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层的混合模式全解析-Photoshop照片处理叠图基础教程
在使用过程中,为了找到最佳的表现效果,我们会不自然的将图层混合模式的选
项逐个尝试,随之会反复琢磨得到与之相符的理想效果。那么,本篇将详尽介绍
Photoshop图层混合模式中图层互叠所产生的效果原理。常见的图层互叠有两个
图层或者两个以上的图层,一般来讲,两个图层的互叠比较好控制而且也容易见
效果,两个以上的图层就很少在图层模式上相叠了,这样比较难控制效果,确实
需要这样做的话也一般会用到另外方法。接下去对Photoshop图层叠图的混合模
式“叠加”、“柔光”、“强光”、“亮光”、“线性光”、“点光”与“实色混合”进行逐一
讲解其常用方式。
打开Photoshop,新建一个灰度模式的正方形文档。打开工具箱上的“渐变工具”,
在弹出的“渐变编辑器”对话框中,选择“黑白渐变”,设置平滑度值为“0%”,如图
1所示。
图1 设置渐变编辑器
在新建文档上从左到右拉伸黑白渐变,并查看直方图,如图2所示。有兴趣
可以比较一下平摩羯座女生 滑度100%和0%的直方图有什么不同。
图2 黑白渐变效果及直方图显示
打开图层面板,复制“背景”层,得到“背景 副本”层,并顺时针旋转90度,如图
3所示。
图3 复制图层并旋转方向
在打开的图层面板下方,按“创建新的填充或调整图层”按钮,选择菜单里的
“色调分离”命令,在弹出的“色调分离”对话框中设置“色阶”值为“10”,这时便出
现了10个色阶条纹,如图4所示。
图4 色调分离灰度图像
依据以上形成的色阶模式而奠定了理解图层混合模式的基础,下面逐步对使底层
图像变亮的几种模式进行深入剖析。
1、“叠加”模式
“叠加”是“正片叠底”和“滤色”的组合模式,Photoshop自动检测红、绿、蓝
三种通道的颜色信息,
图层中的全部色彩信息都会被背景层颜色所代替,这是会根据图片层次古代针灸用具 不一而结
果色也随之变化。如图5所示。
图5 “叠加”模式的结果色
接着,我们观察“叠加”模式在图像上产生的效果,打开一张实景拍摄的人像照片,
新建一个图层,填充为蓝色,设置图层的混合模式为“叠加”,即产生混合,照片
呈现出明显的蓝调效果,如图6所示。
图6 打开图像文件新建图层填充蓝色并设置为“叠加”模式
“叠加”模式对于相同图像之间的互叠会产生直接效果,使得画面暗部越暗,亮部多样的近义词
越亮,
造成图像明暗对比的较大反差,并会减少层次感。
合理的使用色彩填充叠加于图像之上,调整其不透明度,可得到各种浓淡相宜的
色调照片效果。
下面的一张外景照片,分别“叠加”了褐色和橘红色,呈现出两个不同色彩效
果,反映出之间的差别,
左边覆盖褐色的图像给人以怀旧感,如同年代久远的古朴老照片,
而右边橘红色覆盖的图像展现出浓烈的色彩感,又是一番风味,如图7所示。
图7 图像“叠加”模式不同色彩的比较示例
2、“柔光”模式
使颜色变暗或变亮,具体取决于混合色,此效果与发散聚光灯照在图像上相
似。
如果混合色(光源)比50%的灰色亮,则图像读者杂志 变亮,就像被减淡了一样。
如果混合色(光源)比50%的灰色暗,则图像变暗,如同被加深了一样。
用纯黑色或纯白色绘画会产生明显的较亮或较暗的区域,但不会产生纯黑色或纯
白色,如图8所示。
图8 “柔光”模式的结果色
打开一张外景拍摄的照片,新建“图层1”层,并填充为紫色,设置图层的混
合模式为“柔光”,将其色融入到画面中,产生紫调色彩效果的照片,如图9所示。
图9 打开图像文件新建图层填充紫色并设置为“叠加”模式
“柔光”模式同样对于相同图像之间的互叠会产生直接效果,其作用是增加图像的
对比度,有去灰的功效。而且,我们可以发现“柔光”是随着复合色的变化,使照
片层次趋于柔和,使照片改变原有的色彩层次,靠近复合色的柔和。
下面一张照片的效果是利用原图的复制,进行高斯模糊后加以“柔光”模式透叠于
原图之上,产生柔光扩散的图像特效,并增强其对比度,这里要注意,需擦出人
物的五官,以免影响人物的清晰度。之后,以同样的模式赋予色英语对话 彩的渲染出低婉
的暗黄调,滋生怀旧情愫。那么“柔光”模式的送人东归 图层予以适当调节不透明度,使之
对比效果趋于柔和,画面效果更佳,如图10所示。
图10 图像“柔光”模式的色彩效果
3、“强光”模式
用来复合或过滤颜色,具体取决于混合色。此效果与耀眼色聚光灯照在图像
上相似,如果混合色(光源)比50%的灰色亮,则图像变亮,如同过滤后的效果,
这对于向图像添加高光非常有用。如果混合色(光源)比50%的灰色暗,则图像
变暗,如同复合后的效果,这对于向图像添加阴影非常有用。用纯黑色或纯白色
绘图时会产生纯黑色或纯白色,如图11所示。
图11 “强光”模式的结果色
打开一张室内拍摄的人像照片,新建“图层1”层,并填充为青色,设置图层的混
合模式为“强光”,该色即融入到画面中,产生浓重的青蓝色调覆盖于照片,如图
12所示。
图12 打开图像文件新建图层填充青色并设置为“强光”模式
“强光”模式下的色彩浓度更大,对比更为强烈,观察下图原本已近枯黄的
草丛,通过“强光”模式的色彩覆盖焕然一新,就更能体会到该模式对改善画面阴
影色调起了很大作用,如图9所示。不过,需要注意不能单纯的覆盖颜色,设置
图层的混合模式,人物和背景色是要分离出来的,所以必须擦除附着在人物身上
的颜色,才能得到良好的整体画面效果,如图13所示。
图13 图像在“强光”模式下调整的色彩效果
4、“亮光”模式
“亮光”模式就是通过增加或减少对比度来加深或减淡颜色,具体取决于混合
色,如果混合色(光源)比50%的灰色亮,则减小对比度使图像变亮,如果混合
色比50%的暗,则增加对比度使图像变暗,如图14所示。
图14 “亮光”模式的结果色
接下来,打开三张外景拍摄的照片,分别覆盖三种不同颜色,观察其在“亮光”
模式下产生的图像色彩效果是怎样的。青色和黄绿色有着提亮画面的效果,而蓝
色却降低了高调照片的亮度,由此可见“亮光”模式的运用主要取决于复合色,如
图15所示。
图15 打开图像文件新建图层填充三色并设置为“亮光”模式
“亮光”模式对于相同图像之间的互叠会产生极大的对比反差,而色彩的覆盖
随着其浓度和明暗而变化,会赋予图像清亮或焦灼与低沉的色调,影响画面的气
氛和感觉,如图16所示。
图16 图像 “亮光”模式的色彩效果
5、“线性光”模式
通过减小或增加亮度来加深或减淡颜色,具体取决于混合色,
如果混合色比50%的灰色亮,则通过增加亮度使图像变亮,
如果混合色比50%的灰色暗,则通过减小亮度使图像变暗,如图17所示。
图17 “线性光”模式的结果色
打开一张外景照片,新建“图层1”层,并填充为浅洋红,设置图层的混合模
式为“线性光”,色融画面呈现洋红色调的图像效果,如图18所示。
图18 打开图像文件新建图层填充浅洋红并设置为“线性光”模式
“线性光鹿茸泡酒的最佳配方 ”模式对于相同图像之间的互叠在中灰层次色调的大部分会被底色(背景
色)代替,
唯有亮部和暗部不会受到底色的太多影响,造成画面的色彩层次受到很大的影响,
并不利于照片的改善效果。
于是,该模式在实际的运用中并不常用,主要是得不到良好效果的实现。
不过,它在图像色彩的铺垫上还是有用武之地的,只需稍为加工即可呈现别样色
调,如图19所示。
图19 图像在“线性光”模式下调整的色彩效果
6、“点光”模式 男狗女鼠
根据混合色替换颜色,如果混合色(光源)比50%的灰色亮,则替换比混合桂花的花期
色暗的像素,如果混合色比50%的灰色暗,则替换比灰褐色暗的像素,而比混合
色暗的像素则保持不变,这对于图像添加特殊效果非常有用,如图20所示。
图20 “点光”模式的结果色
这里,还是同比比较的手法来了解析“点光”模式,选择两张照片,
分别填充四个不同色彩,设置图层的混合模式为“点光”,
可以看到画面中除高光部分和阴影部分以外的部分已被填充色所替代了,图像如
同剪影的效果一般。如图21所示。
图21 打开图像文件新建图层填充四色并设置为“点光”模式
“点光”模式对于相同图像之间的互叠不产生直接效果,没有互融性,但是应
用于色彩的重叠可得以直观而丰富的变调效果,只需稍加调整人物与背景的色彩
对比,即可得到理想的图像色调,如图22所示。
图22 图像在“点光”模式下调整的色彩效果
7、“实色混合”模式
根据使用该图层的填充不透明度设置使下面的图层产生色调分离。设置填充
不透明度高会产生极端的色调分离,
而设置填充不透明度低则会产生较光滑的图层。如果图层的亮度接近50%的灰色,
则下面的图像亮度不会改变,
如图23所示。
图23 “实色混合”模式结果色
最后,打开一张外景拍摄的照片,新建“图层1”层,并填充为浅暖褐色,设
置图层的混合模式为“实色混合”,可以看到这是一种很极端的色彩混合模式,灰
度层次的色彩根本不存在了,被取而代之,暗部和亮部的色彩也只剩下黑色和白
色,如图24所示。
图24 打开图像文件新建图层填充浅暖褐色并设置为“实色混合”模式
“实色混合”模式对于相同图像之间的互叠会产生与色彩混合一样如同版画
的效果,如若不是有特殊的需要,基本不会用到该图层混合模式来体现画面图效。
综上所述,应用图层混合模式中叠图的各种模式时,为了体现更佳的色彩效
果,需控制好填充色图层的不透明度,不但要赋于画面异彩纷呈的色彩感觉,还
有清透自然的画面效果,并且把握好人物于背景色的关系,控制好各个细节,最
终会得到理想的图像画效。
本文发布于:2023-04-22 20:54:5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50982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