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神经系统名词解释
1. 前根和后根在与脊髓节段相应的椎间孔处合成一条脊神经,并穿出相应的
椎间分支 分布。因椎管长于脊髓,则脊神经根距各自相应的椎间孔自上而下愈来越远,与脊髓相连的腰、
骶、尾部的前、后根在通过相应的椎间孔之前,围绕终丝在椎管内向下行走一 段距离,它们共同形成马尾。
在成年人一般第一腰椎以下已无脊髓,只有马尾。
2. 在延髓的下部、锥体尾侧的中线处,行于锥体中的皮质脊髓束大部分纤维经此越边 至对侧,形成交叉
纤维,称锥体交叉。
3. 在脑桥腹面延髓、脑桥和小脑的交角处,称为脑桥小脑三角。前庭蜗神经和面神经 根位于此三角内。
4.脑桥的背面构成第四脑室底的上半,此处室底的外侧壁为左、右小脑上脚,两脚间夹有薄层的白质板,
即为前髓帆,参与构成第四脑室顶的前部。
5.第四脑室底的正中沟,纵贯菱形窝的全长,将其分为左、右两半。每侧又被纵行的界沟分为内、外侧两
部分:内侧部位于正中沟与界沟之间,称为内侧隆起。在内侧隆起交谈的技巧 上, 髓纹以下可见两个小三角区:靠内
上方的为舌下神经三角,内隐舌下神经核;靠外下方的称干得好英文 迷走神经三角,内隐迷走神经背核。在髓纹的上
方,内侧隆起上有一圆形隆凸,为面神经丘,内隐展神经核。
6.小脑的下面中间部凹陷,两侧呈半球形隆起,近枕骨大孔处,小脑蚓两旁的半球部分比 较膨出,称小
脑扁桃体。在临床,病人颅脑外伤或颅内肿瘤等导致颅内压升高时,小脑扁桃体移位可嵌入枕骨大孔,形
成小脑扁桃体疝,压迫延髓,可危及生命。
7.位于胶状质背外方的纤维束,称为背外侧束。胶状质发出短的纤维在此束中上行或下行,但仍终止于本
节段或邻近几个节段的胶状质内,参与脊髓节段间的联系。此纤维束参与躯干、四肢痛、温觉的传导。
8.由于脊髓的中央管至男的第一次会痛吗 延髓上部和脑桥背移并开敞为第四脑室,因此,在延髓上部和脑 桥,原脊髓中央
管周围的灰质成为第四脑室的室底灰质。室底灰质埋藏一些脑神经核团。
9.薄束核、楔束核发出的纤维,弓形走向中央管腹侧,左、右交叉,称为内侧丘系交叉, 因交叉后的纤
维在中线两侧上行成为内侧丘系。
10.下橄榄核发出的纤维走向对侧,与脊髓小脑后束共同组成粗大的入小脑纤维,称为小脑下脚。
11.在中脑被盖与大脑脚底之间有一大的灰质团块是黑质,见于中脑全长。黑质细胞富含黑 色素,是脑内
合成多巴胺的主要核团。黑质主要与端脑的新纹状体(尾状核和壳)有往返纤维联系。由于某些原因使黑质细
胞变性,多巴胺合成减少,是引起震颤麻痹 (Parkinson病)的主要病因。在正常生理状态下,黑质是调节
运动的重要中枢。
12.内侧纵束是由前庭神经核向中线两侧发出纤维,然后沿第四脑室底深方中线两侧纵行排列的上、下行
复合纤维束,向上可止于第Ⅲ、Ⅳ、Ⅵ对脑神经核,向下可至副神经核和颈髓前角。参与完成平衡刺激引
起的反射活动。
13.穹窿是下丘脑最粗大的传人纤维束,并属于大脑半球髓质内连接两半球皮质的连合系纤维。穹窿起于
海马,发出纤维弓形向上,贴在胼胝体的下面前行,并互相靠近,其中气,部分纤维越至对侧,称为穹窿
连合。过了连合,仍以两束纤维并行向前向下,深入丘脑,止于乳头体核。
14.下丘脑控制垂体前叶的分泌是通过一个神经--血管通路。这个通路的神经部分由下丘脑漏斗核的神经
内分泌细胞所组成,其轴突形成结节漏斗束止于漏斗上端周围正中处的毛细血管丛。这个通路的血管部分
称为垂体门脉系。下丘脑的某些神经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释放因子和抑制因子再通过垂体门脉系传至垂体
前叶,影响前叶细胞各种激素 的分泌。
15.大脑半球表层的灰质为皮质,皮质深方是髓质,深部髓质中包埋的灰质团块称为基底核。基底核包括
有尾状核、豆状核、屏状核和杏仁体。,其中尾状核和豆状核合称为纹状体,是躯体运动的重要调节中枢;
杏仁核属边缘系统,主要与内脏活动有关;屏状核功能不清。
16.人类大脑左、右半球的功能基本相同,但各有特化方面,通常与从事语言文字符方面的特化功能有关
的称为优势半球;与从事空间感觉、美术、音乐等方面的特化功能有关 的称为非优势半球。优势半球多数
为左半球。优势半球有说话、听话、书写和阅读四个语言区:运动性语言中枢(说话中枢),听觉性语言中枢
(听话中枢),书写中枢,视觉性语言中枢(阅读中枢)
17.在大脑半球的内侧面,围绕胼胝体的隔区、扣带回及海马旁回、海马和齿状回,合称边缘叶。边缘叶
再加上有纤维联系的皮质和皮质下结构(如杏仁体、隔区下的隔核、下丘脑、背侧丘脑的前核群等),共同组
成边缘系统。边缘叶与内脏活动有关,也称为内脏脑。此外,边缘系统还与情绪反应和性活动有关。
18.锥体系主要包括上、下两个运动神经元。上运动神经元的胞体主要位于大脑皮质体运动区的锥体细胞,
这些细胞的轴突组成下行的锥体束,其中下行至脊髓的纤维称为皮质脊髓束;沿途陆续离开锥体束,直接
或间接止于脑神经运动核的纤维为皮质核束。临川味红烧排骨 床上,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引起的随意运动麻痹,伴有肌张
力增高,呈痉挛性瘫痪;深反射亢进;浅反射(如腹壁反射、提睾反射等)减弱或消失;可出现病理反射(如
Babinshi 征);因为下运动神经元正常,病程早期肌不出现萎缩。
19.在锥体系中下运动神经元的胞体位于脑神经运动核和脊髓前角运动细胞,它们的突分别组成脑神经和
脊神经,支配全身骨骼肌的随意运动。下运动神经元受损时,由于肌失去神经支配,肌张力降低,呈弛缓
性瘫痪;肌因营养障碍而萎缩;因为所有反射弧都中断,浅、深反射均消失;无病理反射。
20.核上瘫是指损伤发生在脑神经核以上节段,如一侧上运动神经元包括皮质核束或其起始区锥体细胞受
损,可产生对侧眼裂以下的面肌和对侧舌肌瘫痪,表现为对侧鼻唇沟变浅或消失、口角低垂、嘴歪向病灶
侧、流口水,不能作鼓颊、露齿和吹哨等动作;伸舌时舌尖偏向病灶对侧。
21.核下瘫是指下运动神经元包括脑神经运动核及其轴突组成的脑神经运动纤维损伤引的瘫痪。面神经核
下瘫的特点是损伤同侧所有面肌瘫痪,表现为额横纹消失、眼不能闭、口角下垂、鼻唇沟消失等。舌下神
经核下瘫的特点是病灶侧全部舌肌瘫痪,表现为伸舌时,舌尖偏向病灶侧。
22.锥体系以外与躯体运动有关的传导通路统称为锥体外系,在种系发生上比较古老,主要功能是调节肌
张力、协调肌的运动、维持体态姿势等。锥体系与锥体外系两者不可截然分割,功能是协调一致的。锥体
外系结构较复杂,涉及脑内许多结构,包括大脑皮质、纹状体、背侧丘脑、底丘脑、中脑顶盖、红核、黑
质、脑桥核、前庭核、小脑和脑干网状结构等,通过复杂的环路对躯体运动进行调节,确保锥体系进行精
细的随意运动。
23.在硬脊膜与椎管内面的骨膜之间有一间隙,称为硬膜外隙,腔内呈负压,内含脊经根和静脉丛等结构,
为临床上进行硬膜外麻醉的部位。
24.海绵窦属硬脑膜窦,它位于颅中窝蝶骨体的两侧,窦的腔内有颈内动脉和展神经过;外侧壁内有动眼
神经、滑车神经、眼神经和上颌神经通过。海绵窦可借眼静脉与面静脉交通,故面部感染可经此途径蔓延
至颅内。
25.终池是蛛网膜下隙中一比较扩大的部位,故属蛛网膜下池,它的位置在脊髓下端至第2骶椎水平之间,
此处已无脊髓,池内只有马尾并充满脑脊液。临床常在此处穿刺,抽取脑脊液或注入药物(腰穿或腰麻),而
不致伤及脊髓。
26.脑蛛网膜在硬脑膜窦(主要是上矢状窦)的两侧,形成许多颗粒状突起,突入窦内,称蛛网膜粒,脑脊
液经此结构渗入窦内,公务员年度考核个人总结 回归静脉。
27.在脑室的某些部位,软脑膜及其上的血管与室管膜上皮共同构成脉络组织,其中有些部位血管反复分
支成丛,连同软脑膜和室管膜上皮一起突人脑室形成脉络丛,为产生脑脊液的结构。
28.大脑动脉环又称Willis环,位于脑底视交叉、灰结节及乳头体的周围,由前交通动脉,两侧大脑前动
脉起始段,两侧颈内动脉末端,两侧后交通动脉和两侧大脑后动脉起始段相互吻合而喂喂蜗牛 成,在调节脑局部血
流量和损伤后血供代偿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本文发布于:2023-04-23 01:50:3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51015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