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风景区的总体规划
⼀、武夷⼭风景区的总体规划
为了使武夷⼭的开发建设达到科学与艺术的⾼度,武夷⼭建设委员会聘请江苏省副省长、南京⼯学澜组词 院院长、著名建筑学家杨廷
宝教授主持制定武夷⼭风景区的总体规划。
1980年3⽉,南京⼯学院建筑研究所与福建省建筑设计院合作,完成风景区的第⼀个⼩区详细规划——武夷宫景区规划。4⽉,关于牧童的诗句
由福建省建委负责邀请省科委、省建筑学会及福州、厦门等地的园林建筑专家和规划专业⼈员到武夷⼭,深⼊各景区进⾏风景
名胜资源的综合考察,并协助制定总体规划和⼩区规划,尔后⼜确定由南京⼯学院建筑研究所负责风景区的建筑设计,保证了
景区的建筑能在统⼀构思的基础上形成统⼀的风格。
7⽉,国家建委副主任、规划设计专家赵武成专程到武夷⼭考察,并就开发建设提出报告。要求:全⾯保护,逐步开发;景区
建筑宜疏不宜密,宜少不宜多;服务点要分散,不要集中,不能城市化(后被杨廷宝教授充实发展为“武夷建筑原则”,即宜⼩不
宜⼤,宜低不宜⾼,宜疏不宜密,宜藏不宜露,宜淡不宜浓)。在他的建议下,由国家城建局主持,于11⽉底在武夷⼭召开“武夷
⼭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座谈会。国家城建局、园林局,北京、上海和清华、同济、北京⼤学及省内的专家、学者共40余⼈参
加了讨论、评议,并提出许多补充修改意见。在总体规划座谈会上,专家们强烈呼吁在规划和建设武夷⼭风景区的过程中,
要“保护、保护、再保护;绿化、绿化、再绿化”。座谈会后,根据专家们提出的意见,由省、地建委和武夷⼭管理局组成规划
⼩组进⾏研究,对规划⼤纲进⾏修改,最后定稿,写给女朋友的话 并正式绘制规划图,逐级上报审批。
为了保护总体规划严密的科学性,⼜于1981年9⽉邀请由南京⼤学选派的9名地理学、⽣物学专家到武夷⼭进⾏为期半年的旅
游资源综合考察,就风景区的地貌、⽓候、⽔⽂、植被、⼟壤、地质、环境保护、⾃然地理等⼋个⽅⾯作了详尽的调查,尔后
提出“武夷⼭旅游资源评价”的报告(该报告后由南京⼤学出版社于1986年3⽉出版),对制定景区的总体规划具有重要的指
导意义。
1982年11⽉,经国家forests 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化部、旅游局审定,并经国务院批准,武夷⼭列为国家⾸批重点风景名胜区,
对风景区的规划设计提出了更⾼的要求。
1983年6⽉,中国建筑学会在武夷⼭召开“风景名胜区规划与建设”及武夷⼭总体规划技术鉴定会。根据专家们的意见,对规划
进⾏了修改,使之更符合科学性,并于7⽉30⽇上报。12⽉,省建设厅⼜组织“武夷⼭风景名胜区对班级的建议 总体规划部门座谈会”,⼴泛听
取意见。
武夷⼭风景区的总体规划以“全⾯保护,充分利⽤,逐步开发”为指导思想。其规划原则是:充分利⽤⾃然景观;严格保护⼭
林、古树、⽂物;⼤型服务设施应建在游览区外,以保持景区的安静与风貌;风景建筑设计要特别注重民族风格与地⽅特⾊。
规划⽅案将风景区划分为三个⼤游览区、⼀个旅游服务区和⼀个⽣产管理区。三⼤游览区包括11个景区、138个景点:九曲溪
游览区包括武夷宫景区、九曲溪景区、云窝景区、天游景区、桃源洞景区及三仰峰景区的101个景点,于武夷宫及星村各设⼀
个⼀级服务点;在天游、云窝、三仰峰等设⼆级服务点5处。
溪南游览区包括⼀线天景区和虎啸岩景区的14个景点。在⼀线天、虎啸岩各设⼀个⼆级服务点。
⼭北游览区包括天⼼景区和慧苑——⽔帘景区的23个景点。在天⼼设⼀级服务点,在慧苑和三贤祠设⼆级服务点。
此外,还对绿化、古建筑修复、交通与导游、公⽤设施、农副业⽣产等作了详尽的规划。该规划由国家城建部报经国务院原则
同意后,于1986年6⽉28⽇予以批复,成为我国风景名胜区中⾸批获国家同意批复的总体规划。1985年3⽉,邀请南京林业⼤
学编制“九曲溪两岸绿化规划”。根据国家城建部的批复精神,“要把绿化放在⾸位”。修改后的“九曲溪两岸园林绿化规划”于
1986年上报,1988年4⽉4⽇经省建委批复同意实施。为了适应国内外朱⼦学研究的需
要,突出“武夷精舍”的历史⽂化价值,1990年武夷⼭风景区管委会委托东南⼤学(原南京⼯学院)建筑研究所编制《武夷精舍⼩
区规划》,经技术论证之后,由省建委于1991年9⽉2⽇以闽建规(1991)023号⽂批复同意实施,特别提出“⽌宿寮”宾馆(“⽌宿
寮”为原朱熹“武夷精舍”的附属建筑)规模只能控制在120床以内,并不得以任何形式建职⼯住宅。1993年,建设中的⽌宿寮宾馆
改称九曲宾馆,于10⽉份竣⼯开业。
⼆、景点建设
1979年,武夷风景区建设之初,重点开发“云窝——天游”⼀带,并于当年基本完成附近道路的修复以及⽔云寮、望仙亭、⽔⽉
亭、仙掌亭、仙奕亭、⽯沼青莲、问茶处、⽣云台、研易台、聚乐洞、卧云洞等处的修复重建⼯程。还在隐屏峰上新建茶室,
此外还重建天游观,修复桃源洞、开源堂,修复中⼭堂,重建万年宫以及妙⾼台等。
1980年,着⼿全⾯修复景区道路,并改建天游阁、桃源观等建筑。11⽉,福州军区第⼀九⼆医院将代管的武夷宫营房(包括中⼭
堂、万年宫等建筑,建筑⾯积3062平⽅⽶,使⽤⾯积1407平⽅⽶)共四栋移交武夷⼭管理局。“中⼭堂”随即修复改业开头的四字成语 建为书画陈
列室,同时投资修缮天⼼永乐禅寺主殿。为了⾼质量搞好开发建设,武夷⼭建设委员会聘请福建省著名书法家沈觐寿书写所有
的景点牌,请著名⾦⽯家、书画家潘主兰撰联并书,尔后凿刻于武夷宫“渐⼊大学生学习总结 佳境”⽯坊,书⽂具佳,为⼭⽔增⾊。
1981同班同学 年,由省财政从城市维护费中拨专款100万元,作为武夷⼭建设基⾦。1981年5⽉,将原置于五夫蟹坑的朱熹撰并书的刘
公神道碑,移⾄武夷宫中⼭堂陈列;8⽉,由省中旅投资修建的九曲⽵筏码头及附属建筑落成,⼤⼤改善了游客上下⽵筏的条
件。10⽉,天游峰新蹬道竣⼯,为眺赏风光拓开新的视野。11⽉10⽇,中共福建省委书记项南在南平召开“武夷⼭⾃然保护区
和景区建设”现场办公会议,决定1982~1985年间,每年继续由省财政拨款100万元,专项⽤于武夷⼭建设,为景区的建设提
供有⼒的⽀持。
1982年,迁移万年宫内的茶叶站,并投资数百万元重建宫殿式的建筑,于1988年底竣⼯,后被辟为“朱熹纪念馆”。此外,分
两期建成“幔亭⼭房”(宾馆)。对风景区内的古树名⽊进⾏调查,加以登记,并加强景区绿化⼯作。1982年,在武夷⼭景区及市区
通往景区的道路两旁以及通往⾚⽯烈⼠陵墓的道路两旁和九曲溪两岸植树7万余株。原居于武夷宫的30多户居民的拆迁⼯作于
1983年底全部结束。
1985年初,兴建武夷宫⼩区规划中的仿宋古街。同年,古街中的重要单体建筑碧丹酒家竣⼯。1989年,楼前绿地上建“武夷⼭⽯
幢”,以纪念于1988年去世的为武夷⼭总体规划和建设作出卓越贡献的杨廷宝教授。10⽉,福建省⼈民政府公布将武夷⼭史迹
(摩崖⽯刻、架壑船、虹桥板)及少傅刘公神道碑列为省级重点⽂物保护单位。
经过数年的建设,武夷⼭⾃然风景区已焕然⼀新,景点开发已初具规模,形成九曲溪、天游(包括云窝、⼩桃源)、武夷宫(包括
万春园、⽌⽌庵、⼤王峰、幔亭峰)、溪南(包括⼀线天、虎啸岩)、⼭北(包括⽔帘洞、慧苑、天⼼)五⼤景区。四通⼋达的交通
⽹络,沟通了各个景点,为游客提供了极⼤的⽅便。
1987年底,武夷⼭管理局完成景区70平⽅公⾥范围的⽴碑标界⼯作。第⼆年5⽉组织⼒量全⾯修整景区内的摩崖⽯刻。
1989年,武夷宫仿宋古街基本落成投⼊使⽤,成为武夷⼭风景建设的⼀个窗⼝,街北端的“朱熹纪念馆”,是了解中国古代⽂化
的⼀个窗⼝。街西畔的“武夷茶观”,是了解中国茶⽂化,特别是武夷茶⽂化的⼀个窗⼝。设于茶观北侧的兰亭学院(中⼭堂
内),则为周村煮锅 国际友⼈了解和学习中国⽂化的⼀个窗⼝。
1992~1993年,全⾯修整虎啸岩景点的蹬道、栏杆、拱桥、⼩径,并建筑数处亭阁,使九曲溪
南景点更臻于完善。并续建武夷宫仿宋古街,竖⽴跨街牌坊,增建街肆、商店。
1993年,疏浚⼀曲⾄⼆曲的筏游航道,使顺流⽵筏可从九曲直放⼀曲。九曲筏游为之更添奇趣。同时,再次修整景区内的摩崖⽯
刻。在修整中重新发现被青苔、荒藤所淹没的摩崖⽯刻多处,并予以妥善保护。是年,还在南武公路(南平~武夷⼭)进⼊市境的
兴⽥镇,建筑⼀幢跨街的迎客⼭门,题为:“回归⼤⾃然,请到武夷⼭”。
武夷⼭风景区的建设,紧紧把握住充分利⽤⼤⾃然的特⾊,以“武夷建筑风格”为原则,使主体建筑与⾃然景观有机地结合在⼀
起,⽽传统的闽北民间建筑特⾊和结构形式,则赋予武夷⼭景区内的建筑以浓郁的民族特⾊和地⽅风格,因此颇得游客及国内
外专家、学者的好评。武夷⼭景区内的建筑,切实做到了对⾃然⽣态环境的绝对保护,被世界旅游组织执委会主席巴尔科夫⼈
誉为“未受污染的武夷⼭,是世界环境保护的典范”。
本文发布于:2023-04-24 21:42:1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51278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