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中的小故事

更新时间:2023-04-21 20:07:22 阅读: 评论:0


2023年4月21日发(作者:三查八对输血制度)

三字经中的小故事

三字经中的小故事

《赵普夜读》

一个人即使已经当了大官,功成名就了,仍然要勤学不懈,「日

知其所无,月无忘其所能」,也就是要做到今人所说的「在职进修」,

进一步追求对自己的工作有帮助的学问。不是为了晋升,而是为了工

作能够顺利的推展,对老百姓更有利益。下面就举赵普的故事来说明:

赵中令是指宋朝的赵普,他做到了掌理皇帝文书的中书令这个大

官,白天处理国政,晚上仍然不忘读论语。

古人读书,有些是为了明天的英语 参加科举考试,希望考中进士,求得一官

半职,而赵普已经做了那么大的官了,为什么还要读论语呢?

有一天晚上,宋太祖赵匡胤因为有国家大事,要和赵普商量,因

此驾临赵普家中。看见赵普正在读论语,太祖很讶异的说:「论语小

时候就读过了,为什么现在还读它呢?

赵普回答说:「论语中中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

以前我以半部论语助您平天下,现在以另外半部论语助您安天下。」

由此可知论语是一本最为简要精粹,不可多读的好书,一个平民

百姓读了可以修养身心,成为正人君子;官吏读了可以仁政治国,成为

忠臣良相。

这个故事主要是告诉我们,一个大官尚且如此虚心好学,何况我

们普通人,怎能不更加勤学呢?

《温舒抄书》

西汉时路温舒把文字抄在蒲草上阅读。公孙弘将春秋刻在竹子削

成的竹片上。他们两人都很穷,买不起书,但还不忘勤奋学习。路温

舒和公孙弘这两个古人,在没有书本的情况下,想办法把书抄在蒲草

或刻在竹子上学习,我们今天能有印制精美的书本,学习条件和环境

如此优越,更应该刻苦读书。

《孙敬悬梁》

西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开始由于知识浅

薄得不到重用,连家里人都看不起他,使他大受刺激,下决心认真钻

研。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 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

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

睡。 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

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 一头牢牢地绑在房梁上,一头系

在头发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

样就会把头皮扯痛了, 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苏秦刺股》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

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 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

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

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于是他

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睡, 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

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后人将这两个故事合成“悬梁刺股”或“刺股悬梁”一句成语,

用以激励人发愤读书学习。

《萤夜读》

车胤,字武子,晋代南平(今湖北公安市)人,他的祖父车浚,三国

时期作过东吴的会稽太守。因灾荒请求赈济百姓,被昏庸的吴主孙皓

处死,此后车胤的家境就一贫如洗了。车胤立志苦读,广泛涉猎各种

知识,太守王胡之曾对他的父亲车育说:“此儿当大兴卿门,可使专

学”。因家中贫寒,晚上看书没钱点灯。一个夏天的晚上,他正坐在

院子里默默背书,见到许多萤火虫在空中飞舞,象许多小灯在夜空中

闪动,心中不由一亮,他立刻捉上一些萤火虫,把他们装在一个绢做

的口袋里,萤光就照射出来。车胤借着萤火虫发出的微弱灯光,夜以

继日地苦读。

在他父亲的指导下,车胤终于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一生中做

过吴兴太守、辅国将军、户部尚书等官职。唐清晨音乐 朝杨弘贞、杨番、蒋防

都著有《荧光照学赋》,均是谈车胤之事。

《孙庸映雪》

孙康,晋代京兆(今河南洛阳)人,晋秘书监孙盛的曾孙、长沙太守

孙放之孙。孙康幼时酷爱读书,常常感到时间不够用。他想夜以继日

地攻读,可此时家道中落,没钱买油点灯。一到天黑,便没有办法读

书了。特别到了冬天,长夜漫漫,他有时辗转很久难以入睡。实在没

有办法,只好白天多看书,晚上躺在床上默诵。

一天夜里,他一觉醒来忽然发现从窗外透进几丝白光。开门一看,

原来下了一场大雪,大地闪闪发光使他眼花乱。孙康心中一动,映着

雪光可否读书呢?他急急忙忙跑回到屋里,拿出书来对着雪地的反光一

看,果然字迹清楚,比昏黄的油灯要亮得多!

整个冬天,孙康都夜以继日地苦读,从没有中断过。孙康砺求进,

学有大成,终成晋时很有名望的学者,南朝宋景平年间官至尚书左丞

相,封德阳县侯

《买臣负薪》

朱买臣是西汉吴郡(今江苏吴县),家境贫苦,靠上山砍柴薪卖钱度

日。但他安于贫困,痴心读书,坚持不懈。每日砍柴,置书树下而读;负薪

(担着柴)回家时,就将书置于担头边走边读。他的妻子耐不住他负薪读

书、自得其乐的穷酸相,离他改嫁。50岁那年,经同乡严助的推荐,朱买

臣进京在汉武帝面前“说春秋,言楚词”,如此这般他将自己历年负薪苦

读积累的学问抖露出来,当场博得武帝龙颜大悦,拜为中大夫。稍后,朱买

臣又官迁会稽太守。朱买臣“采工或余,诵读声不辍”的顽强的读书精

神使他成为后代读书人崇尚的榜样。他的家乡因此建起了朱买臣读书

台和朱买臣藏书庙,这是后人对他负薪读书的刻苦精神的一种肯定和表

,也是我国历来崇尚读书传统的具体表现。

《李密挂角》

李密少年时代,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在值

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

的职。李密并不懊丧,回家后发愤读书,因以放牛为生,故此常坐在

牛背上读书。 有一次,李密听说山有一位名士包恺,就前去向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 他求学。

李密骑上一头牛出发了,牛背上铺着用蒲草编的垫子,牛角上挂着一

部《汉书》。李密一边赶路一边读《汉书》,正巧越国公杨素骑着快

马从后面赶上来,勒住马赞扬他:“这么勤奋的书生真是少见!”李密

一看是越国公,赶紧从牛背上跳下来行礼。为此《新唐书?李密传》记

载:“闻包恺在山,往从之。以蒲乘牛,挂《汉书》一角上,行且

读。” 李密谈吐不俗,深深吸引了杨素。回家以后,杨素对儿子杨玄

感说:“我看李密这个人的学识才能,都在你兄弟之上,将来你们有

事可以与他商量。”

《苏发奋》

苏是北宋著名的散文家,他和他的两个儿(苏拭、苏辙)都以文采著

名,被后人合称为宋代“三苏”。

苏在27岁那年的一天,正像往常一样随手书阅览,无意中发现一

篇关于古人爱惜时间、刻苦攻读的故事。他认真地读了一遍,感到这

故事很生动,又读了一遍,更加感到有意义,于是他反复读了好几遍,

每读一遍,就有一次收获。他觉得这故事好像是专为自己写的,不由

得心中发出感叹:“时光无情地飞逝,自己已经快到而立之年了,虽

然写过一些文章,却都是些平庸之作,没有什么大的建树。”他想:

现在不努力,还要等到什么时候啊!从这时起,苏询又开始发愤苦读。

经过垃圾分类画画 一年多的时间,他觉得自己在学习上有了长进,就急急忙忙地参

加录取秀才和进士的两场考试,但两次考试都落了榜。这件事对他的

打击很大,不过,他没有灰心丧气,决心重新振作起来。但他没干部考核评价 有理

出头绪,不知从哪儿做起。

有一天,苏在书房里整理他以前写的书稿时,发现了自己的不足,

因为连自己也感到不满意,又怎能让它们在世上流传呢?于是他将这数

百篇书稿统统抱出屋去,放在一个空地上,点上一把火,化为灰烬。笑死人打一成语

他之所以这样做,正是为了坚定从头做起的决心。焚稿后,他如同放

下一个沉重的包袱,更加轻松愉快地刻苦学习了。苏询有时在家闭门

苦读,有时奔走四方,求师访友,一年到头忙个不停,以致后来他两

个儿子的学习要靠他妻子教导。

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奋斗,苏已经阅读了大量的书籍,既精通

《五经》和诸子百家学说,又同时对古今是非成败的道理进行探讨,

使自己具有了渊博的知识和惊人的才智,再写起文章来,往往到了

“下笔顷刻数干言”的程度。他写了许多有研究价值的论文,受到了

家乡学者的倾慕,他自己也真正体会到成功的乐趣。这时他的大儿子

苏轼、二儿子苏辙也都长大成人,而且在他的影响下才华出众,他就

带着自己写的论文和两个儿子到京城游学。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担

任翰林学士,他看了苏的论文很赏识,认为这是当今最好的文笔。欧

阳修平时非常器重有才华的学者,这次更不例外,于是他将苏的二十

二篇文章推荐给朝廷,受到朝廷的重视。一时间,引起朝廷上下的震

惊,京城内外的学者传阅他的文章都赞不绝口,并且争相效仿苏询的

文章写作方法。苏这位晚学成才的散文家,也从此闻名于世。直到很

久以后,还广泛流传着赞誉苏文章的民谣:“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

吃菜羹。”

《梁夺魁》

相传宋人梁在八十二岁高龄时,在朝廷进行的进士考试中,战胜

了所有的考试者,夺得了状元。

(9631004)字太素,北宋州须城(今东平州城)人,出身宦家。

少年丧父。曾从学于王恬,初考进士,未中。留居京城,曾进谏宋太

宗,选拔人才不要单凭诗赋,要注重治国治民的才能,未被采纳。雍

熙二年(985),考取状元,任大名府观察推官,时年23岁。有吏才,

每上朝进奏,辞辩明敏,对答如流,真宗甚为嘉赏。群臣奏章,多教

参议。景德元年(1004),任开封知府。同年6月画零食 ,暴病卒,时年42

岁。著有文集15卷。

凡是读过《三字经》的人,都知道:“若梁、八十二、对大庭、

魁多士。”说梁八十二岁中状元,那是讹传。《宋史》记载,梁,字

太素,963年生于州须城(今山东东平州城),出身官宦之家,其父文度

早逝,由其叔父抚育成人。雍熙二年(985),梁23岁考中状元。曾

任翰林学士、宋大学老师评语 都开封知府等职。其间,曾与杨励、朱台符、李若拙

同掌科举事务。又与钱若水等人同修《太祖实录》及《起居注》。有

吏才,每上朝进奏,词辩明敏,对答如流,且见地高远,倍受真宗赏

识,时论称赞。景德元年(1004),暴病卒于开封知府任上,年42岁。

所著文集15卷。

虽然《三字经》中“梁夺魁”的典故与真实的历史有冲突,但因

其中所含的坚持发奋学习,终能实现人生价值的良好寓意,至今为人

们传颂。

《祖莹呤诗》

北齐有个叫祖莹的人,八岁就能呤诗,后来当了秘书监著作郎。

另外唐朝有个叫李泌的人,七岁时就能以下棋为题而作出诗赋。祖莹

八岁的时候能够背诵《诗》、《书》,十二岁时是中书的学生,喜欢

学习,迷恋读书,日日夜夜的学习,他的父母害怕他会生病,禁止他

但是不能够使他停下来读书,他经常偷偷地在暗地里藏着蜡烛,赶走

童仆,等到父母睡着之后,点燃蜡烛读书,用他的衣服遮盖窗户,害

怕漏光,被家里人发觉,因为这件事情他的声誉更加被传开了,里里

外外的亲属都叫他圣小儿,他特别喜欢写文章。中书监的高允每次感

叹说:“这个孩子的才能不是大多数人能够达到的,最终会大有作为

的。”

当时中书博士的张天龙在讲解《尚书》,把其中的内容都讲解了。

学生们都聚集来听,祖莹在夜里读老倦,不知道天亮了,老师催促着

讲课十分急切,他于是就错拿了住在同一个房间的学生赵郡李孝怡的

《曲礼》卷就去听课了。博士严厉,他不敢再回去,于是就在前面行

礼,背诵多篇《尚书》,不遗漏一个字。祖莹讲完了以后,孝怡感到

十分诧异,对渊博的学士们说了这件事,所有的学士都很惊讶。后来,

高祖听说了这件事,召见祖莹,让他背诵五经里的文章句子,并且叙

述之中的意思,高祖听后十分赞叹祖莹的才能,非常赞赏祖莹。祖莹

出去之后,高祖和卢开玩笑地说:“当年流放共工在幽州北方后代的

地方,怎么知道突然出现了这样一个才子啊!”

《文姬辩琴》

文姬(177~?),名,字昭姬,汉族,东汉末年陈留(今河南开

封杞县)人,东汉大文学家邕的女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才女和文学

家。文姬字昭姬,为避司马昭的讳,改为文姬。文姬的父亲邕是当时

大名鼎鼎的文学家和书法家,还精于天文数理,妙解音律,是曹操的

挚友和老师。生在这样的家庭,文姬自小耳濡目染,既博学能文,又

善诗赋,兼长辩才与音律。可惜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文姬被掳到了

南匈奴,嫁给了虎背熊腰的匈奴左贤王,饱尝了异族异乡异俗生活的

痛苦,却生儿育女。十二年后,曹操统一北方,想到恩师邕对自己的

教诲,用重金赎回了文姬。文姬归汉后,嫁给了董祀,并留下了动人

心魄的《胡笳十八拍》和《悲愤诗》。《悲愤诗》是中国诗歌史上第

一首自传体的五言长篇叙事诗。

文姬的一生是悲苦的,“回归故土”与“母子团聚”都是美好的,

人人应该享有,而她却不能两全。

文姬也确实非常有才气。在一次闲谈中,曹操表示出很羡慕文姬

家中原来的藏书。文姬告诉他原来家中所藏的四千卷书,几经战乱,

已全部遗失时,曹操流露出深深的失望,当听到文姬还能背出四百篇

时,又大喜过望,于是文姬凭记忆默写出四百篇文章,文无遗误,可

见文姬才情之高。曹操把文姬接回来,在为保存古代文化方面做了一

件好事。历史上把“文姬归汉”传为美谈。

《道韫咏絮》

谢道韫(376年前后在世),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东晋女

诗人。东晋后期打败坚的百万大军的一代名将谢安之侄女,安西将军

谢奕之女,大书法家王之的二儿,王之之子王凝之之妻。公元399

王凝之为孙恩起义军所杀,她一直寡居会稽。谢道韫识知精明,聪慧

能辩,叔父谢安曾问她:“《毛诗》何句最佳?”答:“吉甫作颂,穆

如清风。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安称赞她有“雅人深致”。一次

谢安召集儿女子侄讲论文义,俄而大雪骤下,安问道:“白雪纷纷何

所似?”安侄谢朗答:“撒盐空中差可拟。”道韫说:“未若柳絮因风

起。”安大悦。这一咏雪名句,盛为人所传诵。咏絮才的.典故便出于

此,后人多用“咏絮”称赞女子善于吟咏的才华。

《黄香温席》

黄香小时候,家中生活很艰苦。9岁时,母亲就去世了。黄香非常

悲伤。他本就非常孝敬父母,在母亲生病期间,小黄香一直不离左右,

守护在妈妈的病床前,母亲去世后,他对父亲更加关心、照顾,尽量

让父亲少操心。

冬夜里,天气特别寒冷。那时,农户家里又没有任何取暖的设备,

确实很难入睡。一天,黄香晚上读书时,感到特别冷,捧着书卷的手

一会就冰凉冰凉的了。他想,这么冷的天气,爸爸一定很冷,他老人

家白天一天的活,晚上还不能好好地睡觉。小黄香为让父亲少挨

冷受冻,他读完书便悄悄走进父亲的房里,给他铺好被,然后脱了衣

服,钻进父亲的被窝里,用自己的体温,温暖了冰冷的被窝之后,才

招呼父亲睡下。黄香用自己的孝敬之心,暖了父亲的心。黄香温席的

故事,就这样传开了,街坊邻居人人夸奖黄香。

9岁的小黄香就是这样孝敬父亲,人称温席的黄香,天下无双。他

长大以后,人们说,能孝敬父母的人,也一定懂得爱百姓,爱自己的

国家。事情正是这样,黄香后来做了地方官,果然不负众望,为当地

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他孝敬父母的故事,也千古流传。

《孔融让梨》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

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日,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父亲叫孔融他们七兄弟从最小

的小弟开始自己挑,小弟首先挑走了一个最大的,而孔融拣了一个最

小的梨子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剩下的大梨就给哥哥们

吧。”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

“因为我是哥哥,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该让着他。”孔融让梨的

故事,很快传遍了曲,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

好例子。

《李泌赋棋》

李泌生于唐玄宗开元十年(722),开元十六年(728),刚刚七岁的

李泌就能为文赋诗,一次儒、道、释三教学者聚会,玄宗把他也召人

宫中,而此时的李泌就以非凡的文学才能征服了与会的君臣。《新唐

书李泌传》记载:“泌既至,帝方与燕国公张说观弈,因使说试其能。

说请赋‘方圆动静’,泌逡巡曰:‘愿闻其略。’说因曰:‘方如棋

局,圆若棋子,动若棋生,静若棋死。’泌即答曰:‘方若行义,圆

若用智,动若骋材,静若得意。”张说是当时一位才华横溢的名诗人,

被时人称为“燕许大手笔”,他与李泌的这两首小诗都是即兴之作,

相比之下,七岁李泌的作品在立意方面远远超过已经五十多岁的张说

的作品。也难怪诗成后,“说因贺帝得奇童,帝大悦曰:‘是子精神,

要大于身。’赐束帛,其家曰:‘善视养之。”(《新唐书李泌传》)

其后,重臣张九龄、严挺之等对他都非常器重。七岁儿童即受到朝廷

君臣的一致重视,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孔子相师》

有一天,七岁的项和小伙伴们在路上玩筑土为城的游戏,正巧孔

子率众弟子经过。他们只顾埋头游戏,没有躲避孔子乘坐的车。孔子

弟子下车责备,项回答说:从古至今,只有车避城,哪有城躲车?孔子

看小小的项说得头头是道,心里欢喜,便令弟子绕道而行。

孔子心想,这小孩聪明,我倒要考考他,便问:什么山上没有石

?什么水里没有鱼儿?什么门没有门闩?什么车没有轮子?什么牛不生

犊儿?什么马不产驹儿?什么刀没有环?什么火没有烟?什么男人没有妻

?什么女人没有丈夫?什么天短?什么天长?什么树没有枝儿?什么城里

没有官儿?什么人有名没有字儿?

项想了想,回答说:土山上没有石头,井水里没有鱼儿,空门没

有门闩,舆车没有轮子,泥牛不生犊儿,木马不产驹儿,砍刀没有环,

萤火没有烟,神仙没有妻子,仙女没有丈夫,冬天白天短,夏天白天

长,枯树没有枝儿,空城没有官儿,小孩子有名没有字儿。

孔子听完,暗暗吃惊项的聪明。项接着反问孔子:鹅鸭为什么能

浮在水面上?雁鹤为什么善于鸣叫?松柏为什么冬夏常青?

孔子回答:鹅鸭能浮在水面上,是因为它们的脚是方的;雁鹤善于

鸣叫,是因为它们的脖子长;松柏冬夏常青,是因为树心坚实。

项笑着说:不对!龟鳖能浮在水面上,难道是因为它们的脚方吗?

青蛙善于鸣叫,难道是因为它们的脖子长吗?竹子冬夏常青,难道是因

为四字祝福成语 竹心坚实吗?

孔子知道项非常聪明,知识渊博,惊叹:后生可畏也,后生可畏

!又对弟子们说:项虽幼,可以为师。这就是孔子师项的由来。


本文发布于:2023-04-21 20:07:2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50809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