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与盾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更新时间:2023-04-24 06:34:25 阅读: 评论:0


2023年4月24日发(作者:二料)

矛与盾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出自韩非子著作,说的是一个人同时夸耀自己所卖的矛和盾,

自相抵触而不能自圆其说,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矛与盾

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是如何呢?本文是 整理的矛与盾文言文翻译及注

释资料,仅供参考。

矛与盾

出处:《韩非子;难一》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 吾盾之坚 物莫能陷也 ”又

誉其矛曰: 吾矛雄性激素分泌过多 之利 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 以子之矛

子之盾 大学生素质拓展 何如 ? 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

不可同世而立。

矛与盾文言文注释1:古代用来刺杀敌人的长柄兵器,矛的基

本形制有狭叶、阔叶、长叶、叶刃带系和凹口骹式等。

2、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刀剑用。

3、誉:夸耀。

4、曰:说,谈。

5、吾:我的。

6、陷:这里是穿透的意思 , 后面的就有刺的意思。

7、或:有人。

8、以:用。

1

9、子:您,对人的尊称。

10、何如:怎么样。

11、应:回答。

12、利:锋利,锐利。

13、其:这里指那个卖矛和盾的人。

14、弗:不。 弗能:不能。

15、之:语气助词。

16、鬻:(yù):卖。

矛与盾文言文翻译有一个楚国人,卖盾又卖矛。他夸耀自己的盾,

说:“我的盾坚固无比,任何锋利的东西都穿不透它。”又夸耀自推辞的意思 己的

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什么坚固的东西都能刺穿。”有人问他:

“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张口结舌,一句

话也答不上来。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

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矛与盾中心思想《矛与盾》说的是一个人同时夸耀自己所卖的矛

和盾,因自相抵触而不能自圆其说,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

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矛与盾》的寓意是说话办事要一致,

不能违背了事物的客观规律,自己先说服不了自己;也比喻自己说话

做事前后矛盾或抵触。

矛与盾实物介绍矛

矛是兵器名。是古代用来刺杀敌人的进攻性武器。长柄,有刃,

用以刺敌。始于周代,或周代以前,来历亦甚悠久,惟当时战术未精,

2

各种兵刃使用之法,亦极简单,非若后之武术,以繁取胜,以多矜奇

也。矛的使用方法大多是用双手握柄,以直刺或戮为主的战斗使用方

法。中国古代一种用于直刺和扎挑的长柄格斗兵器。矛是古代军队中

大量装备和使用时间最长的冷兵器之一。矛的历史久远,其最原始的

形态是用来狩猎的前端修尖的木棒。后来人们逐渐懂得用石头、兽骨

制成矛头,缚在长木柄前端,增强杀伤效能。在新石器时代遗址中,

常发现用石头或动物骨角制造的矛头。奴隶社会的军队,已经使用青

铜铸造的矛头。商朝时,铜矛已是重要的格斗兵器。 从商朝到战国

时期,一直沿用青铜铸造的矛头,只是在形制上,由商朝的阔叶铜矛

发展成为战国时的窄叶铜矛。矛柄的制作也更为精细,出现了积竹矜,

即以木为芯,外圈以两层小竹片英文英语 裹紧,涂漆,使柄坚韧而富有弹性。

从战国晚期开始,较多使用钢铁矛头。直到汉代,钢铁制造的矛头才

逐渐取代青铜矛头。随着钢铁冶锻技术的提高,矛头的形体加大并更

加锐利。

结构与功能

矛是一种纯粹的刺杀兵器。其构造简单,只有矛头、矛柄两部分。

矛头分为“身”和“骱(jiè)”两部分。矛身中部为“脊”,脊

左右两边展开成带刃的矛叶,并向前聚集成锐利的尖锋。有的脊两侧

带凹槽,“饮血”为矛头刺入人体时出血进气,以减少阻力。“骸”

是用来连接脊的直筒,下粗上细便于装柄。为防止拔矛时矛头脱落,

有的矛矟两边铸有环状钮,可用绳穿过把矛头牢牢绑缚在柄上。矛柄

有木柄和积竹柄两种。“积竹柄”是用细竹做柄,打通竹节,竹芯内

3

填充木条,然后用绳裹扎起来涂上漆。积竹柄坚韧而富有弹性,不易

折断,性能优于木柄。矛的基本形制有狭叶、阔叶、长叶、叶刃带系

和凹口骹式等。 主要功能是刺击,由矛头,柄和柄末端的激组成,

它与戈、戟、殳、弓、矢并列为“五兵”。春秋时期的矛,按其用途

分为酋矛和夷矛两种。《周礼》考工记对其规格的记述,步兵用的酋

矛为4.5米,战车士兵用的九矛为5.4米。但是,当柄长超过使者身

长的三倍,用起来就不灵活了。所以,仍以23米长的为宜。《考

工记》上说,酋矛管理博士 柄长二丈,是步卒使用的兵器,夷矛柄长二丈四尺

(均周尺),是战车上使用的武器。当时的矛头多为青铜质,但形制开

始从凸脊扁体双叶形趋向三叶窄长棱锥形,前锋更加锐利,刺透力增

强。銎部有穿孔,使矛头能更牢固地安装在柄端。矛杆长度一般为

270-290厘米.l971年长沙春秋晚期楚墓中出土的两支带柄之矛,一

支柄长297厘米,木质;另一支柄长280厘米,“积竹”柄。春秋后

期,公元前484(周敬王三十六

张飞用的矛)

年、鲁哀公十一年),齐军侵鲁,鲁季孙氏家臣冉求帅三百徒卒

参加战斗,“用矛于齐师,故能入其军”。可见矛已是步兵同车兵战斗

的有效兵器。

盾,古人称“干”,与戈同为古代战争用具,故有“干戈相见”

等词。后后来还称作“牌”“彭排”等。传说我国最早的盾,远在黄

帝时代就有了。《山海经》中有关于“刑天”这位英雄人物的神话,

4

描写他一手操干,一手持斧,挥舞不停的雄姿。陶渊明为此写诗赞道: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盾作为一种“主卫而不主刺”的卫体

武器,早在商代就已经存在。到唐代时,盾改称“彭排”。宋代时正

式称“牌”。明清两代沿袭宋习,称盾而不再称牌。

盾,用于进攻时防御。文献中也称为“干”,可以掩蔽身体,防

卫敌人的兵刃矢石的杀伤.......通常和刺杀格斗类兵器,如刀、剑等配

合使用。早期的盾都用木、皮等材料制作,表面霖漆,形状多呈长方

形或上窄下宽的梯形,长度一般不超过三尺。其中又分为步兵用的步

盾和车兵用的子盾(小盾)。到了春秋(乃至战国),盾仍然以木和皮革

为材料制作,但其形状却有较大的变化,其上部大多作成对称的双弧

形,表面徐漆,并常绘有精美的花纹,盾高一般有60多厘米,宽约

45厘米。当时,盾作为军中主要的防护器具,车战时用专人执干,

遮蔽刺兵和矢石;在防御战中,城头上温设盾橹,防御敌人自城下射

上来的飞石和箭。盾是一种手持的防护兵器。古代将士在作战时,通

常左手持盾以掩蔽身体,防卫敌人刃矢石的杀伤,右手持刀或其他兵

器击杀敌人,二者配合使用。古代的盾种类很多,形体各异。从形体

上分有长方形、梯形、圆形、燕尾形,背后都装有握持的把手。手持

的盾牌一般不超过三尺长。春秋战国时,战车上专门有人执盾,以遮

挡矢石。城头上多设盾橹,作为守城护具。骑兵和步兵所用的盾牌渐

渐趋于小型灵便、坚固耐用,而“鸿门宴”上,壮士樊哙使用铁盾将

交戟门前的卫士撞倒在地,这种铁盾则是一种重盾。盾牌按制作材料

的不同又可分为木牌、竹牌、藤牌、革牌、铜牌、铁牌等。其中用木

5

和革制作盾牌的历史最长,应用也最普遍。商周时期,盾多用于车战

和步战,用木、革制做或者用藤条编制的盾是军队中的重要防卫武器。

这时的盾,形状近似长方形,前面镶嵌青铜盾饰,有虎头、狮面等,

个个面目狰狞,令人望而生畏,借以恐吓敌人,增强盾牌的防护效能。

有一种木盾特别流行,顶上有双重弧花纹,呈长方形,表面涂漆,并

绘有精美的图案。藤牌也是军队中常用的一种盾牌。最早出产于福建,

明代中叶传人内地。藤牌是采集山上老粗藤制作的,一般编制成圆盘

状,中心凸出,周檐高起,圆径约三尺,重不过九斤,牌内用藤条编

成上下两环以容手臂执持。这种藤牌,编制简单,使用轻便,加上藤

本身质坚而富有伸缩性,圆滑坚韧,不易兵器砍射破入,所以藤牌传

入内地之后,很快便成为步兵的主要装备之一。明代大将戚继光十分

重视盾牌的使用。他非常善于量才用兵,选拔“少壮便捷”的士兵担

任藤牌手,“健大草原课文六年级上册 雄伟”的壮士则当长牌手。步战时,他指挥队伍,

前面“二牌并列,狼筅(xin)各跟一牌,以防拿牌人身后。(狼筅是

一种简易的长兵器,多刃多层,具有刺、砍、钩叉等多种功能。)

继光还命令伍长,手持挨牌在前,其余士兵按鸳鸯阵紧随在牌后 (

牌是一种近似倒梯形的长牌, 鸳鸯阵

上下两缘呈弧形弯曲,高约5尺,宽约1尺多,用轻而坚硬的

木头做成。这种鸳鸯阵法,既科学又严密,曾经在抗倭战斗中屡建奇

功,大显神威。明代还发明过能与火器并用的多种盾牌。这种盾牌不

同于以往的是既能防御又能攻击,且威力很大。可以说它是古代的“坦

6

克”。这类新式武器,有许多响亮的称呼:神行破敌猛火刀牌、虎头

火牌、虎头木牌、无敌神牌等。这种牌是用生牛皮制成,内藏火器。

战斗时,牌手持牌掩护士兵前进,先向敌人喷火,火焰喷射二三丈远,

足可抵挡强兵十余人。“虎头牌”内藏猛箭一二十枚,临敌时,突然

发射,以杀伤敌兵。明代最大的一个牌后面可以遮蔽25人。作战时,

可施放火焰,阻止敌骑兵的冲击,又能掩护士兵免受箭枪射杀,还能

数面神牌相连,迅速布成城墙,阻挡敌兵进攻。这些与火器并用的盾

牌是明代所特有的。铜盾和铁盾在我国古代曾经作为仪仗物使用过,

尽管它们防护力强,但持在手里,若面积小则降低防护效力,若面积

大则份量加重,所以一直未能用于作战。盾,亦为古兵器,其发明也,

较弓箭为后,且竟谓为因有弓箭之后,始有盾牌,亦无不可。弓箭之

用,既能杀人于百步或数步之外,其利用较之长矛大戟,止能于对面

取人者,固不可以同日语,而战争之时,利用之者,日多一日,惟双

方如用弓箭以为战,实不啻以命相搏,有智者出,知人之皮朋尤非战

争之道,必也得一物以抵抗之,克制之,使箭失其效用,然后可以自

护而取人;甲胄之坚,不足以御箭也,兵刃之利,不足以档箭也;于是

乎盾牌之法尚矣。盾之制,不知始终于何时,但以其功效言之,一定

有弓箭以后,始有之也。按时代推之,当在春秋之世;当时之有盾,

不过专为抵御敌人之弓箭者,后世称之曰挡箭牌,其取义至为明显,

护身御敌,诚足以傲诸兵刃而有余矣;盖非特不能伤盾之毫厘,即其

他一切兵刃,亦不难为于盾;自盾之出,而各武器,咸敛其锋芒,而

争相习尚矣;惟当时止用以挡御,极为呆滞,此非盾之不良,实因无

7

灵妙敏捷之法以运用耳;其保护环境手抄报 后逐渐演进,施用亦渐得法,至汉而盾法

昌明,习者亦多,非但足以自卫,抑亦可以攻人,其成效乃大着于世,

光武部将马武,有弁目数十人。皆擅盾牌。每战辄先躯,冲锋陷阵。

所向无敌。矢石如雨。不能伤其毫发,大小数十战,累建奇功,此可

见盾之为功,非但自卫已也。当前之坚甲利兵,破之如摧枯拉朽耳。

其后人知此物实为战争利器,为将者且于一军中挑选精锐,专练盾牌,

另行编为一队,以为战争时之用,亦有全军习此者,盾之见重于世也

如此,累世相传,以至于清中叶。尚有冯子才刘永福所部之盾牌军。

数与外人战。皆赖此以取胜。虽外人火之猛,枪械之精,无所惧也。

后竟为列强所忌,由海牙和平会禁止编号练,盾牌君队从此绝灭,殊

堪痛惜,今兹已无复擅萴哦詟者矣。盾是大家所熟悉的古代防御武器。

早在商代已有盾,周盾更为完善。《周礼;司兵》明周时已有五种盾。

士卒用手执盾,可以遮挡敌人兵器,尤其弓箭的进攻。如《韩非子》

上说:「赵简围街,犀盾迟橹,立於矢石之所及。」说明盾之坚固,不

畏弓矢弩石,及近距离无伤。《周礼;夏官;司兵》「司兵,掌五兵、五

盾。」郑玄注:「干橹之属,其名未尽闻也。」林尹按:古有大盾、步

盾、子盾等。《周礼;夏官;司戈盾》「司戈盾,掌戈盾之物而颁之。祭

祀,授旅贲殳、故士戈盾。授舞者兵,亦如之。」在科学不发达的古

代,盾牌是重要的防御武器,所以类繁杂。如下:汉;刘熙《释名;

兵》「盾,也,跪其後,避刃以隐遁也。大而平者曰吴魁,本出於吴,

为魁帅所持也。隆者曰滇,盾本出於蜀,蜀、滇所持也。或曰羌盾,

言出於羌也。约胁而邹者曰陷虏,言可以陷破虏敌也,今谓之露见是

8

也。狭而长者曰步盾,步兵小金丸的功效与作用 所持,与刀相配者也。狭而短者曰孑盾,

车上所持者也。孑,小称也。以缝编版谓之木络,以犀皮作之曰犀盾,

以木作之曰木盾,皆因所用为名也。」曹丕《典论;自叙》「夫事不可

自谓己长,余少晓持复,自谓无对;俗名双戟为坐铁室,镶 为蔽木

户。(《三国志;魏书;文帝纪》裴松注引)唐代时有一种盾牌叫彭排(

旁排),指皮木漆质的盾,其名有膝排、团牌、漆排、木排、联木排、

皮排六种。宋代盾牌形制不同,小盾为马战和步战用,大盾攻城时可

用,且有木盾、铁盾之分。大盾:《宋史;赵赞传》「世宗移兵趋濠,

以牛革蒙大盾攻城。」木盾:《宋史;曹利用传》「利用至岭外,遇贼

武仙县,贼持健标,蒙采盾,衣甲坚利,锋镝不能入,利用使士持巨

斧长刀破盾。」盾之威力:《宋史;宗越传》「家贫无以马,常刀盾步

出,单身挺战,众莫能当。明代枪、炮已有相当威力,但用有限,盾

牌仍然发挥其作用。尤其在抗倭战场上,戚继光采用轻捷的藤牌兵屡

胜倭寇。戚继光《纪效新书》:盾牌「其来尚矣,主卫而不主刺,国

初本加以革,重而不利步」,故改「以藤为牌,铳子虽不御,而矢石

枪刀皆可蔽」。至於演练藤牌的方法,何良臣《阵纪》说道:「赖礼衣

势、斜行势、仙人指路势、滚进势、跃起势、低平势、金鸡闯步势、

埋伏势」八种,至於姿势,则要求「盾牌如壁,闪牌如电,遮蔽活泼,

起伏得宜」。都是灵活的上步、退步、小跳步等。清军入关时已有藤

牌军,牌用坚藤制,呈反荷叶形,因其坚又有伸缩性,所以抵御刀剑

枪斧及矢镞弹丸,颇有效,多为冲锋陷阵之步兵用。

9

10


本文发布于:2023-04-24 06:34:2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51209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矛与盾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