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春天古诗词集锦

更新时间:2023-04-25 12:20:13 阅读: 评论:0


2023年4月25日发(作者:聚会玩的游戏)

描写春天古诗词

描写春天古诗词集锦

春天来的好快,悄无声息、不知不觉中,草儿绿了,枝条发芽了,

遍地的野花、油菜花开的灿烂多姿,一切沐浴着春晨的曙光,在春风

中摇弋、轻摆,仿佛少女的轻歌曼舞,楚楚动人。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

描写春天古诗诗,欢迎参考阅读!

次北固山下

唐代: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青山外 一作:青山下)

潮平两一坛猪油 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译文

旅途在青山外,在碧绿的江水前行舟。

潮水涨满,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感悟人生的经典短句子 帆儿高悬。

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

已有了春天的气息。

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时才能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

赏析

从海日东升,春意萌动,放舟于绿水之上,联想起“雁足传书”

的故事,表达了淡淡的乡思愁绪。全诗和谐而优美。 此诗载于《全唐

诗》卷一百一十五。下面是中华诗诗学会、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

霍松林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这首《次北固山下》唐人殷璠选入《河岳英灵集》时题为《江南

意》,但有不少异文:“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潮平两岸失,风

正数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从来观气象,惟向此中偏。”

王湾是洛阳人,生中,“尝往来吴楚间”。“北固山”,在今江

苏镇江市以北,三面临江。上引《江南意》中首二句为“南国多新意,

东行伺早天。”其“东行”,当是经镇江到江南一带去。诗人一路行

来,当舟次北固山下的时候,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心中的情

思,吟成了这一千古名篇。

诗以对偶句发端,既工丽,又跳脱。“客路”,指诗人要去的路。

“青山”点题中“北固山”。诗人乘舟,正朝着展现在眼前的“绿水”

前进,驶向“青山”,驶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 这一联先

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

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末联的“乡书”、“归雁”,遥相照应。

次联的“潮平两岸阔”,“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春潮

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

之开阔。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风正一帆悬”,便愈见精

采。“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

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

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那

个“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这一句写小景已相当传神。

但还不仅如此,如王夫之所指出,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它“以小景

传大景之神”《姜斋诗话》卷上。可以设想,如果在曲曲折折的小河

里行船,老要转弯子,这样的小景是难得出现的。如果在三峡行船,

即使风顺而风和,却依然波翻浪涌,这样的小景也是难得出现的。诗

句妙在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风平

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来了。

读到第三联,就知道诗人是于岁暮腊残,连夜行舟的。潮平而无

浪,风顺而不猛,近看可见江水碧绿,远望可见两岸空阔。这显然是草莓的好处

一个晴明的、处处透露着春天气息的夜晚,孤舟扬帆,缓行江上,不

觉已到残夜。这第三联,就是表现江上行舟,即将天亮时的情景。

这一联历来脍炙人口。“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当残夜还

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

春意。“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

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这两

句炼字炼句也极见功夫。诗人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

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

“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诗人无意说

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

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

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

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此句与“沉舟

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有异曲同工之妙。

海日东升,春意萌动,诗人放舟于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

客路驶去。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要经过洛阳

的啊!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还是托雁捎个信吧:雁儿啊,

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这两句紧承三联而

来,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这首五律虽然以第

三联驰誉当时,传诵后世,但并不是只有两个佳句而已;从整体看,

也是相当和谐优美的。

春日

宋代: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译文

风和日丽游春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

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

都是春天的景致。

赏析

人们一般都认为这是一首咏春诗。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也很

像是这样。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指晴日,点明天气。

“泗水滨”点明地点。“寻芳”,即是寻觅美好的春景,点明了主题。

下面三句都是写“寻芳”所见所得。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写观

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

“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诗人郊

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第三句“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

字承首句中的“寻”字。“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

易辨认的。“东风面”借指春天。第四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

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

了春天。感受到了春天的美。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

风面”。而此句的“万紫千红”又照应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时新”。

第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语言具体写出光景之新,寻芳所得。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

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

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其实诗中的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

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访”即

是指求圣人之道。“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

比作催发生机、点燃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

哲理诗。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五代: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

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

上人间。

译文

门帘外传来雨声潺潺,浓郁的春意又要凋残。罗织的锦被受不住

五更时的冷寒。只有迷梦中忘掉自身是羁旅之客,才能享受片时的欢

娱。

独自一人在太阳下山时在高楼上倚靠栏杆遥望远方,因为想到旧

时拥有的无限江山,心中便会泛起无限伤感。离别它是容易的,再要

见到它就很艰难。像流失的江水凋落的红花跟春天一起回去也,今昔

对比,一是天上一是人间。

赏析

此诗基调低沉悲怆,透露出李煜这个亡国之君绵绵不尽的故土之

思,可以说这是一支宛转凄苦的哀歌。

上片用倒叙,先写梦醒再写梦中。起首说五更梦回,薄薄的罗衾

挡不住晨寒的侵袭。帘外,是潺潺不断的春雨,是寂寞零落的残春;

这种境地使他倍增凄苦之感。“梦里”两句,回过来追忆梦中情事,

睡梦里好象忘记自己身为俘虏,似乎还在故国华美的宫殿里,贪恋着

片刻的欢娱,可是梦醒以后,“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浪

淘沙》),却加倍地感到痛苦。

过片三句自为呼应。说“独自莫凭栏”,是因为“凭栏”而不见

“无限江山”,又将引起“无限伤感”。“别时容易见时难”,是当

时常用的语言。《颜氏家训风操》有“别易会难”之句,曹丕《燕歌

行》中也说“别日何易会日难”。然而诗人所说的“别”,并不仅仅

指亲友之间,而主要是与故国“无限江山”分别;至于“见时难”,

即指亡国以后,不可能见到故土的悲哀之感,这也就是他不敢凭栏的

原因。在另一首《虞美人》诗中,他说:“凭栏半日独无言,依旧竹

声新月似当年。”眼前绿竹眉月,还一似当年,但故人、故土,不可

复见,“凭栏”只能引起内心无限痛楚,这和“独自莫凭栏”意思相

仿。

“流水”两句,叹息春归何处。张泌《浣溪沙》有“天上人间何

处去,旧欢新梦觉来时”之句,“天上人间”,是说相隔遥远,不知

其处。这是指春,也兼指人。诗人长叹水流花落,春去人逝,故国一

去难返,无由相见。

这首诗,情真意切、哀婉动人,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亡国之痛和

囚徒之悲,生动地刻画了一个亡国之君的`艺术形象。正如李煜后期诗

反映了他亡国以后囚居生涯中的危苦心情,确实是“眼界始大,感慨

遂深”。且能以白描手法诉说内心的极度痛苦,具有撼动读者心灵的

惊人艺术魅力。此诗就是一个显著的例子。

蝶恋花春景

宋代: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

涯何处无芳草可爱老鼠图片 !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

情却被无情恼。

译文

春天将尽,百花凋零,杏树上已经长出了青涩的果实。燕子飞过

天空,清澈的河流围绕着村落人家。柳枝上的柳絮已被吹得越来越少,

怛不要担心,到处都可见茂盛的芳草。

围墙里面,有一位少女正在荡秋千,少女发出动听的笑声,墙外

的行人都可听见。慢慢地,围墙里边的笑声就听不见了,行人惘然若

失,仿佛多情的自己被无情的少女所伤害。

赏析

诗中是伤春之作。苏轼长于豪放。亦最擅婉约,诗中写春景清新

秀丽。同时,景中又有情理,我们仍用“何处无芳草(知音)”以自

勉。诗人的“多情却被无情恼”,也不仅仅局限于对“佳人”的相思。

诗中下片所写的是一个爱情故事的片段,未必有什么寄托。只是一首

很好的婉约诗。王士祯所说的“枝上柳绵,恐屯田缘情绮靡。未必能

过。”《花草蒙拾》指出诗中与风格婉约的柳永诗不相上下。

“花褪残红青杏小。”褪对旨颜色变浅或消失。开头一句描写的草茎

是暮春景象,句意为:暮春时节,杏花凋零枯萎,枝头只挂着又小又

青的杏子。诗人的视线是从一棵杏树开始的:花儿已经凋谢,所余不

多的红色也正在一点一点褪去,树枝上开始结出了幼小的青杏。“残

红”,他特别注意到初生的“青杏”,语气中透出怜惜和喜爱,有意

识地冲淡了先前浓郁的伤感之情。“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燕子

在空中飞来飞去,绿水环绕着一户人家。这两句又描绘了一幅美丽而

生动中国国防科技大学 的春天画面,但缺少了花树的点缀,仍显美中不足。“绕”字,

曾有人以为应是“晓”。通读全诗,并没有突出的景物表明这是清晨

的景色,因而显得没有着落。而燕子绕舍而飞,绿水绕舍而流,行人

绕舍而走,着一“绕”字,则非常真切。“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

处无芳草?”。两句大意是:树上的柳絮在风的吹拂下越来越少,春

天行将结束,难道天下之大,竞找不到一处怡人的景色吗?柳絮纷飞,

春色将尽,固然让人伤感;而芳草青绿,又自是一番境界。苏轼的旷

达于此可见。“天涯”一句,语本屈原《离骚》“何所独无芳草兮,

尔何怀乎故宇”,是卜者灵氛劝屈原的话,其思想与苏轼在《定风波》

中所说的“此心安处是吾乡”一致。最后竟被远谪到万里之遥的岭南。

此时,他已人到晚年,遥望故乡,几近天涯。这境遇和随风飘飞的柳

絮何其相似。

上阕描写了一组暮春景色,虽也有些许亮色,但由于缺少了花草,

他感到更多的是衰败和萧索,这正如诗人此时的心境。诗人被贬谪在

外,仕途失意又远离家人,所以他感到孤独惆怅,想寻找一些美好的

景物来排解心中的郁闷,谁知佳景难觅,心情更糟。上阕表达了诗人

的惜春之情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墙外是一条道路,

行人从路中经过,只听见墙里有荡秋千的声音,一阵阵悦耳的笑声不

时从里面传出,原来是名女子在荡秋千。这一场景顿扫上阕之萧索,

充满了青春的欢快旋律,使行人禁不住止步,用心地欣赏和聆听着这

令人如痴如醉的欢声笑语。诗人在艺术处理上十分讲究藏与露的关系。

这里,他只写露出墙头的秋千和佳人的笑声,其它则全部隐藏起来,

让“行人”去想象,在想象中产生无穷意味。小诗最忌诗语重复,但

这三句总共十六字,“墙里”、“墙外”分别重复,竟占去一半。而

读来错落有致,耐人寻味。墙内是家,墙外是路;墙内有欢快的生活,

年轻而富有朝气的生命;墙外是赶路的行人。行人的心情和神态如何,

诗人留下了空白。不过,在这无语之中,让人感受到一种冷落寂寞。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也许是行人伫立良久,墙内

佳人已经回到房间;也许是佳人玩乐依旧,而行人已渐渐走远。总之,

佳人的笑声渐渐听不到了,四周显得静悄悄。但是行人的心却怎么也

平静不下来。墙院里女子的笑声渐渐地消失了,而墙外的行人听到笑

声后却心绪难平。他听到女子甜美的笑声,却一直无法看到女子的模

样;心情起伏跌宕不已,而女子也并不知道墙外有个男子正为她苦恼。

男子多情,女子无情。这里的“多情”与“无情”常被当爱情来解释,

有感怀身世之情,有思乡之情,有对年轻生命的向往之情,有报国之

情,等等,的确可谓是“有情”之人;而佳人年轻单纯、无忧无虑,

既没有伤春感时,也没有为人生际遇而烦恼,真可以说是“无情”。

诗人发出如此深长的感慨,那“无情”之人究竟会撩拨起他什么样的

思绪呢?也许是勾起他对美好年华的向往,也许是对君臣关系的类比

和联想,也许倍增华年不再的感慨,也许是对人生哲理的一种思索和

领悟,诗人并未言明,却留下了丰富的空白,让人回味、想象。

下阕写人,描述了墙外行人对墙内佳人的眷顾及佳人的淡漠,让

行人更加惆怅。在这里,“佳人”即代表上阕诗人所追求的“芳草”,

“行人”则是诗人的化身。诗人通过这样一组意象的刻画,表现了其

抑郁终不得排解的心绪。

综观全诗,诗人写了春天的景,春天的人,而后者也可以算是一

种特殊的景观。诗人意欲奋发有为,但终究未能如愿。全诗真实地反

映了诗人的一段心理历程,意境朦胧,令人回味无穷。

回乡偶书二首

唐代: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无改 一作:未改/难改)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唯有门前镜湖水,香港老歌手 春风不改旧时波。

译文

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

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他们笑

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我离别家乡的时间已经很长了,回家后才感觉到家乡的人事变迁

实在是太大了。只有门前那镜湖的碧水,在春风吹拂下泛起一圈一圈

的涟漪,还和五十多年前一模一样。

创作背景

贺知章在公元744年(天宝三载),辞去朝廷官霸气的队名 职,告老返回故

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

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

望江南超然台作

宋代: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

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

趁年华。

译文

春天还没有过去,微风细细,柳枝斜斜随之起舞。登上超然台远

远眺望,护城河只半满的春水微微闪动,城内则是缤纷竞放的春花。

更远处,家家瓦房均在雨影之中。

寒食节过后,酒醒反而因思乡而叹息不已,只得自我安慰:不要

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乡了,姑且点上新火来烹煮一杯刚采的新茶,作

诗醉酒都要趁年华尚在啊。

鉴赏

公元1074年(宋神宗熙宁七年)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

东诸城)。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超

然”,取《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之义。公元1076年(熙宁

九年)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此作。

这首豪迈与婉约相兼的诗,通过春日景象和诗人感情、神态的复杂变

化,表达了诗人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

度。诗的上片写登台时所见暮春时节的郊外景色。

首以春柳在春风中的姿态——“风细柳斜斜”,点明当时的季节

特征:春已暮而未老。“试上”二句,直说登临远眺,而“半壕春水

一城花”,在句中设对,以春水、春花,将眼前图景铺排开来。然后,

以“烟雨暗千家”作结,居高临下,说烟雨笼罩着千家万户。于是,

满城风光,尽收眼底。诗人写景,注意色彩上的强烈对比作用,把春

日里不同时空的色彩变幻,用明暗相衬的手法传神地传达出来。

下片写情,乃触景生情,与上片所写之景,关系紧密。“寒食后,

酒醒却咨嗟”,进一步将登临的时间点明。寒食,在清明前二日,相

传为纪念介子推,从这一天起,禁火三天;寒食过后,重新点火,称

为“新火”。此处点明“寒食后”,一是说,寒食过后,可以另起

“新火”,二是说,寒食过后,正是清明节,应当返乡扫墓。但是,

此时却欲归而归不得。以上两句,诗情荡漾,曲折有致,寄寓了诗人

对故国、故人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

新茶”写诗人为摆脱思乡之苦,借煮茶来作为对故国思念之情的自我

排遣,既隐含着诗人难以解脱的苦闷,又表达出诗人解脱苦闷的自我

心理调适。

“诗酒趁年华”,进一步申明:必须超然物外,忘却尘世间一切,

而抓紧时机,借诗酒以自娱。“年华”,指好时光,与开头所说“春

未老”相应合。全诗所写,紧紧围绕着“超然”二字,至此,进入了

“超然”的最高境界。这一境界,便是苏轼在密州时期心境与诗境的

具体体现。

这首诗情由景发,情景交融。诗中浑然一体的斜柳、楼台、春水、

城花、烟雨等暮春景象,以及烧新火、试新茶的细节,细腻、生动的

表现了诗人细微而复杂的内心活动,表达了游子炽烈的思乡之情。将

写异乡之景与抒思乡之情结合得如此天衣无缝,足见诗人艺术功力之

深。

这首诗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是典型的借景抒情。上片之景,有

“以乐景衬哀情”的成分,寄寓诗人对有家难回、有志难酬的无奈与

怅惘。更重要的是,整首诗表达思乡的感情,诗人以茶聊以慰藉尤其

突出。

江神子恨别

宋代:苏轼

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摧手佳人,和泪折残红。为

问东风余几许,春纵在,与谁同。

隋堤三月水溶溶。背归鸿。去吴中。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寄

我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版本一)

译文

流离天涯,思绪无穷无已。相逢不久,便油炸的英文 又匆匆别离。拉着佳人,

只能采一枝暮春的杏花,含泪赠别。你问春天还剩多少,即便春意尚

在,又能和谁一同欣赏?

三月的隋堤,春水缓缓。此时鸿雁北归,我却要到飞鸿过冬的湖

州。回望旧地,清清浅浅的泗水在城下与淮河交汇。想要让泗水寄去

相思的千点泪,怎奈它流不到湖州地。

鉴赏

此诗作于元丰二年(1079)三月,为苏轼由徐州调至湖州途中。

诗中化用李商隐《无题》诗中“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句意,将积郁的愁思注入即事即

地的景物之中,抒发了诗人为什么杀犹太人 对徐州风物人情无限留恋之情,并在离愁

别绪中融入了深沉的身世之感。

诗的上片以感慨起调,言天涯流落,愁思茫茫,无穷无尽。“天

涯流落”,深寓诗人的身世之感。苏轼外任多年,类同飘萍,自视亦

天涯流落之人。他在徐州仅两年,又调往湖州,南北辗转,这就更增

加了他的天涯流落之感。这一句同时也饱含着诗人对猝然调离徐州的

感慨。“既相逢,却匆匆”两句,转写自己与徐州人士的交往,对邂

逅相逢的喜悦,对骤然分别的痛惜,得而复失的哀怨,溢于言表。

“携手”两句,写他永远不能忘记自己最后离开此地时依依惜别的动

人一幕。“携手佳人”,借与佳人乍逢又别的感触言离愁。“和泪折

残红”,写诗人面对落花,睹物伤怀,情思绵绵,辗转不忍离去,同

时也是写离徐的时间,启过拍“为问”三句。末三句由残红而想到残

春,因问东风尚余几许,感叹纵使春光仍在,而身离徐州,与谁同春。

此三句通过写离徐后的孤单,写对徐州的依恋,且笔触一波三折,婉

转抑郁。

诗的下片即景抒情,继续抒发上片未了之情。过片“隋堤三月水

溶溶”,是写诗人离徐途中的真景,将浩荡的悲思注入东去的三月隋

堤那溶溶春水中。“背归鸿,去吴中”,亦写途中之景,而意极沉痛。

春光明媚,鸿雁北归故居,而诗人自己却与雁行相反,离开徐州热土,

南去吴中湖州。苏轼是把徐州当成了他的故乡,而自叹不如归鸿。

“彭城”即徐州城。“清泗与淮通”暗寓诗人不忍离徐,而现实偏偏

无情,不得不背鸿而去,故于途中频频回顾,直至去程已远,回顾之

中,唯见清澈的泗水由西北而东南,向着淮水脉脉流去。看到泗水,

触景生情,自然会想到徐州(泗水流经徐州)。歇拍三句,即景抒情,

于沉痛之中交织着怅惘的情绪。徐州既相逢难再,因而诗人欲托清泗

流水把千滴相思之泪寄往徐州,无奈楚江(指泗水)东流,相思难寄,

令诗人不禁怅然若失。托淮泗以寄泪,情真意厚,且想象丰富,造语

精警;而楚江东流,又大有“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之意,感情沉痛、

怅惘,读之令人肠断。

此诗写别恨,采用了化虚为实的艺术手法。诗人由分别之地彭城,

想到去湖州途中沿泗入淮,向吴中新任所的曲折水路;又由别时之

“和泪”,想到别后的“寄泪”。这样,离愁别绪更显深沉、哀婉。

结句“流不到,楚江东”,别泪千点因春水溶溶而愈见浩荡,犹如一

声绵长的浩叹,久远地回响在读者的心头。


本文发布于:2023-04-25 12:20:1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51386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春诗词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