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正和法
一、中山正和法的原理
日本创造学家中山正和教授,根据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理论,把人的记忆分成
“点的记忆”和“线的记忆” ,中山正和根据巴浦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认为
人的记忆分为第一信号系统与第二信号系统。第一信号系统只能反射类似记忆的
事物,中山正和称为“点的记忆”;第二信号系统可用语言表达有条理的记忆,
中山正和称为“线的记忆”。如果通过联想、类比等方法来搜集平时积累起来的
“点的记忆”,再经过重新组合、类比引导,把它们连接成“线的记忆”,就会产
生大量新的创造性设想。 通过联想、逆向思维、类比等方法,来搜索平时积累
起来的“点的记忆”(思维点。作者注),经过重新组合,把它们连成“线的记
忆” (发散思维。作者注),这样就会涌现大量的创造性设想,从而获得新的发
明创造。这种方法由中山正和教授发明。高桥教授作了改进,叫做中山正和法,
简称NM法。在运用中山正和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常先依据记忆的直觉来判
断目标问题是否可以解决,如果可以解决则设立基于直觉的解决方案的假说;然
后进行各式的调查,运用各种知识进行分析;找出假说和分析结果的矛盾,即使
问题之所在;针对分析结果,解决问题。假说通常要经过多次尝试才能得到认同。
中山入学心得 正和法解决问题的模式是首先分析问题,然后提炼出矛盾,最后解决矛盾。
解决问题的模式与TRIZ的模式相似。
二、中山正和法的实施程序
中山正和法是利用卡片,张桐玮 把讨论内容写在卡片上,在主持人的主持下进行讨
论。第我是卧底词语 一步,宣布要解决的问题。第二步,主持人把与会者的想法全部写到各卡
片上,将卡片排成一横列。第三步,从上述横列卡片中每拿出一张,就让与会者
运用类比法说出有关的想法和启示,可以运用直接类比、拟人类比、象征类比、
幻想类比等方法,把得出的启示分别写到卡片上,纵列排在相应的横列卡片下
边。 第四步,如果在几个纵列中出现“相同的”或“相似的”启示,就把这样
的卡片摆的靠近一些。第五步,如果发现可能实现的启示,就把它用文字或记号
记下。来,摆在最下面。第六步,试将纵列中的卡片彼此组合起来,看看是否可
以得到新的启示。第七步,最后可实施的启示将呈现出来,进而运用于发明创造。
三、中山正和法应用范围
中山正和法最为醒目的特点是其创始人中山正和在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
动学说的基础上,所提出的HBC(Human Brain Computer)模型。该模型将人的
大脑机能分为五个不同层次:S→O(Stimulus → Output)层、I→O(Image →
Output)层、I.S(Image--Storage)层、W.S(Word--Storage)层、W.R层。
这五个层次的级别是逐层增加的,前三个层次是无意识的行为,是人类创意的源
泉,后两个层次是抽象、推理、演绎一系列有意识的行为。通过对该法的运用流
程分析,可以看出中山正和法善于从杂乱的问题中找出事物之间显性和隐性存在
的关联,有利于理清思路,提出明确的解决方案,所以本法较适合在创新活动中
出现的那些早读的英文 看似模糊而且牵涉面较广的问题。
四、NM法的特点:
(1)以模拟法引发创意
创意思考方法中的创意引发(所谓的扩散性思考),有观察、想象、联想等
各种方法;就联想方法而言,则有自由联想、强制联想及模拟法等各种方法。其
中以自由联想环绕主题360全方位思考范围最不受拘束; 强制联想则因从所
设定的角度引发创意,思考范围稍受限制,但在创意引发的暗示作用或由此产生
的创发速度而言,则具有促进的效果;模拟法则是由一鸡和羊的属相合不合 个观念到一个图像,再由
图像想到很多创意,故在范围上最属狭窄,但因其系透过图像的直觉作用,故其
创意的引发最属自然便捷。
NM法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是中山正和所建立的HBC模型,在HBC模型里,
S→O;I→O及I.S三个层次相当新旧脑说的旧脑本能作用,或派仆勒所谓的第
一信号系统,亦即透过大脑的本能作用,以促使创意的产生。NM法系依据问题
解决目标机能的KW(Key Words)引发相似图像,再由此图像引发解决问题相关
创意。这种依赖KW引发图像,再由图像引发创意的作法符合上述模拟法所述直
觉的精神,与脑力激荡法等各种创意引发方法相较可说是大异其趣。
(2)以假说检定法组合创意
NM法第二个特色就是创意组合方法采取假说检定的方式。所谓假说检定法
就是在创意组合的时候,创意与创意集合在一起以后,由此所引发的更大创意的
方法。NM法所发展的四种创意组合类型(详后),包括A 型、S型、D型及H型。
当进行创意组合时,均无固定标准可循。具体而言,NM法在组合创意时,所依
循标准只能说是操作者本人的「自我」假设,而不管这个假 设的来源为何,假
设终究只是一种暂时的标准(并不是固定的标准),假若经不起检定,假设即会
被放弃,而另循其它假设性的标准。以此类推,直到操作者所设定 的假设性标
准或依其标准所获得的结果被操作者所接受为止,这种假说检定式的创意组合方
法与KJ法的统合法或KJ法的演绎法等其它创意组合方式相较亦大异其趣。
(3)充分利用图像思考
由于NM法创意引发的依循的模拟法特别着重派仆勒氏的第一信号系统之本
能作用,NM法各型除S型、D型以外,包括T型、A型及H型各型都充分使用到
图象,其中T型属构想产出(即创意引发),因此模拟技术 的应用在模拟阶段相
当程度地使用到图象,另外A型则纯粹属构想转换(即创意组合),由于素材、
拟创造的创造物在性质上以硬件之物质为主,故充分使用到图 象。再者,H型
是中山正和所创NM法之原型,从创意引发到组合,亦即从T型进展到A型的整
个过程亦全部使用图象方式进行,这些类型之NM法的特色,即是充分利用图象
思考。
五、NM法的类型
NM法的思考方法比较属于模拟思考,如情境模拟、现象模拟、拟人模拟等
大自然现象,较容易产生联想,故也称为想法移植术。本法依不同需要分为:
1)NM法T型(Takahashi构想产出型):是NM法中透过模拟法进行创意引
发,以扩散法实施;
2)NM法A型(Area空间结合型):采大量因果关系予与结合 创造新观念;
3)NM法S型(Seria时间结合型):是将两个观念的因果关系加以连结产生
新创意,如用数张载有观念性文字卡片加入适当文字,组合成合理化故事;
4)NM法H型(Hardware硬件发明型)适用于设备、工具等发明,及其改良
与问题解决上;
5)NM法D(Discover问题发现型):以很多事实资料发 现问题重点,其予
与创造新观念以假说方式,组合卡片,最后以直觉判断结果。
六、进行NM法创造性活动所须具备的观念
HBC模型
中山正和认为人与动物最大的差别在于大脑机能的差异程度,动物进化过程
可以说是大脑机能的进化史,根据有史以来动物大脑机能的进步情况,可分为下
列五个不同层次,也就是所谓的HBC模型,也是进行NM法
创造性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观念。
1. S→O(Stimulus→Output)
S→O(Stimulus→Output)即因刺激而反应,有刺激就有反应,无刺激则无
反应。此情况大脑只具备转换器机能,是无意识的、肉体的学习,任何动物均具
备此项本能,并不限于人类。
2. I→O(Image→Output)
I→O(Imag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原文 e→Output)即因心像而反应,此情况较上述层次稍高。举例而
言,子女辈以父母辈的动作做为自己的心像,再依此心像采取动作,此时的心像
来自父母辈动作的印记(Imprinting),而非来自本身大脑的记忆。此种大脑机
能并不限于人类,一般动物均具有。
3. I.S(Image--Storage)
I.S(Image--Storage)即心像之储存或记忆,此情况较上述之层次更高。
此处宜注意者即I与S之间并无「→」记号,因此时并非作转换器用,而是为类
似作心像之储存记忆。当动物一有外在刺激时,若探求脑中所储存记忆的心像而
采取行动,此时储存于脑中的心像即为I.S。
4. W.S(Word--Storage)
W.S(Word--Storage)即语言之储存或记忆,此情况较上述之I.S层次更高,
即不单以「心像」来记忆,更进一步以「语言」来记忆,这种大脑机能之特性为
人类专有之特性,其它动物 并无此种机能。苏俄生理学家派仆勒氏认为人类特
征是「以语言来思考」,理由在此。W.S是针对I.S而产生的语言或文字符号,
所以可与I.S加以连结,但 与并非一对一的连结。
5. W.R
W.R言语检索亦即法则之叙述,为HBC模型之最高层次。法则的叙述仅告W.S
或I.S是不够的,譬如幸福一义即无心像,也无相对的语言(Parole),必须先 将
概念抽象化才有可能建立法则。不仅「幸福」一词,凡与心像无法连结的抽象文
字均是,亦即语译学上的上位语言,其最典型 的例子即为数式。人类因有这些
W.R才能归纳,也才能了解老师所传授的法则,演绎也才有可能。
以上HBC模型五个层级虽有进化高低或机能发展迟 早之区分,但就高层动
物而言,并非发展至最高层级机能时低层级机能即被淘汰,反之,两者是并存的。
以人类而言,W.R与W.S固为人类所专有,但另外更基 本的S→O、I→O及I.S
三个层次仍同时存在。这三个层相当于大脑旧皮质(无意识反应)之作用,是人
类创意的泉源。NM法T型对于创意的引发,即利用此旧皮质之作用。
辩证法式的思考模式
除HBC模型外,NM法另一个重要思考模式就是所谓“假说检定”的辩证思考
模式。依中山正和的说法,对于任何问题之解决,如有“这样做应可解决问题
吧!”此种想法时,此想法即为“假说”,而此假说即为“创意”。
对于某问题想办法加以解决时,是因为在直觉上认为可以解决此问题,因为
过去对类似问题已获得解决,而在意识上留下记忆印象,所以认为上海周边自驾游 此问题也可获
得解决。若无此直觉,就没有解决此问题的道理。
其次为解决此问题必须进行各式各样的调查,并利用自己具备的知识进行分
析。分析结果若与直觉无矛盾的地方,则此题目始终不成问题。问题之所以为问
题是当此分析数据与直觉印产生对立、矛盾。
此时若继续分析下去,且具备足够知识时(越分析下去,需知识越多),终
将可解决问题。当无法继续分析下去时,则必须在直觉与分析中设立假说,以消
除两者之间的对立与矛盾。对立、矛盾越大,越需有飞跃性的假说,假说通常要
经过多次尝试,才能获得事实的证明或认同。
七、NM法举例
日本人发明洗衣机的构想:
发明洗衣机的构想过程是这样的:首先找出关键词“洗”然后从这个“思维
点”发射有关“洗”的“思维线”,得出“水流冲洗”能达到清洁和安全的目的。
接着再从“水流冲洗”这个思维点发射出能加速水流速度机构的思维线,通过对
几种设想的优选,最终得出“转盘长甩水”这一机构最经济、简单又适于家用。
洗衣机就这样发明了。美国人在企业管理中也常用N M 法来解决许多重大问题。
当一家公司生产的产品在市场上面临滞销的危险时,总稽留热名词解释 经理便召集三、五个智囊
人物,在限定的单位时间内,以“促销”为思维点。每个人想几个办法,然后将
大家的高见输入计算机进行论证,最后得出一个最科学的结论,立即付诸实施。
这种企业管理中的N M法,既能博采众长,又能迅速提高效益,因而许多商界巨
子乐此不疲。这种方法还可广泛运用于科技、军事、行政决策等领域。
NM法语文教学法例谈
NM法运用于语文教学中,就是在教学活动中(特别是理解课文和作文审题
时),引导学生找出问题的关键(即思维点),根据这个“点”,让学生进行发散思
维,最后针对课文内容进行优选,得出正确答案。
NM法运用于语文教学中有它的必要性,我们只要看一看现有教学形态的缺陷
就可以明白了。
第一,现有教学形态的整个教学环节安排的目的,是传授知识与获得知识,
而没有把重点放在获得知识的方法的训练`即学习能力的训练上,只给了学生
“鱼”,而没有教会学生“渔”。
第二,它只单一地注重了学生眼前利益的需要,传授零散的知识。应付各类
考试。而没有注重今后学生发展的需要。
第三,对于课文中的设疑都是教者根据教学参考书一锤定音,学生人云亦云,
毫无主动性,因此,一旦他们丢掉教师这根拐杖走入社会面对现实问题时,往往
会显得一筹莫展。
第四,它对怎样使知识转化的能力没有科学的指导作用。课堂中的讲与练都
是“填鸭式” 的。
第五,它在课文篇目的选择上存在着公式化、简单化、重复化的倾向。内容
陈旧,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特别忽视了将现代典范的新诗选入朗
读课文中,因此导致了学生思维能力单一,想象力贫乏,审美能力低下,在一定
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第六,片面强调尊重师道,学生不敢批评教师的错误。教师的“一言堂”使
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不能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和创见性,扼杀了学生的新思
维和创造的萌动力。
毋庸置疑,NM法对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的优
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它致力于发展学生智力, 培养学生能力,特别致力于学生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第二,它以传授学习方法为手段,以培养能力为日的,为学生在未来的社会
中夺得一席之地奠定基础。
第三,它能在课堂教学的单位时间内,迅速激起学生思维的波澜,激发学生
阅读和思考的兴趣,以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第四,它真正注重了教学的实际效果。
一位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松树的风格》一文后,出了这样一个作文题:《从
松树的风格所想到的》,进行口头作文。
板书题后,教师问:“我们学习了陶铸的《松树的风格》一文,请大家
思考一「,松树究竟有哪些风格? 然后日头作文。”
通过一番思考,几名学生站起来相继作了口头作文,下面是其中的一篇:
“一提起松树树,人们便会想到它的四季常青,于是,就把它作为坚韧不拔、
生命力旺盛的象征。是的,松树的这一风格得到人们的普遍赞誉。谁都认为,无
论是存天的风,夏天的雨,秋天的霜,冬天的雪,都改变不了松树的这一风格。”
教师赞许地点头微笑,又问:“从松树的这些风格中你想到了什么? ”教师
又强调说:“请注意,要有创新意义,要结合现实。”
一个学生急切地举手进行口头作文:“从松树这些风格中,我看到了老一辈
无产阶级革命者的光辉形象。在革命战争年代,他们不畏刀光剑影,在敌人的屠
刀的面前做然挺立;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们不向糖衣裹着的炮弹屈膝………
他们把一片浓绿的生机无私地奉献给了祖国和人民! ”
教师指出了不足,说:“观点要新颖、独到,特别要结合现实。”
经过一番思考,一位女学生站起来侃侃而谈。
“松树的四季常青,恰恰是它的不足之处”。一语既出,满座皆惊。她接着
说:“我们想一想,那松树春天是这个样子,夏天也是这个样子,秋天还是这个
样子,到了冬天,它仍然是这个样子。一年过去了,几年过去了,儿十年、几百
年甚至几一千万年过去了,地球上己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可是松树呢? 它仍
然是那个老样子。这叫做一成不变。”
“一成不变是不好的。”她继续说:“我们人类就是在不断的变化发展中前进
的。从发明工具到改造工具,从手工操作到机械化生产,从人操纵机器到电脑控
制机器,人类社会真可谓日新月异。如果地球上的万物,都像松树那样一成不变,
那么,我们还会有今天吗? 只有在不断的改革与开拓创新中前进,才是我们时代
所需要的,因循守旧,一成不变是没有出路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松树的风格可
另当别论了。”说罢,师生为之鼓掌喧哗。
以上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用NM法进行如下解析:
总之,正如陶行之先生所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
创造之人。” 只要逐步改革现有的陈旧的教学形态,让师生有条件来营造一个有
利于培养创造思维的NM环境,那些思维的火花,就会放射出耀眼的创造之光。
本文发布于:2023-04-21 10:24:4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50746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