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辅助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例谈
----以认知主义理论为视角
深圳市南山区蛇口学校初中部 邹建军
摘要:根据认知主义的基本理论,学习者的外语知识可分为两种类型:陈述性知识和程序
性知识,英语阅读教学中陈述性知识往往得到重视和强化,程序性知识则被忽略,用思维导
图辅助英语阅读教学可以很好地挖掘学习者的程序性知识, 本文以此为切入点,把语言分析法
教学法和语篇分析教学法结合起来,以完整课例的形式来阐述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如何把
预读、略读、跳读、细读等相关活动按其特点和目的穿插到思维导图各层级的分支图形中,
促使学生由宏观到微观、从表层到深层把握知识,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从而促进学生两种类
型的知识协调发展。
关键保安队长岗位职责 词:思维导图 认知主义 陈述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 语篇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
近些年,由于英语课程的开设已经普及到小学甚至育儿园,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已经不
再停留于简单的听说读写操练上,而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和学习策略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
要求,因此,课文容量大、篇幅长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一方面,学生面对长篇大论的课文
望而生畏,不求甚解;另一方面,传统的阅读教学采用语言分析教学法,把语言当作语法、
词汇和句型的简单集合,从句子结构到词语用法都要逐句讲解,却无视语篇分析、无视阅读
思维训练、无视阅读策略的培养,尽管教师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生仍然普遍存在阅
读速度慢、理解能力弱的现象。
根据认知主义的基本理论,Faerch和Kasper(1983)等人认为,学习者的外语知识可分为两种
类型: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前者指“内容知识”,由内化的外语规则和记熟的语言板块构成痛经吃什么药 ,
后者指“方法知识”, 由学习者用来处理外语语料而采用的各种策略和程序组成。在认知主义
的视角下,阅读可看作是一种信息加工的过程,因此“解码”和“组块”对信息加工至关重
1
要。那么如何解码和组块,思维导图似乎是一件利器,因为借助思维导图进行阅读教学可以
利用视觉信息将文本内容分解成易于理解和记忆的“组块”, 协助学生解构阅读过程中错综复
杂的内容和内在关联,完成自上而下地对文章的字、词、句进行解码,帮助学习者系统地,有
条理地思考学习材料, 逐步理解整个语篇的意思,并结合已有的背景知识,自上而下地预测内
容,并以图形的方式记录下其思维过程,从而挖掘学习者的程序性知识, 促进学生两种类型的
知识协调发展, 同时也为广大教师优化和提高阅读教学和阅读指导的质效提供借鉴。
二、何为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又称心智图,它是一种用观点和图片,从中心概念发散出的以纲要形式显示大
脑思维活动的地图,遵循这张导图, 可以让人在思考、记忆、分析时充分发掘潜能,激发灵感
与想象。其提出的基本前提是认为“大脑进行思考的语言是图形和联想(Buzan, 1993.)”,是
人类思维的自然功能。根据思维导图学说,每一种进入大脑的资料,无论是感觉、记忆还是
想法,包括文字、数字、颜色、气味、节奏等,都可以成为一个“中心主题”,并由这些“中
心主题”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分支,每一分支代表与“中心主题”联结的一个“次主题”,
而每一个“次主题”又可以成为另一个“中心主题”,再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分支(崔文胜,
2007)。因此从创作方法上看,它主要是从一个中心词开始,随着思维的不断深入,联想出一
系列相关的事物,然后形成一个有序的图式,其结构如图1所示,图形如图2所示。
图1思维导图的结构
2
图2 思维导图图形
从思维导图的结构及图形可以看出它有四个基本的特征:(1)注意的焦点清晰地集中在中
央图形上; (2)主题的主干作为分支从中央向四周放射;(3)分支由一个关键的图形或者写在产
生联想的线条上面的关键词构成,比较不重要的话题也以分支形式表现出来,附在较高层次
的分支上; (4)各分支形成一个连接的节点结构。因此思维导图在表现形式上是树状结构的(托
尼巴赞,1999)。有了这些基本特征,思维导图就可以将左脑的逻辑、顺序、文字、条理以
及右脑的图像、想象、颜色和空间等多种因素调动起来一起参与思维和记忆,逐步大部分英语 建立起一
个有序的发散性思维网络图。思维导图呈现的是一个思维过程,是放射性思维的表达方式:
把传统的单向、显性思维变成多维发散的思维模式。托尼巴赞认为学习者能够借助思维导
图提高发散思维的能力,理清思维的脉络,并可以通过图式回顾整个思维过程。
三、思维导图辅助阅读教学的应用例谈
认知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是信息加工主体,是使用各种策略贮存和提取知识的信息处理
器。学习者是在已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在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下,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
构。英语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就是对语言知识的意义建构(manufacturing meaningfulness)(Frank
Smith,转引自Brown,H.D1994:81)。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强调了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
3
指导者及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在教学活动设计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认
知结构为起点、以学生自主建构良好的认知结构为终点。因而,支架式教学是建构主义教学
模式一个常用策略,所谓支架式教学就是教师为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和内化提供一种认知图
式或概念框架,优化教学内容的结构特点,以使学习者发现知识的意义(何克抗,1999)。在外
语教学中,如何运用支架式策略有效地促进学习者将所学的“知识转变成自己的内部表达”,
思维导图满足了这一需要:在阅读教学中把预读、略读、跳读、细读等相关活动按其特点和
目的穿插形容看的词语 到思维导图不同层级的分支图形中,使学习者看到主题与段落、大意与细节,表达
与情感,词句与语境之间的关系,并能够从彼此联系中同化,吸收当前新知识的固着点,从
而促进新知识与现有知识结构的整合过程,实现新知识的内化和意义建构。本文以仁爱英语
八年级下册第89页Unit 8 topic3 Section c的阅读课文(见图3)为例,讨论用思维导图辅助
阅读教学的具体操作。
图3 仁爱英语八年级下册第89页Unit 8 Topic3 Section C的阅读课文
1.读前(Pre-reading)
(1) 学习目标展示(图4)
4
图4学习目标
课前展示学习目标,对学生有指导作用。学生可以根据学习目标,了解学习本节课的大
概内容,学习的主要任务和要求,从而把教师的教学目标,转化成学生的学习目标。
(2)导入(图5)
引导学生观察课文中的图画、标题等, 让学生预测文章内容, 并联想自己了解哪些相关内
容。以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实现“自上而下阅读模式”(Topdown model)提供必要条件,
同时促成有意义的学习。将学生按性别党员考试 分成两大组,以主动发言的次数和正确率作为小组加分
的标准。然后,根据学生对课文的预测在黑板中央写下Uniforms,并询问学生Do you know
uniforms ? Do you like your school uniforms ? Who should wear uniforms ?在小组加分的机制下
刺激学生举手发言。笔者根据学生发言的内容用不同颜色的粉笔标在以Uniforms为中心的思
维导图上,并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比如:学生提到了交警要穿制服,笔者就顺势问学生交
警为什么要穿警服。这对于经常见到交警的学生而言是非常熟悉的话题,所以很容易引发他们
的不同意见。经过几分钟的讨论,黑板上就出现了如下图形:
5
图5 导入
根据这个图形,学生的大脑已经完全被激活, 开始关注他们不是很感兴趣的衣服背后的故
事。这时,笔者再让学生猜测形形色色制服的特殊功能,学生就会有很多想法,并且不由自主地对
课文内容产生了好奇心。然后,再让学生进行课文阅读理解, 学生的关注程度就萱怡 大不相同了,对
课文的理解程度也相应加深了。
2. 读中(While-reading)
(1)略读(图6)
让学生快速浏览文章, 特别是文章的首段、尾段、每段的首句、尾句, 试图了解整篇文章
的大意。教师通过提问, 了解学生对于文章大意的把握情况, 同时教师展示思维导图的框架,
并显示第一层级的关键词,即文章的主题,在第二层级的分支中只给出文章结构的提示语(View
Point,Supporting Detail,Conclusion)。要求学生找出文章的论点,检测培养学生快速浏览全
文、把握文章大意的能力。
6
图6 略读
(2)速读(图7)
让学生快读全文, 了解段落大意和文章的篇章结构。教师通过提问, 了解学生对论点、论据
和结论的区分和掌握情况, 同时教师展示思维导图的第三层提示词: 总结部分的中心句和分论
句,并让学生找出并提起关键词归到思维导图的第四层分支中。
图7 速读
(3)细读(图8)
7
精读课文, 了解论据部分的主要事实和细节, 可以让学生划下细节中的每一句的关键词或
线索词。然后抽出来放到思维导图中合适的位置中,完成思维导图的剩余部分或自行扩充和
完善思维导图, 从而了解学生对于主要事实和细节的掌握情况,促使学生从字里行间把握每部
分的主要事实和细节, 建构自己的知识框架, 培养学生独立、主动获取主要信息、归纳信息的
能力。
图8 细读
3.读后(Post-reading)
(1)复述
引导学生根据思维导图提供的信息,按照不同层级的信息, 有条理地复述课文。培养学生
“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促使默默的近义词 其内化所提取的信息, 完成并强化自己的知识建构。
复述可以采取分层教学的形式,先让基础稍差的学生根据完整的思维导图来复述课文,然后
逐层收起分支,挑选优秀学生进行复述,如有困难,则可展开思维导图中的相应分支给予提
示,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2)作业:绘制思维导图
要求学生预习下节课要学习的阅读课文,根据文章的篇章结构和关键词,也可根据自己
对文本的理解,用本课所学的思维导图知识绘制一幅和该课文相对应的新的思维导图,下次
8
上课的时候让不同阅读水平的学生展示并讲解自己的思维导图。这个过程既可以让展示的学
生监控自己的理解过程,也可让听的学生多角度理解文本,并让教师了解学生的阅读思维过
程,掌握每个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程度,从而对学生阅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指导,使
不同层次学生的阅读能力都能得到发展。
四、结语
人们无论是讲话还是写文章, 无论是描述事物、还是阐述观点, 都有一定的逻辑顺序, 英
语文章的这种逻辑顺序则更为明显。将思维导图应用于英语文章阅读, 能促使学生按照一定的
逻辑顺序整合新旧知识,建构知识网络, 浓缩知识结构, 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同时, 还
可以根据不同文体的结构特点, 通过构建文章的结构图式把语言分析教学和语篇分析教学有
效结合起来(原淑芳 陆彦 2007), 获得分析语篇的中心思想、逻辑结构、文体风格、写作技巧、
写作特点、社会和文化背景及修辞运用以及划分段落、总结段落大意等一系列的认知技能,
促使学生由宏观到微观、从表层到深层逐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从而实现课程标准提倡的“提
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逐步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
维和表达的能力, 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教育部,2001)
参考文献
[1] Brown,H.D.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M]. NY: Anderson Wealey Longman,
2000.81.
[2] Buzan.T, The MindMap book:How to u radiant thinking to maximize your brain's untapped
potential[M].New York:Plume,1993.
[3] Faerch C & Kasper G. Strategies in Interlanguage Comm unication [C]. London: Longman.1983.
[4] 崔文胜.解剖学及组织胚胎学教学中思维导图应用的实践与探索.卫生职业教育[J],
2007(20).72一73.
[5] 何克抗, 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下) [J]. 电化教育研究1998(01).
[6] 托尼巴赞(英),思维导图[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9.
[7] 原淑芳,陆彦. 在语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篇能力[J].疯狂英语 教师版2007(02).
9
[8]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
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
邹建军(1981),男,湖北随州人,中学英语二级教师,华南师范大学
学科教学(英语)专业领域教育硕士。研究方向: 学科教学。
10
本文发布于:2023-04-23 18:25:0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51125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