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舍行藏,通权达变——“士文化”群文阅读教学—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二单元

更新时间:2023-04-26 09:26:44 阅读: 评论:0


2023年4月26日发(作者:九年级英语单词)

用舍行藏,通权达变 —“士文化”群文阅读教学

孔子有宏伟抱负,为了实现理想,“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百折不挠,执著进取,坚定地面对困

难,不言放弃,但孔子也强调士“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孔子的思想

看似矛盾,其实他所倡导的“藏”“隐”只是一种权变,正所谓“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并且

孔子所创立的儒学以及他所倡导的“用舍行藏,通权达变”的处世态度对后世文人士子有深人口最多的大洲 远影响。

群文阅读是师生围绕着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而后师生围绕议题进行阅读和集体建构,

终达成共识的过程。群文阅读对于学生语文素养、阅读兴趣和教师教学效能的提高都有极其重要的意

义。本文以海口市“特级教师大讲堂”活动中的“士文化”群文阅读教学研究课为例,略作探讨。

一、文本选择

本次群文阅读教学以“用舍行藏,通权达变”为议题,择取〈论语〉十一则》《奉陪郑驸马韦曲》

《沁园春》(孤馆灯青)共三篇材料进行教学。

《〈论语〉十一则》选取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论语•述而》);“邦有道,则仕;邦无

道,则可卷而怀之”(《论语卫灵公》);“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道

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等十一则《论语》。孔子“乘”也好,“藏”也好,“隐”

也好,“卷而怀”也好,从表面上看似乎是消极的、回避的、退却的,但其精神实质仍然是想要有所

作为,积极入世的;暂时的回避是为纹身小图案女 了来日更好地进攻,目前的退却是为了来日能够前进,表现得看

似很消极,而实际上是为了迂回地实现自己的理想,是积极进取的精神的体现。孔子周游列国,四处

兜售治国理念,他的政治主张得不到诸侯们的认可,所以也只能“乘”“藏”“隐”“卷而怀”,等

待时机再积极用世,孔子的“乘”“藏”“隐”“卷而怀”只是一种权变。

《奉陪郑驸马韦曲》表现了杜甫对韦曲春景而动归隐之怀。杜甫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

宏伟抱负,他几次参加科举考试,是想有所作为的,想成为“帝王师”的,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没

有成功,游韦曲却动归隐之怀。可见他也受了“用舍行藏,通权达变”精神的影响。

《沁园春》(孤馆灯青)上阕写景,下阕写兄弟俩曾得意于汴京,就像西晋文学家陆机、陆云兄弟

一样,对于“致君尧舜”充满信心和希望。可词人最终化用“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来表达自己情怀。

可见苏轼也受了“用舍行藏,通权达变”精神的影响。

综观几篇材料,孔子所创立的儒学以及他所倡导的“用舍行藏,通权达变”的处世态度,对后世文

人士子有深远的影响,他们的血管里都流淌着孔子的精神血液。《〈论语〉十一则》是“用舍行藏,

通权达变”的哲学思考,阅读此材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两首,能引发学生了解孔子所倡导的

“用舍行藏,通权达变”的处世态度对后世文人士子的影响。

二、议题及目标落实

“用舍行藏,通权达变”话题对于当代高中生而言是陌生的,没有直接的生命体验,使得学生对

这一处世精神的理解停留在浅层次。如何引导学生在多篇文本的参照比读中理解的内涵,并唤醒他们

的情感体验是本议题试图解决的核心问题。基于此,本堂课尝试聚焦“用舍行藏,通权达变”,完成

以下三个学习目标:

1.辨析孔子提出的“藏”“隐”“辟”“卷而怀” 与长沮、桀溺以及荷蓧丈人一类人物的

“辟”“隐”的不同。

2.理解孔子所倡导的“用舍行藏,通权达变”的处世态度所蕴含的独特人文内涵。

3.了解孔子所倡导的“用舍行藏,通权达变”的处世态度对后世文人士子的影响。

首先由“孔子与长沮、桀溺以及荷蓧丈人一类的人物处世态度有什么不同”引发学生思考,然后阅

读《论语》选文,找出与“舍之则藏”的“藏”字意思相同的字词,来探究积极入世的孔子提出的

“藏”“隐”“辟”“卷而怀”与长沮、桀溺、荷蓧傅雷家书概括 丈人这类的“隐”“辟”有何不同,共同探究出

孔子的权变思想,并由此宕开一笔读诗词感悟诗人的人生态度。以“用舍行藏,通权达变”为主线,

关联和贯通三篇材料,使之形成一种有意义的建构。而“读文,明文心”“品诗,悟诗情”的理解结

构,则努力为学生找到一条阅读路径,使学生具备一定的阅柴鸡 读策路,提升学生全面、准确理解文疑兵 本的

能力,唤起学生的生命体验,让学生在群文这种更宽广的阅读天地生成表达机智、人文素养。

三、教学推进

1.回顾

请同学思考:孔子与长沮、桀溺以及荷蓧丈人一类的人物的处世态度有什么不同?(学生答题,教

师点拨。)

一般认为:孔子与长沮、桀溺以及荷蓧丈人一类的人物都强烈不满于混乱污浊的现实。但前者力图

改变它,并且不屈不挠,积极入世。后者则选择了避世,洁身自好。这种观点是否准确呢?读完老师

从《论语》中选取的材料,你可能有更深入的思考。

2.读文,明文心。

(1)研读《论语》十一则。

子谓颜渊水粉画简单 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旅行的歌 尔有是夫!”《论语述而》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论语公冶长》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论语公冶长》

子曰:“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论语子罕》

子曰:“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论语宪问》

子曰:“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论语卫灵公》

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

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论语季氏》

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子曰:“殷有三仁焉。”《论语微子》

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

行。《论语微子》

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论语微子》

(注释略)

2)学习活动

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则《论语》中“舍之则藏”的“藏”是隐藏意思。如果其它各则《论语》中有意思与之相近、

相通的字或句子,请找出来。

研读材料,我们了解到孔子提出“天下无道”则“藏”“隐”“辟”“卷而怀”,你是否生出了什

么疑惑?

孔子提出的“藏”“隐”“辟”“卷而怀”与长沮、桀溺以及荷蓧丈人一类人物的“辟”“隐”有

什么不同?

请用两个成语概括《〈论语〉十一则》所表现的孔子的处世态度。

明确:用舍行藏,通权达变。

过渡:孔子所创立的儒学以及他所倡导的“用舍行藏,通权达变”的处世态度,成为千百年来知识

分子的理想人格,他们的血管里都流淌着孔子的精神血液。下面,请品读古诗词,压岁钱的传说故事 了解孔子所倡导的

“用舍行藏,通权达变”的处世态度对后世文人士子的影响。

3.品诗,悟诗情。

1)研读诗词两首

《奉陪郑驸马韦曲》

《沁园春》(孤馆灯青)

(选文略)

2)学习活动:

读一读上面两首诗词,说一说你从诗中读出了诗人怎么样的人生态度。

根据诗人生平和创作背景,说一说当时诗人为什么会选择这样一种人生态度。

4.推荐阅读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5.作业

围绕孔子所倡导的“用舍行藏,通权达变”的处世态度对后世文人士子的影响,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小论文。

四、教学反思

1.阅读主体的自主性彰显不足。

群文阅读教学主张议题引领,问题驱动,互动探究,进而生成学生发现。尽管我有引导

学生质疑,但学生相对处于被动状态,原初问题由我发现,问题解决路径由我主导,探究问

题由我提出。学生始终是配合者的角色,没有呈现出自主阅读发现问题,问题驱动自我探索,

解决问题实现生长的自我阅读、自主进阶状态。因此,如何引导学生发现真问题、聚焦核心

议题,如何通过议题驱动学生自我探索,是群文阅读教学必须关注的问题。

2.议题选择、阅读材料筛选和问题设计是群文阅读的关键点。

议题选择的依据是大课活了100万次的猫 题士文化专题,但是选择用舍行藏,通权达变作为子课题费了

不少心思。最初给课题组给我的子课题是风流倜傥,儿女情长但这一议题太宏观,笼统,

难于筛选阅读材料。后来根据自己读《论语》时的一些想法,选了用舍行藏,通权达变

一议题。选择群文阅读文章时,篇幅不宜长,也不宜深,阅读材料难选。

3.如何确定课型,分配教学时间?

有人认为,群文阅读是过渡课型,是精读引领整本书阅读的过渡。精读引领是

,整本书阅读是读广,群文阅读则要两者兼顾,即群文阅读的方法是读深,目的是“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计划书

广。问题是一堂课40分,既要读深,又要读广,难以把控。有人认为,群文阅读就是

1+X课型,那么,教学时间具体该如何分配最适宜,是否有标准?

群文阅读把阅读教学由单篇引向群文,形式的变化会带来教育理念的巨大变革,引

领语文教育由思想封闭走向思想解放,由个体学习走向集体建构,由知识灌输走向寻求共识,

是一种值得尝试的教学方法。群文阅读教学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

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自主构建知识体系,这正是传统教学难以

达到的效果。群文阅读教学也是一种蕴含着想象力和价值空间的教学,我们对此充满期待。


本文发布于:2023-04-26 09:26:4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51529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