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书论东坡题跋[从《东坡题跋》看苏轼的文艺观]

更新时间:2023-04-24 23:04:20 阅读: 评论:0


2023年4月24日发(作者:mpa单位换算)

苏轼的书论东坡题跋[从《东坡题跋》看苏轼的文艺

]

苏轼(1036-1101)在文章、诗词、绘画、书法等领域均有建树,

其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齐名,并称宋四家。苏轼擅长行、楷

,取法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并上溯晋宋各大家,且能独创新

意、自成一家,形成笔软墨硬、欹侧雄浑的艺术风格。

苏轼关于书法的论述多为数十字或百余字一则的题跋或短论,

旨明确、语言平实而容易解读,后人将这些散论整理编辑,加上其关于

文章、诗词、绘画等方面的论述,汇编成书行世,即为《东坡题跋》。东

坡题跋是苏轼散文中独具特色的一种类型,充分体现了苏轼在文学艺

术上的宗旨。其中关于书蒜苔炒鱿鱼 法的题跋小品,在写法上随兴而发、妙趣横生,

虽一篇只有寥寥数语,但却精悍凝练,可以说是苏轼书法美学集中反映。

本文即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东坡题跋》中关于书法的论述进行分析,

而探讨苏轼的文艺观。

一、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苏轼论书主张独出新意,这是大家公认的,但是他并不否认对传统

的学习。这一点苏轼本人的书法实践也可看出。其楷书代表作《宸奎

阁碑》,字体具有颜书端庄敦厚的特点准备好 ,其传统功夫可见一斑。黄庭坚

在评价其书法时也说:“东坡道人,少日学《兰亭》,故其姿媚似杨季海,

酒酣放浪,意忘工拙,字特瘦劲似柳诚恳。中岁喜学颜鲁公、杨风子书,

其合处不减李北海。苏轼在评价、赞赏他人书法作品时,往往以其得

古人意趣为高。他在《东坡题跋》中评秦少游有东晋风味”(P5566),

作字简远如晋宋间人”(P5580),杜祁公得昔人风气”(P5557)李元直

晓字法、得古意”(P5587),颜真卿奄有汉魏晋宋以来风流”(P5580)

《跋黄鲁直草书》中提到霍去病在粮草不继时,还要士兵平场地上踢

皮球,正是其不学古代兵法的过错浪漫情书 。古兵法不学亦不可”(P5566)即拿

古兵法比喻书法传统,强调学习、继承古人传统的重要性。

苏轼注重对传统的学习与他崇尚书法个性的主张并不矛盾。他主

张在学习前人风韵之时,能够独开一面,形成自己的风格特色,要师古而

不泥古。苏轼在《评草书》中说吾书虽不佳,然自出新意、不贱古人,

是一快也。(P5556)苏轼赞赏的是不墨守成规、有个性的书法作品。

如欧阳修书精勤敏妙,自成一家”(P5560);颜真卿书雄秀独出,一变古

”(P5580);柳公权书本出于颜而能自出新意”(P5580)无法之法

《东坡题跋》中多次出现。苏轼还在熙宁之初便提出了他著名的观

:“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这丛林飞龙 也是苏轼对自己书法的评价。

他在《跋王荆公书》中说荆公书得无法之法,然不可学,学之则无

法。”(P5550)“无法自然不可学,然而却是无法之法”,惟其如此才获得

审美价值。这和唐人论书讲究法度是迥异的。无法之法乃是书家的

特有之法。《跋山谷草书》,苏轼借张融的话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恨臣无二王法,但恨二王无臣法。”(P5576)二王虽然堪称传日本美女壁纸 统书法的典

,但苏轼认为只有具有独特个性的作品才是最好的。

苏轼主张打破单一的模式化的审美标准,他认为美丑、短长、肥瘠

只是形态的不同,并不一定要以某人为标准而天下人都追随他。《孙

莘老求墨妙亭诗》中说:““杜陵评书贵瘦硬,此论未公吾不凭。短长肥瘠

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环肥燕瘦,各具特色,都是美的。他在《和子

由论书》一诗中也阐明了自己的观点:“吾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苟能

通其意,常谓不可学。貌妍容有颦,璧美何妨椭。端庄杂流丽,刚健含阿

娜。在苏轼看来,书法只要通其意,不必遵循一定的法度。西施颦眉,

态亦为美。璧之为美不论圆与不圆。端庄、流丽、刚健、阿娜,只是书

法风格的不同。破笔写字,乃是传统书法所忌讳的,苏轼硬是这样写,

是自知不可为而为之。然而能写出自己的个性,仍不失为成功的作品。

二、技与道的关系

指事物的规律,“指把握规律所需的实践和学习。 由一技而

进乎道,则可旁通他技。技进乎道,技与道合,这是道家追求技艺的最高

审美境界,也是苏轼的书法美学之一。苏商业贷款利率表 轼在《跋秦少游书》中即说:“

进而道不进则不可,少游乃技道两进矣。”(P5566)

首先,苏轼强调书法创作的和。他最推崇蔡襄的书法,说其是本朝

第一独步当世”,即因其天资即高,而学亦至”(P5562)。苏轼在论书

时不仅看重天资,而且强调积学笃学勤学作字要熟”,

成冢、墨成池笔秃千管、墨磨万铤” (P5537)才行。同时,苏轼特别

强调楷书在书法实践中的基础地位,认为只有楷书的基础打好了,板栗酥饼的做法 才能

从事其他书体的创作。书法当以小楷出,岂有正未能而以行、草称

?”(P5554)“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未能正书而能行、,犹未尝

庄语而辄放言,正是道也。”(P5558)他在《书唐氏六家书后》中还把楷

书比作站立,行书比作走路,草书比作跑步。认为楷书的基础没打好而

想学习行、草,就像不会站、走而想跑一样是不可能的。

其次,书法创作不仅要勤学苦练,而且要善于思考,发现和把握书法

创作的规律性。物一理也,通其意则无适而不可……如君谟真行草隶无

不如意,其遗力馀意变为飞白,可爱而不可学。非通其意,能如是

?”(P5553)通其意即通其道。万物都有一个道理,通晓其中的关系、

,参透了其中的关窍,则能随意自如、千变万化。正因如此,苏轼才说

留意于物,往往成趣余学草书凡几十年,终未得古人用笔相传之法。

后因见道上斗蛇,遂得其妙。”(P5563)苏家庭账本 轼见道上斗蛇而得草书之妙,

张旭见担夫与公主争路而得草书笔法之意,后观公孙大娘舞剑而得其

,说的是一个道理。他们都是从外在物体婉转连绵、千姿百态又连贯

一体的动态中悟出草书创作的关键、规律。


本文发布于:2023-04-24 23:04:2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51290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晓字草书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