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名衔称谓一览

更新时间:2023-04-25 03:32:56 阅读: 评论:0


2023年4月25日发(作者:环境地图)

古代科举名衔称谓一览

科举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

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

童生

童生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

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

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

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至动漫排名 史公”,这里就是

指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秀才),当时史可法二十岁。

《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秀才

秀才是古代中国对某些士大夫的称呼。明清时,一般指通过了科举中院试的生员,

属士大夫中的最基层。秀才一名在隋朝科举开始以前已有。在汉朝使用举察制时,

由各州推举的民间人材称之为“秀才”。隋朝开始开科取士,最初亦为取秀才。

到了唐朝初年,秀才是常科考试的一种。但后来“秀才科”被废,秀才一词一度

变成了读书人的泛称。到了宋朝时,凡经过各地府试者,无论及第与否,都可以

称为秀才。故此当时有“不第秀才”之称。

秀才 别称“茂才”。本系优秀人才的通称。汉代以后,成为荐举人才的科目之

一。南北朝时,最重此科。唐代初期,设秀才科,后来渐渐废去,仅作为对一般

儒生的泛 称。明太祖曾采取荐举的方法,举秀才数十人,反以知府为官。明、

清两代,专门用来称府、州、县的学员。习惯上也称为“相公”。

明清时通过院试的童生都被称为“生员”,俗称“秀才”,算是有了“功名”,

进入士大夫阶层;有免除差徭,见知县不跪、不能随便用刑等特权。秀才分

等,成绩最好的称“禀生”,由公家按月发给粮食;其次称“增生”,不供给粮

食,“禀生”和“增生”是有一定名额的;三是“附生”,即才入学的附学生员。

生员获得“入学”的资格后,可以到官办的府、州、县学读书。不过明清的入官

学基本上只是一种形式,并没有多少真正的知识传授。入学后经过学政的选 拔,

便可以参加下一级乡试。成绩特佳的生员,有机会被选为贡生,成为国子监的学

生。与国子监其他“监生”不同,“贡生”是正途所出,属一种荣誉。

秀才不可以在衙门任职,起码要是举人

考上举人以后,可以考进士或去吏部报到 ,等到朝廷官员空缺就把举人充任。

贡生

贡生相当于举人副榜。贡生有几种,蒲松龄是“岁贡”,又叫“挨贡”。就是

做廪生时间长了,排队挨号挨上了贡生。做了贡生以后理论上可以当官了,蒲松

龄得到一个虚衔“儒学训导”。儒学训导是什么意思呢?当时封建社会的学校分

好几级,国家一级是国子监,省里面是府学,县里面是县学。这个儒学训导就是

县学的副长官,相当于现在一个中学副校长了。

监生:国子监的学生。或由学政考取,或地方保送,或皇帝特许,后来成为虚名,

捐钱就能取得监生资入党推荐书 格。《祝福》中的“四叔”就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

《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则是一个吝啬鬼的典型。

县试:若要取得全省乡试的资格,首先要参加府县之试,参试者称"儒童""童生

",合格录取者称为"生员","庠生"(即俗称秀才).在生员中再选拔一批 ,升读

国子监的称监生,其他的称贡生.贡生又分为拔贡,恩贡,副贡,岁贡,优贡.这五贡

为正途资格出身.另有一种通过纳捐取得的贡生称例贡,增贡, ,廪贡.

举人

中国古代地方科举考试中试者之称。原意为举到之人,为应举者的通称。唐代以

各地乡贡中试者,需入京应试,故有此称。宋为乡试(贡举考试)各科中试者的

统称。俗称举子。宋举人被解送礼部前,须经考试,略如后之乡试。举人在礼部

应试落第者,仍须再应乡举,可方参加下科考试。举人登科即可授官,但无“出

身”,可免丁役。金、元亦如此。明清沿袭,为乡试中试者的专称,俗称孝廉。

举人有俸禄,有做官的资格。

举人可算是高级知识分子,有了出身,通常可以做官(吏部有官职空缺后,轮完

进士才到举人),有俸禄,和秀才不可同日而语,所以也就分外得难考。一但中

举,其父为(老)太爷,其人为老爷,其子为少爷,故有“一世中举,三世为爷”

之说。

考中“举人”的,即成为国家在编官员,享受国家俸禄,举人进而参加每三年一

次在京城由礼部举行的考试,称“会试”,考取者称“贡士”。考取贡士的 人,

同时要参加“殿试”。 殿试后,根据成绩将参加考试的贡士分三个等级,称“三

甲”。一甲称为“进士及第”,只有三名,就是状元、榜眼、探花;二甲称为“进

士出身”若干名;三甲称 为“2月份多少天 同进士出身”若干名。 举人考上进士大约只有百

分之五的机会。 解元

解元 读(ji yun),科举制度中乡试第一名,唐制,举进士者均由地方解送入

京,后世相沿,乃有此名。唐制,举进士者皆由地方解送入试,故后世称乡试第

一名为解元。如世称明代唐寅为唐解元。亦称“解首”。明清科举制度,分为乡

试、会试和殿试,乡试为省一级考试,考试合格者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

是举人在京城参加的全国统一考试,考试合格者为进士。

进士

中国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此称始见于《礼记王

制》。隋炀帝大业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

者皆称进士。元、明、清时,贡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

会试,即部级考试,在京城举行、由礼部主持,每三年一次,各省的举人以及国

子监的监生皆可应考,合格者称为“贡士”,也叫中式进士,其名额以300名为

常,第一名称“会元”;四是殿试,由皇帝描写早晨的句子 亲自主持,只试策问,当场交卷,参

加者均称为“进士”。出榜分为三甲:一甲是前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均赐

进士 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一甲可做翰林官,二、三甲

经“馆选”合格后,还得进翰林院修业三年,再根据成绩授官。严格的多次筛选,

大体上保 证了公平竞争和择优选官。通过前两种考试只是取得了参加更高一级

考试的资格。考中进士者,不是马上即可做官,也只是具备了做官的资格,做什

么官,到什么地 方任职,还要由吏部。

明清两代,凡属历经举人(乙榜)、进士(甲榜)出身的官员,称“两榜出身”

或“科甲出身”,是最正牌、响亮的资格;如果是举人,虽也能候选授官,但品

级既低(多在知县以下),候选亦难。

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科举殿试时录取分为三

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 榜眼,

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

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通俗的 讲,

考中一、二、三甲都可以叫进士及第。

探花

“探花”一名在唐代的科举经已出现。当时中进士者会园游庆祝,称“探花宴”。

以进士中的年少貌美者为“探花使”,到各名园采摘鲜花,迎接状元。北宋开始,

进士必须经过皇帝殿试,并且定立进士一甲只有三人。初时第一名称状元,第二、

三名俱称为榜眼;意思是第二、三名分立状元左右,如其两眼。至北宋末年,只

以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则称探花。

以清朝情况而论,会试过关成为贡士,然后在太和殿举行进士考试,头名由皇帝

点定,即是状元,其次是榜眼和探花。这头三名合称“一甲进士”,可以得到“进

出身”头衔。只有这“一甲进士”在金殿唱名后立即按规定封授官职。状元

的职名叫作“翰林院修撰”,是个从六品官,榜眼和探花家风家教故事 二人,则封授为“翰林

院编修 ”,正七品官,是地道的芝麻官儿。

殿试取中的前三名进士,分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

殿试在唐代已有,至宋初才成为定制。唐武则天时,试贡举之士立于殿前,门下省

长官奏状,名次最高者置于最前,因而称为状头,也叫做状元。自宋代起,沿用旧

,以殿试第一甲第一名为状元。状元虽亦被称状头,但已不算正式物业顾问 名称了。

唐无榜眼,却有探花郎。唐代新进士榜公布后,他们在曲江有盛大宴游活动,以最

年少者为探花郎;原意只是戏称,与登第名次无关。宋代初期,以第一甲 二、

第三名进士为榜眼。因为填进士榜时,状元的姓名居上端正中,二、三名分列左右,

在进士榜上的位置好像人体的眼部地位,所以称作榜眼。北宋陈若拙并无文 才而

取中第二名,人们都嘲笑他是「瞎榜」。

到了南宋后期,第三名进士改称为探花,于是榜眼成为第二名的专名。因此说,

元、榜眼、探花作为三鼎甲的三个专称,合成于南宋。

太祖以后,学校与荐举变得有名无实,科举考试却日益受重视。

明代的科举,分乡试、会试、殿试三阶段。学校生员(秀才)每三年一次到省城参

加会考,教做乡试,录取的人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举人和国子监的监生在隔年春天到礼部应考,称为会试,录取的称为进士,第一名

称为会元。

同年再由天子亲自在殿上出题测验进士,称为殿试或廷试,把会试录取的进士分

为三等:一甲三人,分别称为状元、榜眼和探花;二、三甲若干人,第一名都叫传

胪。

所谓「三元及第」就是指一连考了解元、会元、状元三个第一名

进士一词始于隋炀帝之设进士科 进士第一名称状元,又称“魁甲”第二名称榜

第三名称探花

宋太祖正式建立了殿试制度,即在吏部考试后,皇帝在殿廷之上主持最高一级的

考试,决定录取的名单和名次。所有及第的人于是都成了“天子门生”。殿 试后,

举行皇帝宣布登科进士名次的典礼,并赐宴琼林苑,故称琼林宴。殿试第一名称榜

,第二、三名称榜眼,一、二、三名都可称状元。南宋以后,第一名称状 ,

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宋哲宗时,将进士分为经义、诗赋两科,分别举行考

,经义进士以经义定取舍,诗赋进士以诗赋定去留。宋代的常科考试分为 州府

试、礼部试、殿试三级。州府试称解试,礼部试称省试,殿试带有复杂的性质。宋

代在正科之外,还设立恩科。连续考十五场不中的,皇帝用“特恩”的办法, 赐予

本科出身。

榜眼

榜眼是中国科举制度中在殿试中,取得进士第二名的名称,与第一名状元,第三

名探花合称“三鼎甲”。其名始于北宋初。初时第一名称状元,第二、三名俱称

为榜眼;意思是第二、三名分立状元左右,如其两眼。至北宋末年,只以第二名

为榜眼,第三名则称探花。榜眼这名称跟状元、探花一样,其实都是社会上习惯

使用。在正式发放的金榜之上,只会称进士一甲第一名,一甲第二名,一甲第三

名。

状元

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状元,状元是中国的特产,是中国科举制度诸多名词中

最为炫耀的一个。科大学毕业生自我鉴定 举制选状元肇基于隋,确立于唐,完备于宋。从唐高祖武德

五年(622)科举考试开始,至清光绪三十年(1904)最后一次科考,凡1282

年间历代王朝共选拔了文状元654名,武状元185

会试中举的贡士,在太和殿举行进士考试,头名由皇帝点定,即是状元,其次是

榜眼和探花。这头三名合称“一甲进士”,可以得到“进士出身”头衔。只有这

“一 甲进士”,在金殿唱名后立即按规定封授官职。直方图口诀 状元的官名叫“翰林院修

撰”,是个六品官,榜眼和探花二人,则封授为“翰林院编修”,正七品官,是

地道的芝麻 官儿。


本文发布于:2023-04-25 03:32:5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51327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科举等级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