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石流成因防治及预警措施

更新时间:2023-04-24 18:25:25 阅读: 评论:0


2023年4月24日发(作者:重庆经典城市论坛)

泥石流的成因、预警及防治措施

XXX

1

大学XX学院,XXXX

摘要:

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发生泥石

流常常会冲毁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甚至村镇等,造成巨大损失。本文综述了形成泥石流的三

个基本条件,并介绍了对泥石流的预警方式,以及预防泥石流的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社会

保障措施。

关键词:

泥石流;成因;预警;防治措施

1泥石流的形成条件

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三个基本条件:

1、有利于贮集、运动和停淤的地形地貌条件;

2、有丰富的松散土石碎屑固体物质来源;

3、短时间内可提供充足的水源和适当的激发因素。

1.1地形地貌条件

地形条件制约着泥石流形成、运动、规模等特征。主要包括泥石流的沟谷形态、集水面

积、沟坡坡度与坡向和沟床纵个人承诺书怎么写 坡降等。

1抗日战争史 .1.1 沟谷形态

典型泥石流分为形成、流通、堆积等三个区,沟谷也相应具备三种不同形态。上游形成

区多三面环山、一面出口的状、漏斗状或树叶状,地势比较开阔,周围山高坡陡,植被生长

不良,有利于水和碎屑固体物质聚集;中游流通区的地形多为狭窄陡深的狭谷,沟床纵坡降

大,使泥石流能够迅猛直泻;下游堆积区的地形为开阔平坦的山前平原或较宽阔的河谷,使

碎屑固体物质有堆积场地。

1.1.2 沟床纵坡降

沟床纵坡降是影响泥石流形成、运动特征的主要因素。一般来讲,沟床纵坡降越大,

有利于泥石流的发生,但比降在10%30%的发生频率最高,5%10%30%40%的其次,其

余发生频率较低。

1.1.3 沟坡坡度

坡面地形是泥石流固体物质的主要源地,其作用是为泥石流直接供固体物质。沟坡坡度

是影响泥石流的固体物质的补给方式、数量和泥石流规模的主要因素。一般有利于提供固体

物质的沟谷坡度,在我国东部中低山区为1030度,固体物质的补给方式主要是滑坡和坡洪

堆积土层,在西部高中山区多为3070度,固体物质和补给方式主要是滑坡、崩塌和岩屑流。

1.1.4 集水面积

泥石流多形成在集水面积较小的沟谷,面积为0.510平方公里者最易产生,小于0.5

平方公里和1050平方公里其次,发生在汇水面积大于50平方公里以上者较少。

1.1.5 斜坡坡向

斜坡坡向对泥石流的形成、分布和活动强度也有一定影响。阳坡和阴坡比较,阳坡上有

降水量较多,冰雪消融快,植被生长茂盛,岩石风化速度快、程度高等有利条件,故一般比

阴坡发生可能性大。如我国东西走向的秦岭和喜马拉雅山的南坡上产生的泥石流比北坡要多

得多。

1.2碎屑固体物源条件

某一山区能作为泥石流中固体物质的松散土层的多少,与地区的地质构造、地层岩性、

地震活动强度、山坡高陡程度、滑坡、崩塌等地质现象发育程度以及人类工程活动强度等有

直接关系。

1.2.1 与地质构造和地震活动强度的关系

地区地质构造越复杂,褶皱断层变动越强烈,特别是规模大,现今活动性强的断层带,

岩体破碎十分发育,宽度可达数十条数百米,常成为泥石流丰富的固体物源。如我国西部的

安宁河断裂带、小江断裂带、波密断裂带、白龙江断裂带、怒江断裂带、澜沧江断裂带、金

沙江断裂带等,成为我国泥石流分布密度最高、规模最大的地带。

在地震力的作用下,不仅使岩体结构疏松,而且直接触发大量滑坡、崩塌发生,特别是

在Ⅶ度以上的地震烈度区。对岩体结构和斜坡的稳定性破坏尤为明显,可为泥石流发生提供

丰富物源,这也是地震→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连环形成的根本原因。1973年四川炉霍

地震(7.9级)和1976年四川平武—松潘地震(7.2级)破坏山体,产生大量崩塌、滑坡,促

使众多沟谷发生泥石流。

1.2.2 与地层岩性的关系

地层岩性与泥石流固体物源的关系,主要反映在岩石的抗风化和抗侵蚀能力的强弱上。

一般软弱岩性层、胶结成岩作用差的岩性层和软硬相间的岩性层比岩性均一和坚硬的岩性层

易遭受破坏,提供的松散物质也多,反之迹然。如长江三峡地区的中三迭统巴东组,为泥岩

类和灰炭类互层,是巴东组分布区泥石流相对发育的重要原因。安宁河谷侏罗纪砂岩、泥岩

地层是该流域泥石流中固体物质的主要来源。

花岗岩类,由于结构构造和矿物成分的特点,物理和化学风化作用强烈,导致岩体崩解,

形成块石、碎屑和砂粒,形成大厚度的风化残积层,当其它条件具备时可形成泥石流。

石灰岩分布地区,炭岩只有经物理风化和经淋溶的残积红土以及经地质构造作用的破碎

带,才可能成为泥石流的固体物源。由于石灰岩具可溶性,溶蚀现象发育,塌陷、漏斗等岩

溶堆积松散土多见,难以成为泥石流的固体物源,再加上岩溶地区地表水易流入地下,故灰

岩地区泥石流现象少见。

除上述地质构造和地层岩性与泥石流固体物源的丰度有直接关系外,当山高坡陡时,

坡岩体卸荷裂隙发育,坡脚多有崩坡积土层分布;地区滑坡、崩塌、倒石锥、冰川堆积等现

象越发育,松散土层也就越多;人类工程活动越读后感英文怎么说 强烈,人工堆积的松散层也就越多,如采矿

弃渣、基本建设开挖弃土、砍伐森林造成严重水土流失等。这些均可为泥石流发育提供丰富

的固体物源。

1.3水源条件

水既是泥石流的重要组成成分,又是泥石流的激发条件和搬运介质。泥石流水源提供有

降雨、冰雪融水和水库(堰塞湖)溃决溢水等方式。

1.3.1 降雨

降雨是我国大部分泥石流形成的水源,遍及全国的20多个省、市、自治区,主要有云南、

四川、重庆、西藏、陕西、青海、新疆、北京、河北、辽宁等,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充沛,

并且具有降雨集中,多暴雨和特别大暴雨的特点,这对激发泥石流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大暴雨是促使泥石流暴发的主要动力条件。处于停歇期的泥石流沟,在特大暴雨激发下,

至有重新复活的可能性。1963918日,云南东川的老干沟,一小时内降雨552毫米,

发了50年一遇的泥石流。连续降雨后的暴雨,是触发泥石流又一重要动力条件,因为泥石流

发生与前期降水造成松散土含水饱和程度与1小时、10分钟的短历时强降雨(雨强)所提供

的激发水量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据有关资料,在日本,激发泥石流的小时雨强,一般在30mm

以上,10分钟雨强在7mm9mm以上,甸西部地区激发泥石流的小时雨强30mm左右,10分钟则

10mm以上。

1.3.2 冰雪融水

冰雪融水是青藏高原现代冰川和季节性积雪地区泥石流形成的主要水源。特别是受海洋

性气候影响的喜马拉雅山、唐古拉山和横断山等地的冰川,活动性强,年积累量和消融量大,

冰川前进速度快、下达海拔低,冰温接近融点,消融后为泥石流提供充足水源。当夏季冰川

融水过多,涌入冰湖,造成冰湖溃决溢水而形成泥石流或水石流更为常见。

1.3.3水库(堰塞湖)溃决溢水

当水库溃决,大量库水倾泄。而且下游又存在丰富松散堆积土时,常形成泥石流或水石

流。特别是由泥石流、滑坡在河谷中堆积,形成的堰塞湖溃决时,更易形成泥石流或水石流。

2 预警方式

石流预测、预报和警报的目的是为预测泥石流的发生、发展变化和暴发时间,以便

提前采取措施,保护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但不同预测类型的任务是不同的。

2.1泥石流预测

泥石流预测主要根据预测范围内各泥石流沟固体物质的来源和积累程度;水的来源和数

量,是否可以达到激发泥石流发生的水量要求;各沟谷的发育阶段和暴发泥石流的频率等来

预测地区、沟谷泥石流暴发的可能性和危险程度。泥石流暴发的危险度预测可采用定性和半

定量评价方法进行。一般说来,地质构造复杂、地壳活动越强烈,山高坡陡、地形越破碎,

风化越严重,滑坡、崩塌等地质现象越发育,人类活动越强烈,即可定性认为泥石给女朋友讲故事哄睡觉 流暴发的

频率就高,危息开头的成语 险度就大;反之,则低、则小。据此,经综合对比分析,即可相对划分出不同

危险程度等级,进行危险程度区划。一般对轻度泥石流地区和沟谷宜采取水土保持、排水、

减少固体物质集累,削弱水流汇聚和对固体物质的冲刷、侵蚀等,来防治泥石流暴发。极重

度地区和沟谷一般都采取避让措施进行预防,只有在技术、经济可行,十分必要的情况下才

采取工程措施进行治理。中度和重度地区和沟谷,在技术、经济可行的情况下,原则上都会

采取工程措施进行治理,以保证整个地区的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环境得到改善。

2.2泥石流预报

泥石流预报是在泥石流预测的基础上,选择那些极重度和重度危险地区或单条泥石流沟

进行预报。对降雨型泥石流,预报的任务:首先要确定预报范围内激发泥石流发生的降雨临

界值,它主要是根据已有泥石流暴发前的降雨量观测值,进行统计获得;然后,根据地区气

象预报的降雨量与临界降雨量进行对比,预报近期内泥石流发生的情况。为了提高泥石流预

报的可靠性,作好降雨量预报是前提条件。

2.3泥石流警报

在泥石流沟谷的形农历的来历 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分别设置监测点,对泥石流的活动过程进行监

测,将泥石流开始起动、流动的情况,及时利用电话或无线电设备,传送到监测预报中心,

发出警报,通知主管部门和政府,组织泥石流区人员及时撤离。

3 预防措施

减轻或避防泥石流的措施主要有工程措施、生物措施以及社会保障措施。

3.1工程措施

泥石流防治的工程措施是通过在泥石流的形成、流通、堆积区内,兴建相应的蓄水、

水工税,拦挡、支护工程,排导、引渡工程,停淤工程及改土护坡工程等,控制泥石流的发

生和危害这类防治工程措施。一般适用于泥石流规模大、活动动物资料大全 比较频繁、松散固体物质补

给及水动力条件相对集中的泥石流灾害治理,并当保护对象重要、防治标准要求高、见效

快、能一次性解决问题的情况下使用。

3.1.1穿过工程

指修隧道、明硐或渡槽,从泥石流的下方通过,而让泥石流从其上方排泄。这也是铁路

和公路通过泥石流地区的又一主要工程形式。

3.1.2

防护工程

指对泥石流地区的桥梁、隧道、路基及泥石流集中的山区变迁型河流的沿河线路或其它

主要工程措施,作一定的防护建筑物,用以抵御或消除泥石流对主体建筑物 的冲刷、冲击、

侧蚀和淤埋等的危害。防护工程主要有:护坡、挡墙、顺坝和丁坝等。

3.1.3跨越工程

其作用是改善泥石流流势,增大桥梁等建筑物的排泄能力,使泥石流按设计意图顺利排

泄。排导工程,包括导流堤、急流槽、束流堤等。

3.1.4跨越工程

用以控制泥石流的固体物质和暴雨、洪水径流,削弱泥石流的流量、下泄量和能量,

减少泥石流对下游建筑工程的冲刷、撞击和淤埋等危害的工程措施。拦挡措施有:栏渣坝、

储淤场、支挡工程、截洪工程等。

对于防治泥石流,常采用多种措施相结合,比用单一措施更为有效。

3.2生物措施

(1)在泥石流发生源地,山地森林遭到严重破坏或者森林过量的采伐和乱砍乱伐,进行

封山工程和植树造林。

(2)泥石流发生区的山坡,多数地方造林条件较差,需先封山育草、灌,恢复植被小环

境,然后再造林。

(3)凡属于泥石流地区防护林(尤其是陡坡林),禁止各种采伐.加强以保护为主的抚育

管理,只能抚育伐和卫生伐,以免重踏覆撤,毁灭森林植被。

3.3 社会防治措施

迄今为止,我国泥石流治理工作,无统一的管理条人的作文 例和法规,但是各地区领导和政府对

泥石流的治理极为重视,治理泥石流的地区都有自己的一套行政管理措施,管理机构和规范。

3.3.1行政管理措施

在泥石流治理地区的一级政府,对本地区泥石流综合治理工程,应采取有效的行政管理

措施,在管理上实现规范化。

3.3.2技术管理措施

泥石流是全国普遍存在的自然灾害,近年来由于开矿弃渣、修路削坡和建设中措施不当

破坏山体等等诱发出人为泥石流。它们都严重地危及人们的生命财产和正常的生存条件与经

济发展,要防治泥石流灾害,经济可靠的科学技术措施是防治中的重要部分。

泥石流防治应根据泥石流灾害防治的任务、指导思想与方针、防治的原则、防治的对象,

及特定购治理单位,通过灾害的调查、防治地区的勘测,编制出可行性研究报告,立项后进

行初步设计和施工设计,要采取一系列技术措施,加强施工与竣工验收等等的管理。总之这

些都应当规范化。

3.3.3 科学措施

(1)泥石流防治要依靠科冰心小说 学,就要加强泥石流防治科学研究,提高科学研究水平,泥石流防

治也要贯彻“科学兴国”方针,科学的防治泥石流灾害,防御泥石流信函 对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

生命财产的破坏,促进生产力,保障人们安居乐业。

(2)加强教育,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加强人们防御灾害、保护生态环境意识,保护青山绿

水,保护我们依附和生存的条件。

(3)加强教育,加强人们对流域内泥石流防治工程保护的责任性,使其充分发挥其治理的效

益。

(4)加强人们对泥石流灾害发生与人类合理的经济活动有密切关系的认识,使人们在经

济建设和经济开发中要保护生态环境,要通过适当的措施把生产与保护环境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 1]

麦华山.高速公路泥石流灾害风险评估研究.中南大学,2008

[ 2]

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中国泥石流.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 3]

崔鹏韦方强,谢洪,杨坤,何易平,马东涛.中国西部泥石流及其减灾对策[J].第四纪研究,2003(02)

[ 4]

谢洪,刘世建,钟敦伦.西部开发中的泥石流问题[J].自然灾害学报,2001(03)

[ 5]

刘希林,莫多闻.泥石流易损度评价[J].地理研究,2002(05)

[ 6]

崔鹏,杨坤,陈杰.前期降雨对泥石流形成的贡献——以蒋家沟泥石流形成为例[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03(7)

[ 7]

谭炳炎.山区铁路沿线暴雨泥石流预报的研究[J].中国铁道科学,1994(04)


本文发布于:2023-04-24 18:25:2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51266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