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构思
教学过程
4、细致入微 手法精细
2、段落分明 结构严谨
1、内容丰富 气势恢弘
3、变化统一 富有节奏
教学目标
【导入阶段年终奖和13薪的区别 】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难点 散点透视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复现法、总结法、图示法
教学重点 《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特色
2怎样炖鸡才好吃 、能力目标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赏析《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是伟大的现实主义绘画杰作。美术作品不是孤立的,是时
代和社会的产物。在教案设计中我采用立体分析的方法,从题意、作者、古都
汴京、内容、艺术特色五大方面入手,在分析中及时总结知识点强化记忆,在
结尾总结了如何在今后赏析古代绘画的方法,达到了举一反三的目的;同时,
贯穿了重视、继承、发扬传统文化艺术的德育观念,让学生为我们灿烂的文明
而骄傲。
3、德育目标 《清明上河图》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绘画作品,是中
华文明之瑰宝,以此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学习热情和爱国情绪。
(看幻灯片,放《水浒传》主题曲《好汉歌》)
1、知识目标 了解《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特色。
1、清明
【深入阶段】
一、 题意新解
解释① 清明节 ;
解释② 清明盛事,有歌功颂德之意;
2、上河——汴河,汴梁的代称 。
提 问:谁知道《清明上河图》的题TPO原则 意是什么?
解释③ 揭示远离故土,既不能返乡扫墓,也不能参与汴京清明游乐的船
工与纤夫,仍在汴河上像往日一样要逆水行舟、冒险抢渡的真实情景。其实,
就是这些被视卑贱的劳动者为汴京庶众运来了赖以生存的食粮给用,他们是维
系京师繁荣的基本动力。正是普通民众的劳动,共同铸就了京都的繁华。
学生答:略。(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生活常识回答,对于那些富有想象力的
回答教师要加以鼓励。)
3、《清明上河图》即指北宋都城汴梁繁华昌盛的景象。
答案没有唯一,这三种解释丰富了题意的内涵,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三、 古都汴梁
二、 作者介绍
人口稠密(约150万),商业发达,并出现了夜市,汴梁是当时最繁华的
城市之一。如此丰富的现实生活为画家的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素材。
教师答:题意往往是全画的灵魂,理解题意就相当于找到了深入作品的钥
匙。
在座的同学都非常熟悉《水浒传》,那些性格鲜明、爱打抱不平的108个
好汉的故事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宋江、李逵、武松、林冲等人的传奇故
事早已家喻户晓,广为流传。这次农民起义发生在北宋末叶宋徽宗(约公元
1111年——1125年)年间,与我们今天欣赏的《清明上河图》年代相近。下面
我将从多方面讲解该作品。
张择端:北宋宋徽宗(公元1111年——1125年)时画家,字正道,山东
人,自幼好读书,又工绘画,擅长“界画”,尤善画车马、市井、桥梁、城郭,
自成一家。
2、 骆驼队
4、内容:石斛兰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 三部分
3、大小:长528cm ,宽24.8cm。
1、绢本:绢是一种用于绘画的丝织品。
五、精彩赏评
京郊春光 田园舍宅 恬静安详
城门内外 车水马龙 井然有序
虹桥往来 水上运输 繁华发达
(看幻灯片,分三部分展示讲解)
2、形式:勾线淡墨色。全图人物众多,场景丰富,画家采用简练的线条
塑形,淡墨赋色,达到了简而有形,繁而不乱的效果。
知识点:从此图桥与船的矛盾冲突中我们体会到画家大胆而巧妙的艺术构
思,堪称杰作的精彩之笔!
1、高潮留悬
四、 全图内容
总结:艺术源于生活。
教师赏评 :第二部分“虹桥往来”是本图的高潮。桥上车水马龙,桥下水
流湍急,有一满载货物的船只即将通过,可是由于船只上桅杆太高,无法通过
桥洞,有的船工急忙去卸桅杆,有的使劲撑槁,有的用长杆抵住桥洞;而岸上
和桥上的人们也指指点点出谋划策……每当观者看到这里,都会捏一把汗,到
底会是一个什么结果,画家把全图的高潮设计成一个悬念,给观者以无限的遐
想空间。留悬念是很多艺术作品采用的一种创作手法,可以拓展作品的想象空
间。
学生看第三部分“城门内外”,并回答分析。
学生看第二部分“虹桥往来”,并回答分析船与桥的矛盾冲突。
教师赏评 : 在第三部分“城门内外”中有一支骆驼队穿城而过,看似自
然,实则“别有用意”。骆驼是遥远沙漠上必须的交通工具,骆驼队的出现把
观者的思绪引向遥远的丝绸之路,说明宋朝时中原与边远地区的商贸往来频繁,
两地的货物在此地交易,进一步渲染了汴梁的繁华。切合了本画的主题思想。
学生答:略。
知识点:从中我们学到要选择那些有代表意义的形象以丰富主题。
提问:请同学们根据以上分析总结该画的艺术特色?可从内容、结构、节
奏和表现手法四个方面进行。
《清明上河图》是长卷风俗人物画,画中有八百一十五人,脚夫、船工、
修理工、农民、货郎、店家、仕大夫、妇女儿童……展示了社会各个阶层人们
的生活。深入作品细看每一个人物,他们的动作情态真实贴切,符合各自的身
份特点,正是这每一个小人物共同铸就了汴梁的繁华。
教师赏评:散点透视是国画中常用到的一种构图方法,作者不拘于一个观
察点,而是在不同的视点观察景物,然后把不同视点的景物加以组织。此法灵
活性强,内容丰富,画家犹如拿着一架摄像机在移动前行中把汴梁的繁华景象
给“拍”了下来。
(详细分析如下)
六、 艺术特色
1、内容丰富 气势恢弘
4、人物百态 、真实贴切。
知识点:从中我们体会到中国画独特的构图方法。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回答。
教师答:艺术特色包括四方面
3、(教学难点)散点透视:即多视点移动透视。
提问:假如画家站在一个视点能否看到如此丰富的场面?
4、细致入微 手法精细
2、段落分明 结构严谨
3、变化统一 富有节奏
第一、内容丰富、气势恢弘。《清明上河图》在表现手法上,以不断移动
视点的办法,即“散点透视法”来摄取所需的景象。大到广阔的原野、浩瀚的
河流、高耸的城郭,细到舟车上的钉铆、摊贩上的小商品、市招上的文字,和
知识点:从中我们体会到画家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精湛的艺术表现技艺!
举一反三
教师答:大观整体 、小赏细节、了解时代、认识作者。
总结如下:
【归纳阶段】
总结:艺术高于生活。
结论:中华传统文化艺术辉煌灿烂,独树一帜,以独特的表现方式屹立于
世界之林。
谐地组织成一个整体,仕、农、工、商等人物有序的行进在大街小巷之中,有
赶集、买卖、闲逛、饮酒、聚谈、推舟、拉车、乘轿、骑马等丰富的情节。画
中店铺林立,车水马龙的繁荣景象令观者回味无穷。《清明上河图》中画有八
百一十五人,各种牲畜六十多匹,木船二十多只,房屋楼阁三十多栋,推车乘
轿也有二十多件。如此丰富多彩的内容,为历代古画中所罕见。
课堂练习
学生答:略。
如何欣赏古代绘画作品?
作者张择端依据敏锐的观察力,运用高超的绘画技法,再现了北宋都城的
繁华,集艺术性和历史文献价值于一体,成为美术史上现实主义的伟大杰作。
学生动手体验文房四宝,笔墨纸砚是国画的基本工具,让学生亲自研墨 、
勾线,体验画画的乐趣。
第四、细致入微 、手法精细。 画家十分细致入微的观察生活,精心刻划
每一位人物、道具。每个人各有身份,各有神态,各有情节。房屋、形容微笑的词语 桥梁等建
筑结构严谨,描绘一笔不苟, 比如船只上的物件、钉铆方式,甚至结绳系扣都
交待得一清二楚,令人叹为观止!
第三、变化统一 、富有节奏。全图像一首乐曲从安静柔和的调子起,逐渐
进入激昂的高潮,并最终转入一种井然有序的中调戛然而止,犹如一曲优美而宏
大的乐章。
第二、段落分明、结构严谨 。三部分内容主次分明,过渡自然,全卷浑
然一体。画中每个人物、景象、细节,都安排得合情合理,郑愁予的错误 疏密、繁简、动静、
聚散等画面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达到繁而不杂,多而不乱。充分表现了画
家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度的画面组织和控制能力。
布置作业 收集中国古代传统绘画作品进行欣赏。
盛世又是相悖的等一些说法后,学生开始积极研究画作,此时再说画的艺术处理等,学生
所以应该是清明盛世下人们参加集会的情景。可是有有人异议,画中有乞丐行乞,跟清明
很多专家学者对画名的异议,比如有专家说看见商贩前有西瓜,在宋代,那不应该是春天
某处赶集这样,也有所是清明节上坟,同时参加一些商贸活动之类。最后我说了一些现在
题目是什么意思,这样学生的兴趣点便被激起了,他们开始讨论,有说可能是地名吧,在
我换了方法,在讲解的时候我先大概说了一下画作背景,然后我提出了一个问题,此画的
画方法等去讲解,学生会听的无聊,甚至有些会觉得这跟我有什么关系,这么专业。所以
有一幅画作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大家对这幅图很熟悉,可是如果单从艺术角度和绘
有的,再有光着身体玩耍的孩童,还有聚在一起的人扇扇子……再加上此图是献给皇上的,
更好去接受和理解。----------继续教育网
本文发布于:2023-04-25 13:00:1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51392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