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秋暝》王维
原文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赏析
《山居秋暝》是唐朝王维的五言律诗。诗中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
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鱼船穿
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
它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体现了
诗人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
一阵新雨过后,青山翠谷越发显得静幽,夜幕降临,凉风习习,更令
人感到秋意浓厚。明亮的月光照映着松林,泉水从石上潺潺流过。竹
林中传来阵阵欢声笑语,原来是洗衣少女们归来,莲叶浮动,那是顺
流而下的渔舟。尽管那春天的芬芳早已逝去,我陶醉在这美妙的秋色
中,依然向往长留。
表达了诗人远离仕途之路,喜爱隐居山中,过宁静的生活的情感。
概括全诗意境与欣赏
这一首五言律诗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后期作品。届时,王维已归隐
山林。诗中描绘的,便是诗人归隐在辋川别墅时所见到的秋日傍晚雨
后山林的景色,表现了诗人乐于归隐的生活意趣。诗人笔下的秋景,
清新而富有生气,一洗前人诗文中常见的悲凉感伤的情调和低沉灰暗
的色彩。
综观全诗,兼诗情画意之美,得情景交融之妙,可堪山水诗中的上品。
全诗坚持到底的成语 共四个层次。首联点明季节(“秋”)、时间(“晚”)、地点(“空
山”)、天气(“新雨后”),写足诗题。“空”字意味深长。颔联写景,
劲联由景写到人,动静交错,视听结合。尾联由写景转到抒情,由外
物转向内心,揭示了全诗的主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由此可见
一斑。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动静关系的处理上,诗人匠心独运,喜
用静观中捕捉到的形象,以动态为静态服务,以声响为宁静服务。譬
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重庆为什么叫山城 动狼行万里 下渔舟”。给人的
感觉,犹如几个精彩镜头剪辑而成的滚动画面,场景在变,人物在动,
“镜头”从一个动点跳到另一个动点。这种错落有致的章法和变换灵
活的句型,使得全诗充满灵动与生气。
王维的《山居秋暝》是山水诗的代表作之一,它唱出了隐居者的恋歌。
全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
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
诗的开头两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写薄暮之景,山雨初霁,
幽静闲适,清新宜人。是诗人用大手笔勾画的雨后山村的自然画卷。
其清新、宁静,淡远之境如在目前。一个“空”字,渲染出天高云淡,
万物空灵之美。诗人隐居于此是何等的闲适,如此描绘山水田园之典
型环境流露出诗人的喜爱之情。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被雨水洗涤后的松林,一尘不染,青
翠欲滴;山石显得格外晶莹、剔透新亮;就连月光也像被洗过一样,
极其明亮皎洁;山雨汇成的股股清泉顿时流淌于拾级而上的石板上,
又顺着山涧蜿蜒而下,发出淙淙的清脆悦耳的欢唱,好似宛转的“小
夜曲”奏鸣。“照”与“流”,一上一下,一静一动,静中有动,动中
有静,仿佛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脉搏在跳动。此时此刻诗人也仿佛觉
得自己也被洗净了一般,自然的美与心境的美完全融为一体,创造出
如水月镜般不可凑泊的纯美诗境。此种禅意非隐居者莫属。苏轼把此
联誉为“诗中有画”的典范之秀句。
接下来诗人由写景转为写人。在这幅山水画作之中,山村的自然美和
村民们的生活美是水乳交融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人中痣 ,此二句
均为写人——“浣女”、“渔夫”的活动的画面。诗人采用了“未见其
人,先闻其声”的写法。可不是么,既是夜间,又被竹林遮挡,怎么
能见到浣洗完衣服归来的女人们呢!然而,竹海之中传来的女人们缓
步挪移时拨动夜露浸润的翠竹,发出“沙沙”的声响,又伴着她们银
铃般的笑声,好一派欢声笑语的喧闹竟打破了如此宁静的夜空;再听
水面莲叶波动,渔舟顺流而下,这便是渔夫要乘着今晚的月光去捕鱼。
诗人触景生情,感慨油然而生:山民们戴月而作,随性而起,这般勤
劳、朴素、开朗的性格,远比宦途官场清明、纯净得许多。这些细节
无不传达出诗人不仅喜爱这儿的景美,更喜爱这里的人美。这就很自
然地给结句作了有力的铺垫。
尾联两句“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是诗人有感而发。虽然春光
已逝,但秋景更佳,愿意留下来。王孙指诗人自己,这是诗人对《楚
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的诗意的反其义而
用之,是说春天的芳华虽歇,秋景也佳,隐着自可久留。正如诗人在
《青溪》所言:“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其喜归自然,厌恶宦海
之情溢于言表。
总之,这首山水田园诗画山绣水,清新宁静,于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
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1、“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
笔说是“空山”呢?
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鹿柴》)。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来,世
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空山”两字
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
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2、怎样理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的艺术画面?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作者用清新自然的笔调,勾画出一幅
有声(泉声)、有色(青松)、有动(泉流)、有静(月照)的幽静雅
致的山间月夜图。上句侧重写空中,下句侧重写地下,各个景物非常
协调,组成一个立体感很强的完整画面。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两句写得很有技巧,用笔不露痕迹,
使人不觉其巧。
(1)上句写女子,先声夺人,先闻其声、后见其人。诗人先写“竹
喧”“莲动”,是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
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
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情画意。(当然,还有平仄押韵方面的考虑)
(2)以“喧”来反衬“静”。正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两句
脍炙人口的诗句,写出事物的动态不是为了破坏这个幽静的境界,而
是为了烘托它。人们从这些喧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
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片活泼生机,因而它给人的感觉,就不是枯
寂阴森,荒凉可怕。
3、最后一句中“王孙”指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曾属“王孙”,来自官场、来自社会,而今别居辋川。从“误入
尘网中”到“复得返自然”,一个“自”字表达出诗人独特的“山居”
领悟,更显秋韵之图乃是对羁绊人性的官场社会的强烈反驳。“留”
者“居”也,而“山居秋暝”之“居”不仅有自然的深情召唤,更是
诗人心灵的驻足。正是在这种精神背景下,为世人所景慕的“春芳”
在诗人眼中就显得不足为怪了。
4、作者在这首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
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净。清泉淙淙、翠竹成林、
月下青松、水中碧莲,是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景象。赵公明
5、这种意境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理想(思想感情)?
通过诗一般景物的描写,反映了诗人过安静淳朴生活的理想和对污浊
官场的厌恶。诗中以物芳而明志洁,以人和而望政通。泉水、青松、
翠竹、青莲,可以说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也是为诗人理想境界的
环境烘托。
《山居秋瞑》的艺术特色
(1)写景使用白描手法,笔致简约生动。这是一首山水诗,一、二
句点出季节时令、雨后、山中新凉、空气清爽,让人感到秋意渐生。
三、四句写山中月下景色。月光照在松树上,光影流连在树枝之间,
泉水淙淙地流,水清石见,五、六句从听觉和视觉方面写傍晚时的骑自行车用英语怎么说 人
物,竹林喧闹,推想是浣女归来,这是诗人耳中所闻,渔船顺流而下,
莲叶为之分披,莲花为之摇动,这是诗人目中所见。最后两句表达诗
人愿意留在山中的感情,暗寓归隐之意。
(2)动静相衬、视听结合,构成一幅画面。“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
流”,两句明明用了动词“照”和“流”,但给人以幽静的感觉,月照
无声,泉流有响,动静相衬。“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肉炒莲藕 舟”两句视听
结合,充满画意,表现出诗人对物态的体察极其精微,符合感觉的顺
序。先听到喧闹声,然后才会推想,或看见浣女归来;先看到莲叶摇
动,shall过去式 然后才看见渔船驶出来。这几句对景色的描写充分显示出诗人的
心境是从容而空明的。
(3)对仗工整,句式富于变化。“明月松间照”四句章法错落,句型
变换,确为传世名句。
(4)语言生动、凝炼,而又自然流畅,朴素无华。
本文发布于:2023-04-22 03:43:1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50862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