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诗——《登鹳雀楼》
写景诗——《登鹳雀楼》写景诗——《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
原文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注解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
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穷:尽,使达到极点。
6.千里目:眼界宽阔。
7.更:替、换。
《登鹳雀楼》鉴赏
《登鹳雀楼》前两句写所见。 白日关于毛泽东 依山尽 写远景,写山,写
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 黄河入海流 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
势磅礴。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
1
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
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
一开。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 习古堂网 的栏目。
后两句写所想。 欲穷千里目 ,写诗人一爱国诗歌 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
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
高些, 更上一层楼 。 千里 一层 ,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
两方面的空间。 欲穷 更上 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
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
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口才训练顺口溜 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 楼 字,也起了点
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就全诗的写作特点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
中所说的 景入理势 。有人说,诗忌说理。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
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
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
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快灭绝的动物 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
活哲理的典范。
《登鹳雀楼》作者介绍
王之涣(688─742),是盛唐时期的诗人,字季凌,又字季真,
祖籍晋阳并州(今山西太原),其高祖迁今山西绛县。豪放不羁,常击
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常与高适、王昌龄
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王之涣才高气盛孕妇如何控制体重 ,不愿为了衡水主薄的卑职而折腰,加上有人
2
诬陷攻击,他便愤然辞官而去, 遂化游青山,灭裂黄绶。夹河数千
里,籍其高风;在家十五31的英文 年,食其旧德。雅谈珪爵,酷嗜闲放。 在家
过了15年闲散自由的生活。后来他的亲朋好友觉得他这样一直沉于
下层,不是办法,便劝他入仕。后来补文安郡文安县尉,仍是一不起
眼之小职。他在职风清白著称,理民以公平著称,颇受当地百姓称道。
谁料不久,他竟染病不起,以55岁之壮年,卒于官舍。
3
本文发布于:2023-04-25 18:06:0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51418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