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雨亭记》翻译及赏析

更新时间:2023-04-22 17:54:46 阅读: 评论:0


2023年4月22日发(作者:香豆素类化合物)

《喜雨亭记》翻译及赏析

苏轼的《喜雨亭记》自身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有许多

令人品味的地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喜雨亭记》翻

译及赏析,欢迎阅读。

《喜雨亭记》

作者: 苏轼

亭以雨名,志①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

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

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予至扶风之明年⑥,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

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⑦于岐山

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⑧不雨⑧,民方以为忧。越三

月,乙卯⑨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

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⑩于

野,忧者以⑾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⑿客女人当自强 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

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

禾。”“无麦无禾,岁且荐⒀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

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⒁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

民,始旱而赐之以雨。则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

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既以名⒃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

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

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

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

名吾亭。

(选自《苏东坡集》

【注释】

1、志,纪念。

2、周成王的同母弟唐叔得一异禾。这种禾是两禾生在

不同的田亩上,而合生一穗。于是献给成王,成王送给周公。

周公受禾后,作《嘉禾》一篇。《嘉禾》文已佚亡,今《尚

书》仅存篇名。《尚书周书微子之命》

3、据《汉书武帝纪》记载,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

五月,得宝鼎于汾水,于是改元为元鼎元年。《通鉴考异》

认为得宝鼎应在元鼎四年,元鼎年号是后来追改的。

4、鲁文公十一年,北狄鄋瞒国伐鲁,鲁文公派叔孙得

臣御敌,打败了鄋瞒,并击杀其国君侨如,于是将自己的儿

子命名为侨如,以表其功。

5、扶风,即凤翔府,今陕西凤翔府。苏轼曾做过凤翔

府判官,于嘉佑六年(公元1061年)到任。明年,第二年。

6、明年,第二年

7、雨麦,上天下麦子。岐山,今陕西岐山县。占,占

卦。年,年成。有年,指丰收。人们不知道雨麦是不是祥瑞

所以占卦。

8、弥,满。弥月,整月。雨,下雨(动词)

9、乙卯,四月初二日;甲子,四月十一日;丁卯,四

月十四日。面不改色的意思

10、忭(bin,高兴,喜欢。

11、以,介词,因,省略了宾语。

12、属(zh,注,酌。属客,指斟酒给客人喝。

13、荐,重。荐饥,重复地遭到饥荒。

14、优游,叠韵连绵字,从容不迫的样子。

15、造物,造物主。

16、名,名词作动词命名。

17、治,修建。

名:命名。(名作动)

雨:下雨。(名作动)

【译文】

这座亭子用雨来命名,是为了纪念喜庆之事。古时候有

了喜事,就用它来命名事物,表示不忘的意思。周公得到天

子赏赐的稻禾,便用嘉禾作为他文章的篇名;汉武帝得了

宝鼎,便用元鼎称其年号;叔孙得臣打败敌人侨如,便用

侨如作为儿子的名字。他们的喜事大小不一样,但表示不忘

的意思却是一样的。

我到扶风的第二年,才开始造官邸,在堂屋的北面修建

了一座亭子,在南面开凿了一口池塘,引来流水,种上树木,

把它当做休息的场所。这年春天,在岐山的南面下了麦雨,

占卜此事,认为今年有个好年成。然而此后整整一个月没有

下雨,百姓才因此忧虑起来。到了三月的乙卯日,天才下雨,

甲子日又下雨,百姓们认为下得还不够;丁卯日又下了大雨,

一连三天才停止。官吏们在院子里一起庆贺,商人们在集市

上一起唱歌,农夫们在野地里一起欢笑,忧愁的人因此而高

兴,生病的人因此而痊愈,而我的亭子也恰好造成了。

于是我在亭子里开酒宴,向客人劝酒而告诉了这件事,

问他们道:五天不下雨可以吗他们回答说:‘五天不下雨,

就长不成麦子了。又问十天不下雨可以吗他们回答说:

天不下雨就养不活稻子了。”“没有麦没有稻,年成自然荒歉

了,诉讼案件多了,而盗贼也猖獗起来。那么我与你们即使

想在这亭子上游玩享乐,难道可能做得到吗现在上天不遗弃

这里的百姓,刚有旱象便降下雨来,使我与你们能够一起在

这亭子里游玩赏乐的,都靠这雨的恩周杰伦的彩虹 赐啊!这难道又能忘记

的吗

既用它来命名亭子以后,又接着来歌唱此事。歌词说的

是:假使上天下珍珠,受寒的人不能把它当做短袄;假如上

天下白玉,挨饿的人不能把它当做粮食。一场雨下了三天,

这是谁的力量百姓说是太守,太守说没有这力量。归功于天

子,天子也否认。归之于造物主,造物主也不把它当作自己

的功劳,归之于太空。而太空冥然飘渺,不能够命名它,于

是我用它来为我的亭子命名。

【赏析】

令人觉得奇怪的是,用散文的形式写作喜雨的,在文学

史上却并不多见。因此,苏轼的最美的明星 这篇散文《喜雨亭记》就显

得十分突出了。当然,如果仅仅是因为前人未写而自己写了

这一题材,对文学史有所贡献尚不足为奇。一旦后人接手写

作,超越了前人的作品,那么前者就只能有一点文学史的价

值而谈不到什么艺术的永恒价值了。苏轼的《喜雨亭记》却

不是这样,因为它自身就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有许多令人

品味的地方。也许正是这一点,使得后来的作家裹足不前,

心甘情愿地让苏轼一枝独秀了吧。

文章开始即点明了用命名的缘由,与字紧密联

系在一起。他一共援引了历史上的三件事作铺垫,说明古人

有了喜事,常常受用这件喜事来命名,以纪念喜事,或者也

有预示将来喜事连连的意思。这三件事都很有趣。因为它们

与国家的政治都有关系,其中并多少含有天人的关系。第一

件事,相传周成王的同母弟堂叔得一异禾,献给了成王。成

王将禾转送了周公。周公于是作了《嘉禾》一篇。第二件事,

汉武帝于公元前1165月,在汾水上得一宝鼎,于是改年

号为元鼎元年。第三件事,鲁文公十一年,北狄鄋瞒国伐鲁,

鲁文公派叔孙得臣抗敌,获胜,并俘获了国君侨如,于是特

自己的儿子命名为侨如。最后这件事,对今人来说,几乎困

惑不解了。为什么将敌人的名称用作自己儿子的名字这是颇

为值得研究的事情。无论如何,这是作者为要以雨志亭所作

的铺垫,有了这一铺垫,再说事和雨就有记述的道理了。这

就像逻辑学中大前提、小前提的三段论一样,有了大前提,

后面的话即好说许多,也容易让人接受。

苏轼到风翔府任职的第二年,建官舍,行政事,凿池引

流,美化环境,但不巧的是当地整整一个月没有下雨,旱情

显现,灾情就会是必然的结果了。大早望云霓,百姓的忧愁

是可想而知的。在这里,恰好显示了苏轼笔墨的巧妙。我们

知道,苏轼在写《后赤壁赋》的时候,曾经说到自己孤独闲

寂,正好有两辽宁特色美食 个朋友来了;霜露既降、明月诱人,想酒而樽

空,贤妻正好献上了珍藏多时的美酒;没有下酒之物,正好

客人笑哈哈地拿出了出水时鲜。一切就是那么巧,又那么惬

人心意。这里也同样如此。百姓们盼望下雨,望眼欲穿,结

果是乙卯乃雨,甲子又雨,这种句子,轻淡、简单,但不

寡味,很像甲骨卜辞中的语言,但甲骨卜辞中是占问、预测,

这里则是如实提供了,所以这种句子读来是令人心醉的。够

不够百姓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按,乙卯是四

月初二日,甲子是四月十一日,丁卯是四月十四日。半月之

内连降了三场雨,前两次不足,第三次一连下了三天。下得

透,下得足,下得实在。要说好雨,喜雨,这才真正称得上

是好雨,喜雨!杜甫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总令人

有细小入微不够大气的感觉。这里我们要注意民以为未足

一句的作用,这一抑、一落,然后产生后面的三日大雨,效

果才能够显示出来。没有这么一句,当然也可以成立,但是

读起来就平软的多了。

这场大雨产生的欢快气氛是可观的:官吏相与庆于庭,

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

……”这是一幅万民同乐官民同欢的喜庆图,较之欧阳修

的太守和民的欢乐,真不可同日而语,因为欧阳修的乐并没

有落到实处,架空,浮廓,是在造文、造情,而苏轼这里却

是在如实地写作了。我们仿佛也同苏轼一起融入了喜雨的场

景之中。唯其如此,苏轼为新落成的亭子命名喜雨才是顺

理成章之事,才真正具有意义。

亭名由来有自,讲清楚之后也就等于曲终奏雅,逐善可

陈了。但是苏轼又在这里做出了好文章,说他善于翻空出奇

也好,说他敢于寻根溯源也好,无论如何,作者在这里表现

出了惊人的艺术技巧。作者把笔锋一转,以设问的方式,从

反面人手来探讨喜雨。曲径通幽,我们试想,也许这是继续

写此雨的唯一途径,但苏轼找到了,并不一定是妙手偶得,

可能是苏轼的真正功力所在。文中说道:五日不雨可乎曰:

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

无麦无禾,饿鸿遍野,盗贼蜂起,百姓遭殃。但是不到五日,

不到十日,就喜雨骤至,泽惠我民,又怎么能说不是上天厚

待苍生加上这么一描写笑容的句子 段,文章就显得十分充实,丰满,在对比

中更觉得雨之可喜。

写到这里,苏轼开始笔歌墨舞了,但是也曲尽其妙。使

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

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

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

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你看,他还是落在亭上,层层递

进,把天降喜雨的大功劳像画饼一样,在太守、天子、造物

和太空面前虚晃一二,并忙里偷闲找出了一句,让这些人都

一一默然,谦虚地拒绝这一荣耀,多漂亮的话,各路诸侯都

奉到了,然后再实实在在地放到主题上去。既然如此,就让

我们以喜雨来为亭子命名吧。一虚一实,一推一进,总是项

庄舞剑意在沛公。

作者紧扣一个字.一个字。在不到五百字的文

章中,字出现了十五次,有两次作动词使用,

共出现六次。通篇都贯穿着为雨而喜的喜气洋洋的气氛。

中国古代,自孟子开始,创天子、官员要有与民同乐,

乐民之乐的思想。写这种作品的人很多,但真正写得好的不

多。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是其一,苏轼的此篇文章则表现

得更好,好就好在落实、不空。

这篇文章在用词上也有值得注意之处。一、排比句多。

比如第一段,作者为了说明古人有喜事则名物以示不忘,举

了三个例子,三个例子就是三个排比句,借助这种句法,使

读者在文意方面有一种说理透彻,充实满足的感觉。第二段

写大雨之后,百姓的欢乐场面以及第四段的雨珠”“雨玉说,

也同样用的是排比形式。在人们喜之不尽,手舞足蹈之时,

文字上必须有所变化,一味的松散不可能有文字的整饬条理

来得惹眼引人。二、结尾的用韵。《喜雨亭记》的结尾很有

意思,它既照应了开头,又给人许多的联想,值得我们注意。

苏轼的哲学思想是儒释道三家合一的。在他的诗文中,经常

出现对大自然发问的句子,以表达他的人生观和他旷达乐天

的情怀。这次大雨之后,感谢谁为好这里他展开的想象,是

从太守到天子,从天子到上天,从上天到造物,其中

押韵,”“押韵,押韵,”“押韵,读之有

循环不尽,均成系统的感觉,神完气足,优雅俊美,然而是

虚笔,真正目的则是要归之其小小的亭宇,这样也就把造物、

上天、天子、太守、百姓、借助用一个亭子联系

了起来,有歌唱的味道,所唱者依然是喜雨,一篇文章的主

题所在。

为什发烧前兆 么中班班务工作计划 古代关中富甲天下,而近代却默默无闻,特别是

唐以后人文凋敝。是不是我们的人种退化了,我近来翻阅(唐

代移民史),似乎找到了部分答案。在唐末到宋初的移民浪

潮中,关中地区首当其冲,人口大量向东迁移,先经洛阳,

然后到苏州扬州等运河地区。大家熟知的大文学家范仲淹,

祖籍陕西彬县,但却是苏州人。但我们从其文学作品中仍能

感受到其陕人后裔的豪迈文风,范仲淹后来也多年在陕从

官,报效桑梓。其实在唐末吴县(今天的苏州地区)已有1/3

的北方移民。其实不管是从西周之镐京到东周之洛邑;还是

西汉之长安到东汉之洛阳;从隋炀帝迁都洛阳到武则天时期

42年居住洛阳,关中地区到洛阳的人口迁移一直是单向的,

并又有一次向东南方向迁居。还有明代昆山人顾炎武,曾在

华山滞留多年,写下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之佳句。写到

这里,不得不提到大文豪苏东坡,苏东坡初仕凤翔府签书判

官,也就是我的家乡陕西凤翔,凤翔是唐王朝的西京,曾经

是晚唐人才和贵族的聚居地。苏东坡初仕凤翔府签书判官三

年,可以说对他的人生价值关影响至重,正是由于家乡的纯

朴民风,和周秦文化发祥故里文化的熏陶,对其文风产生影

响。如果诸葛亮简介资料 说一个人最难忘记的是自己的初恋,那苏东坡同样

也忘不了在凤翔的美好时光,以致后来被贬黄州时,碰到当

年的凤翔游侠少年陈季常,两人还忆起当年在凤翔北山纵马

驰骋的场景;还有当年在凤翔之任上修的引凤池(凤翔东

湖),居然后来在杭州西湖和广东惠州西湖二次克隆成功。

那篇著名的《喜雨亭记》更是体现了其与民同乐的大同思想。


本文发布于:2023-04-22 17:54:4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50964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喜雨亭记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