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己百教授成才之道管窥(改)

更新时间:2023-04-26 15:12:14 阅读: 评论:0


2023年4月26日发(作者:资产证券化abs)

于己百教授成才之道管窥

[ ]本文从中医理论功底深厚,临床医疗效果卓著;治学紧跟时代

节奏,临教加强理论创新;躬行验证老而弥坚,医教彰显大医风范等三方面

总结了于己百教授成才的经验,冀希对新一代中医的培养和名医的造就。

于己百教授(1920年~),山东省牟平县人,18岁时因仰慕其父北平华北国医学院第

一届毕业生、兰州近代名医父于有先生,并为继承家业而随父学习中医,并为人治病。

1947年经国家考试院特考及格,获中医师资格,遂就职于其父与师叔王仲英开办的兰山

中医夜校、兰山女同 中医学校,承担中药学课程的讲授,并在附设诊所诊病。1950年,先生

又以同等学历考人兰州大学医学院系统学习西医学。从此,先生集中西医学知识于一身,

于临床,于教学,都如虎添翼。这为先生后来参与筹建甘肃省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甘

肃省新医药研究所,以及甘肃中医学院学院等,并在中西医结合理论方面有所创见奠定

了坚实的理论基础。1955年,先生从兰州大学医学院毕业后,正式独立行医,先在甘肃

省卫生厅中医门诊部(甘肃省中医院的前身)、甘肃省中医院工作,任医师、主治医师、

研究室负责人和甘肃省中医学会副秘书长等职务,负责省中医院医疗、科研和教学的组

织工作及省中医学会的日常工作,同时还担任甘肃省党、政、军领导及外国专家的中医

保健医疗工作。后于1970年调离省中医院,负责甘肃省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甘肃省新

医药研究所的前身)并筹建甘肃省新医药研究所,并任研究所临床组组长、副所长和甘

肃省中医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第一届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理事等职,负责西学中班的

教学及研究所的临床组织工作,还组织相关人员编写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全套教材,亲

自担任中医学基础、伤寒论、中医内科学等课程的讲授,为培养甘肃省中西医结合人才

作出了贡献。1978年以后,调人甘肃中医学院,至1985年退休,历任中医内科副主任医

师、教授,中医学院筹备组副组长、副院长、院长等职务。在此期间,还兼任甘肃省第

五届人大常委、第一届中华全国中医理论研究会理事、甘肃省中医学会会长、甘肃省高

等教育学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顾问看图写话怎么写 、光明中医函授大学顾问、张仲景国医大

学名誉教授、甘肃省中医技术人员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主任、甘肃省高校教师职务评审

委员会学科评议组组长、甘肃省老龄委员会顾问等职。退休后,先生不甘于安享晚年,

仍在继续关心中医事业的发展。于1985年、1987年先后创办、成立“甘肃省离退休医务

工作者协会”“甘肃省名老中医诊疗咨询中心”,任董事长、常务副会长,并兼任第一中

医门诊部负责人,组织、吸收离退休名老中医坐堂应诊,集体办医,发挥名医专家所长,

热情为病患者服务,深受当地群众欢迎,常常排队应诊,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

1

效益。1986年将自己当时仅有的一万元储蓄捐给甘肃中医学院,作为“于己百奖学金”

的基金,每年用基金利息奖励四名优秀毕业生。1991年、1997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聘

为“八五”“九五”期间全国继承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老师,配备继承人三名,均

完成跟师继承工作,取得合格证书。

1947年经国家考试院特考及格,获中医师资格,隧悬壶金城,并就职于

其师叔王仲英开办的兰山中医夜校,承担中药学课程的讲授。1950年,他以

同等学历又考入兰州大学医学院,进行西医学知识的深造。1955年,兰州大

学医学院毕业后,先在甘肃省中医门诊部、省中医医院工作,任医师、主治

医师、研究室负责人和省中医学会副秘书长等职务,负责省中医院医疗、科

研和教学的组织工作及省中医学会的日常工作,并担负着甘肃省党、政、军

领导及外国专家的中医保健医疗工作。于1970年调离省中医医院,筹建甘肃

省新医药研究所,任研究所副所长,并负责甘肃省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工作,

还亲自担任中医学基础、伤寒论、中医内科学等课程的讲授,为培养甘肃省

中西医结合人才作出了贡献。1978年以后,调入甘肃中医学院,历任中医学

院筹备组副组长、副院长、院长等职务。在此期间,还兼任甘肃省第五届人

大常委、第一届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理事、第一届中华全国中医理论研究会理

事、肃省中医学会会长、甘肃省高等教育学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

顾问、光明中医函授大学顾问、张仲景国医大学名誉教授、甘肃省中医技术

人员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主任、甘肃省高校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学科评议组

组长、甘肃省老龄委员会顾问等职。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著有《新编中医

人门》《中医药简易方选》《中医基础理论》《伤寒论释义》及《中医内科

学讲义》等。于己百教授从医、执教60年,学验俱丰,擅长内、妇、儿科常

见病、疑难病的治疗。对中医经典特别是《伤寒论》之真谛领悟最精。现将

于教授成才之经验总结如下。

2

1. 中医理论功底深厚,临床医疗效果卓著

1.1 崇尚仲景学说、学识独具匠心

于己百教授学医之始,深受其父影响,尤其对于《伤寒论》之真谛领悟

最精。他研究《伤寒论》的最大特点是深究善思,尊古不泥,对于历代医家

研究《伤寒论》所提出的观点敢于质疑,发表己见。如他认为,《伤寒论》

原书篇名,均言“辨病脉证并治”,论中并无“六经”二字,故后世所

xx

谓“六经辨证”,实非仲景原意,应把它理解为是“六病”的代名词。据此

他提出“以六病辨外感,以脏腑辨杂病”的诊治原则,对于研究仲景学说以

及临床诊治疾病都有启发意义。

于教授指出:中医治病,首别阴阳,阴病、阳病是一个整体性的大证候

系统,它是正邪斗争所产生的整体性病理反应的总纲;而《伤寒论》中所言

“六病”则是从属于阴病、阳病中的整体性的分支证候系统;“脉证并治”

中的“证”则是整体性分支证候系统中的小证候系统。在“证”中还有单独

的症状,如发热、恶寒、头痛、脉浮等,它们都是“证”的组成部分,一般

不起临床诊断的决定性作用,通常将这些症状简称为“症”弄清楚‘阴阳”

“六病”“证”“症”的含义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对于《伤寒论》这部经典

医籍的学术思想和价值也就不难领悟了。

1.2 临诊病证结合、治疗善用经方

于教授不仅中医基础理论功底深厚,而且具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他

在内、妇、儿科的辨证论治方面特别强调病证结合。他认为为了提水浒传优美词语 高对疾病

的诊断辨证的准确性,克服处方用药的盲目性,临床诊治疾病,就应该辨病

与辨证相结合。于教授认为:中医治病则是以证为主,以病为辅侧重于整体

3

而兼顾局部,在治疗用药上重视扶正而兼顾祛邪,注重调动机体内在的抗病

能力。他还指出:就整休及辨证论治来说,中医优于西医,就运用现代科学

技术手段治疗疾病这点上来说,西医则优于中医。所以要想全面地准确地认

识一个疾病,就必须中西医结合诊断,辨病与辨证结合,取长补短,去粗取

精。

于教授在临床实践中,特别重视仲景方药的研究,临证时运用经方治病

可谓得心应手,左右逢源。他常以小柴胡汤、柴胡桂枝汤、大青龙汤等方加

减治疗感冒;以麻杏石甘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小青龙汤等方加减治疗气

管炎,肺炎等咳喘病证;以半夏泻心汤、旋覆代赭汤等方加减治疗胃病;以

酸枣仁汤、栀子豉汤等方加减治疗神经衰弱,虚烦失眠;以柴胡加龙牡汤加

减洽疗癫痫、精神病;以葛根芩连汤、白头翁汤、理中汤、桃花汤等方加减

治疗各型泻痢。以越婢加术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五苓散等方加减治疗肾

炎、水肿等病证;以桂麻各半汤加减治疗荨麻疹、皮肤瘙痒症;以麻杏苡甘

汤加减治疗面部黄褐斑、扁平疣;以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附子汤加减治疗

颈椎病、肩周炎;以甘桔汤、苦酒汤加减治疗咽喉炎症、声带水肿等。

由于他对仲景方的方义深透的理解,随证精当加减,恰到用量,肾骨片说明书 因而往

往力挽沉病,药到病除、颇受医界同仁之赞崇。

2. 治学紧跟时代节奏,临教加强理论创新

2.1 注重改革创新、力倡中西合参

于教授治学态度严谨,他认为中医要发展,就必须与现代科学相结合,

多学科进行研究,要勇于改革创新,绝不能墨守成规。早在七十年代,于教

授就曾提出利用现代科学知识,把中医的脏腑功能和现代医学结合起来,并

4

阐明脏腑的生理、病理,以及脏腑与体表、官窍相关的机理。在药物方面,

要研究并阐明中西药物的性味、功效及主治,以适应病证结合的需要。要根

据中西医学理论,实验研究新的方剂,研究、分析中药、方剂的功效,研究

剂型改革,合成新的药物。更为重要的是加强中医“证候病理学”的研究,

也是中医基础理论现代化的重要课题之一。他认为,中西医结合,从多学科

探讨“证”的客观规律,建立新的学科—证候病理学,将会使中医理论产生

质的飞跃。以此为突破口,还可能派生出“证候诊断学”“证候药物学”“证

候治疗学”等等。若再进一步深入发展,就可形成既有民族特色,又具有现

代科学水平,生理与病理、整体与局部相结合的新的医学理论、诊断技术和

治疗方法。

于教授认为现代医学科学的快速发展赋予了中医人更多的责任和使

命,我们不仅需要传承中医文明,更必须了解和把握现代医学发展的脉搏。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疾病谱国际辩论赛 不断发生变化,许多疑难病

症和危急重症必须引入现代医学科学手段加以处理,此时的中医院校培养对

象必须掌握现代医学知识,世界杯开幕 临床中能融会古今,学贯中西,知常达变,不断

地继承与创新,在临证处理中将能力发挥至极至。

2.2 医理自成机杼,精于临床实践

于教授耕耘杏林六十载,毕生致力于仲景学说的研究,他治学严谨,勤

奋善思,师古不泥,勇于创新。多年来,于教授潜心于中医病因学的研究。

他将中医病因分为五类,即六淫、七情、内伤、外伤、虫病等.其中内伤类病

因主要是指续发病因如阳伤、阴伤、气伤、血伤、饮食伤、劳逸伤等,这些

内伤续发病因,实际是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后,因功能的失调,器质的损伤,

5

代谢的障碍等所产生的结果。据此,于教授认为,中医病因不是完全指致病

因素而言,主要是指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后所产生的病理反应的证.中医探求

病因,之所以要“审证求因”,其理正在于此。于教授对于中医病因的这种

分类方法和认识,不仅是对中医病因学的充实和发挥,而且确实能有效地指

导临床的辨证论治。

于教授对于诊断学方面也提出了自己独到的看法,他一向主张,既有西

医现代科学技术的诊断,又有中医辨证的诊断,合起来才是“科学辨证的诊

断”。他认为,要使中医的诊断和西医的诊断逐步结合起来,使中医诊断方

法现代化,使各种证候找出科学的指标;使西医化学的或物理的检查具有辨

证性,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能的。因为外在的表现和内在的变化,是

一个疾病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如核酸、蛋白质、血象、内分泌、酶的变化、

代谢功能、神经功能改变、X线的表现、大小便的改变等,肯定与疾病的阴

阳、表里、寒热、虚实及脏腑功能状态,有着固有的极为密切的内部联系,

这正是中西医结合和中医现代化可能实现的基础。

于教授师古不泥,勇于创新的精神不仅体现在他对中医理论的研究和中

医临床的治疗上,而且还体现在他多年的教学工作中。他在编写西医学习中

医的试用教材时,即根据中医传统的理论和现代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成果,采

取“以证带病,病中辨证,病证结合”的体例,内容系统、全面,形式新颖、

条理,堪称中医学教材中的一株奇葩。

3.躬行验证老而弥坚,医教彰显大医风范

3.1 矢志传承中医铸造复合人才

于教授经常鼓励后学“立志成才,立业奉献”。他认为中医要发展,就

6

必须与现代科学相结合,多学科进行研究,要勇于改革创新,通过自己的奋

斗,绝不能墨守成规。他还经常告诫后学者,在成为名医的过程中“机遇也

很重要,没有机遇是成不了才的。当然还有自己的奋斗和社会的帮助”

于教授认为年轻中医生毕业之后,要把学校所学的知识转化为临床工作

能力,仍然需要读书、学习。要学好基础理论,学好经典著作,学好哲学,

学习中医医案,向病人学习,学习边缘学科知识,学习如何利用医学参考资

料,学习医学文献的写作和作学术报告的技巧等等。

于教授要求学生坚持终身实践,积累丰富的临床经验。具体方法如拜名

师,只有多拜名师,方可能汇各家之长,才可能成为中医大家;接受正规的

住院医师培养,在有经验的医师指导下从事医疗实践,可以避免一些纯中医

只可坐门诊,不能管住院病人的弊端;选择好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接受专

科专病培训,终身坚持专项或专病的研究和实践,是成为中医大家的必经之

路。

于教授倡导新一代中医生应在继承与创新中引领中医学发展。首先医生

成长的过程,就是实践、思考和知识不断结合的过程。其次培养总结能力和

科研能力,把自己在实践中和科学研究中的成果、经验,写成文章发表或作

学术报告交流。最后著书立说,引领学科发展,年轻中医应当在搞好临床、

教学、科研的同时,不断地升华其研究成果,及时捕捉学科发展动向,总结

经验,积累资料,整理医案,观察病例,撰写文章,著书立说,将自己的学

术特色传播出去,达到引领中医学科发展的目的。

3.2 求道勤奋严谨堪称吾辈师表

于教授耕耘杏林六十载,毕生致力于仲景学说的研究,他治学严谨,勤

7

奋善思,师古不泥,勇于创新的精神,实为后学之楷模,吾辈之师表。作为

当代杰出的中医学家,于教授在其60多年的医学生涯中,以振兴祖国医学

为己任,精研医理,勤奋实践,兢兢业业,矢志不移,其严谨的治学精神和

突出的医学成就,深为医药界所敬仰。

于教授指出:初学中医的关键,在于养成背诵、默读的习惯。背诵,不

但背李旦和李显 歌诀,还要背经典著作的部分原文。一篇文章能够反复不断地熟读背诵、

深思联想,这不但能够加深记忆,而且能够悟出其中奥妙,领会其精神实质。

同时还要注意勤查、勤写、善思,即遇到古典医籍中的生字梦见摘苹果 、难词及文义有

不明之处,随时查阅字典、辞典,并参考历代名家注释,对其不同学术见解,

以求领会其精神实质;勤写即勤于写心得笔记,每读完一本书,一篇文章或

一个病证都应记下自己的收获、体会、见解;对问题还要善于思考,归纳分

析,提出个人见解。

于教授还指出:初学中医更应该在经典医籍上下功夫,

《黄帝内经》《本

草纲目》《伤寒论》《金匮要略》《衷中参西录》等,

打好基本功,而后循序渐进,

兼及诸家,才能视野宽阔,进而在某一专题上深入的研究。于教授通过口传

面授,将自己学术见解,独到的临床经验,毫无保留的传授给青年教师和徒

弟,以使自己的学术经验后继有人。

“霜叶红于二月花”。年逾古稀之年的于己百教授,每天仍在勤奋不息,

时刻不停地工作,以迎接新的人生历程,向人们展示生命的价值。于教授的

这种刻苦钻研,严于继承,勇于创新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

8

他认为,中医理论深奥,没有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毅力和活到老、学到老的恒心,

是不易掌握和领会的。《黄帝内经》 学好医家之宗,打好基础 《本草纲目》:知药物

之性味。《伤寒论》:知辨证、治疗之方法。犹太历史 《金匮要略》:知脏腑辨证和杂病的辨证与治

疗的方法。《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奠基之作,其丰富的理论至今还没有人能把它完全解

析,更莫说有否其它的专著能超过她;《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即《伤寒杂病 论》,是

奠定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重要著作,其中的理法方药,现代更是经常使用;《温病条辨》

是清代的著作,是对温病学发展的重要著作。四大经典是中医由经验水平上升到科学理

论层次的里程碑,如果我们直接学习他们,将有助直接通往成为辨证论治之医的水平,

更能体现到理、法、方、药的统一。

于教授在临证时十分强调抓主症,他认为主症是纲,抓住了主症就是抓住了

疾病的纲领,纲举则目张。于教授治疗疾病,胆大心细,高屋建瓴,圆机活

法,知守善变,不落窠臼。推重经方,不薄时方。主张方证相对,有证有方,

在诊治许多疑难重症时,每能出奇制胜,化险为夷。

9


本文发布于:2023-04-26 15:12:1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51569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下一篇:中国壁画史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