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理抽动症第一步:释放孩子

更新时间:2023-04-25 07:30:55 阅读: 评论:0


2023年4月25日发(作者:声望定价)

调理抽动症第一步:释放孩子

作者:原

在抽动症诱因中,最主要的是家庭关系和养育环境中的冲击和压

抑,这个观点大部分家长都很赞同。关于应对方式,大家也基本认可,

只是对详细做法有不少疑问,不知道从何做起。以后我会尽量陆续分

享一些详细做法,欢迎大家反馈、讨论。

这次主要分享调理抽动症的最首要的,也是比较重要的一步:释

放孩子。

1 什么是释放?

在抽动症诱因中,主要是冲突和压抑造成了孩子的抽动,调理的

第一步,毋庸置疑的,应该是释放这些冲击和压抑,让孩子把心中积

压的压抑释放出来,孩子在释放中日益达到内心的能量平衡。

孩子的释放,主要指的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情绪的释放;一方

面是淘气和抽动动作的释放。

孩子确诊抽动症以后,家长一般都会变得宽容一些,有些是因为对抽动症病因有所了

解后有意识改变,有些是因为单纯从心疼孩子的角度出发,就像有时候孩子普通的感冒发烧

期间,家长一般也会变得相对宽容一些。

抽动症的孩子大多脾气暴躁、易怒;尤其是家长开始变得宽容和

尊重孩子以后,孩子开始放松,然后就有个报复性发泄期,这个爆发,

一方面是脾气和情绪,还有一方面是抽动动作和淘气。本文所说的释

放,也主要是这两个方面。

孩子爆发的时候,是孩子内心最焦虑不安的时候,家长如果在这

个时候能处理好,让孩子感受到安全、被接纳和被爱,会比较迅速的

修复以前的心理伤痕,所以,这时候是家长补救的最佳时机,这个时

候,家长的处理方式特别重要。

2 如何处理孩子的释放?

2.1 改变认知,接纳和理解孩子;

我的孩子在抽动症以后,性格变得很乖戾,天使变魔鬼,时刻挑战我的耐心,只要稍

微不顺心,就大发脾气。

孩子发泄的时候,除了发脾气,还会说恨妈妈,孩子其实是内心不安焦虑,是在发泄

内心的压抑和不安,这种时候我对他的情绪一直是平和的接纳,心平气和的陪在旁边,有时

候他会让妈妈走,我就到走开一下,孩子发泄之后,会喊我,我这时候用接纳的态度抱抱他,

告诉他,妈妈爱他,然后跟他回忆他小时候一些温馨,还告诉他,他小时候特别小,只能喝

奶不会吃东西也不会走路,现在他一天天长大了,学会了吃很多东西,学会了走路,本领也

越来越多。他就会慢慢的平静下来。

那时候这种发泄频率特别高,每次发泄我都用爱接纳他,慢慢的孩子的情绪好了起来。

大部分孩子都会经历脾气暴躁阶段,特别考验家长的耐心,这种

时候,处理好孩子的问题,有一个关键要素,就是改变自己的认知。

认知疗法最早于本世纪60年代在美国产生,是根据人的认知过

程,影响其情绪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求治

者的不良认知,从而矫正并适应不良行为的心理治疗方法。

举个简单的例子,5岁的孩子在机场到处跑来跑去,然后你发火了,把孩子骂了一顿

表面上看,是孩子跑这个行为引发了你发火这个行为;但事实不是;

还有一个隐藏事由;这个事由就是你认为孩子不应该在机场到处跑,应该跟你一样坐

在座位上乖乖候机;这个就是你的认知,如果你的认知变成,他还是个孩子,好动是孩子的

天性,乖乖的坐在这里候机就不是孩子了,或者说那样反而是个有问题的,木呆呆的孩子,

这样你就不会发火了。孩子到处跑,那我就跟着看着他,保证他别走丢,别去骚扰别人,别

有危险就行了。如果你的认知,调整成以上观点,你就不会生气。

现在回到处理孩子性格暴躁、不可理喻的问题,在这种时候,家

长要先改变自己的认知,告诉自己,孩子的脾气、哭闹包括抽动动作

和淘气,都是一种释放,释放以前受到的压抑,如果不释放出来,会

伤害孩子的心灵,损伤更大,会越来越严重,释放出来,有利于孩子

的身心,孩子才有可能痊愈。这么想的话,看到孩子释放脾气、情绪

的时候,家长不但不会烦躁,有时候还会有一种很舒畅的感觉。

家长如果还是觉得接纳孩子的坏情绪实在有困难,就再回想一

下,自己以前是如何对待孩子的,怎么简单粗暴的管教孩子,如果孩

子现在的发泄,让家长觉得不舒服、生气、愤懑,那回忆一下以前,

当家长在孩子面前肆无忌惮的释放自己的脾气和情绪的时候,那个小

小的心灵,是怎么承受的呢?现在,孩子只是在释放,家长只有平和

的接纳了,才能补救,才能重新跟孩子建立亲密的信任关系。这么去

想,认知就会不断调整,慢慢做到合理的接纳孩子。

2.2 先处理情绪,再处理问题;

一般情况,孩子发泄的时候家长如果能做到理解和接纳,孩子发

泄过后就会心情舒畅,比较好商量。情绪是没有对错的,任何情绪都

应该被接纳,所以不管遇到什么问题,家长首先接纳孩子的情绪,然

后给孩子空崭新的近义词 间和时间处理情绪。先处理情绪,再处理问题。

2.3 给孩子空间和时间,让孩子学会处理情绪。

孩子处理坏情绪的过程,家长要做的一是要情绪平和,不要被孩

子的坏情绪影响,别被孩子带进坏情绪里;二是要给孩子空间和时间,

让孩子处理情绪。

接纳孩子情绪不是干涉、不是哄,是平和的给孩子空间让孩子处

理,不管是哭闹还是生闷气,都给孩子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孩子去处

理情绪。这个时候家长如果快速干涉反而不利,家长只要传递平和和

接纳理解的情感给孩子,等孩子情绪处理好,再去处理问题。

大部分问题其实也不需要事后疏导和说教,孩子有基本的是非判

断能力,他自己知道对错,只是一时还没学会管理情绪、控制不住。

家长用接纳的态度对待,不说教不指责,孩子会自我反省;唠叨指责

反而会阻断孩子的自我反省。

体验比语言有效,身教比言传有效。孩子在体验中成长,在处理

情绪的过程中学会处理情绪。

3 怎样做既能合理接纳孩子的释放,又不惯坏孩子?

3.1 接纳和理解孩子是常态

接纳和理解孩子,不仅仅是在孩一个人的独白 子爆发的时候,对于日趋恢复的

孩子,所有的孩子,都需要理解和接纳。当孩子的行动或者做法,让

家长发怒的时候,家长发火以前,请先深吸一口气,这时候请站在一

个孩子的角度,用一个孩子的思维去思考这件事,而不是用几十岁的

成人的思维去思考。这样去思考,很多事情,就没那么生气了,站在

一个孩子的角度去看,孩子的任何行为背后的情绪和意图,都是可以

理解的。

大家再思考一个问题:你觉得孩子应该怎么样才正常?坐有坐相

站有站相,你指东就东,指西就西正常?还是活蹦乱跳,上蹿下跳发

挥孩子好动的本性,有自己的想法思路(鉴于孩子的经验,这个思路

在成人眼里有可能是不对的),并且敢于表达正常?

3.2 接纳和理解孩子不是毫无原则的宠溺

很多家长担心接纳和理解孩子,会把孩子惯坏。

其实,真诚的接纳只会让亲子关系和谐、信任基础牢固,不存在

孩子惯坏的问题。大家去观察周围的家庭,比较在意孩子想法,在民

主、尊重的家庭环境下,长大的孩子,自信、阳光、孝顺、知书达理。

只有那种处处包办控制、毫无原则的宠溺才容易培养出逆子。

我们接纳的是孩子的情绪,理解的是孩子的意图,这并不不是接

受和允许所有的行为,孩子的行为分两类,一类是家长理解和接纳以

后可以接受的(

比如,淘气的跑来跑去,好动是孩子天性,大人稍微保障一下孩子安

全就行了,有时候即使有些小危险,让孩子体验一下,不是特别严重的摔碰一下也是可以的,

孩子在摔碰中成长,摔碰中学会了保护自己

另一类是家长可以理解接纳情绪,

但是行为不可以去允许的

比如,孩子发怒动手打家长,家长可以理解孩子的愤怒

的根源陶埙指法 ,但是动手的动作,要平和而坚定的制止他,告诉孩子如果我做了什么事情让你生气,

你大声地说出来,打人的行为我是不会允许的

孩子的任何情绪都是应该被接纳的,超出原则的行为,需要在接

纳情绪的前提下约束行为。这是接纳孩子情绪和无原则的宠溺的主要

区别。

毫无原则的宠溺是接受了孩子的所有不合理行为,反而对于情绪

没有接纳,导致家长一肚子火,还得忍气吞声。

毫无原则的宠溺是绝对要避免的,孩子在完全没有原则的情况

下,是没有安全感的,他不知道哪里是安全区域,反而会丧失安全感。

有的类似在没有边界的空间里,会一直往下坠,毫无安全感。

但是原则不能处处都是,处处都是原则是对孩子进行了过度的限

制和控制,对孩子的发展和康复不利。

原则是根据孩子年龄和能力而定的,是相对一成不变的,不是以

大人的心情、喜好、情绪变来变去的。

原则要少而精,处处是原则容易形成强迫。

我的孩子,在清明节后第一天早上叫起床的时候,一直念叨没玩够(三天假,有两天

半参加了亲子团组织的活动,玩的特别高兴,最后一天上午去了公园,下午我感冒实在是太

累了,带回家了),我就说哦,假期玩得很高兴,还想接着玩吧。我也不想上班呢。(第一步

接纳和理解孩子情绪。注意,要发自内的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假装理解是没有效果的,

孩子是能感知到的)

我也想接着玩,可是啊,**(活动组织者称呼)周一到周五要上班,周末才能组织活

动。而且周一到周五好好上班上学的人才能报名,我上周有一天生病了,没好好上班,上次

差点不让我报名,我解释了半天,人家看我确实是生病了才让我报名的。(第二步引导)

然后问他在幼儿园吃早餐还是在家吃早餐,他说在家吃早餐。接下来就很顺利的上幼

儿园了。(第三步平和而坚定的坚持)

(以上案例仅供说明如何接纳孩子情绪,并且有策略的约束孩子超出范围的行为。没

有模仿价值,因为不同的孩子,同样的话反应会不一样,这个跟家长和孩子的信任基础和亲

子关系基础有关系。

调理抽动症第二步:激发孩子

抽动症跟孩子受到的各方面的压抑相关性很大,这个观点大部分

家长都很认可。随着这个压抑的释放,孩子要达到内心的平衡,达到

痊愈,还需要一个先决条件,那就是没有新的压抑累积。

在抽动症的诱因中,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家长的控制、包办、限

制、干涉。但是,家长做这些的出发点,肯定不是为了压抑孩子让孩

子抽动,其主要出发点其实是为了孩子的成长,让孩子去融入和适应

环境。

那么,如何既能避免对孩子造成新的压抑累积,又能达到让孩子

自我发展、自我成长,去适应生活、学习乃至以后的工作环境呢?

最佳的答案是: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

抽动症的孩子,一开始的时候最让家长崩溃的是动作,但是随着对孩子的深入了解,

家长们慢慢会领悟到,抽动是由于内心的一些不健康因素引起,而那些内心的一些不健康因

素,才是最应该引起重视的。现在的很多心理学研究,也都说明了童年创伤对孩子一生都影

响深远,孩子内心的不健康因素也具有同样的危害。去除孩子内心的不健康因儿童读物推荐 素的一个重要

的方向,也是关注孩子的内在动力培养。

这里说的内在动力,是指让孩子用自己的心去指挥自己的行动,

其动力产生于孩子的本心;家长的用语言指挥孩子之有悖于培育孩子

的内在动力的,语言干涉是家长遥控孩子,孩子动力来自于对家长的

恐惧或屈从,不是孩子本心起意。

孩子的本心指导行动,才会有利于身心;长期的家长语言干涉指

挥过多,孩子心灵发展受阻,对心理健康不利。

(声明:这里有两个词,长期的以及过多。不是说家长不能语言

干涉,而是不要过于频繁,现在的孩子24小时被大人看着,大部分

都被干涉的过于频繁了)

那如果培养孩子的内在动力呢?这次分享以下三个要点:

一,减少对孩子的日常干扰,不要扰乱孩子的节奏。

抽动症的孩子,很多伴随注意力不集中,注意力不集中不是孩子

淘气,而是心理问题,所以应该从心去着手,从日常小事做起。其中

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做到孩子做事情的时候尽量不要打扰。

现在的孩子,由于客观环境原因,一般都24小时有人看着,这样的造成了一个很难避

免的结果:孩子会经常被大人用爱的名义各种打扰。

大家如果能静下心来,观察自己一天,就会发现这种打扰和限制,无时不在。

情景1,破坏孩子专注力。孩子玩的正投入,家长时不时地喊孩子,“喝口水吧!“吃

点水果吧!”或者,“孩子这个这样玩才对”“那个那样弄!。在家长爱的名义下,孩子的专

注力就这么轻易的被破坏了。

情景2破坏孩子的节奏。孩子不同于成人,不管是做事速度还是能力。可是我们成人

在陪伴孩子过程中,很难做到去理解一个孩子的节奏,总是不可避免的用自己的节奏去衡量

孩子。用成人的要求去衡量,自然觉得孩子磨蹭,然后就是,不停的催促,打乱了孩子的正

常节奏,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孩子不但达不到成人的节奏,反而由于自己本身的节奏被破坏,

连年龄段应有的节奏也达不到了,造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磨蹭。

孩子做事、游戏时,家长如果确实有需要一定要打扰,那就要观

察一下孩子,等他的时候稍微告一个段落,间隙的时候再打扰。这样

可以避免干扰孩子内在动力的成长,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专注力。

二,孩子的兴趣和优点,需要用心培育;对于任何欲望,不管正

面还是负面的,需要适度满足。

家长发现孩子的优点和正向的兴趣以后,一定不要急于行动,先

要沉下心,缓一下。因为孩子的优点和兴趣,是需要用心来培育和保

护的。

比如,发现孩子对钢琴有兴趣了,正好又迎合了家长的喜好,马上铺天盖地的培训班、

买乐器,狂轰滥炸;然后呢,有的孩子能接受,按部就班的上下去了,有的孩子呢,上了几

次培训班就坚持不下去了,这时候家长的抱怨、逼迫就跟上来了,孩子的兴趣的小火苗,彻

底被浇灭,亲子关系还陷入紧张状态。

家长在看到孩子的优点和兴趣,先不露声色,孩子的内在动力不

被干扰,才有可能生长发芽。这个时候,满灌式的灌输,是扼杀孩子

优点和兴趣的最好教师手抄报 武器,而适度的引导,引发孩子不急不缓的探索,

才能够激起他更大的欲望和兴趣,一步步地让孩子在自身内在动力的

指引下,渐入佳境,达到一个好的状态。这才是最合理的方式。

当然,有时候孩子本身就是一时兴起,过几天自己的兴趣也会自

己熄灭,这种情况也是一种常态,孩子就是在不断的尝试中,寻找到

适合自己的兴趣,发挥出自身的优势。我们要允许孩子进行各种尝试,

孩子在体验中成长。

以上,说的是对于优点和兴趣,不满灌、适度引导才不被扼杀;

反过来,对于缺点和不良爱好呢?其实也是一个道理,严格的限制只

会让孩子的兴趣越来越浓厚,适度满足后,孩子的欲望才不会疯狂的

生长和蔓延,甚至有时候可以试一下满灌疗法。

比如零食,在零食方面,试一下给孩子一个零食箱,让孩子自己管理他的零食,放开

限制以后,过了一个很短的报复性暴发期,家长就会发现,孩子其实没那么贪婪,他能管理

的很好,而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自控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提高了。

再比如游戏,比如电视,除了适度满足以外,家长最好能陪同,因为游戏和电视和零

食稍微不同,它构建了一个虚幻的世界,人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满足或者受创的时候很容易

沉陷到虚幻的世界去,一旦沉陷形成瘾,就比较难调整了,如果有家长陪伴,跟孩子一起用

心的看用心的玩,跟孩子共同进退,比较容易把孩子带出来。这个方法同样适用去已经游戏

成瘾的情况,家长先去了解体会这个游戏为什么吸引力这么大,跟孩子一起走进去,惜时的名言 再一起

走出来,有了爱的陪伴,孩子相对容易引导一些。

上述的观点,再用个比较直观的例子阐释一下,比如进了一个房

间,窗户大开,没有窗帘,外界的声音情况一览无遗,这个时候一般

人是不会有兴趣往外看的;但是如果在一个拉着窗帘,漏出了一个小

缝儿,同时又有点声音,变换的亮光,吸引一下,大部分人难以抵御

这个诱惑,会想去一探究竟。对于优点和兴趣,做出窗帘效应有利于

培育;对于不良欲望,反而应该适度满足,打开窗户,才不至于不受

控制的疯狂生长。

三,放手,给孩子空间和时间去体验,把属于孩子的责任还给孩

子,允许孩子去体验错误,给孩子在错误中成长的空间。

24小时看管孩子,除了干扰了孩子的节奏,还有家长不可避免的

限制、控制、包办,这是形成孩子抽动的几个主要因素之一,也是孩

子自身发展的极大阻碍因素,严重的阻碍了孩子身心的发展。

孩子自己能力发展受到阻碍,造成了“在家是霸王、出门变绵羊”

现象,离开了父母,孩子一点自信都没有,因为他不知道没有父母的

帮助,他自己还能干什么,也就形成了孩子胆小、内向的特点、甚至

有的不敢跟其他孩子交往的状况;这些都跟家长无处不在的限制控制

和包办密不可分。

所以,请家长问自己一个问题,你能包办控制孩子一辈子、一直

把他保护在你的羽翼下吗?不能吧?现在出门,看到孩子胆小、或者

社交出现问题,家长都无处着手没法帮忙,着急了吧?随着孩子的成

长,家长鞭长莫及的事儿会越来越多,如果我们不想把孩子变成机器

人(也无法变成!,如果我们控制不了孩子一辈子,那么,为了避免

我们控制不了的时候,孩子自己也没能力自理,从现在还是学会放手

吧。

放手,让孩子亲身体验获得经验,还有利于孩子身心,家长看到

孩子的缺点,稍微沉一下,给孩子体验错误的空间,让孩子体验错误

带来的自然后果(不是惩罚),孩子会在错误体验中纠正方向,在体

验中成长。

举一个形象地例子,就像前面提到的磕碰,孩子在磕碰中成长,在磕碰中学会保护自

己。

如果我们家长把所有孩子接触到的空间都安装上了防撞墙角,孩子就以为所有的墙角

都是可以撞的,安全的,那么等孩子到了家长看不到的地方,没有防撞墙角的地方,会发生

什么?所有的窗户都装上了护栏,孩子会以为所有的窗户都是安全的,到了没有护栏的窗户,

会发生什么?

在家长的视线范围内,让孩子经历一些能够承受的磕碰,远比孩子超出家长视线后,

不具备风险判断和风险处理能力,去经历不可预知的风险,要安全的多。

所以,放手让孩子去亲身体验,不管是身体的磕碰还是心灵的磕碰,让孩子在磕碰中

获得自我保护的本能反应,在磕碰中获得心灵和身体的成长。

放手,还有一个关键点,就是分清孩子的事儿和家长的事儿,孩

子的事儿,家新生儿脸上有小红点 长只是辅助引导,不要反客为主。

学习是孩子的事儿,孩子为主,家长为辅,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家长提供适度帮助。

家长千万不要反客为主,把孩子的事儿,变成了家长的事儿。本末倒置以后,孩子可没有那

么好控制和配合,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不是工具和机器人,不会由家长操控。反客为主,导

致了矛盾冲突不断,战火纷飞,亲子关系恶劣。

总结:

平时尽量多用行动去影响孩子,而不是语言。比如晚上想让孩子

睡觉,全家洗刷完毕,将灯光调暗,做好睡觉准备营造睡眠环境,再

配合适度的提醒,比三催五催的催孩子洗脸刷牙的方式,管用,也对

孩子心灵健康。因为这样激发的是孩子的内在动力,让孩子自己指挥

自己,而不是家长指挥孩子。

老师告诉我,我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以后,我除了日常努力,减少干涉包办限制控制,

只一件针对性的事儿,就是无意中不露痕迹的告诉孩子,老师喜欢上课积极回答问题的

孩子,有时候举手了,即使老师没有叫到,但是老师也看到你举手,就知道你会这道题,也

喜欢。一个月以后,老师再反馈,就是反映孩子的注意力改善,上课认真听讲了。

再分享两件小事儿

事例1孩子放学自己进房间玩玩具,天气已经稍暗,我本来提醒孩子开灯,但是忍了

一下,不到一分钟,孩子自己就把灯打开了;

事例2孩子外面玩,本来想提醒孩子脱外套,但是也忍了一下,孩子很快自己脱掉外

套,交给我了。

这些小事,怎么处理,没有对错,但是不催,等孩子自己的内心指导行动,而不是家

长的语言去指导行动,更健康一些。如果一定要催,可以温和的告诉孩子,如果觉得暗了就

把灯打开,如果觉得热了就把衣服脱下来,比直接帮她或者命令,要好很多。

当然,本文的意思不是说,不能用语言去指挥孩子,我们的童年,

也有很多语言指挥,我们大部分人都还身心健康,正常范围的指挥频

率是可以的,但是,现在的孩子,由于24小时被人看管,被语言指

挥的频率过多。

正常的行动方式是本心起意,指挥大脑,然后落实到行动上。而

现在的孩子,大部分是外界(家长)语言指挥,然后折射到大脑,再

然后孩子或遵从或不遵从反抗;或者就是孩子本心起意,指挥大脑,

落实到行动被家长制止,然后心灵受阻。这种心灵受阻,偶尔为之,

无伤大雅,但是发生频率过高,就积少成多,严重损伤了孩子的身心。

我们的孩子就是被频繁的干涉过多了。孩子的抽动症,很大程度上都

跟这些因素有关。

所以,在我们的可控范围内,有意识的管住自己的嘴,减少对孩

子的干涉、限制、控制和包办;放手让孩子自己去体验,激发和培育

孩子的内在动力。孩子内在有动力了,家长就成了辅助帮忙的,孩子

会来找你寻求帮助,亲子关系和谐,孩子身心健康。


本文发布于:2023-04-25 07:30:5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51352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成人抽动症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