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下行PICC置管中扩皮方法的应用进展
摘要: 通过对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过程中扩皮方法临床应
用进展进行综述,扩皮方法包括:180横切扩皮法、90纵切扩皮法、钝性分离扩
皮法、先进鞘后切扩皮法等,以上方法在临床中发挥着各自作用。笔者对不同的
扩皮方法进行分析、整理归纳,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 PICC置管; 扩皮方法; 综述
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中扩皮方法比较
1.180横切扩皮法 B超引导下穿刺血管成功置入导丝后,操作者平持扩皮刀(血管鞘套件中配
备11号)刀柄,将扩皮刀平置在导丝上与皮肤平行。然后将刀尖沿导丝进入皮肤的角度约20
刺入皮肤扩皮,进深约3mm,送入血管鞘[4]。
2.90纵切扩皮法 B超引导下穿刺血管成功置入导丝后,操作者竖握扩皮刀,经刀背紧贴导
丝,刀刃向上与皮肤垂直。然后将刀尖沿导丝进入皮肤约20刺入皮肤扩皮,进深3mm,送
入血管鞘。徐寅[5]等研究发现,90纵切扩皮法较180横切扩皮法可以减轻PICC置管穿刺
点的出血,可提高一次送鞘成功率,减轻患者扩皮时疼痛,能更快地促进切口愈合,减少置
管的感染率,提升置管人员信心。但上臂血管伴随的神经和淋巴管十分丰富,扩皮时易损伤
淋巴管,导致淋巴液顺导管引流至穿刺工作的近义词 处。纵切扩皮可有效减少扩皮后出血,但对淋巴管损
伤引起穿刺点渗液现象无法解决。
3.钝性分山豆根 离扩皮法 钝性分离法是指使用手术刀柄、止血钳、手指等非锐器方法将原来完整的
软组织分离的一种外科手术操作方法,可防止神经和血管意外损伤[6]。B超引导下穿刺血
管成功置入导丝后,分离扩张器与插管鞘,将扩张器沿导丝先送入血管,钝性扩张穿刺处皮
肤及皮下组织u盘驱动怎么安装 ,然后退出扩张器,重新将其与插管鞘拧紧,沿导丝方向顺利送入血管鞘,退
出导丝及扩张器,固定插管鞘,将导管经插管鞘送入上腔静脉,撤出插管鞘[7]。李蓉梅
[8、9]等研究发现,由于人体皮肤的真皮及皮下组织内有丰富的血管,分布于真皮乳头层
的血管与表皮是垂直相向的;纵向法扩皮时切断了较多的弹力纤维,造成了皮下组织较严重
的损伤,表现为出血量、渗液率较高。而钝性分离扩皮中,顺着皮纹方向进行扩皮并不使用
锐器而采用血管鞘直接扩张穿刺点[10],有效减少了对皮下组织的破坏,表现为出血量、
渗液率较低。钝性分离亦能有效缓解患者置管后疼痛症状。疼痛可能是由于组织创伤引起机
体疼痛反应,加之局部的过多出血增加患者的心理负担而加剧患者的疼痛感[11],而钝性
分离法有效减少了患者的创伤及出血,故有效减少了创伤出血所致的疼痛反应下雪的句子 及疼痛感。但
陈立娇[12]等研究发现,皮肤角质层过厚或肌张力过高,进针阻力较大患者不宜使用钝性
分离法,避免外鞘变形对患者皮肤、肌肉和血管造成更大的伤害。
4.先进鞘后切扩皮法 B超引导下穿刺血管成功置入导丝后,套上血管鞘,钳夹导丝末端防止
划入体内,用力旋推血管鞘,使皮肤形成皮环紧包血管鞘,然后一手压推,固定鞘和皮肤,
另一手用扩皮刀刀尖朝下在鞘的上方纵切长1mm、深0.5mm的皮肤,再旋推血管鞘进入血
管。研究表明[13]皮肤分为表皮、真皮、表皮与真皮之间的表皮下组织、表皮细胞成份较
多,结构较为致密,真皮组织为含纤维成份较多的疏松组织,钝性分离不适用锐器,可减少
对皮下淋巴组织及血管的损伤,扩皮后创伤小、易愈合。但钝性分离操作过程繁琐、耗时,
所以使用于老年人效果较好,而对于皮肤紧致的患者则不理想,故临床适用性受限。先进鞘
后切皮法可以有效掌握切皮的深度,只需切开紧致的表皮介词的用法 即可,不需伤及真皮下淋巴组织和
血管,扩皮进鞘成功率高,而且扩皮切口几乎无出血,创伤小,易愈合。对于初学者来说易
于掌握,即使一次扩皮不成功,可再次增加扩皮的长度,不增加深度,也不会对皮下组织造
成损伤[14]。
小结
综上所述,US引导下结合MST行PICC置管扩皮法中钝性分离法较纵行切皮法能有效减少患
者置管创伤及渗血渗液,有利于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但对于皮肤角质层过厚或肌张力过高,
进针阻力较大的患者不宜使用钝性分离法,避免外鞘变形对患者皮肤、肌肉豆腐鱼头汤 和血管造成更大
的伤害。而在此基础上,先进鞘后切皮法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相比传统钝性分离扩皮法,
先进鞘后切扩皮法只需切开紧致的表皮即可,不需伤及真皮下淋巴组织和血管,扩皮进鞘成
功率高,而且扩皮切口几乎无出血,创伤小,易愈合。对于初学者来说易于掌握,即使一次
扩皮不成功,可再次增加扩皮的长度,不增加深度,也不会对皮下组织造成损伤,临床价值
较高。
参考文献
[1]方云.血液肿瘤患者采用改良塞丁格技术留置PICC的可行性研究[J].护理学杂志,
2013,28(11):18-19.
[2]郑小风,吴雪梅,龚正荣.应用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的2种不同切皮方法临床效
果比较观察[J].临床用药杂志,2013,6(4):31-32.
[3]王秀,王秀云.PICC置管后局部渗血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当代护士,2012(2):
158-159.
[4]王筱英,吴敏.两种不同的扩皮方法对PICC置管后穿刺点渗血的探讨[J].2013,11
(36):3418-3419.
[5]徐寅,李蓉梅,傅蓉,等.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扩皮角度的比较[J].护
理学杂志,2014,29(1):40.
[6]金中奎,赵昕,张栋,等.电凝吸引钝性分离法在重症急性胆囊炎早期腹腔镜胆囊切除
术中的应用[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0,10(7):612-613
[7]韩荟,聂良华,唐月红.钝性分离法在PICC置管术中的应用[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
英文),2017,3(6):102-104.
[8]李荣梅,袁玲,周玉洁.钝性分离法在改良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中的应用.护理学杂志,
2016;31(9):63-64.
[9]张淑华,李娟娟,代幽静.新型扩皮手法在乳腺癌姿优雅 患者超声引导下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
中应用效果.解放军护理杂志,2016,33(16):72-73.
本文发布于:2023-04-23 02:54:4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51025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