵。
四、 了解诗的内容。
22
1、学生根据课文注释,小组讨论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2、小组交流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五,赏析诗歌
1、诗歌大意:
《赤壁》:诗人来到赤壁,偶然发现一支沉埋在江底泥砂中的断戟,磨洗
之后,确认西藏安全吗 是古战场的遗物。于是触景生情,抒发感慨:当年周瑜抗曹,使用
火攻假如不刮东南风,战争的结局又将怎样呢也许连二乔都会被曹操掳去关在
铜雀台吧
2、名句赏析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两句是议论,也是一种假
设,如果天不作美,没有东风相助,那么周瑜就不会战败曹操,“二乔”就会
成为曹操的战利品,深锁铜雀楼,供曹操享用。换言之,就是说当时从军事实
力方面看,周瑜根本就不是曹操的敌手,之所以胜了曹操,那是因为老天作
美,为周瑜提供了风向之便。是对周瑜的嘲讽,也是借以抒发个人才能得不到
施展的感慨。
这两句诗人发表议论,“东风”不仅仅指的是自然界的风,而是含有建功
立业各种条件和因素。曲折的反映出诗人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慨叹历史上
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似乎
又有另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
气。
3、作者写作特点赏析
第一,这一首七绝,是诗人借遗物而感兴,引起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
议论。此诗是一首咏史诗,诗篇的重心在后两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
深锁二乔”,写法上纯属议论,对此古今评家均无异议。但诗人对历史故实的
议论自有其特色,即用形象议论,而非为抽象评说,如此便使本来枯燥无味的
历史教训极具可视性和可感性,并能使读者深受其艺术力量的烘染,感到回味
无穷。具体说,便是末句写得尤为匠心独运,作者以“铜雀春深锁二乔”这样
一个生动场景告示读者,若东风不与周郎方便,那么将会是吴败魏胜,而不是
吴胜魏败的结局了。如此下笔,便叫形象性议论,便叫以点带面,以具体写抽
象,这是文艺创作的一般性规律,大凡稍有文学修养的创作家和文论家都深谙
于此。
第二,《赤壁》诗论史手法角度新颖。大凡咏史诗,诗人往往从名胜古迹
入手,咏叹物是人非一番,这样的模式沿袭已久,至刘禹锡可谓到达顶峰。后
人便难以超越,杜牧不愿再写与“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或“旧
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相同构思诗句,因此他在此诗中转移角度,
勇闯新路,以一把折断了的戟头为导引物,先将读者的视线与思维拉回悠远的
历史长河中,再去聆听他的一番高论。这便是杜牧的聪明之处,也是他咏史诗
高人一筹之处。此诗开端也是独出心裁,与其它咏史诗相比,显得新颖别致。
诗篇开头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在那一次大战中遗留下
来的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经过了六百多年,还没有被时光销
蚀掉,现在被人发现了。经过自己一番磨洗,鉴定了它的确是赤壁战役的遗
物,不禁引起了“怀古之幽情”。由这件小小的东西,诗人想到了汉末那个分
裂动乱的时代,想到那次重大意义的战役,想到那一次生死搏斗中的主要人
物。这前两句是写其兴感之由。
33
最后两句是全诗的重点,后两句是感叹,同时也是发表自己的议论,这议
论表示了诗人自己的历史观。诗人是用诗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看法,他不可能
象小说家,史学家那样用比较长的篇幅来表现,所以攫取了使战争能够取胜的
一个因素——“东风”写入诗中。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诗人并不从正面来说周
郎如何得到东风帮助取得了胜利,却从反向假设:如果不是在这次大战中的东
风,带给了周郎以方便,那么,胜败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就将重写。在这首诗
里,诗人匠心独运,以“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一形象而生动场景告示读者,形
象性的议论,或者叫以点带面的议论,以具体写抽象,这是文艺创作的红三十军 规律。
叙事、描写、议论、抒情熔于一炉是本诗的一大特点。这样论史的写法,
极具新意,不落俗套。
诗人在黄州(治所黄冈)任刺史,游览黄冈赤壁后感而作。而真正的赤壁古
战场是在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不管战场在什么地方,这首诗借一件古
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是必然无疑的。所以它仍然不失为怀古咏史
之千古名作。
课后作业:
1、背诵、默写本诗。
2、自己再找杜牧的另一首咏史诗并作作赏析。
附录一:《赤壁》教学反思
以历史入诗是比较难处理的。要将历史的议论具有极具可视性、可读性和
可感性,并能使读者感受到诗作的艺术力量更有难度。学生在学习咏史诗时,
不能只从诗句的字面意思来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而要结合写作的背景
及所涉及的历史事件来理解,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还有待加强。
附录二:《赤壁》课文解读
杜牧诗《七绝赤壁》鉴赏
唐朝诗人杜牧的这首《赤壁》绝句,应该说是流传久远,家喻户晓,妇孺
皆之。自唐起注家蜂起,赢得了众多的读者。而众多的注家如《樊川诗集注》
《唐诗三百首详析》《唐诗三百首新注》等等都对此作了详尽的解释。概括起
来不外乎两点:其一、假如东风不给周瑜方便,那么东吴早就灭亡,大小二乔
自然也做了曹操的俘虏,成为铜雀台中人,也就是说周瑜是侥幸地成功。其
二、推崇诗人,小凤仙与蔡锷 “以小见大”,“言近旨远”,善于用形象思维。这种就诗论
诗,古今同一的解释,寒雨认为似乎肤浅了一点。一首好诗不厌其烦地读上百
回,越读就越觉得这首诗有着更深一层的意义,需要发掘。
杜牧是晚唐时期著名的诗人,有“小杜”之称,他在政治上主张:对外消
弭边患,对内平定藩镇叛乱,中兴唐室,恢复统一安定的局面。所以他注重研
究“治乱兴亡之迹,财赋兵甲之事,地形之险易远近,古今之长得短失。”最
喜欢论证谈兵,将生平论兵心得,为《孙子》十三篇所注。而这部《孙子兵
法》,三国时期的曹操是整理过的。杜牧称赞曹操整理的版本“削其繁剩,笔
其精粹。”在《自撰墓志铭》中还特意提到曹公(操)注十三篇。由此可见,
杜牧是非常推崇曹操的。由于晚唐时期政治腐败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诗人忧
国忧民的热情和经邦济世的抱负都成虚空,所以诗人对一代英雄,壮志不酬的
44
曹操,当然要深表同情了。悲君之时亦自悲,诗人就把这种思想感情,寄托在
《赤壁》诗中了,有了上面这样一些背景材料,我们就可以就诗而论诗了美国飞地 。
杜牧任过黄州刺使,这首《赤壁》诗大致就是在黄州写就的,这也和以后
的苏东坡一样,是假赤壁之名,写赤壁之战,籍以寄托感慨。“折戟沉沙铁未
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是否不确定的英文 实有其事,还是诗人的虚构,这到不必去做索引考
证。关键的是诗人只是借此发端,“因小见大”,从江边沙滩古战场遗物,想
到当年战争的情景,“铁戟未销,人事已非”。《赤壁》实际上就是一首咏史
诗,一首凭吊古人的诗。诗人咏赤壁之战,吊曹操之古。表面上是在写周瑜,
而实际上是写曹操,着是众多的注家所忽略了的。所谓“东风”。我们确实是
不能拘泥与字面的。寒雨愚见这“东风”就是条件、机遇的代名词,也就是天
时、地利、人和,只不过是诗人形象地说法罢了。而这种说法又真的是符合史
实。那周瑜正是因为得了天时(东风)、地利(长江天险)、人和(孙刘联
军),才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才避免了二乔被掳、吴国灭亡的危险,这哪
里是“侥幸的成功”呢?其实诗人是在说:一柿之雄的曹操呀,就是因为受了
当时条件的限制,机遇的影响,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结合,结果最关键性的赤壁
一战失败,终于未能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可以清楚地看到,诗人是在吊念
呢!是在惋惜呢!是在7惜英雄、惺惺惜惺惺呢!这首诗如果从正面来写,应
该为“时代若与曹公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但是恰恰诗人没有“论言直
遂”,而是运用了一个假定的句式推出了一个肯定的句式。这种曲笔,到是糊
涂了更多的后来人和注释者。
推进一层,诗人也形象地论证了一条哲理:任何英雄人物都不能凭空地创
造历史,都是要受着时代的制约的。人和事业的成功是离不开条件,离不开机
遇的。从这个角度来说,这首怎么能够不说是一首深刻的哲理诗呢?一言以蔽
之,诗人所要抒发的是:如果当时的时代、条件、机遇都给了曹操方便,那么
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就不会失败,吴与蜀的霸业就要客落,三国鼎立就不会出
现。无疑地、曹操统一中国的大业也就取得了成功。这一段历史也许就要重
写。对于“锁二乔”,也不可拘泥于字面,既然二乔都做了曹操的俘虏,何况
其他?或许这样的解释有点荒唐,但是可以说这才是真正地符合诗人的用意和
写此诗的初衷。
就是这样一首构思奇巧,短而又精的小诗,却在后世引起了很大的争论。
宋人许酏在《彦周诗话》中说:“杜牧之作《赤壁》诗……,社稷存亡、生灵
涂炭都不问,只恐捉了二乔,可见措大不识好恶。”清人沈德潜在《清诗别裁
集》中说:“牧之绝句,远韵远神,然如《赤壁》诗,‘东风不与周郎便,铜
雀春深锁二乔。’近轻薄少年语,而诗家盛称之,何也?”误解此诗之人,倒
还情有可原;而贬斥此诗的人,确实乐不思蜀故事 让人惊骇。这可真的是“文章千古事,得
失寸心知”了!
鲁迅先生说:“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w 虽
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杜牧写诗推崇曹操,为曹操
壮志未酬而惋惜,是很有道理,颇有见地的。
推荐理由;作者对于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而且能提
出过去对诗歌含义理解错误的情况(如对诗歌后两句青春追梦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
春深锁二乔”所引起的争论),并加以解释。
55
本文发布于:2023-04-26 16:24:1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51575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