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宁客家文化风俗

更新时间:2023-04-24 11:29:19 阅读: 评论:0


2023年4月24日发(作者:免责承诺书)

兴宁客家文化风俗

兴宁客家文化风俗

09会计30919218 罗勇文北周皇帝

一、广东省兴宁市之历史

兴宁市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东北部兴宁盆地,广梅汕铁路,

河高速线上,毗邻江西省。全市人口中绝大部分为客家人,当地民居、

民俗和方言都具有鲜明的客家特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具代表性的

客家城市之一。

客家,是历史上从黄河流域渐次南迁,后大部分聚居于闽、粤、

赣边境,操客家方言,有着相似民俗文化的一支汉族民系。兴宁现境

域,古为百越诸族居地。秦汉以降,中原汉族渐次南迁,与当地原居

民融合。据本次中国百县市国情调查,兴宁现在的居民,绝大部分是

宋元明时期历经辗转迁徙定居于此的中原移民的后裔。千百年来,兴

宁客家先民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披荆斩棘,艰苦创业,

繁衍生息,在客居地的漫长岁月里,将中原文化与岭南古文化熔于一

炉,创造了灿烂的地方文化,融铸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客家精神,孕育

出众多的著名客家代表人物。在南迁过程中,中原移民历尽千辛万苦,

磨炼了坚强的意志。来到兴宁后,在这个偏僻荒芜、人烟稀少的山区,

为了生存发展,不分男女老幼一齐动手,开垦耕地,卜筑定居,开创

家业。农忙时节稍有空隙,便从事手工生产,以致现在许多村庄都带

有传统产品的名字,譬如“索麻罗”、“墨烟张”、“花灯张”、

“布地刁”、“打银王”、“菜篮陈,,等等。尤其是客家妇女,一

反当时社会上缠足习俗,一力承担农事、副业和家务劳动,形成“女

人在家耕田,男人外出出赚钱“的风尚。客家妇女在生产劳动中的重

要地位及其勤劳刻苦的精神,中外罕见。就是到了现代也仍然如此。

在人民公社化时期,兴宁的生产队长中,妇女占80%以上,有的生产

大队,生产队长百分之百是妇女。兴宁人生性敢于冒险。男子到了相

当年纪,便外出谋生,绝少在家株守者。近者到邻县、邻省做小贩、

业手工;远者飘洋过海,“系一条裤腰带出门”(兴宁谚语),谋生

有术,白手起家,无不充满冒险精神。鸦片战争后,兴宁开始有人远

涉重洋,外出谋生。其中,有一部分被殖民者在汕头、香港等地设立

的“猪仔馆”拐骗运送到国外充当劳工,当时称之为“卖猪仔”。居

住在世界各地的兴宁籍华侨、华裔及港澳台同胞有30余万人。他们为

寻求生路,怀抱四方之志,到海夕“闯世界”。一旦稍有积蓄,就想

造福桑粹,显亲扬名。他们在海外开基创业,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与

侨居国的人民一起奋斗,为世界的进步和文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兴宁人比较喜欢争强好胜,民间流传“硬气做赢人”等语,足见其具

有不服输、不甘落后的性格,加二居民文化素质较离,在外出务工、

经商等活动中,接受大量信息,致使历史上有不少人在革新创造方面

取得优异成绩。如清咸丰年间,兴宁罗庆辉编纂的《罗家通书》(历

法),由清政府“恩准”在民间刊行。清咸丰年间和光绪年间,能工

巧匠陈晃楼等,两次对木质织布机进行重大改革,发展了织布业。清

宣统二年(1910),被清政府授予“中国新显微镜制造家”称号的兴

宁蚕业学校教师李任重,研制出显微镜、’天体望远镜和双筒望远镜。

民国期间,著名地震学家、原兴宁兴民中学教师李善邦,创建了中国

第一个地震观测台,后又研制成功大型地震仪,为新中国地震研究奠

定了优美文章摘抄美文 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兴宁鱼苗场鱼苗孵化技术跃上世

界先进水平,龙北钢铁厂白煤炼铁技术获中国科技大会重大科技成果

奖。全兴宁工业产品获部、省优质产品称号的达36种。

二、风土人情之客家民居

兴宁的北边主要是山区,它的建筑以四角楼为主,是典型的左青

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结构。村子成长方形,二层结构;因为地理

关系,村子都傍山而建,一般也有水塘,旧是客家是典型的自给自足

经济,没有鱼塘的话,要吃鱼就困难了。据老人介绍,四角楼在修建

的时候,花费极为惊人,特别是用于建墙和泥的浆水,用的全是糯米

浆!由此建成的墙壁,极为坚固,一般铁钉都难于钉进。

兴宁的客家民居,主要分为北山南水两大风格。南边近似水乡,

以围龙屋为主,主体结构是围龙屋,屋前有个禾坪,主要是用于晒谷

等农事及红白喜事,禾坪前是口水塘,用于养鱼、洗衣和防火,夏天

的时候,它就成了孩子们嬉水的乐园。大多数村子的前边都有一条用

于农田灌溉的小河,小河里有鱼有虾。屋后有属于私人所有的茂密的

竹林,竹林子里住着各种各样的小鸟,与人们和平相处。客家围龙典

型——花螺墩

客家人从中原南迁而来,要在人生地不熟的环境中生存繁衍,只

能采取家族群居,建筑对外封闭、内部敞开的居住地,这就是客家围

龙屋。兴宁市的客家围龙屋规模较大,造型独特,被中外建筑界称为

中国民居建筑一大奇观。

兴宁围龙屋有大有小,一般是三栋两横一围屋,正中一大门,两

旁一小门。大的也有多横层、多围层的,其小门也跟着层数增多而增

多。如叶塘黄雀湖黄屋、宁新东兴围攻(九厅十八井)均为三层围龙,

合水官塘下黄屋有四层围龙,宁新花螺墩长兴围罗屋计有六层,据知

是兴宁市内围数最多最典型的围龙屋。

围龙屋不论大小,大门前必有一块禾坪和一个半月形池塘,禾坪

用于晒谷、乘凉和其它活动,池塘具有蓄水、养鱼、防火、防旱等作

用。大门之内,分上中下三个大厅,左右分两厢或四厢,俗称横屋,

一直向后延伸,在左右横屋的尽头,筑起围墙形的房屋,把正屋包围

起来,小的十几间,大的二十几间,正中一间为“龙厅”,故名“围

龙”屋。小围龙屋一般只有一至二条围龙,大型围龙屋则有四条五条

甚至六条围龙,兴宁花螺墩罗屋就是一座6围的围龙屋。在建筑上围

屋的共同特点是以南北子午线为中轴,东西两边对称的“太极圈”,

前低后高,主次分明,坐落有序,布局规整,以屋前的池塘和正堂后

的“围龙”组合成一个整体,里面以厅堂、天井为中心设立几十个或

上百个生活单元,适合几十个人、一百多人或数百人同居一屋,讲究

的还设有书房和练武厅,令人叹为观止。

花螺墩长兴围罗屋的结构为三堂八横六围龙,堂分上中下三堂,

横为三堂两侧纵列的房门对着堂屋的横屋,围是堂屋后面半月形的围

屋的横屋,围是堂屋后面半月形的围屋。如不身临其境,是不能体会

到围龙屋整体结构的意义的。

围龙屋的设计与建造融科学性、实用性、观赏性于一体,显示出

客家先人的出色才华及高超技艺。围龙屋与北京四合院、陕西的窑洞、

广西的“杆栏式”、云南的“一颗印”并列一起,被中外建筑学界称

之为中国五大特色民居建筑。客家大围屋的辉煌和衰落,走过了一千

多年的历史。如今,客家人已走出封闭的围龙屋,走出狭窄的山门,

走向辽阔的世界,围龙屋成为一种历史的遗迹、一种独特的景观。

三、旅游资源

兴宁山清水秀,自然景观有神光山、合水水库、鸡鸣山、和山岩、

径南黄蜂窝茶山、罗浮渡田河、宝山、铁山嶂、狮子岩、温泉等。合

水水库已列入《中国名胜风光大辞典》。人文景观景点有客家围龙屋、

大成殿、文峰塔、人民公园、明星公园、明珠文化广场、凤英长廊和

客家文化研究大师罗香林、民主革命先驱何天炯、地震学家李善邦、

画家罗清桢等名人故居等。

四、兴宁骄傲

1.兴宁电器厂发明世界第一台联合收割机(简陋型)。

2.兴宁鱼苗场在“四大家鱼”孵化技术上大大超过已研究二十几

年的日本,并且领先世界。

3.兴宁电器厂生产出国内首台10兆千伏变电器。

4.兴宁球阀厂曾经誉称“中国阀门第一厂”。

5. 足球之乡

足球之乡的美誉是来自于1956年,当年,国家体委根据梅县足球

运动的悠久历史和发展现状,授予梅县“足球之乡”称号。上世纪50

年代末,周恩来总理在一次对外工作会议上说:“梅县是‘足球之乡’

开始是指梅县,后来有了“梅县地区”,就泛指“梅县地区”,因为

此时梅县的带动下,梅县地区各县足球运动都蓬勃发展,然后改为梅

州市,就指“梅州”了。1949年建国后,来自梅州的球员在国家队占

据了半壁江山。1989年,高丰文带领国家队出征世界杯预选赛,谢育

新、伍文兵、郭亿军和张小文均来自同梅州市兴宁县。其中,李惠堂,

中国第一代球王,“看戏要看梅兰芳,踢球要看李惠堂”是上世纪30

年代在上海流传的一句话。1926年在上海举办的万国足球锦标赛上,

以李惠堂任队长的中华足球队战胜了葡萄牙、苏格兰两支强队,创造

了华人足球队连续击败外国足球队的纪录。在其职业生涯中共打进

2000多个进球,并4次代表国家队参加远东运动会获足球冠军。在

1976年联邦德国一家权威性足球杂志组药粥 织的评选活动中,李惠堂同贝

利(巴西)、马修斯(英格兰)、斯蒂法诺(西班牙)、普斯卡什

(匈牙利)一起被评为“世界五大球王”。1993年,随着中国足球走

上了职业化道路,经济相对落后的梅州在足球事业上开始由盛转衰。

目前国家队中已经没有来自梅州的球员。

6. 翰墨飘香“墨烟张”

兴宁市福兴街道办事处新联村境内居住着张姓人家,这里就是曾

经一度闻名遐迩的“墨烟张”。在上个世纪70年代以前,这里几乎家

家户户都会一项传统的手工艺——制墨条,并盛极一时。上个世纪80

年代,墨条的使用渐渐被墨汁所替代,当地制墨业从此一蹶不振。

5风俗节日

1.春节习惯上称“过年”,是兴宁人最隆重的传统民俗节日,过

年时出外工作的兴宁人都会回家过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五称为“入年

卦”后,人们忙着筹备年食、年货和应时糕果,酿造富有富有客家特

色的“老酒”,制作用糯米做的“煎堆里”或“金团里”以及炸油角

等等。农历十二月二十五兴宁人民十分注重取兆意,不可以骂人,不

准讲不吉利的话。俗语谓:“入年卦,就讲好话”。

正月初一。人们一清早(零时)就有三牲、果饼、香烛敬“赵公

元帅”,大放鞭炮接“财神”,故除夕半夜有放鞭炮之俗。天一亮,

族人齐集祠堂祭祖,仪式庄重。50年代以来,此俗已被逐步革除。祭

祀仪式也比较简单,很少有一族同祭,而是各村各屋分别敬祭,大多

有长者参加,青年人甚少知其仪式、内容。

初二、初四是探亲访友日。

初三,俗称“穷鬼日”。这一天人们不外出作客。现旧俗已改,

初三照常作客,且这天文娱、体育活动特别多。

正月初五称“出年卦”,表示已过了年。俗语有云:“年过初三

四,各人打主意。”

2.赏灯:“赏灯”为兴宁、五华部分地区特有传统节日,等同于

元宵。时间从正月初九至正月十六不等,视各宗族各村情况而不同,

正月十一、十二为最多。期间在“赏灯”节前有“请灯”(正月初五

至初十)“升花灯”又为“赏灯”节的一个环节、节后有“暖灯”

(正月十六至正月二十八,有些地方“暖灯”在赏灯的后一两天,十

一都存在“暖灯”的情况)。

1.婚嫁

旧时婚俗主要有“等郎妹”、“童养媳”、“顿花妹”、“指腹

婚”等。“等郎妹”是指有些人结了婚长期没生下男孩,有钱便再娶,

讨二奶三奶,直至能生男孩为止。没钱的便买个女孩来抚养叫做“等

郎妹”。意思是取个好兆头,等生个男孩。如果真生了男孩,父母便

为他们匹配为偶。如此成婚者,大多女大于男,甚至相差很远,故有

“十八娇娇三岁郎,晚间共枕尿满床”的哀怨。许多父母,当孩子一

生下来,就为其婚事着想,与亲朋好友讨个女孩抚养,待女的长大后

成婚,叫“童养媳”。一般是男长女幼,多出现在贫困人家。这种由

父母包办的婚姻,绝大多数难有和谐的感情。“顿花妹”是指做父母

的急于生育,抱养人家女孩,若日后生下男孩,可成婚也可不成婚,

若无生育或只生女孩,所抱养之女作自己女孩看待。“指腹婚”是指

两家妇女怀孕时,互相约定,只要所生婴孩性别不同,长大便成亲。

嫁娶礼仪有“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此类民俗反映了客家人对人丁繁衍兴旺的期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后,此陋俗被破除。但由于历来对婚姻大事的高度重视,在迎亲嫁娶

上仍有一套追求美好、讲究吉祥的习俗。

打扮新娘。新娘出嫁前,要请“扮娘”打扮。所请扮娘一定要

“四片全”(即有子、有孙、丈夫健在,且在村中有名望)。打扮新

娘要梳3次头,每梳:次都说一句吉祥的话:一梳梳到头,二梳福禄

寿,三梳子孙满堂。接着便为新娘穿衣、裤和鞋。

打米筛花。新娘在“上轿”前要请有声望的叔公打米筛花,说

“四句”其仪式是,在祖公厅里放一“摸栏”(似匾状但比匾大的竹

编织具),当中放一方木凳,外置一箩筐。选好时辰后,伴娘便扶新

娘先坐一下箩筐,后端坐凳上,并说吉祥语,如“坐箩又坐凳,身家

大过兴宁县”。打米筛花者双手执米筛置于新娘头顶,作筛米状,说

四句吉祥的话,意为把吉祥、美好筛在新娘身上。在新娘的鞋子上还

要放上几个硬币。

上轿。

打完米筛花以后,家人、亲属、亲戚都要送红包给新娘,谓之

“上轿钱”。父母还送一个提包给出嫁的女儿。包里装有莲子、枣子、

早稻粒、长命草、糖丸、葱、蒜等象征美好的东西。之后,新娘悄悄

上轿(一般不放鞭炮,认为嫁女是蚀本的事,不值得大张旗鼓。这种

观念现有所改变,但风俗犹存)。等新娘快上轿

的时候,做兄弟姐妹的要从打米筛花者置于新娘头顶上的执米筛

上扯姊妹绳。

拉月(拉,意为查巡探中国人口增长率 望)。新娘出嫁,其娘家组织送亲队到男

家去。送亲队由7人组成,其中必须有媒人和男童参与,其他则是婶、

嫂、婆等妇女(寡妇不能参与)。送亲队要送嫁妆,嫁妆中必配灯盏

(灯同丁)、铜壶(带嘴,象征男孩)、糕饼、方镜、甘蔗、柏枝、

长命草,以及9个鸡蛋,每个鸡蛋上各写一个红字,组成“百子千孙,

长说明英语 命富贵好”。

迎亲。新娘上轿后,由男方家的一名已婚男子引路“入门”。至

新郎家时,门前燃放喜炮,用稻草、“桃符”燃起火堆,由“伴妇”

接新娘“下轿”,并跨过火堆,进入祖公堂向祖宗行礼。有些地方,

新娘在跨火堆后便把一些花生、糖果、枣于、莲子、硬币撒在地上,

让小孩竟相抢拾,意为五福盈门。

闹洞房。风趣而不失礼。亲朋好友或兄弟叔侄、姑里姊妹新婚夫

妻逗笑取乐。虽是戏滤,但不失礼节;虽是逗乐,但寓意深刻。

随着文明新风的推行,婚事新办的日益增多,男到女家落户、集

体婚礼、旅行结婚的新风尚也日益被人们接受。

2.丧葬

旧社会时严袭古制,丧葬全过程禁忌很多,礼仪繁锁,服丧期长,

人力资财耗费很大新车怎么上牌 。20世纪50年代以来,旧的礼俗已逐渐被废除。

其问虽有一些反复,而丧事简办已相袭成风。

丧礼。当病人弥留之际,其子女即为其换上没有纽扣和衣袋的寿

衣,迁至正堂。遇病危者,先移入正堂,病卒后再换上寿衣。男称

“正寝”,女称“内寝”。在外死亡的尸体,称为“冷尸”,运回来

只能放在侧屋,不能移入正堂。都要在大屋门前吊上白色的蚊帐,告

诉人们本屋有丧。有提示和屏风的作用。

“沐浴”。

死者家属在未正式成服以前,孝子孝女、媳妇、孙子们,将上衣

反穿,腰束麻皮,持壶或碗哀哭着去河溪中向“河神买水”,即在河

边插上未点燃的香纸,再丢几枚钱币于河中,顺手舀水,不能重舀。

回来后至堂上为死者抹脸。

“探青”。“沐浴”后,在堂前挂上孝帘(白帏幕),为死者点

燃油灯(称头灯),在孝帘前摆一张八仙桌,置死者神位。孝家儿孙

媳妇们开始日夜守孝。按俗择吉日开锣,早晚响锣做孝,亲邻们开始

“探青”。“小工”视“探青”者性别,分别以男单女双响锣,内堂

孝子、孝女、儿媳们,闻锣声孝男接男宾,孝妇接女宾,跪哭于神桌

侧谢亲邻吊奠之情。宾客礼毕时,要扶起孝子孝女。

成服。

成服前,要先“入殓”,分“小殓”、“大殓”。“小殓”是将

尸体移入棺内,但不封棺。“大殓”是正式入殓成肌孝子孝女在大殓

时,围棺痛哭,上子孙钉,梆子孙线,将棺盖钉紧。成”已时,先由

礼生唱礼。孝子孝女们穿上麻服,由礼生、执事主持,按

制先将死者神位移入竹纸糊的“灵屋”内,灵前供果饼等祭品,

行业“三献礼”,祭告亡灵、祖宗、天地。然后孝子执“孝杖棍”,

穿麻草鞋或赤足,不能穿鞋袜。一般来宾,戴黑袖纱或挂白花。现虽

仍有成服礼,但多采用“追悼会”形式,由主持人介绍死者生前美德,

引为后人学习怀思。礼毕,孝子孝女们绕枢痛哭,名为“出枢”。

送葬。俗称“还山”。由乡邻敲锣打鼓开道,放单响鞭炮、撒路

钱,逢桥过水点燃香纸,执引路火把,拿蓝字白纸灯笼(父死,书

“严制”;母死,书“慈制”)、花圈、挽樟、遗像,孝子端香炉、

孝男孝女跟随棺枢。至三叉路口时,孝子孝

女们转身向亲友来宾跪谢。亲友来宾避开原路,绕道先回,至大

门口跨过“火堆”、喝“拦门酒”以示告别。孝子孝女送葬至墓地埋

葬后回来,同样要跨“火堆”,喝“拦门酒”。午宴后,来宾逐渐散

去,孝家做斋超度亡灵。

做七。

从死者去世之日始,每逢七天在死者灵位前敬奉一次斋果饮食。

旧制,七七除服,现在多奉侍至三七除服(也有头七则除服的)。除

服那天,孝家亲属各备祭品祭把,到墓地拜祭后,祭品由各人带回。

葬俗。有“一次葬”和“两次葬”两种,绝大多数采用“两次

葬”、“一次葬”多为清代至明代时期的官宦人家的墓葬,民国时期

较少。“二次葬”是先将死者以棺木人土为葬;三五年后待尸体化净

时,将骨骸抬起抹干净,按人体骨架结构,自下而上叠放入金罂,,

(形似金罂子的陶缸)内,内写死者世系姓名。有条件的将金罂”寄

入在安全的山间岩洞中,或在山坡上挖一小龛寄青年村中筑有集体阴

城”的,则寄放于“阴城”。此乃客家人辗转迁移所留下的风俗。

20世纪50年代以后,对丧葬习俗进行了重大改革,各级民政部

门专门设立了殡葬管理机构,着力改革土葬,推行火葬。对殡葬仪式

也实行改革,50年代开始,改出殡为追悼会,改披麻为戴黑纱白花,

改送葬为送花圈,改“理丧客”为治丧小组等,城乡居民大多接受。

3.庆寿

年达花甲(60岁以上的男女生日称为寿辰(寿诞)。寿辰由子女

或其他后辈出面举办。寿期前送请柬给亲友,通知寿期,请来宾吃祝

寿酒。但对年纪比寿辰人高的长辈不送请帖,俗规只能晚辈前来祝寿、

庆寿。庆寿含有祝老人延续寿年之好意。

庆寿礼节繁多,喜庆而严肃,要摆寿堂,行寿礼,儿女亲朋要致

颂祝辞,送贺礼寿匾等。50年代以后,礼仪有所改革,力求简化。一

般在寿辰举办家宴,为老人添置一些衣肌用具,以表孝心,同时邀请

嫡亲姑表姐妹回乡为老人祝寿。4.生育

“胎神”、至今仍有不少人情奉“胎神”。妇女怀孕后,家人便

时时注意,禁忌犯了“胎神”。不在孕妇房间添贴字画,不补衣服、

蚊帐,尽量少挪动家具。不当着孕妇的面做刺激性较大的事,如杀猪、

汤鸡、铲土。认为这些事情会触犯“胎神”而产生怪胎。

胞衣。兴宁人称胎盘为“胞衣”。人们对胞衣处理十分慎重,一

般把胞衣埋藏于祖居地上,具体地点只有当事的祖母才知道,终生保

密。故华侨和外出的人都把出生之地称为“胞衣迹”。婴儿出生后,

亲戚朋友都会来看望,礼物一般是鸡、鸡蛋、糖。主人家则请来客喝

“鸡酒”(鸡、姜煮老酒),并回一壶老酒和半只鸡。出生满月后,

产妇要带孩子去娘家,外公外婆则送鸡蛋和红包给新生孩子(红包2

个,系于一条几米长的花带两端)。产妇在4050天以内不干重活,

着力滋补、保养。滋补品以“鸡酒”为主,一般产妇都要吃20个鸡左

右做的“鸡酒”。

满月。孩子出生一个月为满月。这天,由祖母或姑、姨、母亲抱

婴儿出产房,行拜祖礼,并拜见诸亲属长辈。亲属长辈则送红包作见

面礼。婴孩由大人抱到门坪“连心眉 喊鹞婆(老鹰)”,去圈牛房牵牛索,

以取像雄鹰一样志愿高远、不惧邪恶、能驯服牛一样的庞然大物之意。

中午宴会,第一碗菜是“鸡酒”,要请本家长辈和娘家人坐首席。酒

宴过程中放鞭炮,第一响是请宾入席;第二响开始上酒菜;酒过三巡

后,第三响鞭炮,敬请宾客猜拳欢饮。席间,再放鞭炮致谢。

现做满月酒的风俗已有所改变,有的到“赏灯”节一并庆祝,且

较简朴。风味小吃

说明一下:北方人称为“糕”的湿面粉制品客家人称为“板”,

客家人说的“糕”是饼干。

砸棕

如果你明白客家话中,砸是压的意思,你可能已经明白这是压制

的棕子,这就对了!把糯米饭放在木格子里压实,放在油锅里去炸,

让我再一次相信你的智慧,你从图片上看明白,必须不停地翻转,使

砸棕变得金黄。软和香是砸的特点,如果你担心小豆豆,我要说你也

是对的,只是可惜了。。

溜锅板

溜锅板是个很形象的名词,它的做法是把粘米调成稠糊状,用汤

匙挑起顺着锅壁溜下去沸腾的热油汤里去。一般是放咸味,但也有放

甜味的,依各人所好这种方法做成的面食,又软又滑,口感好极了。

如果再加点正宗的客家水咸菜。。。。。。啧啧!!

石马番豆

番豆者,花生也。石马地方的人民用一种颇为奇特方法来制作番

豆:先用老屋的砖头泥(必须是带硝性的)捣碎加盐和番豆在一块熬

熟,捞出又在同样的泥粉里滚,混上米浆使泥粘实番豆,晒到半干,

即放在一种特殊的竹容器用火烤,直至干透。这样制作出的花生,味

道之奇香绝不是市场上的红泥花生可比。可惜因其制作复杂,食用易

粘泥,已经鲜有生产。

鸡颈板

用水把“七分糯三分粘”米粉和成小团,放入热油锅里,用锅铲

压拍,然后把它翻过来用锅铲压拍,不断重复,把它压拍成薄片煎熟。

趁热取出,撒上白糖和碎花生米,细细卷好。用刀切成一圈圈竖起,

哟!还真的象鸡颈呢,吃一口,又香又甜!

萝卜板

萝卜具有消痰化气的功用,味道清甜而价格低廉,深受客家人的

喜爱。用萝卜板和粘米粉做成的萝卜板,是客家人的年糕。依各人所

好,加入五香粉、虾仁、香菇、猪肉等配合萝卜的清香,倒上两碗老

酒,是兴宁人过年必不可少的享受。

田艾板

这是一种生长在田埂的艾捣烂和上粘米粉做成的小吃。田艾的味

道甘中带着特别的芳香,入口细嚼,喉间鼻里尽得享受。小时候,常

跟姐姐去拨田艾,印象最深的是长在沙堤上的田艾,胖乎乎的,用它

的做田艾板,特别香。

酿豆腐

这也是走向各地的四菜之一,只是外边的豆腐,实在太差劲。用

山泉水做的,那才是掉在灰里“拍不得、吹不得”的“高尚”豆腐,

配上头刀肉馅,细火慢煎。。。来了!酿豆腐一碗!!

在现代,酿豆腐为兴宁人过年必备的菜肴,根据兴宁人的习惯,

豆腐取“付唔园”(即怎么都给不完之意)。

梅菜扣肉

梅菜扣肉是客家四菜之一,随着开放之后的交流,梅菜扣肉已走

向各地餐桌。网友基本上能够吃到了,它的变种有水晶扣肉、香芋扣

肉等。就我个人来说,梅菜扣肉比较好吃,再肥的肉也不腻人。

黄板

兴宁北部山区,有一种只此一家的独特稻米,叫珍珠米。它米粒

比大米小呈黄色,产量极低,很少人种。但是用这种又叫禾米的做板,

却有一种非常独特的香味,初到北部山区的游客,一定会尝尝这种小

吃。虽然它不一定是最好的,但它绝对是独一无二的。

蓼花

蓼花的做法,我说不清楚,它是一种松脆香为特点的小吃。它是

真正的兴宁小吃,我查找过它的资料,解放前就已经很有名了。它不

知用什么方法把粉面搞成一种很特别的松脆,表面再沾满芝麻。一口

下去,“咔嚓”声响,顿时满嘴留香。

珍珠红

它曾经代表着兴宁最高荣誉,二十年前就在国际上拿过大奖,那

时还没演化到拿奖可以用钱买。它是一种黄酒,用一种特有的珍珠米

酿制而成。

黄酒

黄酒的做法是极其讲究的,从开始的把糯米用水泡一个小时,然

后倒进大蒸锅里,把糯米蒸熟,这时候可以拿酒饭放点糖,就变成了

酒饭,很好吃。我们把蒸好的糯米倒进摸栏里,摊好,周围要撒上酒

曲,一边撒水,不需要太多,只是为了冷却的作用。待冷却后把糯米

全部放进大酒缸里。这时候在酒缸里要撒上比例适中的酒曲,用塑料

等把酒缸扎好,让酒曲经行无氧呼吸。不久后就得倒上白酒(辗米蒸

馏成的米酒),更糯米的比例大约是0.5:1(这样的黄酒浓度比较好)。

中间还要兑水,不需要太多水,跟米酒差不多的分量。然后又是密封

25-30天左右,要看酒缸里有没有冒泡。如果冒泡了,就证明已经

发热。就可以经行最后一步了—灸酒(客家话叫折酒)。要把黄酒全部倒

进瓮和碥里面,里面还要放上红色的酒曲。周围围上稻草人,用谷糠

倒进缝隙里,然后点火。不能让火苗很大的然起来,要用谷糠和冷水

进行扑灭。等到瓮和碥里面的黄酒变成红色,而且已经沸腾了,就可

以了。这时候叫黄酒为炮火酒,不能直接喝,要等到冷了才可以喝,

而且煮好后要先敬天神。

鸡炒酒

不是每个人都能把酒炒好,从选酒取鸡到挑姜都很有学问。恰巧

能遇到一位好师傅,他炒的酒肯定是酒气鸡味姜香,喝起来,以碗论。

它有三个待点:补身子、特别香、特别顺口。

鸡炒酒经常被兴宁人用作产妇坐月子之用;另当有家添男丁的时

候,该家就将鸡炒酒炒上一大锅,发于全村每家一碗。


本文发布于:2023-04-24 11:29:1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51237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