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与传播研究Journalism&Communi
cation
传播仪式观研究的支点与路径
——基于我国传播仪式观研究现状的探讨
口王晶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22(2010)0
3--0032-3
2005年,美国新闻学会会长詹姆斯・W・凯瑞的论文集
<作为文化的传播>的中文版出版,可以看做是传播仪式观号形态被创造、理解或使用的社会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现实
在国内的研究发端。随后,有关凯瑞传播仪式观的基础研究得以生产、维系、修正和转变。
开始散落出现。2008年陈力丹教授主持的一场关于<传播
是信息的传递,还是一种仪式?>①的讨论之后,有关传播仪态在新闻、艺术、科学等仪式及历史中的建构、理解与使用,
式观的研究和探讨开始走向深入②,并引起传播学界的关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传播及其传播过程。因此,在研究中,不
注,因此这次讨论可以看做是传播仪式观在中国传播学研能简单地将传播过程当做一种描述,使研究结果成为一种
究领域的奠基之论。
综观目前有关传播仪式观的若干研究,笔者发现这样
两个重要问题:即展开传播仪式研究的支点应是什么?其研传播世界的性质”。④
究的路径又该如何探索7这两个问题在以往的研究中并未从这个切点所展开的文化研究,既不是根据支配规则
得以呈现,相反,有关具体问题的研究还有失偏颇。本文以
我国目前传播仪式观研究现状作为探讨的起点,以凯瑞本而是寻求对行为本身的理解。“文化研究不是试图预测人类
人的论文集和格尔茨、伊尼斯等人的相关著作作为研究的行为,而是试图诊断人的意义。在更积极地方面,它绕过了
参照,试对上述两个问题做出研究和探讨。行为研究所看重的经验主义与正规理论空中楼阁式的玩意
号和意义交织成的系统,而传播过程则是各种有意义的符
通过研究人类行为,可以考察出这些有意义的符号形
科学反应,而应该不仅描述行为,还要“创造一种独特的文
化构成——在一定程度上,这种文化决定了我们所居住的
对人类行为进行解释,也不是把行为消解在固定的结构中,
儿,并深深扎根于经验世界中”。@
其次,传播仪式观研究认为,对人类行为的研究应该多
从人类学、文学等其他学科中开辟新的视角。
凯瑞的这个观点基于这样的理解:与重经验探索的文凯瑞在<作为文化的传播>一文中明确指出,传播仪式
化研究取向相比,以往的结构性和行为性研究取向都倾向
于“把经验的内容——特定的仪式、祈祷者、电影、新闻报
一、研究人类的行为本身
观强调的是对人类行为本身的研究,因而以此为基点展开人生短暂感悟的句子
的文化研究不应该教条地因循目前占据主流的结构性和行
为性的研究模式,而应该多从生物学、神学、人类学及文学
的一些知识材料中另辟蹊径。本身看做是某种有意义的符号之有序系统加以考察。”@
但是,就目前国内有关传播仪式观的研究状况而言,以
人类行为本身作为支点的研究尚未展开,相反,在一些研究
中还出现了不同的偏颇,即把传播仪式观研究等同于民族略了符号形成的自主过程,并武断地认为,符号必然以某种
志研究:或受到结构性研究的影响,仍把研究结果限定在各方式与动机和情绪相关联,而动机与情绪为符号提供了表
种因素的归结上。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传播仪式观的研达途径:结构性的研究则是直接从信源到效果,没有认真考
究支点进行分析和解剖。察传播是一个由互动的符号和交织的意义所构成的系统,
首先,传播仪式观的研究支点应该是对人类行为本身
的研究。也就是说,传播仪式近视乐眼药水 观并不在乎效果或功能问题,其他方面的主题。
而是关注传播在建构人类行为中所扮演的角色;并不重视凯瑞认为,行为性和结构性研究的表达已经成为经院
信息的传送或获取,而是着眼于仪式中某种戏剧性的行为。
在这种戏剧性行为中,人们先是作为戏剧的旁观者加入了证。尽管这也带来了一些切实的学术成就,但即便没有严重
传播者描述的世界舞台,然后就在参与过程中扮演自己的的学术或社会后果,它也只能裹足不前。因此他提出,有必
角色,并营建自己的真实生活舞台。要重新开启对传播的分析,借助杜威的著作使这一研究重
为什么要研究人类行为本身?凯瑞认为,传播是一个符
道——消解为某种前逻辑或原逻辑的东西,而不曾把经验
这上述两种研究传统中,行为性的研究是把行为的发
生原因与其效果之间的联系看做是具有某种潜在功能,忽
而把结论直接归结于需求和社会系统的维系,并没有阐明
式的东西:一再重复过去的研究,对明确无误的事加以验
获生机,最重要的是,我们应该从生物学、神学、人类学及文
【作者简介】王晶,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
万方数据
学中的一些知识材料中另辟蹊径,以免像现在一样在原地从传播仪式观的角度考虑,文化是一件复杂的事物。
打转。因为我们可以在一种文化形式的全部剧目的任何地方开始
从这些新的视角展开的传播仪式观研究,不是把传播
过程视为相互间的信息发送或获取,而是将其视为参加一广泛的联系或进行对比,甚至可以比较来自周末祝福图片 不同文化的形
次神圣的弥撒仪式。在参加这个仪式的过程中,人们并不关式以便确定它们各自的特征。
注是否学到什么新的东西,而是注重在规则化的仪式程序尽管传播仪式观所展开的文化研究具有复杂性,但其
中使特定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得到描述和强化。研究任务却是相同的,即抓住人们对存在所做的阐释,并把
正是在这个多视角研究的意义上,传播被看作是“把人这些阐释系统化,使它们更便于接近。这是一个从细微处产
们吸引到一起的神圣典礼”:是“共同信仰的表征”;是“现实生大理论的过程:研究特定的仪式、诗歌、戏剧、谈话、歌曲
得以生产、维系、修正和转变的符号过程”:是“在时间上对
社会的维系”。因而,传播仪式观研究并非等同于定性的民方方面面联系起来”。
族志研究,也更加远离结构性行为性研究,其具体的研究路这就是传播仪式观的文化研究取向,它强调的是“范式
径在本文的第二部分加以详述。的建构与维系,而不是实验:强调的是假设,而不是命题;是
二、作为阐释的研究方法
如何研究人类的行为自身?对此凯瑞谈到阐释的研究的社会关系。“这种方法力图发现他人在从事什么,或至少
方法。这个方法并不等同于格尔茨所提出的“深描”的阐释他们对所从事的事是怎么想的:它透彻地表现引领他们明
方法,尽管它受格尔茨的观点影响颇深,但又不仅仅限于格确的概念和意图,并描绘一个与他们密切相关的世界;它力
尔茨的研究视野,因为他同时还弓t介了伊尼斯的历史性、批图拓展人类的交流,通过理解他人在说些什么把在另一个
判性的研究方法,却又“弱化了英国文化研究理论中的马克舞台上表演的人们纳入我们的世界。”@
思主义批判成分(如阶级、意识形态以及经济基础决定论因此,传播仪式观是把理解他人或他们的文化看做是
等)”。⑥头等目标,而这,也正是传统研究中被荒废的资源。这种文
在<作为文化的传播>一书中,凯瑞有两个运用阐释研化研究取向将着眼于人们所从事的实践、实践中预设并内
究方法的例子:一个是简短的关于总统激励未来的仪式,一含的概念世界,以及这些实践所显示的社会关系与形式。
个是关于电报的影响。这两个例子体现了一种阐释的、批判
的、历史的研究方法。这两个研究实例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力重重,如何破除这些阻力,推进其文化研究的取向?这个
一种指向,但若要进行真正的研究,则有必要对凯瑞提出的问题是笔者以下探讨的重点。
阐释的研究方法进行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阐释的研究方法缘于对文化学的引介。这个引介
起始于格尔茨的观点。格尔茨“致力于澄清传播文化学的目
标,并对阐释性社会科学的范畴做出了界定”。他认为,“文凯瑞在其论文集中发表过这样几句耐人寻味的话:
化就是这样一些由人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因此文化的分
析不是寻求规律的实验科学,而是寻求意义的解释科学。”o程度上决定了随之而来的分析路径。”回
所以,了解文化的过程就是首先推测文化中包含的各种意用凯瑞的这句话来解读目前中国传播学研究的历史与
义,之后将意义分解成可以表达的符号。现状,可以这样认为:正是中国传播学研究当初对美国实证
凯瑞认为,目前的任务就是把文化学的这些关于时间的歌 进展移植研究的选择,决定了当今传播仪式观等文化研究的边缘地
到当代生活特有的产品上去,这些产品包括新闻报道、官样位。关于当初对美国流派的选择这一点,青年传播学者刘海
语言、电视剧、谈话节目以及更广泛的当代休闲、仪式与信龙早在几年前的<“传播学”引进中的“失踪者”:从1978年
息。用引介后的传播文化学的观点来看,人类行为——或更
准确地说是人类行动被看做一种文本,文本本身是一个符文中就曾提到过。但是,目前的这种研究状况对于传播仪式
号序列——言谈、书写、姿势——它们包含了解释。而我们
的任务就是学做红烧肉 建构这~文本的“解读”。因为在传播学之外的研究领域,如文学、人类学等等,
凯瑞上述观点的实际意思是:我们应关注的是一系列其文化研究已日渐走向成熟。翻阅这些研究领域的相关文
动作符号组成的行动,并通过一些瞬间的片段阐释这些动献,发现了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国内文学研究领域在20
作符号所包含的意义。其重点在于解读具体社会结构的“文世纪80年代提出文化研究时也遭遇了如今在传播学领域
本”,而不是把文本简约到结构中去。对此,凯瑞呼吁把注意中文化研究正处的尴尬地位。如果我们由此推及十几年、二
力放到传播的研究对象本身——即从经验中阐释出来并建
立在经验之上的意义,而不是拒绝与研究对象对话,并把外域的认可与推崇?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研究话题。毕竟,新
在的意义强加在研究对象身上。的尝试总是需要时间的验证。
其次,既然凯瑞提出的阐释引介于文化学,那么其具体此外,从某种角度上说,传播仪式观等文化研究的未来
的研究就应该与文化紧密相连。走向如何,更多地取决于自身研究方法的完善与改进。尽管
万方数据
Journalism&Communication新闻
与传播研究■
阅读和结束,……也可以在不同的形式之间转换,以寻求更
……神话,并“慎重地将它们与某种文化或某种生活方式的
框架,而不是图景”。@
具体地说,传播仪式观强调的是一种阐释的方法——
它阐释传播活动的实践,实践所设定的概念,以及由此产生
但是传播仪式观在目前国内的研究进路中表面看来阻
三、克服传播仪式观研究的阻力
“学术上的事往往起点决定终点,对传播的基本立足点很大
一1989年批判学派的引介看中国早期的传播学观念>@一
观等文化研究日后的发展来说,并非是无法破除的阻力。
十几年后,传播仪式观等文化研究是否也能得到传播学领
一新闻与传播研究Journalism&Communi
cation
传播仪式观研究在目前面临重重的阻力,但是,如果能在研研究的局限提出了阐释的研究方法,这是一种新的尝试,但
究中力求规避自身的缺陷,多多借鉴和融合其他研究取向却不应该是传播仪式观研究的唯一参照。事实上,在文学和
中的长处,那么,不同研究方法各自为政的局面就会得到消人类学研究领域,对研究方法的运用并不是很讲究,不管使
解,所谓的研究方法本身就不会再是个问题。用什么方法,只要能说明想谈论的问题,都可以使用。这与
同时,从另一个角度上说,任何研究取向本身都不可能
至善至美,每种研究取向都有各自的优势与劣势,正是这些学研究领域的可行性。
由不同理论构成的研究领域才使我们对社会有了一个更加总的来说,以传播仪式观为取向的文化研究建构了一
全面的认识。从这一点来说,所谓的研究方法之争本身也没种新的载体,它能够使我们的研究重新审视与大众媒介有
有任何意义。试以传播仪式观研究与行为性和结构性研究关的文化概念,并重新处理效果与功能的概念问题。但是在
为例进行分析。传播仪式观研究这个新的理论领域里,真正的探索尚未开
如前文所述,这两种研究取向都倾向于将经验的内容始。本文的粗疏之处,也须留待日后的探求与拨正。一
消解为逻辑性的东西,而不曾把这些经验内容当做有意义
的符号系统来加以考察。由此凯瑞等学者们认为,这种一再参考文献t
重复过去、对明确的事实不断加以验证的研究取向严重限
制了学术研究的视野,因而有必要开辟一个新的文化研究
领域。
可是针对这些缺陷而提出的传播仪式观也并非完美,
一些学者认为它缺乏实证依据而对此不屑一顾。但凯瑞认
为,这种研究趋向可以“清除只会让我们的实证数据失去生
命力的现有传播观念。我们建构、维系、改变现实的努力是
发生在历史中的、可以公开观察的行为。我们通过对各种符
号系统的建构来创造、表达、传递关于现实的知识及对现实
的态度:艺术、科学、新闻、宗教、常识乃至神话。”∞而这些建
构、维系、改变现实的行为正是行为性和结构性研究所不能
进行的活动。
因此,凯瑞的传播仪式观并不是对重视实际效果的行
为性和结构性研究进行完全否定,恰恰相反,凯瑞认为,这
正是展开新研究的重3年级语文下册 要基础。因为“传播仪式观并不排除信
息传递或态度改变过程,它只是主张除非人们从本质上对
传播与社会秩序采用仪式性的观点,否则他们就无法正确
理解这些过程”。o从这个方面说,传播仪式观和传递观研究
只不过是反映了同一事物或同一过程的不同方面或不同阶
段而已,并非什么不可调和的矛盾。
①陈力丹主持:《传播是信息的传递.还是一种仪式?——关于传播“传
递观”与“仪式观”的讨论》.《国际新闻界)2008年第8期。
传播学研究领域有着一定的差别,值得我们注意其在传播
②这些研究可见《国际新闻界》(2009年第4期),《宗教学研究)(2009
年第2期)等期刊上的相关论文,以及一砦硕七生、博上生的学位论文。
③⑩⑩-3f内f美瞻姆斯・w・凯瑞著,丁未译:《作为文化的传播:“媒介与
社会”文集》,华夏m版社2005年版,第19页、10页、18页。
④⑤同注释3,第38页。
⑥闰伊默、刘玉:《仪式传播:传播研究的文化视角》.《湖北经济学院学
报)2009年第2期。
⑦关于格尔茨阐释的研究方法,详见格尔茨著,韩莉译:《文化的阐释》,
译林出版社1999年版。
⑧⑨同注释3,第63页。
⑩见刘海龙:《“传播学”引进中的“失踪者”:从1978年一1989年批判学
派的引介看中嗣早期的传播学观念》,《新闻与传播研究》,第14巷第4期。
⑩同注释lo。
⑩转引自[英】戴维・莫利著,史安斌译:《电视、受众与文化研究》,新华出
版社2005年版,第3页。
四、讨论
再回到陈力丹教授主持的那场关于传播仪式观的讨论
上。在这次讨论中,不同研究方向的学子从自己的视角出
发,为传播仪式观研究开拓了比较宽阔的研究视野。这些是
进行传播仪式观研究的起点,但在未来的研究进路中仍有
许多问题尚待探讨。在这里,本文试提出两个问题。
第一,尽管传播仪式观是一个值得尝试的新的传播学
研究领域,但是,引介西方的文化研究视角来观照中国的传
播过程需要慎重。“文化研究不能被看做„一种可以从一处
移植到另一处的固定的思想体系‟,或者认为„在不同的国
家或地区的情境下,这种思想体系有着相似的运作方式‟。”
相反,“文化研究必须同当地的政治、知识话语等文化的形
式特点紧密地联系起来……我们必须认识到文化研究对语
境的依赖”。@从这~点上说,如果仅仅模仿和限于凯瑞的研
究方法和成果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必须结合中国的语境
进行新的探讨和改进。
第二,就是研究方法的问题。凯瑞针对结构性和行为性晨露(工笔)马晓兰
万方数据
本文发布于:2023-04-25 12:56:0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51392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