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书法经典欣赏

更新时间:2023-04-25 04:58:00 阅读: 评论:0


2023年4月25日发(作者:11j508)

王羲之书法欣赏

说起书法,不能不说王羲之;说起王羲之,几乎是家喻户晓,说不定还能说出几个有关他的

故事。这也算是中国独特的书法文化现象。王羲之(303-361),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原籍琅琊人(今属山

东临沂),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

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

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

家春节倒计时 ,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孔侍中帖》,为唐代内府摹本,现由卷改装成轴。日本东京前田育德会藏。共九行,前三行为"哀祸帖"

后六行为"孔侍中帖"。此帖也是奈良时期由遣唐使带入日本,布施给东大寺。桓武天皇(737-8四大茶区 06)留有"

- 1 -

历敕定"朱文印记。

- 2 -

- 3 -

《频有哀祸帖》摹本,纸本。纵26.9厘米。3行,20字。行书。字间倾侧、俯仰、钩连,笔画轻疾、圆转、

牵引,结体多有取横势者。

释文频有哀祸,悲摧切割,不能自胜,奈何奈何!省慰增感。

- 4 -

王羲之《孔侍中帖》摹本, 纸本。纵26.9厘米。6行,42字。行书。

释文:九月十七日羲之报:且因孔侍中信书,想必至。不知领军疾后问。忧悬不能须 臾忘心,故旨遣取消息。

羲之报。

《法书要录》载褚遂良《右军书目》‘行书都五十八卷’第十四卷中著录。

《频有哀祸帖》与《孔侍中帖》之间空白处,钤‘延历敕定’朱文御玺三处,与《丧乱帖》等同。

日本《支那墨宝集》称:‘昔我国光明皇后,举圣武天皇之遗,献于东大寺大佛,藏正仓院。唐天宝十

一年(七五二年),其中晋王羲之书拓本颇多焉。天应、延历、弘仁之间,渐复尽献于大内。奈世既德久,大

半散佚,片断仅存。此所藏者,盖其一。

接帖之处,有延历御府之玺。’‘延历敕定’即是‘延历御府之玺’。延历是日本桓武天皇的年号,其

元年为公元七八二年。日本学者考订《孔侍中》与《丧乱》二帖,是《东大寺献物帐》中著录的。此《献物

帐》是日本圣武天皇卒后,皇后将其遗物供佛的帐目。圣武天皇卒于公元七二九年。那么,以上王羲之的书

迹传到日本时,至少在七二九年以前。这是王羲之书迹传入日本最早的记载。这些书迹,被视为日本的国宝。

《快雪时晴帖》,纸本,四行,二十八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 5 -

- 6 -

《姨母帖》行书,纸本,现藏辽宁省博物馆。《唐摹万岁通天帖》梦见别人吐血 之一。字间多断、顿挫,除“奈

何”两字上下牵连,其余都字字独立;笔画凝重、朴拙,其“哀痛摧剥,情不自胜”的心绪直露无遗。

释文:臣十代再从伯祖晋右车将军羲之书十一月十三日,羲之。顷遘姨母哀,哀痛摧剥,情不自胜,奈何奈

!因反惨塞,不次。王羲之顿首顿首。

《初月帖》,纸本,辽宁省博物馆藏。此帖为《唐摹万岁通天帖》之二。王羲之父名“正”,为避父

讳,“正月”书为“初月”。首句‘山阴羲之报’,知此帖写于山阴。山阴是会稽郡郡治所在地。穆帝永和

七年(三五一年)王羲之赴山阴为会稽内史,其年四十九岁。此帖当是其四十九岁以后所写。此帖是王羲之留

存至今最好的书帖之一。此帖用笔、结字和章法都有章草的特点。

梁陶弘景在与梁武帝《论书启》中云:‘逸少自吴兴以前,诸书犹为未称。凡厥

好迹,皆是向在会稽时永和十许形容笑的成语 年中者。’此书正当其时,大有晋人倜傥风流、傲物任情的俊气,逸笔草草,

率意畅达,天真自然。

- 7 -

释文:初月十二日,山阴羲之报。近欲遣此书,停行无人,不辨遣信。昨至此,且得去月十六日书,

虽远为慰,过嘱。卿佳不?吾诸患殊劣殊劣。方陟道忧悴,力不具。羲之报。

羲之《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全貌

- 8 -

王羲之《平安》帖 释文:此粗平安修载来十余 日诸人近集存想明日 当复悉来无由同 增慨

- 9 -

王羲之《何如》、《奉橘》帖

释文:羲之白不审尊体比复 何如迟复奉告羲之中冷无 赖寻复白羲之白 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 不多得

- 10 -

《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均为尺牍。存双钩摹本,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前隔水有宋徽宗

题款“晋王羲之奉橘帖”。米芾书史谓“又有唐右军帖,双鉤蜡摹,末后一帖,是‘奉橘三百颗(帖作枚)

霜未降,未可多得。’《奉橘帖》在唐代就很有名,诗人韦应物有诗句说:“书后欲题三百颗,洞庭更待满

林霜。”用的就是这件书蹟的典故。开皇十八年(598)三月二十七日参军学士诸葛颖,諮议参军开府学士柳

顾言,释智果跋其尾。”

从六世纪南朝时期以来,歷代帝王都喜好收藏王羲之等名家的信札,当时将零散的书蹟裱背成一定长度

的手卷,后来辗转流传,遭割裂重装,已不復原貌。这卷书蹟是用双鉤廓填的方式,复製了三件王羲之短札。

《平安帖》行书兼草书,信中提到的“脩载”,是王羲之的堂兄弟。《何如帖》行书,问候对方并告知近况。

《奉橘帖》行书,赠送友人橘子并附上此信。

这三帖中,除了从整幅尺牍中去玩赏其风韵外,还可细察对比每一字之遒丽。如“复”字,三帖出现四

次,《平安》中“当復”之“復”为草书,《何如》帖中三个“復”字都是行书,《平安帖》运笔提按顿挫

的变化较多,钩挑转折间,锋颖秀发,一些牵丝引带的草书笔法,也十分生动灵巧。《何如帖》较端整,三

个“復”字,而无一雷同,或异其偏旁,或变其转折,都鲜活生动,结构精密,神思凝淀。《奉橘帖》字形

大小偃仰,饶富变化,“三”字如横空掠燕,笔画互有照应,“百”字起笔上扬,末画斜下挫锋,笔锋几经

转折,并露出贼毫,“未”字出现两次,笔法也不尽相同。其他如“白”、“奉”等字。也是变化不一。可

谓从心所欲不逾矩。

前二帖略见於褚遂良《右军书目》《平安如何》二帖前尚有萧梁时代鑑书人徐僧权、唐怀充二人的“僧

权”、“怀充”押署,故此帖鉤摹的上限,可能在梁隋之际,亦未可知。此三帖北宋初年藏駙马都尉李瑋家,

尚有“李瑋图书”收藏印。后入宣和内府。再绍兴内府,明清為项元汴,及京口张氏(张覲辰、张玉裁、张

孝思)笪重光等所藏。入清内府,未受重视,《石渠宝笈初编》,著录列次等,《三希堂法帖》亦未收入。

惟古法帖為《宝晋斋帖》、《东书堂帖》、《戏鸿堂帖》、《墨池堂帖》等均曾摹刻,而次序各异。现藏故

宫博物院,先后收入《故宫法书》,《晋王羲之墨跡》,《故宫歷代法书全集》;及二玄社精印。存真卷行

於世。(张光宾)

- 11 -

- 12 -

- 13 -

王羲之《行穰帖》原迹已失传。此为初唐时期的双钩填墨摹苦瓜烧肉 本,硬黄纸本,传为米芾再临本,24.48.9cm。

二行,十五字,由北宋徽宗金泥题签和宣和之印,曾为董其昌友人吴廷所藏,明董其昌有多处题跋,后入清

宫,乾隆有题跋题诗及鉴赏印。董其昌跋:“东坡所谓‘君家两行十三字,气压邺侯三万签’者,此帖是耶?”

乾隆帝则赞它“于浑穆中精光内韫”。

据说《行穰帖》为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时,从圆明园(宫廷)流落到民间的国宝,同时流出的还有钟繇

《荐季直表》和苏轼《黄州寒食帖》等。《行穰帖》后为大风堂张大千收藏。《行穰帖》归大风堂后,张大

千来日本曾携此卷并一时存放于书法家西川宁处。现藏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号称美国藏中国书法第一

名品。

《上虞帖》草书,唐代摹本,现藏上海博物馆。硬黄纸本 23.5厘米 26纸本

此系唐摹本。前隔水有北宋徽宗赵佶瘦金书"晋王羲之上虞帖"月白绢签。钤有南唐"集贤院御书印"半印、"

内合同印",北宋"政和""宣和"、双龙、"内府图书之印"""""""""连珠等朱文鉴藏印记。曾经

南唐内府,北宋宣和内府,明晋王府、韩逢禧,清梁清标等鉴藏。

- 14 -

释文:得书知问吾夜来腹痛 不堪见卿甚恨想行复来 修龄来经日今在上 虞月未当去重熙旦 便西与

别不可言不知 安所在未审时意云何 甚令人耿耿

- 15 -

《丧乱得示二谢帖》是唐代内府的双钩填墨摹本,奈良时期由遣唐使传入日本。日本皇室宫内厅三之丸尚藏

馆藏本纸右端钤有日本桓武天皇(737806)的"延历敕定"朱文印。原帖为卷子,现改装为轴,为"丧乱帖"

"二谢帖""得示帖"三通尺牍合装。20063月来上海博物馆展出。

《丧乱帖》八行、《二谢帖》五行、《得示帖》四行,共一纸。日人有总称为《丧乱帖》者。日本学

者内藤乾吉称:此帖用纸类似白麻纸,纵向有条纹,系用双钩填墨法所摹。在第一行末‘之极’右侧,有‘僧

权’二字左半部分押署。《二谢帖》的第二行末,‘再行’右侧,有一‘珍’小字押署。‘珍’即梁朝鉴赏

家姚怀珍。此帖右端纸缝处,钤有‘延历敕定’朱文御玺三处,钤印的形式与《孔侍中帖》同,中间一玺中

正,上下二玺右斜,显示曾为日本桓武天皇内府所藏。日本《支那墨宝集》载:‘此幅久藏御府,后西院天

皇崩后,购于尧恕亲王。亲王为妙法院教皇,经该院保存至今,后献为帝室宝藏。’

此帖在日本流传了一千三百多年,被视为国宝,为中国书法界所知不过百余年。清光绪十八年(一八

九二年),杨守敬首先摹勒于他的《邻苏园帖》,墨迹印刷品的传入,则在一九三四年以后。

此帖提及的‘先墓’及其‘修复’事,今人王玉池推定先墓在洛阳,其修复之事,在永和七八年,也

不排除在永和十二年桓温收复洛阳时。韩玉涛认为先墓在琅邪,修复之事,在永和十二年八月。刘涛根据此

帖书风与《十七帖》距离较大,认为可能是王羲之五十岁(永和八年)左右所写。

此帖用笔挺劲,结体纵长,轻重缓疾极富变化,完全摆脱了隶书和章草的残余,成为十分纯粹的行草

体。书写时先行后草,时行时草,可见其感情由压抑至激越的剧烈变化。

韩玉涛《王羲之〈丧乱帖〉考评》一文,说此帖不可及处有四:第一,这本身就是一篇优秀的杂文;

第二,此帖字势雄强,是右军真面目,是真正的右军风骨;第三,《丧乱帖》兼备雄强和惨淡之美;第四,

此帖表现了由行入草的完整的过程。因此,《丧乱帖》是一件难得的珍品,是王羲之最有代表性的末年之作,

远胜《神龙兰亭》。

- 16 -

王羲之《丧乱帖》行草,摹本,白麻纸。纵28.7厘米。8行,62字。

《丧乱帖》面目近于《频有哀祸帖》,然转折更为圆活流纵,字侧仄更甚,墨色枯燥相间而出,至纸

末行笔更为快疾。可以想见作者当时啜泣难止、极度悲痛之情状。

释文:羲之顿首:丧乱之极,先墓再离荼毒,追惟酷甚,号慕摧绝,痛贯心肝,痛当

奈何奈何! 虽即修复,未获奔驰,哀毒益深,奈何奈何!临纸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顿首。

- 17 -

王羲之《得示帖》摹本,纸本。纵28.7厘米。4行,32字。行草书。日本皇室宫内厅三之丸尚藏馆藏。此

帖与

《丧乱帖》、《二谢帖》共一纸。

释文:得示,知足下犹未佳,耿耿。吾亦劣劣。明日出乃行,不欲触雾故也。迟散。

王羲之顿首。

- 18 -

王羲之《二谢帖》 摹本 日本皇室宫内厅三之丸尚藏馆藏

- 19 -

《二谢帖》和《得示帖》、《丧乱帖》连成一纸。纵28.7厘米。5行,行草书。

释文:二谢面未? 比面迟承良不静。羲之女爱再拜,想邰儿悉佳。前患者善。所送议当试,寻省。左边剧。

《七月都下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作品,纸本。

- 20 -

《雨后帖》,纸本 25.7X14.9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 21 -

王羲之《远宦帖》纸本(摹本)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据宋代一位名叫黄伯思的学者所指,《远宦帖》是《十七帖》中的书信。公元332年时,王羲之在武昌

担任庾亮的军事参谋,而好友周抚刚好从武昌转至益州镇守,此帖便是羲之在当时写给周抚的一封信札。王

羲之的书法作品,一直都為歷代鑑赏家所争相收藏,即使拥有尊贵地位的皇帝也不例外,据说唐太宗就曾為

了《兰亭集序》派人四处寻找,这些軼闻说明了后人对王羲之书艺的重视。

《兰亭集序》呈现出行书的风格,而《远宦帖》则是王羲之书写草体的代表作品。草书约略始於汉代,

因為运笔的快速,造成线条连绵畅顺的形式特质,这些都可以在首行的“省别”及后端的“救命”找到视觉

上的印证,如果我们再将文中“平安”二字与《平安、何如、奉橘三帖》中的表现相互比较,则更容易感受

- 22 -

到王羲之放纵於此的笔墨特性。

《远宦帖》,亦名《省别帖》。乃王羲之草书《十七帖》中的一封书信。宋黄伯思(10791118)以为

《十七帖》中的书信,均系写与周益州者。

按,周益州,名抚。是周访之子,与王氏累世通家,又和陶侃是儿女姻亲。(侃子瞻,娶周妩妹为妻)

书信中提到“武昌诸子亦多远宦”被认为指陶侃而言。陶侃(二五七~三三二)于其晚年,即咸和五年(三

三○)镇守武昌,周抚即于是时至武昌,后迁建监巴东,刺史益州。也正当庾亮、庾冀镇武昌之时。右军于

咸和九年(三三二)参庾亮军事,时与周抚往还最密。故此一书信当在其前后所致周抚者。

此帖首见于《法书要录》卷十右军书记。《宣和书谱》即称《远宦帖》。亦刻入《淳化素描画动物 阁帖》卷六;《大

观帖》、《鼎帖》、《宝贤堂帖》、《澄清堂帖》(孙承泽本)均曾刻入。清道光间,叶志诜得王献之《送

梨帖》,将此帖一同上石。后杨守敬又刻入其《邻苏园法帖》中。

北宋曾入大观,宣和内府,有大观、宣和诸印玺,卷首徽宗赵佶瘦金书签,上钤双龙方印,专用于古法

书者。后曾入金明昌内府,及北燕张氏,后归贾似道。明时曾为秀水项元汴所藏,入清由耿会侯、安岐所递

藏,曾著录于《墨缘汇观》,订为唐人钩墓本。嗣入清内府,而未钤内府收藏印,故石渠亦无著录。今藏故

宫博物院,曾先后辑入故宫法书晋王羲之真迹册,《故宫历代法书全集》第一册影印行世。(张光宾)

释文:

省别具,足下大小问为慰。多分张.念足下悬情,武昌诸子亦多远宦。足下兼怀,并数问不?老妇顷疾

笃,救命,恒忧虑。余粗平安。知足下情至。

- 23 -


本文发布于:2023-04-25 04:58: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51337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