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一、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
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重要体现在中国的基本国情、历史方位等方面。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发展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就要紧密联系中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联系当代中国历史方位
的深刻变化,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加深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理解和把握。
1、当代中国国情概述
国情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社会性质及其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是历史文化传统、自然地理环境、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国际关系等各个方面的总和。
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事业能否顺利发展,都是同能否正确认识和把握基本国情密切相关的。中国
共产党正是全面深刻地认识和把握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基本国情,才正确地解决了新民主主义
革命的对象、任务、性质、动力和前途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引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建立了新中国,确立
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中国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之所以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曲折
和失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也是由于对基本国情的认识和把握出现了错误,提出的一些任务和政策超越了
中国社会主义阶段的实际。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之所以成功地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因为中国
共产党正确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重新认识和准确把握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作出了
中国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提出和坚持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社会主
义初级往成语 阶段的基本路线。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但尚处于不发达阶段,是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实现社会主
义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从现阶段中国的实际情况看,虽然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蓬勃发展,经济实力、综合国力迈上了新台阶,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小康,国家各项事业取得巨大
成就,但中国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闭关没有根本改变,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
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从人口的数量和质量看,中国目前人口总数已超过13亿,每年还在以年均700万左右的速度增长。中国文
盲和半文盲人口占1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的10%以上。
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看,中国仍处在世界后列。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虽然超过4500美元,但仍排在世界
90位以后,即使与世界中等以上收入国家的水平相比仍有差距。
从人民生活水平看,中国人民生活仅在总体上达到小康。按国家的最新贫困标准计算,农村还有2600多万
贫困人口,刚脱贫的人口还处于不稳定状况。
从资源占有情况看,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少,面临很大的资源环境压力,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
世界水平的1/4,45种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足世界水平的一半,土地、天然气、木材、电力、石油、
煤炭等资源都相对紧缺。
从工业化和城市化程度看,中国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目前中国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农业人口还占总人口
的40%以上,农业劳动力占全部就业人口的比重远远高于工业化国家,也高于一些发展中国国家。
总之,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买房要注意哪些事项 化需要同落后
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中
国共产党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肩负任务的艰巨性和繁重性世所罕见,在改革发展稳定
中所面临的矛盾和问题的规模和繁重性世所罕见,在前进中所面对的困难和风险也世所罕见。这“三个没有
变”和“三个世所罕见”是对中国基本国情的清醒定位和科学认识,是准确观察问题、作出正确决策的出发
点和落脚点。
2、当代中国的历史方位
历史方位,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处的位置。一个国家的进步,只有从历史发展的坐
标去认识,才能更加准确;一个社会的变革,只有从时代变化的对比中把握,才能更加清晰。辨明当代中国
的历史方位,对于深刻认识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改革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冲破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障
碍,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打开了我国经济、政治、
文化、社会全面发展的崭新局面,形成了对外开放的全新格局,实现了新的历史性突破。今天,一个面向现
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当代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时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化快速
推进,在整体上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成为名副其实的工业大国;信息化已跨入中等水平的国家行列,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已初见成效;城镇化已进入加速时期,城镇化率逐步接近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市
场化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增强,市场体
系初步形成;国际化发展日益深刻,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升,与世界融合更为紧密。在未来相当长的时
1
期内,中国都将处于“五化”不断深入,并且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历史进程中。
当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从努力突破封锁岛全方
位对外开放,以崭新的面貌登上并屹立于世界舞台,成为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合作的一支重要力量。当代
中国与世界前所未有地紧密联系在一起,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与稳定也离不开中国。
二、当代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重要战略机遇期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在发展中必然经历若干具体的发展阶段,不同发展阶段会
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也会面对不同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把握中国的基本国情,
又要把握在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的阶段性特征,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
1、准确认识我国发展面临的阶段性特征
进入新世纪,我国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主要包括:
一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
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
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级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三是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
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
四是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
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
五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发展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
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
六是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
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七是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
诸多新课题。
八是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
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这些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具体表现,是我国发展进程中矛盾和问题的集中体现。深
刻把握这些阶段性特征,抓紧采取措施解决前进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
2、紧紧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
战略机遇期,主要是指有利于战略实施的历史阶段及其背景、环境和条件,具有时间的长期性、空间的开放
性、影响的全局性等特点。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赢得主动、赢得优势,就必须敏锐地发现机遇,紧紧抓住和用好机遇。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共产党在科学分析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的基础上,反复强调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不断推进改革开放
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向新世纪,中国共产党在深刻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提出21
世纪头20年是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作出这一重大判断的依据主要在于:
其一,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中国发展。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仍旧是时代潮
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中国已经拥
有了更多的机会和实力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并且创造竞争新优势。
其二,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随着中国的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
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
设取得重大进展,已经为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其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更加成熟。经过长期的奋斗、创造、积累,中国共产党立足
国情,紧紧依靠人民,在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重大的实践成果、理论成果和制度成果。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
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得到确立和发展,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最根
本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了一整套相互衔接、
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根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得到确立和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
律体系以及形成,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不断完善,为当代中国发展进
步提供了根本制度保障。
牢牢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是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的关键所在,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
的重大考验,也是对中华民族自强能力的重大考验。要充分看到,在前进的道路上,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
大于挑战,希望多于困难,有利条件胜于不利因素,必须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坚定不移地继续推进改革开
放,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始终居安思危,保持清醒电脑时间 头脑,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
和风险意识,充分估计前进道路上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困难和风险,在国内国际两大大局中牢牢把握发展
的主动权。
2
三、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道路
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首要的就是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的道路。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
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
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
略思想。
1、始终坚持科学发展
发展是当代中国和世界的潮流,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
是要坚持科学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之所以能够发生历史性变化,归
根到底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牢牢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领导人民聚
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当前,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争取后金融危机时期国家发展的
主动权,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同样需要坚持发展这个硬道理,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促进
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从基本国情看,中国发展面临的任务仍然十分繁重。全面客观地评价中国的发展现状,既要看到发展速度快、
成绩大的一面,也要看到发展水平还不够高、任务还很重的一面,更加凸显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必须继续
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发展再上新台阶。
从发展条件看,中国人均资源拥有量少,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低,经济增长过多依靠物质资
源消耗的模式使生产资料供给与需求的矛盾日益尖锐,未来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日趋强化,凸显了
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性、紧迫性。
从发展理念看,发展不同于增长,绝不能只看速度快慢、规模大小、一时得失。发展如果不科学,路就会越
走越窄。以科学发展为主题,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
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
展。
2、坚持以人为本这个核心
实现科学发展,就要坚持以人为本这个核心。坚持以人为疫情的 本,就是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
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就要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
的利益问题,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各项工作中都反映人民群众的要求,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满
足人民需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
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就要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
重创造,激发和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集中全社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获
得最广泛最可靠的群众基础和最深厚的力量源泉。
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要把改革发展取得得的各方面成果,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上,
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上,体现在充分保障人民享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
会权益上,更加注重发展成果的普惠性,努力使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3、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实现科学发展,要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发展,就是不仅经济发展,其他各个方面都有
发展;协调发展,就是发展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要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可持续发展,就是不仅当前要发
展,而且要保证长远发展。
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反映了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一方面,经过长期发展,中国积累
了较为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可以再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上有更大作为;另一方面,城乡区域发展不平
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不适应等问题更加突出地摆在了面前。坚持全面协调可
持续发展,指明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只有更加自觉地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更好地化
解中国发展的各种制约因素,更好地推动实现中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正确处理经济与社会发展,城市与农村发展,东中西部发展,人与自然发展,
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关系;统筹安排和处理好消费与投资、供给与需求,发展的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
科技进步与人力资源优势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等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个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统一体,
必须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加以推进。经济建设为其他方面建设提供物质基础,没有经济的发展,
其他方面的发展就缺乏物质条件。政治建设为其他方面建设提供政治保障,没有政治的发展,就不可能充分
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没有一个以健全法制为保障的发展环境,其他方面建设也不可
能顺利进行。文化建设为其他方面建设提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没有文化的发展,就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
3
和道德规范,不能形成昂扬向上、开拓进取的主流精神。社会建设为其他方面建设提供有利的社会条件,没
有社会的发展,就不能形成促进其他方面建设的良好社会环境。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也是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必然要求,没有良好的生态,其他方面建设也不可能有持续的发展条件和发展
环境。
要按照总体布局的要求,把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一的
任务来把握,作为统一的工作来部署,作为统一的目标来落实,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力发展社会
主义民主政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力建设生态文明,全面推进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4、坚持统筹兼顾
统筹兼顾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具体体现和科学运用,是指导科学发展的根本方针。统筹兼顾,就
是要总揽全局、科学筹划、协调发展、兼顾各方。实现科学发展,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
各个环节,必须坚持统筹兼顾这个根本方针,正确把握和处理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关系。
一是总揽全局,统筹规划。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为一个统一整体,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全面推
进经济建设、政治建移动的英文 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宽广的胸怀把握全
局,审时度势、与时俱进;以辩证的思维分析全局,顺势而为、因势利导;以系统的方法谋划全局,瞻前顾
后、统筹安排。
二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联系起来,既考虑现在发展需要,又考虑未来发展需要;
既遵循经济规律,又遵循自然规律;既讲究经济社会效益,又讲究生态环境效益,着眼于实现阶段性发展目
标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坚决防止急功近利的短期行
为,努力实现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切实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条件,保证有利于中
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三是全面推进,重点突破。把现代化建设和党的建设各项工作看做辩证统一的整体,坚持以点带面、协调推
进,善于在纷繁复杂的矛盾中抓住根本,在不断变化的形势中把握方向,把工作的着力点真正放到解决改革
发展稳定中的重要问题上,放到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紧迫问题上,放到解决党的建设中的突出问题上。
四是兼顾各方,综合平衡。把经济社会发展看做是从不平衡到相对平衡再到不平衡循环往复的发展过程,既
善于调动各方面发展的积极性,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又注重保持发展的协调性和持续性,努力实现均衡发展。
坚持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时制宜,不强求一律,不搞齐步走、一刀切,防止顾此失彼。正确认识和充分
考虑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群体的利益要求,善于把握各方利益的结合点,使各个方面的利益和发展要
求得到兼顾。
思考题: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极大提升,2010年国民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但我国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还十分艰巨。请谈谈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杜本 的理解与认识。
2、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
化,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躲不开、绕不过,必须
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请结合实际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3、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在科学
分析新形势新任务的基础上,再次强调“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请谈谈你是如
何理解的。
4
本文发布于:2023-04-22 02:06:0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50849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