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化与农业协调发展的模式探讨

更新时间:2023-04-22 02:49:43 阅读: 评论:0


2023年4月22日发(作者:短歌行曹操)

维普资讯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第3期 Joural of 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excel如何插入行 Uni

er

si

我国城市化与农业协调发展的模式探讨

邓兰兰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财经系,广东广州 510665)

摘要:我国的城市化以农村城市化为主要内容,农业发展是农村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农村城市

化与农业发展的关系,提出我国农村城市化与农业协调发展的重要模式。

关键词:城市化;农村城市化好久不见的英语 ;农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32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672—402x(2006}03一OO44—敦促的意思是什么 03

城市化的内涵与我国

城市化的基本内容

的城市化是以工业革命为主导的演进,而后工业社会

的特征包括服务业革命及知识经济发展带来的结构

演进。从动态角度理解城市化包括农村城市化与城市

城市化一词来源于英文“urbaniaton”,词义上指的

现军统谍战电视剧大全 代化两个方面。无论从城市人口比例为指示器的直

是向城市转记录的近义词 化的含义,因此,理解城市化的内涵,首先

接城市化来看,还是以农村人口生活环境为指示器的

要了解城市的基本特征。

间接城市化来看,我国城市化的水平都明显滞后于经

城市是与乡村相对照的一个概念。人类由于农业

济发展水平。根据钱纳里侧脸头像 和赛尔昆的研究,1950年

生产活动而在开垦的土地上定居下来形成村落。随着

1970年发展模型显示的城市化水平与工业化水平的

工业化的发展,工业产业的分工协作关系和社会化大

统计规律,相对我国当前的人均GNP水平及制造业的

生产的经济特征促进了人类的聚集居住以及新的生产 比重,我国存在严重的城市化滞后。

方式的社会空间组织形式,这种新的社会空间组织形

因此,我国当前城市化的基本内容就是农村城市

式就是城市。它区别于乡村暑假是什么时候 的特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 化,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应关注农村的发展,强调农村

城市的空间集中性,国防教育手抄报 即人类生活在空间上的聚集,区别

城市的功能建设。特别是通过农村城市的建设,变革

于乡村的相对分散方式。二是城市的生产方式及产业 农民生活方式,使农民能享受城市化的成果。

结构的特征。工业化是城市的特征,分工协作与生产力

水平提升是生产方式的根本变化。三是城市生活方式

二、农村城市化与农业发展的关系

许多的学者都将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研究集中在

工业化,认为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基本动力。也有学者

的改变。即伴随生产力水平的提升及经济的发展,人们

的生活方式得到大大改进,达到城市的文明。

对城市化内涵的理解应该从城市的这三方面特征

提出城市化的动力出现了多元化格局,但强调的仍然

是现代工业及第三产业的促进作用。以农村城市化为

基本内容的发展中国家,城市化不能忽视农业发展这

涵:一是空间上的城市化。表现在城镇数量、城镇人口

动力机制。农村城市化与农业发展是相互制约或相

数量及城镇的形态和分布,意味着城镇数量的增加,城

互促进的共生关系。

镇人口的增加、规模的扩大及相互联系的加强。二是经

去把握。相应地二次元女头像 ,城市化也就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

济的城市化。表现在经济发展水平上,即产业冬虫夏草炖瘦肉 结构的优

方面,农业发展是农村城市化的动力,农业的

化及生产方式的改进和资源的优化利用。三是社会生

进步与发展从直接和间接两个途径推动城市化。著名

的发展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在他的论文《无限劳动

活的城市化。城市化不仅指人口向城市的集中,享受城

供给下的经济发展》中提出了著名的二元经济理论,

市化的成果,也应包括城市生活方式的扩大和普及,带

指出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供给是工业化的初始动力。工

来农村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

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城市化的特征不同,工业社会

业化是城市化的推动力,而其基础又是农业的进步与

收稿日期:2006—03—31

作者简介:邓兰兰(1974~),女,广东兴宁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讲师,华南农业大学博士生。


本文发布于:2023-04-22 02:49:4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50855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邓兰兰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