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年级语文课程《劝学》教学设计

更新时间:2023-04-26 13:59:43 阅读: 评论:0


2023年4月26日发(作者:方山子传文言文翻译)

《劝学》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名称 《劝学》

姓名 工作单位

年级学科 高一语文 教材版本 人教版

一、教学内容分析(简要说明课题来源、学习内容、知识结构图以及学习内容的重要性)

在文言疏通方面,课下注释罗列的比较具体,因此翻译难度不大;在内容理解上本文为议

论文,结构较清晰,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学生也可快速掌握内容并理清思路结构。因此,

整体来说此篇文章难度不大。另外,此篇文章为高考64篇文言文中必背篇目,因此,背

诵默写任务必须认真落实。

二、教学目标(从学段课程标准中找到要求,并细化为本节课的具体要求,目标要明晰、

具体、可操作,并说明本课题的重难点)

1. 知识与技能:

①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文言句式

等;背默课文。

②了解本文的议论结构,学习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2.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掌握本文的文言知识点,并学习掌握本文比喻论证和正反对比论

证的论证方法;

3. 情感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学习方法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对预备知识的掌握了解情况,学生在新课的学习方法的掌握情

况,如何设计预习)

通过初中阶段对文言文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文言文学习的技巧和方法,因此

本节课的教学形式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老师点拨为辅。在课前让学生提前疏通文意并分

类归纳文章的文言知识点,有不明白的地方标注在课本上。

四、教学过程(设计本课的学习环节,明确各环节的子目标)

一. 导入:

古乐府诗《长歌行》 有云: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少年时

人的一生都处于不断的学习中。大家有没有想过,我们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

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呢?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

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

二.作者介绍:

荀子(约公元前313238)名 , 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

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学者,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

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认

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

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

《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三.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劝有劝勉、鼓励之意。作者在这篇以《劝学》

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

养高尚的品德。

四.疏通文意、整理文章重点文言知识点:

1. 首先,听教师范读一遍,同学们认真看课文,注意字音、句读及语调。 gop

l 参省cn xng zh 须臾y q y xng jio ku qj

n qi lu o shn

2. 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句读,读得抑扬顿挫。

3.学生个别朗读课文, 根据学生朗读情况,正音及强调某些句子的句读。

4. 学生展示自己归纳的文言知识点,列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小组讨论交流,并翻译下列重

点句子,注意要“直译”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假舆马者,

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

焉。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用心一也。

10分钟后老师观察学生交流的结果,看是否还有疑难字词未得到解答,进一步归纳文章

的文言知识点,检查学生对重点句子的翻译情况) 法布尔

1. 梳理文言知识点: ①通假字: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智慧 虽有槁暴,不复挺

者。 “有”通“又”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生”通“性”

资质,禀赋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活到老学到老英语 “輮”通“煣”,使弯曲 ②古今异义 假舆

马者

古义:借助,利用 今义:不真实 蟹六跪而二螯

古义:蟹脚 今义:两个膝盖着地的一种姿势 金就砺则利

古义:指金属制的刀剑等 今义:黄金的简称 用心一也

古义:因为心思 今义:专心、认真 爪牙之利

古义:爪子和牙齿 今义:坏人的党羽或帮凶

③重点实词:劝、学、青、中、极、致、假、绝、兴、功、强、用 ④重点虚词:于、者、

而(课堂上只讲解“而”,其他两个字要求学生课下归纳)而:连词,表转折,可翻译成

“却”“但是”: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连词,表递进,可翻译成“而且”“并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连词,表因果,可翻译成“因而”: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圣心备焉。 连词,表修饰,可翻译成“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词,表假设,可翻译成“如果”“假如”:锲而.

舍之,朽木不折 连词,表并列,可翻译成“和”“与”:蟹六跪而二螯 ⑤词类活用

动词的使动用法: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名词作状语: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名词用作动

词: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⑥文言句式:

判断句:青,取之于蓝

固定格式:无以至千里“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下文“无以成江海”“无

以”同此)冰,水为之 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2.翻译重点句子: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所以木材经

墨线量过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

且每天对自己进行检查反省,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行为也不会有过错了。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善于走路, 却可以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善于游水,

却可以横渡江河。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积累善行,养成良好的品德,于是精神就能达到很

高的境界,智慧就能得到发展,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

4.蚓无奥运会知识 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用心一也。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

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五.小结本课时:

本节课的重点是疏通并归纳了文章重点的文言知识点,其中“而”的用法很重要,请在理

解的基础上认真记忆、积累。并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1985年出生 尝试背诵文章。

六.布置作业

1.梳理本文“于”“者”的用法。 2.背诵第一、二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知识导入

提问一些重点的实词和句子的意思,如劝(劝勉、鼓励),绝(横渡)„„ 翻译:蚓无爪牙

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用心一也。二.整体感知全文

1.读课文,根据标题,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2.中心论点明确了以后,第二三四段与第一段是什么关系?它们分别在谈什么? 明确:二

三四段是对第一段的分说,即是全文的分论点: 第二段: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 第三段:

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四段:学习要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方法。 3. 分析第二段:第2段互动探讨课文分析:

求学生找出本段论述的事物及特点。

明确:第一层“青出于蓝” “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

第二层“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 第三层“木受

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

——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 几个比喻论述了学

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人的智能、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慧明达,不犯过错。

4. 分析第三段:

提问:要求学生找出本段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

明确: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说明“善假于物”的?

明确:从四个方面说明。即:登高而招见者远,顺风而呼闻者彰,假舆马者致千里,假舟

楫者绝江河。最后一句是对以上四种情况的归纳总结,说明学习的作用在于弥补自身不

足。

第三段作者又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设喻说理

请指出来,并说说这些比喻句是为了论证学习的哪一方面进行劝学的? 第三段作者用了五

个比喻。 “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

生显著效果。 “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阐明了在实

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

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

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5. 分析第

四段:

提问:第四段作者又运用了几个比喻?请指出来,并说说这些比喻句是为了论证学习的哪

一方面进行劝学的?本段还运用了什么手法? 第四段作者用了十个比喻。

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

断积累起来的。“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

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 下面就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

“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

的关键;“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

说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 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比,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

——本段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个人履历范文 。 “登高而招”“顺风而呼”

“假舆马”“假舟揖”这四个比喻中为什么要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

能水”? 这就强调了“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些效果的取得并不是因为人的本

身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因为凭借了外界条件。这就与文章的推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

于物也”丝丝相扣,有力地论证了学习的作用。学习可以弥补人的不足。

三、归纳文章的论证层次:

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

途而废。这一中心论点,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

述。

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后,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在第二段中,

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

论点是正确的。第三段,学习使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的人成为君子,说明学习具有重大

的作用,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四段,学习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

专心致志的方法和态度,半途停止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

“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四、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

①大量运用比喻阐明事理,是本文第一大特点。比喻能使抽象道理明白具体,深入浅出,

使人易于了解和接受,提高表达效果。第二段用了五个比喻,说明学习的重要意义;第三

段用了五个比喻,说明学习的作用;第四段用了十个比喻,说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些

比喻有的用同类事物相衬托,如:“登高而招”与“顺风而呼”“假舆马”与“假舟楫”

“积土成山”与“积水成渊”;有的用相反情况相对比,如“骐骥一跃”与“驽马卜驾”

“朽木不折”与“金石可镂”等。比喻说理明白透彻,深入具体,使人信服。

②论证方法灵活,是本文另一特点。全文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段论证。每段说明一个

问题。第二、三段是先行论证,最后归结论点;第四段则把论点贯穿于论证之中。论证中

有时先正后反,有时先反后正。灵活而有变化,使论辩生动有力。

③语言特点:运用了排比和对偶,文章句式整齐又节奏和谐。排比还增强语势、增强说服

力。

五.小结全文:本文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

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理论为基础,旁征博引,

娓娓说理,反映了先轻蔑 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其中阐述的关于学习的道理,在

今天也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同时,本文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

的艺术风格。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尝试用比喻论证的手法来写一段话,说明环境对人的影响,200字左右。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设计(针对学习流程,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变革,配置

学习资源和数字化工具,设计信息技术融合点)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多媒体展示颜真卿《劝学》《长通过多媒体导入

歌行》 本节课

多媒体播放《劝学》朗读

通过思维导图分析本文的论证

思路 掌握论证思路 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

通过思维导图列举论证方法及

其作用 回忆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思考此诗所表达的主题

通过多媒体纠正

字音并培养学生预习并结合朗读正音

朗诵能力

巩固论证方法相

关知识

六、教学评价设计(创建量规,向学生展示他们将被如何评价(来自教师和小组其他成员

的评价)。也可以创建一个自我评价表,这样学生可以用它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

多媒体展示后,学生掌握情况(字音、字形、朗读)

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环节,学生参与度及效果;

学生对议论文写作思路、论证方法及论证思路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板书(本节课的教学板书。如板书中含有特殊符号、图片等内容,为方便展示,

可将板书以附件或图片形式上传。

学不可以已

学习的意义:提高自己,改变自己(比喻论证)

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比喻论证)

学习的方法、态度:积累,恒心,专心(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比喻论证:道理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


本文发布于:2023-04-26 13:59:4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51559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